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5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滴表面蛋白perilipin家族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群 孙雨欣 王海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39-144,共6页
随着癌症逐渐的年轻化,以及日益增加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的发生发展。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全球肥胖人口也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会导致患癌症的风险增加,脂质代谢异常更是癌症中突出的代谢改变之一。故而,关... 随着癌症逐渐的年轻化,以及日益增加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的发生发展。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全球肥胖人口也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会导致患癌症的风险增加,脂质代谢异常更是癌症中突出的代谢改变之一。故而,关注脂质代谢在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格外重要。近些年,随着人们深入学习了解脂质代谢,发现了脂滴表面蛋白Perilipin家族,其功能不仅仅是脂滴的结构蛋白,其与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都密切相关。因此,Perilipin家族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潜在的有希望的靶点。主要综述了Perilipin家族各成员最新发现的在癌症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这些研究将加深对Perilipin家族在癌症进展过程中的功能的认识,为更好预防控制癌症提供新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脂滴 脂滴表面蛋白Perilipin家族 脂质代谢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肖方震 张山鹰 +3 位作者 许龙善 黄江宏 谢汉国 欧阳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13-816,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31...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31个PvMSP-3α基因型中Ⅰ型、Ⅱ型和Ⅲ型比例分别占77.42%、6.45%和16.13%。其中云南勐腊24份样本中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79.17%、4.17%和16.17%。PvMSP-3α的Ⅱ型和Ⅲ型均为PvMSP-1的Belem型,而PvMSP-1的Sal-1型均为PvMSP-3α中的Ⅰ型。结论云南分离株的PvMSP-3α存在广泛多态性,PvMSP-3α和PvM-SP-1之间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 裂殖子表面蛋白1 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牛瑟氏泰勒虫P23和P33表面蛋白双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曹世诺 于龙政 +3 位作者 薛书江 贾立军 周末 张守发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66-869,874,共5页
为探索牛瑟氏泰勒虫的表面蛋白基因融合产物作为双价疫苗的可行性,以牛瑟氏泰勒虫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重叠延伸拼接聚合酶链式反应(SOE-PCR)把P23和P33表面蛋白基因连接一起,2个基因之间插入一个linker(Gly4Ser)3,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 为探索牛瑟氏泰勒虫的表面蛋白基因融合产物作为双价疫苗的可行性,以牛瑟氏泰勒虫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重叠延伸拼接聚合酶链式反应(SOE-PCR)把P23和P33表面蛋白基因连接一起,2个基因之间插入一个linker(Gly4Ser)3,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获得1151bp的双基因融合片段,克隆于表达质粒pGEX-4T-1中,构建了双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GEX-4T-P23-P33,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出预期大小70.0ku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与牛瑟氏泰勒虫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表明融合蛋白具有反应原性,为进一步研究此融合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瑟氏泰勒虫 P23表面蛋白基因 P33表面蛋白基因 融合基因表达
下载PDF
套式PCR用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和2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宋杰 江钢锋 陈沛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和表面蛋白 2 (pfMSP2 )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和pf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 (第 3区 )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和表面蛋白 2 (pfMSP2 )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和pf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 (第 3区 )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 5份血样中有 5 2份恶性疟疾患者扩增出pfMSP1基因片段 ,以MAD2 0型为主导型 (84 6 % ) ,K1型为次要型 ,未检出RO33型 ,两种不同等位基因混合感染率为 15 4 %。同时 ,5 5份血样中有 5 3份恶性疟疾患者扩增出pfMSP2基因片段 ,以 3D7型为主导型 (83% ) ,FC2 7型为次要型 ,混合感染率为 17%。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1存在MAD2 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MAD2 0型为优势虫株 ;其MSP2存在 3D7型和FC2 7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 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裂殖子表面蛋白2 基因分型 套式PCR 海南
下载PDF
特发性肺间质性纤维化患者血清肺泡表面蛋白-A、-D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尹虹雷 林庆艳 +2 位作者 刘涛 崔晓媛 唐正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993-2995,共3页
目的研究肺泡表面蛋白(SP)-A、SP-D在特发性肺间质性纤维化(IPF)患者血清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58例IPF患者为观察组,5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SP-A、SP-D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对其中44例急性加重期患者SP-A、SP-D浓度变化及CO... 目的研究肺泡表面蛋白(SP)-A、SP-D在特发性肺间质性纤维化(IPF)患者血清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58例IPF患者为观察组,5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SP-A、SP-D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对其中44例急性加重期患者SP-A、SP-D浓度变化及CO弥散量(Dlco)进行检测,3年后对18例生存和40例死亡患者SP-A、SP-D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外周血清SP-A,SP-D和LDH水平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44例急性加重期前后SP-A、SP-D及Dlco水平差异显著(P<0.05)。IPF患者中,存活与死亡组SP-A水平差异显著(t=4.83,P<0.05);SP-D浓度初诊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显著(t=3.29,P<0.05)。结论 SP-A、SP-D、LDH在IPF患者血清中高表达,急性加重期IPF患者中SP-A、SP-D显著增高,Dlco显著降低,在死亡患者中SP-A、SP-D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蛋白-A 肺泡表面蛋白-D 乳酸脱氢酶 特发性肺间质性纤维化
下载PDF
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的克隆表达及血清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航 方瑾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构建并表达功能性的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NspA)的重组蛋白,并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的抗NspA抗体水平,探讨NspA作为新的流脑抗原疫苗的意义。方法从流脑患者流行株中克隆NspA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 目的构建并表达功能性的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NspA)的重组蛋白,并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的抗NspA抗体水平,探讨NspA作为新的流脑抗原疫苗的意义。方法从流脑患者流行株中克隆NspA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可溶性表达,GSTrap FF亲和层析纯化出具有生物活性的NspA融合蛋白。采用纯化得到的NspA融合蛋白检测流脑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的抗NspA抗体。结果成功表达了功能性Nsp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44 000。并用NspA融合蛋白检测到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存在有抗NspA抗体,且滴度为1∶40时,阳性率为90%。结论成功表达了NspA重组蛋白,并检测到自然感染流脑患者恢复期血清中的NspA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奈瑟氏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 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抗体 血清学分析
原文传递
云南和海南两省不同地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基因型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诸欣平 周蕾 +2 位作者 张新梅 杨静 杨雅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分析云南和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的基因型及其分布。方法采用套式PCR法特异扩增MSP2基因中间多态区 ,对恶性疟原虫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检测云南省 31例和海南省 2 9例恶性疟原虫患者血清 ,其中分别有 14和 18种不同的MSP2等位... 目的 分析云南和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的基因型及其分布。方法采用套式PCR法特异扩增MSP2基因中间多态区 ,对恶性疟原虫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检测云南省 31例和海南省 2 9例恶性疟原虫患者血清 ,其中分别有 14和 18种不同的MSP2等位基因型 ,其等位基因株存在高度的多态性 ,基因片段大小及分布频率具有地区差异。海南省不同等位基因型虫株混合感染及多重感染现象比云南省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2 基因分型 等位基因 云南 海南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Ac的构建——Ⅰ.质粒DNA pPC41和pcDNA3的提取与纯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建国 刘天佳 +3 位作者 周学东 刘莉 贾文祥 詹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1-363,I016,共4页
目的:从大肠杆菌克隆子中提取和纯化质粒DNApPC41和pcDNA3。方法:采用碱裂解法将质粒DNA从菌体细胞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用聚乙二醇沉淀法、透析袋电洗脱法、低溶点胶回收法、玻璃纤维柱层析法纯化质粒DNA。用分光光度法测其A260、A280值,... 目的:从大肠杆菌克隆子中提取和纯化质粒DNApPC41和pcDNA3。方法:采用碱裂解法将质粒DNA从菌体细胞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用聚乙二醇沉淀法、透析袋电洗脱法、低溶点胶回收法、玻璃纤维柱层析法纯化质粒DNA。用分光光度法测其A260、A280值,确定其浓度和纯度。通过酶切分析确定其质粒大小。结果:4种方法获得的质粒DNA浓度为0.12~0.24g/L,聚乙二醇沉淀法、透析袋电洗脱法、低溶点胶回收法和玻璃纤维柱层析法的A260/A280比值依次为1.9、2.2、2.2、2.6。酶切鉴定质粒pPC41大小为10.6kb,pcDNA3大小为5.4kb。结论:4种方法均能有效地从大肠杆菌克隆子中提取和纯化得到质粒DNA。其中玻璃纤维柱层析法获得的质粒DNA纯度最高,是获取高纯度质粒DNA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 质粒 载体构建 龋齿
下载PDF
牛瑟氏泰勒虫P33表面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金春梅 许应天 +2 位作者 张守发 鲁承 于龙政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4,119,共4页
为分析吉林省流行的牛瑟氏泰勒虫基因序列,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瑟氏泰勒虫P33表面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出牛瑟氏泰勒虫的基因片段,并成功地将该基因纯化后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将经EcoRⅠ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为分析吉林省流行的牛瑟氏泰勒虫基因序列,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瑟氏泰勒虫P33表面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出牛瑟氏泰勒虫的基因片段,并成功地将该基因纯化后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将经EcoRⅠ酶切鉴定和PCR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片段长度为868bp,编码283个氨基酸,有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韩国株(AF521557)、日本株(AB016280)、俄罗斯株(AB016279)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4%、88.0%、8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瑟氏泰勒虫 P33表面蛋白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少康 鲁兴萌 +2 位作者 汪方炜 金伟 陈盛禄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蛋白 侵染性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 家蚕微孢子 双向电泳
下载PDF
辽宁丹东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耿英芝 毛玲玲 +4 位作者 腾聪 安春丽 王博 陈静乙 姚文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辽宁丹东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ICB5-ICB6片段,经PvuⅡ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1份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液标本经套式PCR扩增均出现大小约为470 bp(Sal-1型)或400 b...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辽宁丹东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ICB5-ICB6片段,经PvuⅡ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1份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液标本经套式PCR扩增均出现大小约为470 bp(Sal-1型)或400 bp(Belem型)的特异性片段。经PvuⅡ内切酶消化后,其中5份血样(470 bp),出现120和350 bp酶切片段,为Sal-1型;其余6份血样(400 bp)中,1份出现400 bp片段,为Belem型,1份出现120和280 bp两种酶切片段,为重组Ⅲ型,4份出现120和240 bp两种酶切片段,为朝鲜型。辽宁省丹东地区的间日疟原虫PvMSP-1基因存在3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型,以Sal-1型和朝鲜型为主,但无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等位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应用生物素标记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离鉴定弓形虫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媛 薛峰 +2 位作者 黄敏君 甘绍伯 谷俊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方法在绿猴肾Vero细胞株中体外培养弓形虫RH株速殖子,利用滤膜和Percoll细胞分离液分离纯化速殖子。将纯化的速殖子用生物素标记后,裂解虫体,采用亲和素凝胶珠分离生物素标记的... 目的分离和鉴定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方法在绿猴肾Vero细胞株中体外培养弓形虫RH株速殖子,利用滤膜和Percoll细胞分离液分离纯化速殖子。将纯化的速殖子用生物素标记后,裂解虫体,采用亲和素凝胶珠分离生物素标记的弓形虫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对分离得到的蛋白进行浓缩和密度梯度凝胶电泳。将电泳条带分段切胶,回收蛋白后,酶切,应用液相色谱和两级质谱联用技术(LC-MS/MS)进行蛋白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85种弓形虫蛋白,其中81种为基因组注释的表面或分泌蛋白,占10.3%。785种蛋白中,检测到同一种蛋白多肽的次数(PSM值)>10的蛋白有65种,其中43种为基因组注释的表面蛋白或分泌蛋白,占66%,余22种为预测的未知蛋白。结论应用生物素标记和亲和素层析分离了弓形虫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并初步鉴定了一批潜在的弓形虫新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表面蛋白 分泌蛋白 生物素标记 液相色谱和两级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免疫防龋实验研究:唾液和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德琴 刘天佳 +2 位作者 曹福娴 杨锦波 刘建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 将基因疫苗pcDNA3_pac和pcDNA3_gtfB经腺周注射免疫定菌大鼠 ,观察唾液和血清抗体的变化 ,证实基因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  36只Wistar大鼠分为 6个免疫组 :pcDNA3_pac ,pcDNA3_gtfB ,pcDNA3_pac联合pcDNA3_gtfB ,阳性对照灭活变... 目的 将基因疫苗pcDNA3_pac和pcDNA3_gtfB经腺周注射免疫定菌大鼠 ,观察唾液和血清抗体的变化 ,证实基因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  36只Wistar大鼠分为 6个免疫组 :pcDNA3_pac ,pcDNA3_gtfB ,pcDNA3_pac联合pcDNA3_gtfB ,阳性对照灭活变形链球菌 ,阴性对照pcDNA3及PBS液组。建立龋攻击定菌鼠模型 3个月 ,各组大鼠均以 10 0 μg剂量免疫定菌鼠 3次 ,ELISA法检测唾液SIgA和血清IgG水平。 结果 疫苗组在首次免疫后第 33天(第 5周 )都出现较高水平的唾液SIgA ,在第 75天 (第 11周 )后达最高水平 ,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成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唾液SIgA水平在总体上各实验组间存在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 ,q检验分析在联合免疫组和全菌细胞组最高 ,单基因疫苗免疫组次之 ,pcDNA3与PBS组最低 ;血清IgG水平在 4个免疫组之间没有差异 (P >0 0 5 ) ,但都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pcDNA3_pac和pcDNA3_gtfB腺周途径免疫定菌Wistar大鼠 ,能有效诱导唾液SIgA和血清IgG抗体产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 葡糖基转移酶 基因疫苗 免疫 龋病 实验 唾液 血清 抗体 测定
下载PDF
中国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MSP1第16-17区基因和MSP2基因的分子克隆与鉴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边中启 宋关鸿 +2 位作者 管惟滨 严维耀 郑兆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 MAD2 0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1( MSP1)和 FC2 7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2 ( MSP2 )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碱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对 5例脑型疟患者恶...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 MAD2 0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1( MSP1)和 FC2 7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2 ( MSP2 )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碱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对 5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分离株 CMH/ YN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 CYJ/ YN分离株基因组 DNA MSP1第 13- 17区基因和MSP2基因进行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Bam HI和 Hind III双酶切后 ,分子定向克隆 M13mp18和 M13mp19载体 ,转染大肠杆菌 ( E.coli) TG1,从含 X- gal和 IPTG的 LB平板上 ,将随机筛选得到的单个无色噬菌斑经 E.coli JM10 3扩增 ,用碱裂解法抽提重组子复制型DNA ( RFDNA)后 ,再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Bam HI和 Hind III双酶切鉴定。结果 :证实重组子为编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 YN和 CYJ/ YN分离株 MSP1第 16- 17区基因和 MSP2基因分子克隆 M13载体。结论 :首次报道确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 YN和 CYJ/ YN分离株MSP1第 16- 17区基因和 MSP2基因分别与 MAD2 0株 MSP1和 FC2 7株 MSP2相应基因完全一致。这些发现对研究预防人脑型疟疫苗和建立一种新型脑型疟恶性疟原虫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型疟 疟原虫 裂殖子 表面蛋白 克隆 疫苗
下载PDF
胎儿弯杆菌表面蛋白(SapA)基因的分段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海玲 刘思国 +5 位作者 刘慧芳 王春来 司微 杜艳芬 杨金国 林靖凯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42-845,共4页
应用PCR方法扩增出胎儿弯杆菌表面蛋白基因(SapA)的2个基因片段SapA-N(1398bp)和SapA-C(1422bp),采用DNA重组技术,将2个基因片段分别连接于表达载体pET32a(+),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rSapA-N和rSapA-C),用金属鳌合层析的方法纯化蛋白。... 应用PCR方法扩增出胎儿弯杆菌表面蛋白基因(SapA)的2个基因片段SapA-N(1398bp)和SapA-C(1422bp),采用DNA重组技术,将2个基因片段分别连接于表达载体pET32a(+),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rSapA-N和rSapA-C),用金属鳌合层析的方法纯化蛋白。以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学活性,ELISA试验分析2种蛋白用于胎儿弯杆菌病血清学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以可溶形式表达的2部分蛋白分子量大小约66ku,与预期大小相符。纯化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但蛋白rSapA-N比蛋白rSapA-C的免疫学活性高,rSapA-N具有良好的胎儿弯杆菌病血清学诊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弯杆菌 表面蛋白基因(SapA) 原核表达 纯化 ELISA
下载PDF
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型检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水茂 杨燕 +3 位作者 吴凯 陈智 徐明星 贾西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了解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等位基因型特征。方法采集非洲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采用巢式PCR方法,用恶性疟原虫MSP1基因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MSP1基因第2区与第3区部分片段,并对MSP1等位基因... 目的了解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等位基因型特征。方法采集非洲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采用巢式PCR方法,用恶性疟原虫MSP1基因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MSP1基因第2区与第3区部分片段,并对MSP1等位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 135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中检出MSP1等位基因117例,检出率为86.7%。117例扩增阳性的患者中,MAD20、K1、RO33、MAD20+K1、MAD20+RO33、K1+RO33和MAD20+K1+RO33型的检出率分别为6.0%(7/117)、36.8%(43/117)、20.5%(24/117)、6.8%(8/117)、3.4%(4/117)、17.1%(20/117)和9.4%(11/117),其中混合型感染占36.8%(43/135),MSP1等位基因多重感染平均数(MOI)为1.46。MAD20型、K1型和RO33型恶性疟患者中重症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单一型和43例混合型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比例分别为25.7%(19/74)和32.6%(14/43),2种感染者回国前在国外停留的平均天数分别为(241±176)d和(285±216)d,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洲输入性恶性疟患者感染的疟原虫MSP1基因的3种基因型和4种混合型均存在,以K1型和RO33型为优势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等位基因型 输入性病例
下载PDF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和膜表面蛋白1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文姝 陆惠民 +1 位作者 闵太善 黄伟达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进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OP2)和膜表面蛋白1(P30)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弓形虫ROP2-P30基因工程复合抗原的制备做准备。方法半套式PCR扩增编码弓形虫P30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已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中,经PCR和酶切鉴定正确... 目的进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OP2)和膜表面蛋白1(P30)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弓形虫ROP2-P30基因工程复合抗原的制备做准备。方法半套式PCR扩增编码弓形虫P30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已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中,经PCR和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P30再以SacⅠ/HindⅢ双酶切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b上,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转化大肠埃希菌表达菌株BL21-Codon Plus(DE3)-RIL,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结果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700 bp P30基因片段,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该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并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产生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69 000的重组目的蛋白。结论弓形虫ROP2和P301融合基因克隆成功,并表达出预期的复合重组蛋白ROP2-P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棒状体蛋白 表面蛋白1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CP15/60编码基因核酸疫苗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宏轩 张西臣 +2 位作者 尹继刚 李建华 杨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57-1361,共5页
将编码CP15 / 6 0的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 15 / 6 0 ,然后经鼻粘膜免疫怀孕成年山羊 ,观察其免疫应答的产生情况及其对后代的保护力。结果为抗CP15 / 6 0抗体存在于免疫山羊的血浆和初乳中。pcDNA3 15 / ... 将编码CP15 / 6 0的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 15 / 6 0 ,然后经鼻粘膜免疫怀孕成年山羊 ,观察其免疫应答的产生情况及其对后代的保护力。结果为抗CP15 / 6 0抗体存在于免疫山羊的血浆和初乳中。pcDNA3 15 / 6 0经鼻粘膜免疫的怀孕山羊产生的免疫力能传给子代 ,使子代对微小隐孢子虫 (Cryp tosporidiumparvum)感染产生保护。CP15 / 6 0 DNA免疫母羊的后代比非免疫母羊的后代排出卵囊少且排卵时间短。这就表明重组质粒pcDNA3 15 /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子孢子 表面蛋白 CPl5/60编码基因 核酸疫苗 鼻粘膜接种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勤 梁婉琪 +5 位作者 钱炳俊 申慧峰 曹建平 徐馀信 张大兵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3-267,共5页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方法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方法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2基因的pBluntmsp质粒中扩增出msp1-42,构建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转化烟草叶片,在500mg/L壮观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抗性植株,采用PCR鉴定抗性植株的msp1-42基因及aadA基因,对鉴定阳性植株进行同质化筛选(叶片切碎、在含500mg/L壮观霉素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新的植株)3轮以上,并采用多重PCR分析其同质化情况。结果构建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的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基因枪转化后获得6个转化子,转化频率为0.6个/枪。转化3~5d后,小块叶片开始增大增厚,并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7~10d后黄化或白化,再经约30d的筛选培养,叶片上出现绿色小芽。PCR检测抗性植株的msp1-42及aadA基因,分别扩增出约900bp与500bp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多重PCR分析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植株的叶绿体基因中扩增出与未转基因烟草对照大小一致的弱条带,表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的转基因植株仍含有未插入外源基因的叶绿体基因组。结论获得含恶性疟原虫msp1-42的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并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获得尚未完全同质化的转基因烟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叶绿体 基因表达 裂殖子表面蛋白1 植物疫苗
下载PDF
羊泰勒虫主要表面蛋白P32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爱红 关贵全 +6 位作者 刘军龙 李有全 马米玲 牛庆丽 任巧云 殷宏 罗建勋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20,共4页
提取羊泰勒虫裂殖子总R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其主要表面蛋白P32基因,并成功地将该基因纯化后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经PCR和EcoRⅠ酶切鉴定均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随后将该基因从克隆载体上双酶切,与毕赤酵母分泌性表... 提取羊泰勒虫裂殖子总R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其主要表面蛋白P32基因,并成功地将该基因纯化后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经PCR和EcoRⅠ酶切鉴定均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随后将该基因从克隆载体上双酶切,与毕赤酵母分泌性表达载体pPIC9K相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K-MPSP-P32,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经测序证实,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泰勒虫 表面蛋白P32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