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袁可嘉诗歌与朦胧诗的内在渊源
1
作者 周泽娇 林琳 《戏剧之家》 2023年第5期196-198,共3页
袁可嘉作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叶”,和朦胧诗人一样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在创作背景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在立足于现实、象征的表现手法、玄学的思想境界等诗歌创作方面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共同奠定... 袁可嘉作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叶”,和朦胧诗人一样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在创作背景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在立足于现实、象征的表现手法、玄学的思想境界等诗歌创作方面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共同奠定了现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朦胧诗 共同点 渊源
下载PDF
论袁可嘉诗歌对传统宋诗的继承与发展
2
作者 游俊清 林琳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期193-195,共3页
袁可嘉作为中国现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影响,在以哲思入诗、议论化、口语化、极具家国情怀等四方面继承了传统宋诗,又从格律的发展、新奇的比喻、中西结合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宋诗。
关键词 袁可嘉 宋诗:新诗 传统
下载PDF
袁可嘉: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 被引量:15
3
作者 臧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5-92,共8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诗歌批评 《大公报》 40年代 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 现代诗人 “人的文学”
下载PDF
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形态简论——以袁可嘉的译介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建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4,共6页
"西方现代派"与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当代文学界的研究热点,以往多借助比较文学的方法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差异。本文拟转换设问的方向,将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的生产过程作... "西方现代派"与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当代文学界的研究热点,以往多借助比较文学的方法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差异。本文拟转换设问的方向,将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的生产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袁可嘉定义"西方现代派"方式及其内在逻辑的考察,提出作为1980年代中国文坛重要资源的"西方现代派"不能完全等同于Modernism,其知识形态(历史分期、思想特征和艺术观点)需要放置在"文革"后的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更清晰的理解;这一清理为进一步认识"西方现代派"与"新时期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西方现代派 袁可嘉 知识生产
下载PDF
诗学观念与翻译操纵:袁可嘉的“中国式现代主义”与叶芝译介 被引量:2
5
作者 耿纪永 张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116-121,共6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中国式现代主义 叶芝
下载PDF
袁可嘉诗学体系的现代性追求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35,共5页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上承二三十年代中国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理论和京派文艺理论思想精髓,并借鉴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思想,把追求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性作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主旨。八九十年代,袁可嘉进一步提出&...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上承二三十年代中国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理论和京派文艺理论思想精髓,并借鉴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思想,把追求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性作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主旨。八九十年代,袁可嘉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主义"这一新的诗学概念,诗学体系更加充实完整,充分表现了现代性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现代主义 现代性 中国新诗 诗学体系
下载PDF
论袁可嘉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建构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106,共6页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袁可嘉本人则称之为"中国式现代主义",并从思想倾向和诗艺两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一突破为我们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即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借鉴了哪些西方话语,同时又进行了哪些中国化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 西方语境 吸收与借鉴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最大量意识状态”——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方法阐释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淑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110,共5页
袁可嘉作为重要的诗论家,创立了"新诗现代化"——"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的理论,其作为方法的则是经常被强调的诗歌应表现"最大量意识状态"。从这一方法来看,其理论视域非常开阔,主要来源于瑞... 袁可嘉作为重要的诗论家,创立了"新诗现代化"——"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的理论,其作为方法的则是经常被强调的诗歌应表现"最大量意识状态"。从这一方法来看,其理论视域非常开阔,主要来源于瑞恰慈、T.S.艾略特和里尔克诗论。英语诗人艾略特与德语诗人里尔克在各自的诗学文化背景中都强调"诗是经验"的理论,却有着内化与否的区别。袁可嘉以此为基础找出了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并把他们的理论与瑞恰慈的心理学诗学融合在一起,把"最大量意识状态"作为综合现实、象征、玄学的新诗学的根本方法,为中国新诗确立了新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最大量意识状态 经验
下载PDF
论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廖四平 蒙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0-65,共6页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比较。其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等;二是"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西方一部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三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学的理解;四是有助于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外国文学研究 英美新批评派 英美诗歌 西方现代派文学
下载PDF
袁可嘉诗学思想探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永波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5-39,共5页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袁可嘉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捋清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诗派 袁可嘉 诗学思想 新批评
下载PDF
论“中国新诗”派的“新诗现代化”理想兼及袁可嘉的两篇佚文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万生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27-38,共12页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设想,广义地讲,体现在他28篇论文里,除了收进他广为人知的《论新诗现代化》的26篇外,还有本文发现的袁可嘉的两篇新文献:译文《释现代诗中底现代性》与《现代英诗的特质》。这两篇文献是全面了解袁可嘉新...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设想,广义地讲,体现在他28篇论文里,除了收进他广为人知的《论新诗现代化》的26篇外,还有本文发现的袁可嘉的两篇新文献:译文《释现代诗中底现代性》与《现代英诗的特质》。这两篇文献是全面了解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诗学思想来源的重要根据之一。狭义地说,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思想共三个部分构成,"引论"中由西洋诗的精神概括的"诗学背景"、进而提出的七条"理论原则"以及后面五篇"加论与分论"提出的其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中国新诗”派 新诗现代化
下载PDF
论新批评理论与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理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朝杨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5-47,共3页
四十年代袁可嘉针对中国新诗出现的两种不良倾向,借鉴新批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理论。新诗现代化理论在本体论、有机综合论、戏剧化论等方面吸收新批评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的新诗传统诗歌理论。
关键词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新批评 本体论 有机综合论 戏剧化
下载PDF
一种“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诗论——论袁可嘉的诗论
13
作者 廖四平 康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49,共5页
袁可嘉的诗论即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主要包括诗的本体论、有机综合论、诗的艺术转化论、诗的戏剧化论、戏剧主义论等内容。总的来看,它深受西方诗潮的影响,并几乎论及了中国现代主义新诗在20世纪40年代所遇到的所有重大的理论问题,堪... 袁可嘉的诗论即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主要包括诗的本体论、有机综合论、诗的艺术转化论、诗的戏剧化论、戏剧主义论等内容。总的来看,它深受西方诗潮的影响,并几乎论及了中国现代主义新诗在20世纪40年代所遇到的所有重大的理论问题,堪称中国现代主义诗论的一种总结;同时也论及中国现实主义新诗在20世纪40年代所遇到的一些核心理论问题,并直接针对着中国现代诗坛的"现实",堪称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诗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诗论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袁可嘉译诗观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4-67,共4页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译诗观 艺术性 宽严有度 陌生化
下载PDF
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新诗批评理论及其外来影响——以袁可嘉、王佐良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绍军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52-58,共7页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新诗研究 袁可嘉 王佐良 西方现代主义 诗学理论
下载PDF
“文化转向”视域下袁可嘉“十七年”(1949—1966)英诗汉译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2-65,75,共5页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发现他的译介活动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主流诗学及翻译政策等多因素规约和作用下发生的。而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这一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在相对逼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诗歌译介,力求达到"限制中寻求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向 袁可嘉 “十七年” 英诗汉译
下载PDF
袁可嘉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和诗歌批评
17
作者 王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8-135,159-160,共9页
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理论批评界,袁可嘉曾一度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在外国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他年轻时就开始涉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和批评,对之予以高度认同并深受其影响。他先后在建国后两个时间段... 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理论批评界,袁可嘉曾一度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在外国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他年轻时就开始涉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和批评,对之予以高度认同并深受其影响。他先后在建国后两个时间段涉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理论思潮的研究和批评,其一是五六十年代,其二是改革开放之后。可以说,在第二个时间段,袁可嘉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几乎所有介入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论争的中国作家和批评家都要引用袁可嘉的权威性批评论断,并就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尽管'现代派'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袁可嘉等人建构出的一个概念,但客观上也代表了中国学界研究现代主义文学的水平。作者认为,袁可嘉在英美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被人们认为是一位有思想、有理论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文学批评家。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评论了袁可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认为他是中国当代外国文学批评界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现代派文学 后现代主义 诗学理论 英美诗歌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论的一种总结——论袁可嘉的诗论
18
作者 廖四平 魏玲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8-158,共11页
袁可嘉的诗论即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几乎论及了中国现代诗论的所有核心问题,并超越了既有的相关论述,从而完善了中国现代主义诗论,发展了中国现实主义诗论,建立了中国现代诗论的范式,堪称中国现代诗论的一种总结。
关键词 袁可嘉 中国现代诗论 新诗现代化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下载PDF
重审袁可嘉“戏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文化政治——从未能出版的《新批评》说起
19
作者 陈越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9,共6页
1940年代末,身为诗人和青年教师的袁可嘉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新诗的专题论文,虽未能如愿出版这本拟题名为《新批评》的专著,但他有关新诗的综合性理论思考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论文重新以《论新诗现代化》为名... 1940年代末,身为诗人和青年教师的袁可嘉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新诗的专题论文,虽未能如愿出版这本拟题名为《新批评》的专著,但他有关新诗的综合性理论思考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论文重新以《论新诗现代化》为名结集出版,学界对其"新诗现代化"的体系构建及其思想内涵已有较多讨论,但由于该书在编辑过程对原刊本的内容有所删改,从而对相关论述不免会构成遮蔽或造成误导。本文在综述袁可嘉有关诗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新的史料,即袁可嘉专论戏剧主义的英文文章《关于戏剧主义的笔记》(A Note On Dramatism),并对比与该文内容有所重合但并不雷同的《新诗戏剧化》和《谈戏剧主义》等文章的有关论述,试图对袁可嘉诗论中具有综合性意味的"戏剧主义"这个新批评意义上的诗学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新批评 戏剧主义 诗学 文化政治
下载PDF
袁可嘉的诗论与西方影响
20
作者 廖四平 战格格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117,共5页
袁可嘉的诗论深受西方诗歌、诗论或文论的影响;其中,有关"诗与非诗""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与诗""诗与经验""诗的戏剧化""想象逻辑""戏剧主义"等问... 袁可嘉的诗论深受西方诗歌、诗论或文论的影响;其中,有关"诗与非诗""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与诗""诗与经验""诗的戏剧化""想象逻辑""戏剧主义"等问题的一些具体观点以及诗论文本上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袁可嘉的诗论在接受西方影响时首先是立足于中国本土,其次是融进了袁可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再次是注重中国现代诗学概念的建构,最后是注重中西新诗潮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诗论 西方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