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焕庸线”两侧高中生健康素养与静坐时长态势特征调查研究
1
作者 景涛 戴永梅 +8 位作者 罗健英 罗维 季烨林凡 彭驰 张翠军 曹彦俊 郑清 黄玉 沈鹤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33-2242,共10页
背景目前“胡焕庸线”的学术价值已经延伸至其他相关学科,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的特点,本研究借鉴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按照“胡焕庸线”的人口密度分布界定标准,深入研究了“胡焕庸线”两侧城乡高中生的健康... 背景目前“胡焕庸线”的学术价值已经延伸至其他相关学科,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的特点,本研究借鉴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按照“胡焕庸线”的人口密度分布界定标准,深入研究了“胡焕庸线”两侧城乡高中生的健康素养和静坐时长的态势特征。目的调查分析“胡焕庸线”两侧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城乡高中生健康素养与静坐时长的现状态势特征,为改善我国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1—3月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内的62所学校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健康素养与静坐时长的调研(统一提前邮寄配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与静坐时间调查问卷各12400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差膨胀系数,校正混杂因素后分析“胡焕庸线”两侧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最后纳入健康素养调查问卷9057份,其中东南半壁7489份(82.7%),西北半壁1568份(17.3%);纳入静坐时间调查问卷8031份,其中东南半壁6614份(82.4%),西北半壁1417份(17.6%)。东南半壁高中生健康素养评分、静坐时长均高于西北半壁(Z=-4.009、-9.198,P<0.001)。东南半壁年龄为17、18岁,女性,城乡,父亲学历为大专以下、大专,母亲学历为大专、本科,家庭年收入为1~万、5~万、8~万、>10万元,家庭人口数为1、3、7、9、≥10人的高中生健康素养评分均高于西北半壁(P<0.05);东南半壁年龄为15、16、18岁,男女,城乡,父亲学历为大专以下、大专,母亲学历为大专以下,家庭年收入为<1万、2.5~万、5~万、8~万、>10万元,家庭人口数为3、4、5、6人的高中生静坐时长均长于西北半壁(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东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家庭年收入(β=0.324)和母亲学历(β=0.644)均呈正相关,但与健康素养评分(β=-0.015)和父亲学历(β=-0.212)均呈负相关(P<0.05);标准化回归系数β比较,家庭年收入(0.164)>母亲学历(0.131)>父亲学历(-0.056)>健康素养评分(-0.050)。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健康素养评分(β=0.017)、父亲学历(β=0.789)、母亲学历(β=0.540)均呈正相关(P<0.05);标准化回归系数β比较,父亲学历(0.163)>母亲学历(0.111)>健康素养评分(0.056)。结论东南半壁高中生健康素养评分、静坐时长均高于西北半壁。东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家庭年收入和母亲学历呈正相关,但与健康素养评分和父亲学历呈负相关;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健康素养评分父母亲学历均呈正相关。家庭年收入对东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影响的权重最高,父亲学历对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影响的权重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高中生 健康素养 静坐时长
下载PDF
人口空间分布视域下的“胡焕庸线”的悖论问题
2
作者 程前昌 《江汉学术》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从全新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对“胡焕庸线”产生的历史背景、选用的数据方法以及现实影响进行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并详细解答了“胡焕庸线”的悖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不是中国唯一的人口分界线,也不是等密度线,其空间... 从全新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对“胡焕庸线”产生的历史背景、选用的数据方法以及现实影响进行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并详细解答了“胡焕庸线”的悖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不是中国唯一的人口分界线,也不是等密度线,其空间人口密度并不具有连续性。针对这些具体的悖论问题,可从“胡焕庸线”的划分标准、比较视角以及学科性质等方面综合探讨事实的成因,并对“胡焕庸线”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客观看待“胡焕庸线”与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下载PDF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被引量:116
3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1-566,共16页
"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的支持下,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 "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的支持下,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提出人口时空扩张的识别方法,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数量、集疏格局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量94:6的大数一直相对稳定,但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减、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得益于较高的自然增长率,西北半壁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2"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口集疏模式。东南半壁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较快,负增长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等地区大面积扩张、人口正增长优势逐步极化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少数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式的集疏模式。主要是由于东南半壁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人口流动。3西北半壁则呈现"相对均势"的人口集疏模式,多数地区的人口普遍表现为正增长,但是空间分布广袤、增长不集中,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分散、少聚居"造成了自然增长优势的不集中。然而均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样存在一定的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和"新欧亚大陆桥"两条带上。4未来时期,"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及集疏格局将进一步演化,东南半壁应关注内陆腹地及中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作用,西北半壁应关注将分散的人口增长优势向少数城镇进行集聚,以期为人口地理学研究以及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胡焕庸线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稳定性 集疏模式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西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曾通刚 何雄浪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2213-2225,共13页
人口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论文以“胡焕庸线”为参照,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相匹配的区域层面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与多层Logi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西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大约三... 人口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论文以“胡焕庸线”为参照,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相匹配的区域层面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与多层Logi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西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大约三成的西向流动人口选择长期居留,总体上居留意愿较低。在流入地分异上,城市规模越大,其居留意愿越高。②不同强度居留意愿流存在明显地域分异。自中原地区流向西北半壁中省会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高。③居留意愿受到经济与非经济要素的共同作用。个体层面上,居留时间、家庭规模、家庭收入、雇主身份、拥有产权住房、积极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以及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对居留意愿具有积极作用。流出地为东南半壁中的北方城市,其居留意愿更高。区域层面上,海拔高度对居留意愿存在抑制作用,地方发展活力和城市规模发挥积极作用。基于研究发现,论文提出稳定提高经济收入、构建家庭友好型政策体系、营造包容性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发挥城市群引领带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留意愿 胡焕庸线 流动人口 西向流动 西北半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