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6
1
作者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5-356,共12页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台风生成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即季风槽强时,台风的生成位置偏东,季风槽弱时台风的位置偏西。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是通过季风槽活动影响台风的生成。而夏季风的强弱对台风也有影响,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活跃阶段,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多,夏季风中断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少。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通过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也有显著的影响。季节内振荡对台风生成的影响主要以30—60 d振荡为主。在这种低频振荡对流活动的湿位相时期台风生成个数明显多,干位相时期台风生成的少。而且低频振荡的西风位相也有利于台风生成,在东风位相时生成的台风少。另外,还研究了多台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的特征(群发性),发现在这些时期,存在强的季风槽,弱的垂直切变与充足的水汽供应。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时空的群发性与夏季风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台风 季风 垂直切变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8-430,共13页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前后.爆发后,夏季风经历了3次活跃-中断循环,每个循环都相应于独立的干期和湿期.第1个循环是从6月初到7月中旬,降水与低层西风的中心主要位于5°~10°N.第2个循环是7-下旬至9-下旬,降水与低层西风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位于10°~20°N.这个循环是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第3个循环是从9月末到10月末,降水与低层西风又向南退回到5°~10°N,达到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弱的阶段.这个循环的结束也就预示着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结束.西北太平洋季风区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ISO),这种气候的季节内振荡(CISO)主要由30~60 d与10~20 d两种周期组成,但是主要以30~60 d的低频振荡为主.根据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和低层西风在不同位相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太平洋的低频对流和西风是向西向北传播的.西北太平洋的季风降水、对流与西风的活跃-中断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受30~60和10~20 d低频振荡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季节演变 低层西风 季节内振荡 西北太平洋 夏季风 气候学 季风降水 低频振荡 季风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5-1237,共13页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北距平风的汇合区,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2)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在强季风年里,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3)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CISO),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从而造成降水偏多;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不容易激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气候平均的季节内振荡(CISO)
下载PDF
GAMIL1.0大气模式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阵风参数化方案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晓娟 周天军 +3 位作者 张丽霞 邹立维 吴波 李忠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1-884,共14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GAMIL1.0)对1980~1999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模拟,讨论了阵风参数化方案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MIL1.0能合...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GAMIL1.0)对1980~1999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模拟,讨论了阵风参数化方案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MIL1.0能合理再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主要特征,不足之处在于其模拟的平均态及年际变率的强度都较之观测偏弱。引入阵风参数化方案后,模拟得到明显改进:区域平均的气候态降水由5.71 mm/d增加到8.35 mm/d,与观测值9.11 mm/d更为接近;模拟的季风指数与观测的相关系数由0.66上升到0.82;年际变率的振幅也显著增强,与观测更一致;模拟的"季风—ENSO"关系与观测几乎完全一致。对潜热通量、加热率和辐散环流的分析表明:降水平均态的改进来自阵风方案带来的潜热通量增加,年际变率模拟的改进与平均态的改进有关。引入阵风方案后,暖池地区的表面风速增加、潜热通量增强、降水增加,平均态更接近观测;合理的平均态降水使得模式对El Ni^no型海温异常的响应更为合理。这在加热场、对流层上层的异常辐合中心上都有清楚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年际变率 阵风参数化方案
下载PDF
印度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在年际变化强度和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方面的对比 被引量:3
5
作者 CHEN Baiyang WANG Lei WU Minm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5期462-469,共8页
印度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两个季风的变异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热带大西洋海温的影响在最近年代的显著增强可以激发印度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跷跷板’现象,引... 印度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两个季风的变异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热带大西洋海温的影响在最近年代的显著增强可以激发印度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跷跷板’现象,引起这两个季风在年际变化强度和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方面的年代际反位相变化。在80年代中期之后(之前),ENSO和热带大西洋(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具有更强的耦合,从而支持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印度夏季风)可以表现出更强的年际变化强度和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在预测未来的亚洲夏季风变化时,热带大西洋海温的影响可能需要给予更多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厄尔尼诺 年际变化强度 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
下载PDF
海气耦合过程改进了WRF4模式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被引量:1
6
作者 ZOU Liw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6期500-508,共9页
利用新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4-LICOM研究了海气耦合过程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模拟的影响。研究表明,耦合模式改进了非耦合模式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平均降水,环流,海表净热通量和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耦合与非耦合模式的差异主要在南海... 利用新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4-LICOM研究了海气耦合过程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模拟的影响。研究表明,耦合模式改进了非耦合模式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平均降水,环流,海表净热通量和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耦合与非耦合模式的差异主要在南海北部及菲律宾岛以东地区。耦合模式里更暖的海温减弱了大气的总体湿稳定度,增强了向上的潜热通量,导致局地异常上升运动,使得局地降水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海气耦合过程明显改进了日平均SST-降水的相关关系。因此,未来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动力降尺度建议采用区域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海气耦合过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及农业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王嘉佩 沈迪桑 +1 位作者 杜爱军 张甜 《山西农经》 2019年第10期105-105,107,共2页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因素,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及农业的影响,并从中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作为洪涝灾害防治依据;探析了季风气候对中国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促进...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因素,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及农业的影响,并从中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作为洪涝灾害防治依据;探析了季风气候对中国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夏季降水 农业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0-682,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1)在亚洲季风爆发初期,印度夏季风的爆发相对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存在相差大约两周的超前关系,形成从印度西南部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遥相关型,即"南支"遥相关型。(2)在季风盛行期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即当季风减弱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3)与长江流域降水相反,华北雨季(7月第4候—8月第3候)则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东,副高西南侧的异常东南水汽输送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辐合,给该地区降水偏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华北夏季降水同时还与印度夏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在夏季风盛行期间,形成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中国华北地区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遥相关型,即"北支"遥相关型。上述4种遥相关关系,反映了亚洲夏季风季节北推过程中,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季风 印度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长江流域梅雨 华北雨季 遥相关型
下载PDF
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在西北太平洋季风区的性能检验:不同大气分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邹立维 周天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4-628,共15页
本文基于一个国际通用的耦合器OASIS,将区域大气模式CREM(Climate version of Regional Eta Model)和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分别与改进的普林斯顿区域海洋模式(POM2000)耦合,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利用该耦... 本文基于一个国际通用的耦合器OASIS,将区域大气模式CREM(Climate version of Regional Eta Model)和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分别与改进的普林斯顿区域海洋模式(POM2000)耦合,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利用该耦合模式讨论了不同大气分量对耦合模式性能的影响.以1998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为模拟个例,结果表明,对降水而言,CREM和RegCM3耦合前后显示出显著不同的特征.较之控制试验(即不考虑海气耦合),耦合后CREM(RegCM3)模拟的海上降水显著增多(减少).上述降水变化与耦合模拟的海温场偏差不同有关:CREM(RegCM3)耦合后海温偏暖(偏冷),增加(减少)了海表蒸发,增加(减少)了海上降水.分析表明,控制试验中模式对海洋区域温湿垂直廓线的模拟偏差是导致耦合海温偏差的重要原因.CREM(RegCM3)模拟的低层大气偏暖偏湿(干冷),使得海表潜热偏少(多),低层大气层结较之观测更不稳定(稳定),导致低层云量偏少(多),到达海表的净短波辐射偏多(少).CREM(RegCM3)在观测海温强迫下对海表净热通量模拟偏少(多),相当于一个潜在的虚假热源(冷源).一旦开始海气耦合,该热源(冷源)会使模拟的SST升温(降温),产生暖(冷)偏差.温湿廓线的模拟偏差可能与两个大气模式对对流降水过程的描述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不同大气模式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模拟偏差
原文传递
Impacts of monsoon break event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n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10
作者 Xiaoxuan Zhao Minghao Bi +2 位作者 Ke Xu Jianqi Sun Riyu L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本文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1979-2020年间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对海洋性大陆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合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会造成高,低空越赤道气流减弱,即高层南风异常,低层北风异常,与此相关的环流异常表现为西北... 本文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1979-2020年间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对海洋性大陆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合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会造成高,低空越赤道气流减弱,即高层南风异常,低层北风异常,与此相关的环流异常表现为西北太平洋高层气旋,低层反气旋的斜压结构。特别的是,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对高空越赤道气流的影响更为显著,92%的季风中断事件都导致高空越赤道气流减弱,而只有70%的事件造成低空越赤道气流减弱,这是由于低空越赤道气流同时还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季风中断 越赤道气流 海洋性大陆
下载PDF
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差异的对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旭钢 陈柏洋 +2 位作者 吴敏敏 骆鉴洲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8期131-133,136,共4页
季风降雨的变异和异常会对农业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了季风的变异规律可以为农业活动提供有益的信息。对比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由20世纪90年... 季风降雨的变异和异常会对农业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了季风的变异规律可以为农业活动提供有益的信息。对比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准4年周期为主,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准2年周期为主。相反,印度夏季风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准2年周期为主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准4年周期为主。南非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准4年周期的显著增强,与之相反的,澳洲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准4年周期的显著减弱。与全球其他季风相比较,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的变异特征与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的变异特征一致。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跨洋盆相互作用的增强可能是引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准2年周期变化显著增强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主周期 年代际变异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准2年周期变化
下载PDF
太湖最高水位及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尹义星 许有鹏 陈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09-614,共6页
采用累积距平及非参数检验的方法,重点分析1954~1999年太湖最高水位的变化,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1954年以来,太湖最高水位变化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此前下降,此后则上升。梅雨和热带气旋影响次数直接影响太湖最高水位... 采用累积距平及非参数检验的方法,重点分析1954~1999年太湖最高水位的变化,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1954年以来,太湖最高水位变化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此前下降,此后则上升。梅雨和热带气旋影响次数直接影响太湖最高水位的变化;Wilcoxon检验表明最高水位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指数之间联系密切,而最低水位与其关系则不明显。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验证了太湖最高水位与各气候因子变化之间的一致性。80、90年代太湖最高水位不断上升且常常居高不下,人类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河网水系变化、湖泊围垦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太湖水位变化的影响。结论认为,太湖最高水位上升仍然受控于气候变化因子;而人类活动则加剧了水位上升的情势,并在其中所起作用日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水位 太湖 梅雨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人类活动
下载PDF
Enhanced correlation between ENSO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monsoon during boreal summer around the 1990s 被引量:3
13
作者 WU Minmin WANG L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5期376-384,共9页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指数与同时期夏季的Nino3.4指数的相关系数在90年代初期以后出现显著的增强。两者相关系数的这种年代际变化可能跟中太平洋型ENSO的更频繁发生以及ENSO相关联的其他热带洋盆的海表面温度异常有关。在90年代之后(之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指数与同时期夏季的Nino3.4指数的相关系数在90年代初期以后出现显著的增强。两者相关系数的这种年代际变化可能跟中太平洋型ENSO的更频繁发生以及ENSO相关联的其他热带洋盆的海表面温度异常有关。在90年代之后(之前),显著的热带大西洋(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倾向伴随夏季Nino3.4海表面温度异常同时出现,并且能够增强(减弱)Nino3.4海表面温度异常所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异常,从而能够增强(减弱)Nino3.4海表面温度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另一方面,由春季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异常所引起的前一年冬季El Nino更快的衰减速率,也能够促进夏季Nino3.4指数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村相关系数在90年代之后的增加。这些结果表明来自大西洋海温影响的增强可能导致了夏季Nino3.4指数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在90年代之后的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厄尔尼诺 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 年代际变化 洋盆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Optimal heat source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14
作者 HU Kaiming LONG Shang-M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1期41-47,共7页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是热带影响东亚气候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年际变率。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异常能造成东亚夏季旱涝和高低温灾害,因此研究它的年际变率驱动因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一个格林函数方法定量的评估了热带各个格点热源对西北太平...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是热带影响东亚气候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年际变率。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异常能造成东亚夏季旱涝和高低温灾害,因此研究它的年际变率驱动因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一个格林函数方法定量的评估了热带各个格点热源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贡献。具体为将南北55纬度之间的区域划分成132个小格子,在每个格子加上一个椭圆形理想热源;接着利用一个线性理论大气环流模式计算每个热源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贡献。研究表明导致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增强的最理想加热场结构是位于热带印度洋和中纬度东亚地区上空的冷源和位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热源 线性模式
下载PDF
全国各省市气象科技期刊文章摘编(29)
15
作者 张红雨 《山西气象》 2008年第1期47-48,共2页
1 中尺度模式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识别云降水方法《气象科学》2007年第4期胡雯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30061降水潜力区的确定和可降水云的识别是科学预报降水强度和落区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 北上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集合预报 路面抗滑性能 气象灾害 文章 释用 数值模式 暴雨灾害 摘要 季节内振荡 预报性能 灰色关联度方法 天气雷达 测雨雷达 气象雷达
下载PDF
2003~2014年东北三省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宸赫 赵天良 +4 位作者 王富 徐祥德 苏航 程兴宏 谭成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6-484,共9页
利用2003~2014年MODIS-Aqua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DMSP卫星夜间灯光时间资料和基本气象资料,分析我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多年平均AOD空间分布存在... 利用2003~2014年MODIS-Aqua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DMSP卫星夜间灯光时间资料和基本气象资料,分析我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多年平均AOD空间分布存在由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等城市构成的一个高值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多年平均AOD值为0.4~0.8;东北三省植被覆盖率较高的东部和北部是AOD的低值区,多年平均AOD小于0.3;东北三省AOD季节变化为AOD春季到夏季升高,秋季下降,冬季再次升高.东北三省AOD年际变化特征为大部分低值地区呈减小趋势,但以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轴线的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值区域呈增大趋势,反映了近10多年出现的空气质量两极分化趋势.此外研究了东北三省年均AOD在强、弱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年时的空间分布差异,受地面风场影响,AOD在强季风年时较弱季风年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中国东北三省 MODIS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年际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