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污水A^2/O处理工艺剩余污泥产率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谭学军 田兆运 +2 位作者 张辰 沈昌明 席宇雷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3-46,共4页
利用规模为100m3/d的中试装置,在污水处理厂内研究了正置A2/O工艺在不同工况下的剩余污泥产率。试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表观产率(Yobs)随污泥负荷的提高而增大,随泥龄的延长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污泥合成产率(Y)与污泥负荷、泥龄... 利用规模为100m3/d的中试装置,在污水处理厂内研究了正置A2/O工艺在不同工况下的剩余污泥产率。试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表观产率(Yobs)随污泥负荷的提高而增大,随泥龄的延长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污泥合成产率(Y)与污泥负荷、泥龄和温度关系不大;衰减系数(Kd)随污泥负荷的提高而减小,随泥龄的延长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本试验条件下,Yobs值为0.35~0.49kgVSS/kgBOD5,Y值为0.67~0.72kgVSS/kgBOD5,Kd值为0.025~0.035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污泥 泥龄 污泥负荷 表观产率 合成
下载PDF
剩余污泥回流至水解池对污泥减量效果及其机理的研究
2
作者 蒋建勇 张虎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3期73-76,共4页
目前我国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污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大且后续处理难度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利用水解酸化-微孔曝气氧化沟组合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拟解决剩余污... 目前我国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污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大且后续处理难度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利用水解酸化-微孔曝气氧化沟组合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拟解决剩余污泥这一大难题。研究以南方某大型污水处理厂进水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原有水解反硝化的基础上将剩余污泥回流到水解池中,通过对比实验,探求污水处理中污泥减量的效果,有利于剩余污泥减量的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回流前污泥表观产率为0.306gMLSS/gCOD,回流之后为0.186gMLSS/gCOD,污泥回流工况较无回流工况可实现39%的污泥减量率。同时,污泥回流后颗粒污泥得到了生长,质量和体积都有所增加;颜色由回流前的黑色变为灰棕色;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也比回流之前要小;MLVSS/MLSS的值明显变大,回流之后污泥活性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酸化 污泥回流 污泥减量 污泥表观产率 颗粒污泥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活性污泥系统污泥减量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曹秀芹 陈珺 +2 位作者 王洪臣 甘一萍 陈新华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88,共4页
在活性污泥系统采用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以考察污泥减量效果及其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声能密度0.25~0.50 W/mL范围内,经过1~30 min的超声波处理,系统表观产率显著下降,剩余污泥的产量可以减少20%~50%左右.同时发现,污泥... 在活性污泥系统采用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以考察污泥减量效果及其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声能密度0.25~0.50 W/mL范围内,经过1~30 min的超声波处理,系统表观产率显著下降,剩余污泥的产量可以减少20%~50%左右.同时发现,污泥的沉降性能指标SVI有所下降,而污泥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污泥减量 表观产率 处理效果 活性污泥系统
下载PDF
温度对活性污泥产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占孟 徐宇峰 李思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84-88,共5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控制策略下活性污泥表观产率的变化,发现污泥表观产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且升高幅度逐渐增大。为进一步研究温度对污泥内部机制的影响,结合温度变化对污泥外源活性(SOUR_(ex))、内源活性(SOUR_(en))、真实产率、衰减系... 研究了不同温度控制策略下活性污泥表观产率的变化,发现污泥表观产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且升高幅度逐渐增大。为进一步研究温度对污泥内部机制的影响,结合温度变化对污泥外源活性(SOUR_(ex))、内源活性(SOUR_(en))、真实产率、衰减系数及水解效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污泥真实产率受温度影响不大,而污泥衰减系数、水解效率、SOURen及SOURex等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根据Lawrence-McCarty模型分析认为,温度降低致使污泥表观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条件下污泥的衰减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表观产率 温度 真实 衰减速 水解效
原文传递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的减量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德栋 王琳 黄海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51,共4页
采用AO工艺,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在臭氧投量为0.05g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4%、46... 采用AO工艺,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在臭氧投量为0.05g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4%、46%、73%。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有所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去除率在88%以上。污泥的耗氧速率(OUR)测量结果显示,长期臭氧氧化后,氧化系统OUR为38.2mgO2/gVSS·h,对照系统的OUR为45.9mgO2/gVSS·h,虽然氧化系统OUR略小于对照系统,但氧化系统中的污泥仍有很高的活性,臭氧氧化基本未对系统的生物处理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表观产率系数 臭氧氧化 污泥减量
下载PDF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复合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琳 孙德栋 黄海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9-803,共5页
采用复合生物反应器,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2个相同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平行运行,1个作为对照系统,1个作为氧化系统。反应器内装有半软性填料,投加量为10%。曝气池中悬浮污泥浓度为1 500 mg/L左右,生物膜浓度为2 000 mg/... 采用复合生物反应器,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2个相同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平行运行,1个作为对照系统,1个作为氧化系统。反应器内装有半软性填料,投加量为10%。曝气池中悬浮污泥浓度为1 500 mg/L左右,生物膜浓度为2 000 mg/L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当臭氧投量为0.05 g 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8.2%,44.9%,75.8%。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cr略有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cr去除率在92%以上;2个系统之间氨氮的去除率相差不大,氧化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没有受到臭氧氧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物反应器 臭氧氧化 污泥表观产率系数 污泥减量
下载PDF
EM菌与物理溶胞耦合对SBR系统污泥减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伟 吴蓓蕾 黄种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2,共3页
实验通过有效微生物群(EM菌)投加与物理溶胞耦合对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系统实现污泥减量化。实验表明,在投加EM菌与物理溶胞耦合下,系统出水水质提高,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表观产率有明显的下降。投加0.005%EM菌剂与物理溶胞耦合工况... 实验通过有效微生物群(EM菌)投加与物理溶胞耦合对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系统实现污泥减量化。实验表明,在投加EM菌与物理溶胞耦合下,系统出水水质提高,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表观产率有明显的下降。投加0.005%EM菌剂与物理溶胞耦合工况下,COD去除率达到95%,污泥体积指数上升至100 m L/g,污泥表观产率下降60%,在提高出水水质的情况下同时具有显著的污泥减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EM菌) 物理溶胞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污泥减量 污泥表观产率
原文传递
共存重金属离子对好氧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郑景华 赵晓宁 刘志斌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1期120-123,共4页
采用序批式实验研究了铜、锌、镍离子共存条件下,对活性污泥表观产率、生物吸附降解能力、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和耗氧速率等方面的影响,并测定了两种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u2+和Zn2+、C... 采用序批式实验研究了铜、锌、镍离子共存条件下,对活性污泥表观产率、生物吸附降解能力、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和耗氧速率等方面的影响,并测定了两种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u2+和Zn2+、Cu2+和Ni2+、Zn2+和Ni2+3种离子共存总浓度分别为5、5、10 mg/L以内,对污泥表观产率的影响不是很大,系统可以稳定运行。3种离子共存总浓度分别为5、3、3 mg/L以内,对CODCr的去除率没有影响,MLSS都可以稳定的增加,大于这个基点,系统都无法正常的运行;Cu2+和Ni2+共存的情况下对微生物的呼吸有协同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活性污泥 表观产率 重金属离子
下载PDF
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寰 张丽娟 李金波 《四川环境》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本研究采用颗粒活性炭(Granule Activated Carbon,GAC)为填料,考察了生物流化床(Biological fluidized Bed,BFB)处理生活污水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AC-BFB内生物膜的表观产率Y OA为2.3057gVSS/gCOD,微生物细胞衰减常数K d为0.3056d-1... 本研究采用颗粒活性炭(Granule Activated Carbon,GAC)为填料,考察了生物流化床(Biological fluidized Bed,BFB)处理生活污水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AC-BFB内生物膜的表观产率Y OA为2.3057gVSS/gCOD,微生物细胞衰减常数K d为0.3056d-1;基质降解动力学中米氏常数K S为0.2182mg/L,反应速率常数K为13.09 mg/(l·h)。GAC-BFB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拟合方程为1/θc=2.3057q-0.3056,R2=0.9549;GAC-BFB的基质降解动力学拟合方程为1/U=0.2182*1/S+0.0764,R2=0.9972,该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拟合方程及基质降解动力学拟合方程能较好的反映GAC-BFB系统的出水水质状况,本研究所获得的动力学关系和动力学参数可作为GAC-BFB系统的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流化床 生活污水 活性炭 生物膜 表观产率 衰减常数 米氏常数
下载PDF
臭氧预处理对改进序批式反应器中生物膜的影响
10
作者 卢凤华 陈滢 +1 位作者 刘敏 翟宇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9-102,107,共5页
采用3个改进序批式反应器(SBR),即SBR内以生物膜代替活性污泥。分别以臭氧预处理与不同时期生物膜组合,研究聚乙烯醇(PVA)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残余臭氧对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可去除99%以上的PVA,但PVA主要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采用3个改进序批式反应器(SBR),即SBR内以生物膜代替活性污泥。分别以臭氧预处理与不同时期生物膜组合,研究聚乙烯醇(PVA)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残余臭氧对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可去除99%以上的PVA,但PVA主要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因此COD去除率只达到16%。采用臭氧预处理与改进SBR组合后,COD的去除效果提高。进水COD低于850 mg/L时,臭氧预处理+成熟生物膜的COD去除率可达92%,臭氧预处理+新培养生物膜的COD去除率为67%;进水COD增至1 800 mg/L,臭氧预处理+成熟生物膜的COD去除率可达到86%,但是臭氧预处理+新培养生物膜的COD去除率下降至21%;只采用新培养生物膜时,COD去除率由65%下降至15%。对于表观产率系数,有残余臭氧影响时,新培养生物膜0.145 g/g,成熟生物膜0.018 g/g;没有臭氧影响时,新培养生物膜达到0.218 g/g。臭氧预处理+改进SBR的组合工艺能有效处理PVA废水,残余臭氧和生物膜所处时期会对生物膜表观产率系数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臭氧预处理 生物膜 表观产率系数
原文传递
基于Haar小波分析改进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在MBR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明 李春青 +1 位作者 王韬 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2018年第9期1396-1402,共7页
用MBR系统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遇到有大量的污泥被截留在膜表面的现象,该现象会造成膜污染,影响MBR系统处理污水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预测MBR系统中的污泥量以便及时清理污泥。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利用基于Haar小波... 用MBR系统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遇到有大量的污泥被截留在膜表面的现象,该现象会造成膜污染,影响MBR系统处理污水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预测MBR系统中的污泥量以便及时清理污泥。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利用基于Haar小波分析改进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对MBR系统中的污泥表观产率系数进行预测。通过实验,我们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系统结果做对比,发现该算法达到了能够准确预测污泥表观产率系数的预期效果,解决了预测MBR系统中污泥量的问题,对提高MBR系统处理污水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R 多元线性回归算法 污泥表观产率系数 Haar小波分析
下载PDF
ClO_2耦合超声波破解污泥回流SBR系统的隐性生长污泥减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广华 李义勇 +3 位作者 胡勇有 林嘉添 梁树焜 沈会山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14年第1期85-91,共7页
为了考察系统污泥减量效果及污泥回流对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实现污泥减量的机制,将70%剩余污泥经ClO2耦合超声波处理后回流至SBR中试系统,运行30 d,测定系统累计排泥量、系统出水水质、污泥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结果表明,... 为了考察系统污泥减量效果及污泥回流对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实现污泥减量的机制,将70%剩余污泥经ClO2耦合超声波处理后回流至SBR中试系统,运行30 d,测定系统累计排泥量、系统出水水质、污泥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结果表明,经ClO2耦合超声波处理后的剩余污泥回流至系统后,产泥量减少了54.86%。污泥回流对SBR系统的SS、CODCr、NH3-N和TN去除效果无影响,对TP的去除率有所降低。当量表观污泥产率从对照组的0.410 kg[SS]/kg[CODCr]降低到了0.186 kg[SS]/kg[CODCr],当量衰减系数由对照组的0.036 0d-1提高到0.060 2 d-1。系统能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污泥减量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2耦合超声波 污泥减量 污泥破解 表观污泥 衰减系数
下载PDF
剩余污泥减量化的解耦联代谢数学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颖 叶芬霞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5-108,共4页
通过摇瓶试验比较了对氯酚(OCP)、2,4-二氯酚(DCP)、3,3,′4,′5-四氯水杨酰苯胺(TCS)、邻硝基酚(PNP)、2,4-二硝基酚(DNP)的污泥减量化效果,并对效果较好的化学解耦联剂DNP、PNP与TCS进行解耦联剂浓度和污泥浓度试验,对TCS进行完全混... 通过摇瓶试验比较了对氯酚(OCP)、2,4-二氯酚(DCP)、3,3,′4,′5-四氯水杨酰苯胺(TCS)、邻硝基酚(PNP)、2,4-二硝基酚(DNP)的污泥减量化效果,并对效果较好的化学解耦联剂DNP、PNP与TCS进行解耦联剂浓度和污泥浓度试验,对TCS进行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分批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摇瓶试验结果与数学模型不符合,但TCS的分批工艺试验数据与数学模型相符;表观污泥产率(Yobs)随初始解耦联剂浓度与初始生物量浓度之比(Cu/Xo)的增大而降低,因此真正施加在生物量上的化学解耦联剂强度应该是Cu/Xo,而不是单纯的初始解耦联剂浓度(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减量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化学解耦联剂 表观污泥
下载PDF
电磁波加载内回流硝化液的A/A/O系统污泥减量研究
14
作者 桑稳姣 汪晨 +4 位作者 贾丹妮 李强 卢伟 曹诚 李翠华 《中国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5,共8页
将电磁波加载于A/A/O系统的内回流硝化液,在分析溶胞率与内回流硝化液特性变化关系的基础上,探析系统的污泥减量提升效果及功能菌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将电磁波加载于内回流硝化液可显著提升A/A/O系统的污泥减量效果,功能菌属中慢性... 将电磁波加载于A/A/O系统的内回流硝化液,在分析溶胞率与内回流硝化液特性变化关系的基础上,探析系统的污泥减量提升效果及功能菌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将电磁波加载于内回流硝化液可显著提升A/A/O系统的污泥减量效果,功能菌属中慢性生长细菌、水解细菌、发酵细菌和捕食细菌的总相对丰度增加。在电磁波加载功率为100 W、加载时间为75 s、内回流硝化液加载比例为10%的条件下,系统污泥表观产率降低了15.68%,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的功能菌属总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19.51%、20.59%、31.55%;而当电磁波加载功率增至400 W时,系统污泥表观产率降低了43.14%,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的功能菌属总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18.34%、26.30%、33.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减量 电磁波加载 内回流硝化液 污泥表观产率 溶胞 菌属丰度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Fibre Feedstuffs by Weaning/Growing Pigs in the Tropics 被引量:2
15
作者 Emmanuel Oluropo Akinfala Omotola Macaulay Samuel Temitope Ogundej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eeding different fibre feedstuffs on the performance,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s of production of weaning/growing pigs. Five fibre feedstuffs--palm kerne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eeding different fibre feedstuffs on the performance,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s of production of weaning/growing pigs. Five fibre feedstuffs--palm kernel cake (PKC), wheat offal (WO), corn bran (CB), rice bran (RB) and brewers' dried grain (BDG) were used at 25% in each of the five experimental diets that were formulated in this study. Twenty weaner pigs (12.75 ± 0.6 kg) were used for the growth study while 15 pigs (14.95 ± 0.57 kg) were used for the digestibility study.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was completely randomiz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 〈 0.05) by the dietary treatments.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the crude protein, crude fiber and ether extrac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their dry matter, ash and nitrogen free extract. The diet that contained WO had the best growth response and apparent nutrient digestibility. Results of economics of production also showed that diet with WO gave the best (P 〈 0.05) value in feed cost/'kg gain and net profit/animal.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is study that although all the animals fed the different fibre feedstuffs performed satisfactorily on all the parameters monitored, but for optimum growth, apparent nutrients digestibility and economics of production. WO should be used as a fibre feedstuff in the diets of weaning/growing pigs in the trop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S performance DIGESTIBILITY economics of production DIETS
下载PDF
Effect of overnight temperature on leaf photosynthesis in seedlings of 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成军 Carlos Henrique B.de A.Prado +3 位作者 祖元刚 郭佳秋 Carlos Cesar Ronquim Leonnardo Lopes Ferreir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0-134,共5页
After exposure of one-year old seedlings of Swietenia macrophylla to an overnight temperature (13 C, 19 C, 25 C, 31 C or 35 C),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was researched through measuring photosynthetic lig... After exposure of one-year old seedlings of Swietenia macrophylla to an overnight temperature (13 C, 19 C, 25 C, 31 C or 35 C),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was researched through measuring photosynthetic light-response curves at 360 mmolmol-1 CO2, and photosynthetic CO2-response curves at light-saturated intensity (1500 mmolm-2 s-1).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photosynthesis measured at 360 mmol穖ol-1 CO2 was from 25 C to 31 C, but which was from 31C to 35 C at saturating CO2 concentration. At temperature of below 25 C, the decline in Pn was mainly due to the drop in carboxylation efficiency (Ce), while as temperature was over 31 C, the reduction in Pn resulted from both decrease in Ce and increase in leaf respiration. The CO2-induced stimulation of photosynthesis was strongly inhibited at temperatures below 13 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f photosynthesis of tropical evergreen plants should not be accelerated at low temperature in winter season with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arent quantum yield Carboxylation efficiency CO2-induced stimulation 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 Leaf temperature
下载PDF
Effects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 on Yield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arly and Late Rice
17
作者 Chengchun YANG Hongxin LIN +2 位作者 Zhanqi YUAN Yunping XIAO Rengen LIU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3期514-517,614,共5页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RS/IS)of double-cropping rice.[Methods]With early rice‘Ganxin 203’and‘Zhongjiazao 17...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RS/IS)of double-cropping rice.[Methods]With early rice‘Ganxin 203’and‘Zhongjiazao 17’and late rice‘Ganxin 688’and‘Wufengyou T025’as materials,the effects of RS/IS on yield,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studied in the same planting density of31.20×104hills/hm2.[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ield of early rice was higher in RS/IS2.8(30.0 cm×10.7 cm)and RS/IS2.0(25.0 cm×12.8 cm)treatment,and lower in RS/IS5.0(40.0 cm×8.0 cm)and RS/IS1.3(20.0 cm×16.0 cm)treatment,while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5.0and RS/IS2.0treatment,and lower in RS/IS2.8and RS/IS1.3treatment.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apparent utilization ratio of nitrogen of early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0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5.0treatment,while,for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8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5.0treatment.Nitrogen requirement for 100 kg grain production of early rice was higher in RS/IS1.3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2.0treatment,while,for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8treatment,lower in RS/IS5.0treatment.[Conclusion]In sum,4 varietie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obtained higher yield in 25.0 cm×12.8 cm and lower yield in 20.0 cm×16.0 cm,and 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nitrogen requirement for 100 kg grain production and apparent utilization ratio of nitrogen were all lower in 40.0 cm×8.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 Yield Nitrogen accumulation
下载PDF
铝、镁氯化物对剩余污泥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温馨 孔秀琴 张凯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72,共5页
以污泥表观产率系数Y_(obs)作为衡量剩余污泥产量的指标,通过向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投加氯化铝(Al Cl3)、氯化镁(MgCl_2),研究了AlCl_3、MgCl_2对胞外聚合物(EPS)、Yobs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lCl_3和MgCl_2浓度低于10... 以污泥表观产率系数Y_(obs)作为衡量剩余污泥产量的指标,通过向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投加氯化铝(Al Cl3)、氯化镁(MgCl_2),研究了AlCl_3、MgCl_2对胞外聚合物(EPS)、Yobs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lCl_3和MgCl_2浓度低于10 mg/L时,可以促进活性污泥微生物EPS的分泌,这是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发现,当AlCl_3、MgCl_2浓度分别低于最大污泥产量对应的浓度(15、10 mg/L)时,活性污泥反应器内COD平均去除率均较高;当AlCl_3、MgCl_2浓度均为5 mg/L时,COD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 34%和83. 64%。综上可见,控制Al Cl_3、MgCl_2浓度分别低于15、10 mg/L时,可以避开最大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区间和微生物受抑制的区间,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达到污泥减量化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铝 氯化镁 污泥系统减量化 污泥表观产率系数 COD去除
原文传递
气升回流一体化中试反应器的污泥减量化
19
作者 徐军 潘杨 +1 位作者 黄勇 刘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5-720,共6页
为了减少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中剩余污泥的产量以及解决其维护频率高和运行设备复杂等问题,开发了一种集去除有机物、脱氮及污泥减量于一体的气升回流一体化反应器。该反应器由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及气升区组成。中试反应器规模为10.3... 为了减少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中剩余污泥的产量以及解决其维护频率高和运行设备复杂等问题,开发了一种集去除有机物、脱氮及污泥减量于一体的气升回流一体化反应器。该反应器由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及气升区组成。中试反应器规模为10.31 m^3,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其污泥减量机理。结果表明,当进水容积负荷在0.14~1.39 kg COD·(m^3·d)^(-1)之间时,系统对COD、NH_4^+-N、TN及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6%、93%、66.9%和93%,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Yobs为0.139 g TSS·(g COD)^(-1),表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污泥减量化效果。根据稳态—ASM3号模型及氨氮的物料衡算分析可得:通过细胞裂解—隐性生长作用去除的污泥量占反应器污泥减少总量的77.6%,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捕食的污泥量约占系统污泥减少总量的22.4%。该系统污泥自消解速率为0.44 kg TSS·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回流一体化反应器 污泥减量化 污泥消解速 污泥表观产率系数 稳态—ASM3号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