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刻槽绝缘子真空表面闪络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国新 程新兵 +2 位作者 刘列 刘金亮 洪志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1-805,共5页
基于一台长脉冲低阻抗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对聚四氟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和聚碳酸酯在真空百ns高压脉冲下的绝缘特性进行了测量,重点研究了周期刻槽结构对材料绝缘强度的提升能力。实验表明:刻槽结构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介质材料... 基于一台长脉冲低阻抗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对聚四氟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和聚碳酸酯在真空百ns高压脉冲下的绝缘特性进行了测量,重点研究了周期刻槽结构对材料绝缘强度的提升能力。实验表明:刻槽结构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介质材料的闪络时延;聚碳酸酯是3种材料中比较优越的一个,刻槽处理可以使其闪络延时获得90%左右的提升。扫描电镜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材料的表面特性是影响介质样品闪络时延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脉冲 真空表面闪络 刻槽绝缘子 次级电子倍增
下载PDF
刻槽绝缘子真空表面闪络光学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程国新 程新兵 +1 位作者 杨杰 刘列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5-1210,共6页
利用超高速相机Hsfc-Pro对绝缘子真空表面闪络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平板和刻槽结构圆盘形介质样品在指状电极下闪络通道的差异以及刻槽结构对材料绝缘强度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槽纹的引入改变了闪络通道的形成位置,平板结构... 利用超高速相机Hsfc-Pro对绝缘子真空表面闪络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平板和刻槽结构圆盘形介质样品在指状电极下闪络通道的差异以及刻槽结构对材料绝缘强度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槽纹的引入改变了闪络通道的形成位置,平板结构介质样品的表面闪络一般是沿两电极中心连线发展,而刻槽结构介质样品的表面闪络则是沿介质边缘发展。这导致后者的闪络时延至少是前者的π/2倍,证明了刻槽结构可以在不增加器件尺寸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介质材料的绝缘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槽绝缘子 表面闪络 光学诊断 长脉冲
下载PDF
长脉冲二极管绝缘子真空表面闪络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春霞 谭杰 +3 位作者 张永辉 向飞 王淦平 常安碧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3-1126,共4页
在长脉冲强流无箔二极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绝缘子沿面闪络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认为是屏蔽环与绝缘子距离过近造成了屏蔽环边缘高场强,从而产生场致发射电子。电子在强电磁场作用下撞击绝缘子表面引起了二次电子雪崩从而导致真空表面闪络... 在长脉冲强流无箔二极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绝缘子沿面闪络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认为是屏蔽环与绝缘子距离过近造成了屏蔽环边缘高场强,从而产生场致发射电子。电子在强电磁场作用下撞击绝缘子表面引起了二次电子雪崩从而导致真空表面闪络。运用静电场模拟和粒子束模拟,改进屏蔽环结构。改进后的二极管工作电压500 kV,电流12 kA,在1 T引导磁场下稳定运行,没有再发生真空表面闪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脉冲二极管 径向绝缘 真空表面闪络 二次电子雪崩 粒子模拟
下载PDF
基于表面闪络放电的伪火花开关触发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景亮 姚学玲 孙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78-981,共4页
采用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设计了基于表面闪络放电的触发型伪火花开关,通过实验发现,两种相对介电常数较高的材料(介电常数分别为1162和3 460)制作的沿面闪络触发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触发特性稳定等特点,用它们制作的触发型... 采用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设计了基于表面闪络放电的触发型伪火花开关,通过实验发现,两种相对介电常数较高的材料(介电常数分别为1162和3 460)制作的沿面闪络触发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触发特性稳定等特点,用它们制作的触发型伪火花开关,放电电压在2-30 kV范围内,触发型伪火花开关的放电时延和时延抖动分别为81-39 ns、25-8 ns和77-35 ns、21-6 ns.对于耐受电压30 kV的伪火花开关,其最低可靠工作电压可分别低至134 V和128 V,相应的动态工作电压范围分别为0.48%-99%和0.46%-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型伪火花开关 时延和抖动 表面闪络放电
下载PDF
真空浸渍环氧玻璃丝管绝缘件的表面闪络特性及设计要领 被引量:2
5
作者 黎斌 张方华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5-88,共4页
通过SF6气体中真空浸渍环氧玻璃丝管绝缘件耐受雷电冲击和工频电压的试验,确认了管沿面允许场强与高压电极允许场强之间的关系(0.5:1),并初步探讨了文[1]表4-1所列场强设计基准值的实际裕度。笔者还介绍了真空浸渍环氧玻璃丝管绝缘件的... 通过SF6气体中真空浸渍环氧玻璃丝管绝缘件耐受雷电冲击和工频电压的试验,确认了管沿面允许场强与高压电极允许场强之间的关系(0.5:1),并初步探讨了文[1]表4-1所列场强设计基准值的实际裕度。笔者还介绍了真空浸渍环氧玻璃丝管绝缘件的电气性能和机械强度设计要领:注意管两端金具形状和尺寸设计;消除楔形气隙的恶劣影响;清除楔形气隙的设计措施;金具与真空浸渍管的联结强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闪络特性 场强设计基准 楔形气隙
下载PDF
基于表面闪络放电原理的雷电流导流载体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庄严 朱琳 +1 位作者 赵静波 代伟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2,共6页
雷电导流条在设计之初的目的就是在于对特定条件下的系统结构进行雷电疏导,其主要依据的原理是表面闪络原理,利用高频电流的趋肤效应,人为的改变单位区域的电场畸变率来实现定向闪络传导的目的。通过雨蚀数据推测在风沙严重的条件下,表... 雷电导流条在设计之初的目的就是在于对特定条件下的系统结构进行雷电疏导,其主要依据的原理是表面闪络原理,利用高频电流的趋肤效应,人为的改变单位区域的电场畸变率来实现定向闪络传导的目的。通过雨蚀数据推测在风沙严重的条件下,表面粘贴方案的产品有效寿命恐难保证。铆钉结构产品的优势不仅在于其稳固的结构形式,更在于其金属导体材料的组成。金钛合金在大电流作用下同样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因此在通过200 k A的雷电流测试后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升华显现,保证了金属导体外观结构的稳定性、金属片与基材牢固的结构也没有造成基材的损坏,通过实验表明,在铆钉结构的导流条工作面传导200 k A雷电流的情况下,其基层底部的金属铆钉没有任何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闪络 雷电放电 导流带 风力发电机组
原文传递
新型筒状双层闪络板等离子体枪 被引量:1
7
作者 赵莹 严萍 +2 位作者 王珏 邵涛 王晓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1-464,共4页
提出了新型筒状双层闪络板等离子体枪及其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案。枪内层接脉冲高压,均布160个电弧点,每个电弧点由中心焊盘及填充TiH2粉末的外围凹槽组成,TiH2粉末用硅酸钠粘接于凹槽中;通过100Ω电阻连接每个高压焊盘与接地端,电极... 提出了新型筒状双层闪络板等离子体枪及其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案。枪内层接脉冲高压,均布160个电弧点,每个电弧点由中心焊盘及填充TiH2粉末的外围凹槽组成,TiH2粉末用硅酸钠粘接于凹槽中;通过100Ω电阻连接每个高压焊盘与接地端,电极间隙中产生等离子体。通过放电实验得出:当由3kV,20μF电容器驱动时,脉宽为1.5μs、幅值约150A的电流通过枪,产生的等离子体密度为10^13~10^14cm^-3,存在时间0.5μs,等离子体定向速率达到5cm/μs。实验证明:该闪络板等离子体枪可靠性强,可重复产生均匀等离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络板等离子体枪 双层闪络 氢化钛 等离子体 表面闪络
下载PDF
真空表面的绝缘特性
8
作者 谭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 2003年第1期256-257,共2页
绝缘子的真空表面绝缘特性研究真空下的高压沿绝缘子表面击穿物理过程,称真空表面闪络过程。影响该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绝缘材料结构、空间电场分布、表面处理方法、所加电压特征,脉冲宽度等。研究了真空表面闪络过程,有两类理论:二... 绝缘子的真空表面绝缘特性研究真空下的高压沿绝缘子表面击穿物理过程,称真空表面闪络过程。影响该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绝缘材料结构、空间电场分布、表面处理方法、所加电压特征,脉冲宽度等。研究了真空表面闪络过程,有两类理论:二次电子发射崩溃和电子引发极化松弛。SEEA理论以绝缘子表面在电子轰击下发射二次电子为基础,包含了电子诱发脱附和脱附气体离子化,并且对闪络过程产生的影响等过程,对表面闪络现象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真空表面闪络 二次电子发射 稳定条件
下载PDF
介质窗口材料对高功率微波传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惠军 侯青 +3 位作者 朱晓欣 陈昌华 张治强 方进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9-422,共4页
运用光学方法,分析平面波通过无限大介质平板的传输特性,进而分析单层介质窗口的引入对微波传输性能的影响。在S波段微波源上对聚四氟乙烯材料进行了真空环境下的微波放电击穿实验,通过长时间的表面放电,在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出现电痕... 运用光学方法,分析平面波通过无限大介质平板的传输特性,进而分析单层介质窗口的引入对微波传输性能的影响。在S波段微波源上对聚四氟乙烯材料进行了真空环境下的微波放电击穿实验,通过长时间的表面放电,在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出现电痕和电树枝。在100ns脉冲宽度下,未发生大面积表面放电前,通过光学照相,在介质表面观测到局部放电现象,认为局部放电仍能导致材料表面破坏。作为对比,进行了聚苯乙烯材料的电老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聚苯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电痕、耐电树枝老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窗口 表面闪络 电树枝 高功率微波
下载PDF
长脉冲强流二极管径向绝缘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谭杰 常安碧 +3 位作者 胡克松 刘庆想 马乔生 刘忠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45-948,共4页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长脉冲强流二极管的径向绝缘结构。简介了真空表面闪络机理,径向绝缘结构的设计思路。采用锥形绝缘结构,使用计算机模拟静电场分布优化设计了几何结构参数,在脉宽为200ns的脉冲源上进行了实验研究。二极管最高输出电...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长脉冲强流二极管的径向绝缘结构。简介了真空表面闪络机理,径向绝缘结构的设计思路。采用锥形绝缘结构,使用计算机模拟静电场分布优化设计了几何结构参数,在脉宽为200ns的脉冲源上进行了实验研究。二极管最高输出电压为750kV,平均绝缘子表面耐电场强度约50kV cm,达到了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表面闪络 径向绝缘 长脉冲二极管 结构 计算机模拟 静电场分布 优化设计 调制器型强流电子束加速器
下载PDF
复合阴极材料发射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永辉 宋法伦 +3 位作者 向飞 康强 罗敏 龚胜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3-866,共4页
基于对爆炸发射点火机制的分析,提出了介质增强场致爆炸发射的设想,研制并实验研究了金属-介质复合阴极的电子发射特性;同时,基于对表面闪络爆炸发射机制的分析,研制出了石墨-碳纤维复合阴极并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属-... 基于对爆炸发射点火机制的分析,提出了介质增强场致爆炸发射的设想,研制并实验研究了金属-介质复合阴极的电子发射特性;同时,基于对表面闪络爆炸发射机制的分析,研制出了石墨-碳纤维复合阴极并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属-介质复合阴极与石墨-碳纤维复合阴极电子发射密度均超过17 kA/cm2,使用寿命预计超过10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 场致增强爆炸发射 碳纤维 强流电子束 表面闪络
下载PDF
无箔二极管径向绝缘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列 刘永贵 刘存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介绍绝缘子表面闪络的物理机制 ,对四种径向绝缘结构模型 ,用 PIC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绝缘子表面的电场分布 ,比较它们三结合点以及沿绝缘子表面合成电场大小 ,加导引磁场 ,考虑电子束发射、模拟电子回流对绝缘子表面闪络的影响 ,由此提出... 介绍绝缘子表面闪络的物理机制 ,对四种径向绝缘结构模型 ,用 PIC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绝缘子表面的电场分布 ,比较它们三结合点以及沿绝缘子表面合成电场大小 ,加导引磁场 ,考虑电子束发射、模拟电子回流对绝缘子表面闪络的影响 ,由此提出优化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绝缘 表面闪络 PIC数值模拟 无箔二极管 绝缘子
下载PDF
强流束二极管绝缘子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法伦 张永辉 +6 位作者 向飞 甘延青 罗敏 康强 李名加 鞠炳全 刘忠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7-620,共4页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强流束二极管的径向绝缘结构,并对其在纳秒脉冲条件下的沿面闪络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使用计算机模拟静电场的方法,对锥形结构绝缘子表面的电场分布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几何结构参数。在脉宽为40 ns,重复频率100 Hz的脉...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强流束二极管的径向绝缘结构,并对其在纳秒脉冲条件下的沿面闪络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使用计算机模拟静电场的方法,对锥形结构绝缘子表面的电场分布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几何结构参数。在脉宽为40 ns,重复频率100 Hz的脉冲功率源上对绝缘子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历时18个月及100 000次脉冲实验后,发现绝缘子表面具有明显的树枝状放电现象,树枝状放电的根部碳化严重,绝缘子深度方向被完全击穿碳化,出现孔洞。基于固-液交界面闪络特性,对树枝状放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强流电子束 表面闪络 二极管
下载PDF
半导体闪络引起的材料表面破坏现象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文彬 张冠军 严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130-5137,共8页
长期以来,沿半导体表面的闪络现象使得很多高功率半导体器件只能工作在相对较低的电场下,限制了它们的发展,而目前对半导体闪络的物理机理尚不明确.开展了冲击高压下Si及GaAs半导体的表面闪络实验,通过红外摄影观察到闪络过程中半导体... 长期以来,沿半导体表面的闪络现象使得很多高功率半导体器件只能工作在相对较低的电场下,限制了它们的发展,而目前对半导体闪络的物理机理尚不明确.开展了冲击高压下Si及GaAs半导体的表面闪络实验,通过红外摄影观察到闪络过程中半导体表面存在的细丝状电流通道,且发现电极中央区域会出现明显红外辐射集中点.在闪络后的材料表面可以观察到细丝状破坏现象,其中在破坏后的n100型Si材料表面的细丝通道周围发现了凹坑形结构,凹坑中心存在圆锥状突起.结合电极边缘细丝状的破坏现象,讨论了电极边缘的热注入和内部多数载流子的弛豫特性,提出少子引导的注入模型,强调非平衡载流子通道引起的表面电场增强效应可引起外部气体电离形成电离通道.该模型可很好解释观测到的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 表面闪络 细丝电流 表面破坏
原文传递
Blumlein线中绝缘支撑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列 刘永贵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0,12,共3页
介绍了绝缘子表面闪络的物理机制 ,给出了绝缘子可能采用的 4种绝缘结构模型 ,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其表面电场分布 ,比较局部高电场区域后 ,提出了改善绝缘子表面电场分布的优化结构 。
关键词 Blumlein线 表面闪络 数值模拟 绝缘子 电场强度 高电压
下载PDF
微秒长脉冲有磁场高功率微波二极管真空界面设计
16
作者 杨汉武 荀涛 +1 位作者 高景明 张自成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8-43,共6页
介绍了一种微秒长脉冲有磁场的真空二极管界面的设计和实验结果。采取了三种措施来抑制沿面闪络:一是阴极电子束挡板,用来拦截来自阴极和电子束漂移管的回流电子束;二是接地屏蔽板,使电场等势线和界面成约45°角,使阴极三结合点处... 介绍了一种微秒长脉冲有磁场的真空二极管界面的设计和实验结果。采取了三种措施来抑制沿面闪络:一是阴极电子束挡板,用来拦截来自阴极和电子束漂移管的回流电子束;二是接地屏蔽板,使电场等势线和界面成约45°角,使阴极三结合点处发射的电子远离绝缘板;三是降低阴极三结合点处的场强,并使用一悬浮电位的金属环阻止电子倍增过程。计算了二极管内电场、磁场分布和电子束的运动轨迹并据此优化了真空界面的结构,实验验证了该二极管真空界面可以在400 kV、800 ns条件下正常工作,可以支持长脉冲高功率微波器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 高功率微波 真空界面 表面闪络 真空二极管
下载PDF
紧凑型氢等离子体枪设计和实验(英文)
17
作者 杨建华 张亚洲 刘金亮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2-446,共5页
设计了一种紧凑型氢等离子体枪及驱动电路。这种枪采用同轴结构,电极之间有两层石墨环和两层氢化钛,利用氢化钛作为气源储存体,利用表面问络机制产生等离子体。实验表明,等离子体枪能产生密度为1010~1012/cm3、半径为... 设计了一种紧凑型氢等离子体枪及驱动电路。这种枪采用同轴结构,电极之间有两层石墨环和两层氢化钛,利用氢化钛作为气源储存体,利用表面问络机制产生等离子体。实验表明,等离子体枪能产生密度为1010~1012/cm3、半径为1~2cm、长度为60~80cm的等离子体柱,它在磁场导引下存在时间大于400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枪 氢化钛 表面闪络 紧凑型
下载PDF
铬掺杂对氧化铝陶瓷真空电绝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湘龙 李晓云 +1 位作者 杨建 丘泰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7-861,共5页
陶瓷绝缘子沿面闪络现象是制约电真空器件使用的重要原因。以95%的Al2O3陶瓷为基料,掺杂0~1.5wt%Cr2O3,制备铬掺杂的氧化铝陶瓷绝缘子,研究了铬的掺杂含量对该绝缘材料烧结性能和真空绝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3+掺杂显著降低了95%... 陶瓷绝缘子沿面闪络现象是制约电真空器件使用的重要原因。以95%的Al2O3陶瓷为基料,掺杂0~1.5wt%Cr2O3,制备铬掺杂的氧化铝陶瓷绝缘子,研究了铬的掺杂含量对该绝缘材料烧结性能和真空绝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3+掺杂显著降低了95%氧化铝陶瓷的气孔率,促进了陶瓷的烧结,并降低了陶瓷的烧结温度,使铬掺杂氧化铝陶瓷的晶粒更加细小均匀。掺杂量为0.5wt%的Cr2O3真空沿面闪络电压最高,达到65 kV/cm,主要原因是铬的掺杂降低了样品的气孔率和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过量掺杂造成了更多的晶体结构缺陷,反而降低了陶瓷绝缘子的真空耐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陶瓷 表面闪络 掺杂 氧化铬
下载PDF
大型电机高导热主绝缘材料发展及应用状况——BN填料对环氧胶黏剂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邢向前 刘世泽 +5 位作者 冯雪萍 付强 管少博 冯超 黄程伟 王玉明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7,共8页
大型发电机高导热主绝缘材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高导热环氧胶黏剂,BN粉体作为高导热环氧胶黏剂的重要组分,在提高环氧树脂导热性能的同时,对其他性能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高导热主绝缘材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BN粉体... 大型发电机高导热主绝缘材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高导热环氧胶黏剂,BN粉体作为高导热环氧胶黏剂的重要组分,在提高环氧树脂导热性能的同时,对其他性能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高导热主绝缘材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BN粉体能有效抑制BN/环氧复合材料内空间电荷的产生和聚集,并且降低BN/环氧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的阈值电场;BN粉体的加入会降低环氧/BN复合材料的电气强度,相同BN质量分数下,微米BN/环氧复合材料的电气强度更低;相同BN质量分数下,纳米级BN比微米级BN能更有效地降低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对复合材料表面进行充电处理会降低材料表面闪络电压值。并提出了国内大型发电机主绝缘材料中的高导热胶黏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导热胶黏剂 BN填料 空间电荷 电气强度 体积电阻率 表面闪络电压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Surface Flashover Performance of Al_2O_3 Ceramics in Vacuum by Adopting A-B-A Insulation System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盛涛 张拓 +3 位作者 黄奇峰 李巍巍 倪风燕 李建英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35-241,共7页
A new insulation system with inorganic A-B-A insulators was proposed to improvethe surface flashover performance in vacuum. Inorganic A-B-A insulator samples of M0/Al2O3cermet-Al2O3 ceramic-Mo/Al2O3 cermet were prepar... A new insulation system with inorganic A-B-A insulators was proposed to improvethe surface flashover performance in vacuum. Inorganic A-B-A insulator samples of M0/Al2O3cermet-Al2O3 ceramic-Mo/Al2O3 cermet were prepared, in which the conductivity and permittivityof the Mo/Al2O3 cermets were controlled through different amount of metallic molybdenumpowder added. The effects of both conductivity and permittivity of Mo/Al2O3 cermets on theDC and impulse surface flashover voltage in vacuum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howed that the DC and impulse surface flashover voltage were improved by 52% and 95%, respectively.For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field, two triple junctions, i.e., vacuum-layer A-cathode(TJ1) and vacuum-layer A-layer B (TJ2) were prepar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layer A into theA-B-A insul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btained via electrostatic fieldsimulation and Maxwell-Wagner three-layer model, the electric field of TJ1 decreases while thatof TJ2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conductivity and permittivity of layer A under applied DCand impulse voltage,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surface flashover performance ofA-B-A insulators has been reasonably expl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陶瓷 保温系统 表面闪络 ABA 真空 性能 AL2O3陶瓷 介电常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