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环境犯罪被害人补救体系的法制完善
1
作者 冯瀚元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环境犯罪被害人补救体系的法制完善应当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依循“国家-社会-个人”的逻辑进路,涵盖被害人补偿制度、被害人援助制度和被害人赔偿制度。在被害人补偿方面,应当以国家责任理论为主要依据,以政治利益... 环境犯罪被害人补救体系的法制完善应当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依循“国家-社会-个人”的逻辑进路,涵盖被害人补偿制度、被害人援助制度和被害人赔偿制度。在被害人补偿方面,应当以国家责任理论为主要依据,以政治利益的合目的性和社会福利的效率为制约,从资金来源和补偿原则两个方面加以完善。在被害人援助方面,应当适度借鉴域外经验,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在完善全国性的犯罪被害人援助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环境犯罪被害人援助组织。在被害人赔偿方面,应当明确环境刑事司法过程中被害人赔偿的优先性,从被害人视角完善环境刑事诉讼程序,加强环境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犯罪被害人 被害人补救体系 被害人补偿 被害人援助 被害人赔偿
下载PDF
电信诈骗案件退赔机制运行困境与出路——基于被害人教义学视角的展开
2
作者 陈小彪 任鸿飞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43,共10页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完善了多位一体的预防、打击电信诈骗活动制度建设,但是在过往电信诈骗案件办理中,因为多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追赃挽损不及时,不仅会进一步扩大损害结果,而且极易产生因被害人的种种不满而衍生的社会治理风险。针...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完善了多位一体的预防、打击电信诈骗活动制度建设,但是在过往电信诈骗案件办理中,因为多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追赃挽损不及时,不仅会进一步扩大损害结果,而且极易产生因被害人的种种不满而衍生的社会治理风险。针对违法所得退赔被害人问题,各地司法呈现出多维倾向,形成被害人保护以及被告人权利保障对立立场。基于法益恢复之现实需要,被害人保护应该成为处理电信诈骗退赔问题应有立场,在此基础上应当兼顾被告人责任的合理分配。被害人保护的目标可以通过扩大责任主体范围、精准适用连带责任以及先行返还程序等具体措施实现,而公平追偿、退赔激励性制度则是实现被告人责任公平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诈骗 退赔连带责任 被害人保护 责任合理分配 退赔激励
下载PDF
论过失犯中被害人同意与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欧阳本祺 赵宗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6-65,共10页
被害人同意与被害人自陷风险均隶属于被害人教义学体系,但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当前的有力见解是将被害人自陷风险理解为被害人同意的特殊类型,并运用同意理论解释自陷风险情形何以排除刑法归责。然而,自陷风险问题难以在... 被害人同意与被害人自陷风险均隶属于被害人教义学体系,但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当前的有力见解是将被害人自陷风险理解为被害人同意的特殊类型,并运用同意理论解释自陷风险情形何以排除刑法归责。然而,自陷风险问题难以在同意理论之中“求解”。从同意结果说的角度分析,统合同意与自陷风险的观点扭曲了被害人真实的自我决定,属于“不诚实的拟制”;从同意行为说的角度分析,统合论的见解导致同意的“客观化”,偏离了同意的经典法理。基于被害人同意与被害人自陷风险在自我决定内容方面的根本差异,有必要将它们区别为两个独立的问题,并在教义学层面为二者配置不同的解释方案。前者沿用经典的同意理论,后者则可适用被害人自我答责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同意 被害人自陷风险 被害人自我答责 自我决定权
下载PDF
刑民交叉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司法困境及消解
4
作者 冯元新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近年来虽然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总量有所下降,但低龄未成年人和性侵受害案件依然有所增加。在涉少的民刑交叉案件中,应当根据《联合国保护儿童权利公约》所引申的儿童利益最大化、双向保护和国家亲权三项原则,结合域内外有益司法经验,通... 近年来虽然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总量有所下降,但低龄未成年人和性侵受害案件依然有所增加。在涉少的民刑交叉案件中,应当根据《联合国保护儿童权利公约》所引申的儿童利益最大化、双向保护和国家亲权三项原则,结合域内外有益司法经验,通过对现行法律规范的分析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未成年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体系,形成未成年被害人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规则。并从未成年被害人民事权益的保障角度出发,将民事法律纳入到刑事司法程序的射程内,依职权探知未成年被害人所遭受的民事权益侵害,并履行司法机关的释法义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才能全面保护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民交叉 未成年被害人 权利保护 未成年人司法原则
下载PDF
被害人教义学的理论基础、解释方法与内在逻辑
5
作者 徐前 王良顺 《南大法学》 202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被害人教义学自其问世以来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与质疑。批评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否定被害人教义学的正当性:被害人教义学曲解了辅助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目的论限缩方法逾越了刑法规范核心语义范畴、被害人教义学实质上侵占了被害人的自由空间... 被害人教义学自其问世以来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与质疑。批评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否定被害人教义学的正当性:被害人教义学曲解了辅助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目的论限缩方法逾越了刑法规范核心语义范畴、被害人教义学实质上侵占了被害人的自由空间。事实上,将辅助性原则的内涵理解为包括被害人自我保护可能性在内的扩张性概念,既是从社会契约论以及刑罚权历史演变中得出的结果,也是当前预防刑法背景下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必然选择。目的论限缩原则的正当性源于对立法目的的忠实维护,被害人教义学作为目的论限缩方法,通过充分考虑刑法具体规范目的,并以犯罪行为的应罚性和需罚性为判断标准,能够实现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合理限缩。被害人教义学有其特定的适用场域,家长主义并不排斥公民自我保护,因而并未侵占被害人的自由空间;被害人教义学在尊重法益主体处分自由的基础上提升了其自治能力,促进了法益主体自由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教义学 辅助性原则 目的论限缩 自由处分 自治能力
下载PDF
性侵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6
作者 杨雯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常常呈现以被害人陈述为核心的证据构造,为此,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往往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未臻健全使其陈述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欠佳,而且受外界因素影响易致陈述“失真”。...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常常呈现以被害人陈述为核心的证据构造,为此,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往往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未臻健全使其陈述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欠佳,而且受外界因素影响易致陈述“失真”。我国实务部门对此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如适当放宽证据的审查标准,综合运用情态证据、过程证据、品格证据以及经验法则审查未成年被害人陈述。但是,上述探索存在着不当放宽证据的审查标准、情态证据审查动力不足、过程证据审查形式化、品格证据运用不规范以及经验法则运用失范等问题。对此,应当构建“多元求真”的综合性证据审查模式,在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内容进行完整性、合理性审查的前提下,辅之以多种辅助证据以及经验法则展开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侵未成年犯罪 未成年被害人陈述 证据审查判断
下载PDF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过错的认定
7
作者 蒋涤非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司法实践中将伦理过错认定为被害人过错,混淆了案发原因与被害人过错。案件起因与犯罪动机相关,是判断行为人主观恶性的指标;被害人过错则与因果关系、结果产生相关,是关乎刑事责任分配的衡量要素。由于被害人过错能够对行为不法与有责... 司法实践中将伦理过错认定为被害人过错,混淆了案发原因与被害人过错。案件起因与犯罪动机相关,是判断行为人主观恶性的指标;被害人过错则与因果关系、结果产生相关,是关乎刑事责任分配的衡量要素。由于被害人过错能够对行为不法与有责性判断产生实质化的影响,因此,被害人过错的认定应当围绕着因果关系展开。一是被害人过错应当是“着手实行—结果”因果关系中的被害人言行,而行为之前、结果之后的被害人言行不是被害人过错。二是被害人过错必须是对犯罪结果产生提供直接原因力的言行,包括风险升高、实现结果两种行为类型。三是被害人的本能行为、合理合法行为,即便因为介入因果关系对结果产生具有原因力,也不属于被害人过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过错 因果关系 犯罪动机 伦理过错
下载PDF
未成年女性被害人保护主体补位与协同联动
8
作者 康姣 姚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1-27,共7页
未成年女性被害人是一个更为特殊和弱势的群体,受到犯罪侵害后其身心备受摧残因而迫切需要救助与保护。本文基于社会保护理论分析框架和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体系,运用文献和个案分析对未成年女性被害人的处境进行审视。在针对未成年女性被... 未成年女性被害人是一个更为特殊和弱势的群体,受到犯罪侵害后其身心备受摧残因而迫切需要救助与保护。本文基于社会保护理论分析框架和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体系,运用文献和个案分析对未成年女性被害人的处境进行审视。在针对未成年女性被害人实施的保护行动中,家庭是与被害人关系最紧密的责任主体且发挥主要作用。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尤其是女性被害人保护,亟须重构保护主体补位与协同联动机制,以家庭为基础、司法为焦点、社工为枢纽,协同学校、政府、网络等多元主体,打通固有边界、链接有效资源、聚合共同责任,持续提升多元主体主动履责、协同保护的意识、能力和效果,不断健全和完善新时代未成年女性被害人社会保护体系,为未成年女性安全生活、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女性被害人 社会保护 主体补位 协同联动
下载PDF
轻罪化背景下被害人承诺的效力问题研究
9
作者 朱玲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06,112,共7页
被害人承诺作为出罪事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其效力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利益衡量说有效协调了公民的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利益衡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刑法效果的类型可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形态分... 被害人承诺作为出罪事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其效力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利益衡量说有效协调了公民的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利益衡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刑法效果的类型可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形态分为有效、生效、无效等三种类型。通过借鉴我国刑法犯罪构成要件的四要素,进一步明确有效、无效、生效的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的具体内容,形成逻辑缜密的被害人承诺效力体系,从而实现入罪与出罪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承诺 效力 构成要件
下载PDF
简析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
10
作者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被害人陈述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之一,其在性侵害案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该类案件办理实践中,常面临未成年被害人陈述证据能力欠缺、证明力不足、“一对一”言词证据时是否系孤证的诉辩争议,该争议也为司法机关审查未成年人被害... 被害人陈述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之一,其在性侵害案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该类案件办理实践中,常面临未成年被害人陈述证据能力欠缺、证明力不足、“一对一”言词证据时是否系孤证的诉辩争议,该争议也为司法机关审查未成年人被害人陈述提供了思路与导向。有必要建立以“未成年被害人陈述为中心”的性侵害证据证明体系,通过从源头强化、时序印证、逻辑常理等方面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进行审查,有效解决疑难案件的证明难题,依法惩处该类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侵害案件 未成年被害人陈述 证据审查
下载PDF
被害人承诺语境下专断医疗行为的刑法评价
11
作者 李学良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被害人承诺被认为是一项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在医疗行为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承担了这一角色,阻断了正当医疗行为的违法性。但专断医疗行为是未履行或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在没有取得患者有效同意的情况下实施的治疗行为,该行为不具有适法性... 被害人承诺被认为是一项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在医疗行为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承担了这一角色,阻断了正当医疗行为的违法性。但专断医疗行为是未履行或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在没有取得患者有效同意的情况下实施的治疗行为,该行为不具有适法性。从规范评价的角度专断医疗行为确实为法秩序所认可的正当行为,但从事实层面出发专断医疗行为是医护人员未取得患者同意施加的伤害他人身体的存有故意的行为,专断医疗行为结果的正当、合理并不能够改变其行为性质的非法性。事实上,医疗行为本身是一个“被评价过”的规范概念,其内涵是经患者同意的治疗行为,医疗行为与专断医疗行为是相对立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断医疗行为 刑法评价 知情同意 被害人承诺
下载PDF
刍议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的保障
12
作者 刘柯宏 肖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保障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是尊重与保障人权、保护刑事被害人个人利益以及防范诉讼风险的必然要求。《法律援助法》的颁布给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法律援助条例》相比在诸多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目前我国刑事被害人... 保障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是尊重与保障人权、保护刑事被害人个人利益以及防范诉讼风险的必然要求。《法律援助法》的颁布给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法律援助条例》相比在诸多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目前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保障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立法对其不够关注、学界对其研究欠缺、实践中获得法律援助的刑事被害人数量较少。为此,应通过推进科学立法、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加强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 法律援助权 被追诉人 人权保障
下载PDF
网络暴力案件中被害人诉权保障研究
13
作者 牟丽 李上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6,共10页
近年来网络暴力犯罪案件频发,网络暴力犯罪不同于传统的侮辱、诽谤犯罪,其发生和传播均与网络密切相关,而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易删改、易丢失,加之网络用户的海量性及匿名性,使得被害人维权具有较高的成本。以被害人诉权保障为切入... 近年来网络暴力犯罪案件频发,网络暴力犯罪不同于传统的侮辱、诽谤犯罪,其发生和传播均与网络密切相关,而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易删改、易丢失,加之网络用户的海量性及匿名性,使得被害人维权具有较高的成本。以被害人诉权保障为切入点,明晰网络暴力中各责任主体,厘清公安机关协助取证性质,构建新型公诉介入模式,为确保被害人顺利行使诉权并高效打击网络暴力犯罪,具有积极意义且具备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诉权保障 被害人诉权 协助取证 公诉介入
下载PDF
被害人危险接受处理模式之检视——自我答责理论之提倡
14
作者 丁华宇 孟念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对于被害人于危险接受场合下的刑事责任归结问题,既有的流变进路在自身逻辑上难以自洽,均无法圆满地妥善解决。处理危险接受案件,应以被害人自我决定权为基准。自我答责理论从被害人的自由意志出发,明确了被害人基于自由意思而陷入危殆... 对于被害人于危险接受场合下的刑事责任归结问题,既有的流变进路在自身逻辑上难以自洽,均无法圆满地妥善解决。处理危险接受案件,应以被害人自我决定权为基准。自我答责理论从被害人的自由意志出发,明确了被害人基于自由意思而陷入危殆化,形成了“意思、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所发生的法益侵害结果应归属于自己管辖领域,由其自我答责。自我答责理论的适用需加以限制性条件,避免责任认定混乱,在充足条件之后,可将自我答责理论适用于3类危险接受场合,以为司法实务中出现的疑难案件提供理论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接受 自我答责 客观归责 自我决定权 被害人
下载PDF
企业合规管理完善路径探析——基于被害人视角
15
作者 向昱馨 《华章》 2024年第5期0128-0130,共3页
合规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企业防控合规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加强企业合规管理,是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要求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营造开放透明和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 合规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企业防控合规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加强企业合规管理,是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要求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营造开放透明和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强化对企业的合规监管已成我国各界共识。近年来,企业合规改革深入推进,受害人作为企业合规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合规的完善应该注重从被害人的视角出发,确保被害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合规 被害人视角 附条件不起诉
下载PDF
被害人受欺骗的承诺之效力认定与规则适用——基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取自体数据行为的考察
16
作者 罗米兰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告知同意原则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依据。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取自体数据的行为违反告知同意原则致使用户对于法益处分的目的产生认知错误,实践中对于该错误是否导致承诺无效存在争议。包含法益处分目的之法益关系错误... 告知同意原则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依据。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取自体数据的行为违反告知同意原则致使用户对于法益处分的目的产生认知错误,实践中对于该错误是否导致承诺无效存在争议。包含法益处分目的之法益关系错误说能够妥善解决该问题,即单纯由法益关系错误得出的结论有违国民认知时应当结合法益处分目的。此处法益,是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公民个人信息权。包含法益处分目的的法益关系错误说的思路是:从范围来看,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扩散目的则法益处分目的无误,被害人受欺骗的承诺有效;从内容来看,一般个人信息的处分目的需要概括判断,敏感个人信息的处分目的必须具体、个别地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受欺骗的承诺 法益关系错误说 法益处分目的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下载PDF
被害人危险接受场合下自我答责规则的适用
17
作者 苏晓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8-81,共4页
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场合下,若行为人没有明显违反注意义务,且被害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险有或应有充分认识并义无反顾继续该行为的情况,应当视为被害人对于该危险表示接受,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也应当为行为人构建可能的出罪路径,不... 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场合下,若行为人没有明显违反注意义务,且被害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险有或应有充分认识并义无反顾继续该行为的情况,应当视为被害人对于该危险表示接受,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也应当为行为人构建可能的出罪路径,不能一味追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务的大量案件中,常会出现被害人危险接受的情况类似但是对于行为人的判决结果不同的情况,导致司法公信力被质疑。文章就被害人危险接受场合下自我答责及其他相关规则的选择与适用进行分析,并提出自我答责理论的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决定权 被害人自己危险化的参与 被害人危险接受 自我答责
下载PDF
洞察与进化: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雪梅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3-90,共8页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内在逻辑是,通过洞察被害因素,识别被害模式,而后进行数学建模预测电信诈骗犯罪高风险的被害人,精确制导,促进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的进化。A市大数据犯罪被害预测分析经过构建样本、提取特征、搭建模型...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内在逻辑是,通过洞察被害因素,识别被害模式,而后进行数学建模预测电信诈骗犯罪高风险的被害人,精确制导,促进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的进化。A市大数据犯罪被害预测分析经过构建样本、提取特征、搭建模型、模型测试、系统开发、模型迭代6个步骤,引入犯罪被害人调查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研发了集“被害调查+风险预测+防范治理”于一体的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测App,实现了“洞察犯罪被害因素、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一体化、自动化运行的质的飞跃。A市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的实践,拓展了犯罪被害人理论研究的应用领域,展示了警务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路径,指明了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诈骗犯罪 被害人 预测分析 实证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