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气候态下西南地区夏季气候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1
作者 唐红玉 吴遥 +1 位作者 董新宁 魏麟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8,共14页
利用1981~2020年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393站气象观测台站夏季气温、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夏季气温、降水的气候值在新旧气候态下的不同特征和变化差异,并从大气环流影响角度,对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 利用1981~2020年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393站气象观测台站夏季气温、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夏季气温、降水的气候值在新旧气候态下的不同特征和变化差异,并从大气环流影响角度,对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旧气候态,新气候态下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总体呈略减少的变化,气温具有一致性变暖的变化特征。相对于旧气候态,新气候态下四川盆地东部降水的减少和云南北部、四川西部及贵州夏季降水的增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对偏西偏北有关。同时中高纬阻高等系统的相对不活跃、贝加尔湖槽的减弱,对西南大部地区的暖干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新气候态下,西南地区夏季贵州呈弱暖湿变化、而云南为较强的暖干变化、四川和重庆则呈强的暖干变化,这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水汽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气候态 西南地区 夏季 成因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中小幼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现状与提升策略
2
作者 韩玉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普通话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区域,民族众多,而且西南官话的内部流通性较强。2022年西南地区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抽查结果显示,一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波动,表现出较为集中的语音问题。本文对其中突出的语音... 西南地区是我国普通话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区域,民族众多,而且西南官话的内部流通性较强。2022年西南地区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抽查结果显示,一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波动,表现出较为集中的语音问题。本文对其中突出的语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提升策略,以巩固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助力筑牢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中小幼教师 普通话 提升策略
下载PDF
西南地区汛期降水次季节变化主模态的低频环流传播路径特征
3
作者 白慧 严小冬 +1 位作者 池再香 王瑾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目的】该文探讨我国西南地区汛期(5—9月)降水次季节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中高纬和热带次季节波动如何影响该地区持续性异常低频降水,能为了解和预测西南地区汛期降水的次季节变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西南地区111个地面气象站1961—2... 【目的】该文探讨我国西南地区汛期(5—9月)降水次季节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中高纬和热带次季节波动如何影响该地区持续性异常低频降水,能为了解和预测西南地区汛期降水的次季节变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西南地区11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环流场资料,采用EOF经验证交分解方法,分析西南地区汛期降水次季节变化主模态的低频环流特征和传播路径。【结果】西南地区汛期逐日降水主模态的空间分布为南北纬向型分布,空间特征向量高值区域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南部和东南部,其高值区对应的SWDR与PC1的相关系数达0.991(通过0.05信度检验),PC1气候平均值的显著周期为12.9 d,且逐年PC1的显著周期主要集中在10~20 d时段,占比为60.0%;在PC1的典型低频年中,汛期季节内及其各分月的PC1均能较好地表征对应降水异常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且二者低频分量的正相关性更高(通过0.05信度检验),即PC1低频分量均能更好地把握SWDPI低频分量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尤其在6、7和8月,这可能与影响主模态降水异常分布型的同期大气低频环流信号更为稳定有关;PC1的季节内变化不仅与中国东南部和南海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有关,还与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息息相关,该对流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前期菲律宾以东OLR正异常的西北向传播和巴尔喀什湖东南部OLR负异常的东南向传播有关,并且菲律宾以东被抑制的对流向西北方向传播总是伴随着低层的局部反气旋,而西南地区的西南部对流的增强(抑制)总是伴随着高层北部的负(正)位势高度异常,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中高纬对流层高层类似Rossby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过程中在青藏高原东侧顺时针转向有关。【结论】从气候背景看,影响PC1季节内变化的低频波列传播主要与2个方面的因子有关,一方面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轴主体位置南压和强度增强,通过影响中高纬类似Rossby低频波列的东传南下,从而影响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型分布;另一方面印度季风槽的北抬加强了南海—菲律宾海域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促使西南地区低层异常气旋形成,同时东亚季风槽增强也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低频对流发展并向西北传播,从而影响在中国东南部和南海的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次季节 低频环流 传播路径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穿斗式木结构民居构造特点及震害特征分析——以贵州山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现伟 孙柏涛 陈洪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0-299,共10页
为了深入了解穿斗式木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该结构的建筑构造特点出发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基于对贵州黔西南州、黔南州的乡镇村落的实地调查,对穿斗式木结构的建筑特点和构造特点进行了分类归纳;根据2021年四川泸县6.0级、2022年泸定6.8级... 为了深入了解穿斗式木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该结构的建筑构造特点出发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基于对贵州黔西南州、黔南州的乡镇村落的实地调查,对穿斗式木结构的建筑特点和构造特点进行了分类归纳;根据2021年四川泸县6.0级、2022年泸定6.8级地震震中的现场震害调查结果以及自2013以来西南地区6.0级以上典型地震的震害资料,总结了穿斗式木结构房屋的典型震害,包括屋面破坏、围护墙破坏、木构架破坏等,并分析了其震损原因。结果表明:穿斗式木结构独特的榫卯连接形式,使其木构架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抗震能力,而填充墙抗震性能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斗式木结构 现场调研 建筑特点 构造特点 震害特点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冰冻雨雪复合极端灾害天气事件的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分析
5
作者 陈媛 周玉淑 +2 位作者 杨帅 冉令坤 颜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30,共14页
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复合型极端灾害天气事件频发。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冬季频发的雨雪冰冻,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型致灾极端天气事件。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大雪冻雨复合天气事件的大雪与冻雨期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揭... 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复合型极端灾害天气事件频发。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冬季频发的雨雪冰冻,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型致灾极端天气事件。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大雪冻雨复合天气事件的大雪与冻雨期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揭示了二者的关联特征。冻雨发生在贵州境内的云贵准静止锋锋面强斜压环境中,降雪主要发生在四川北部,位于静止锋以北的冷区。降雪区和冻雨区的垂直环流存在显著差异:降雪区以上升运动为主,温度基本随高度递减;冻雨区大气中低层存在逆温层,导致温度层结出现冷—暖—冷的分布,垂直运动呈两层环流模态,低层的上升运动受到中层下沉运动抑制,强上升运动不易发展。借助可综合表征环流特征和水汽相变的广义湿位涡理论,分别诊断大雪和冻雨发生发展时期的广义湿位涡分布特点,发现其斜压项的异常能更好体现准静止锋附近的大气斜压性,也可指示出大雪冻雨降水的落区及变化,可作为大雪冻雨区的动力识别特征量之一。通过气压扰动方程的计算分析,表明向下的扰动气压梯度力与浮力的平衡差异,是降雪与冻雨垂直环流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从环流特征入手开展雨雪冰冻复合极端灾害天气分析,可为复合降水相态预报和发电企业电力运行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大雪冻雨 广义湿位涡 环流差异 降水相态
下载PDF
西南地区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环境因子分析
6
作者 明建 丁飞杨 +4 位作者 王楠 张瑞峰 熊家晴 刘言正 白梦圆 《环境科技》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为了解西南地区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特征及关键环境因子,选取重庆(8个山城深水型封闭/半封闭水体)和成都(10个平原浅水型水体)共18个景观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藻类易发季节对其进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景观水TLI(Σ)处于48.09... 为了解西南地区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特征及关键环境因子,选取重庆(8个山城深水型封闭/半封闭水体)和成都(10个平原浅水型水体)共18个景观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藻类易发季节对其进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景观水TLI(Σ)处于48.09~70.72之间,整体上呈现轻度和中度富营养化,分别占67%和22%。经分析发现,重庆山城深水型封闭/半封闭景观水体及成都平原浅水型景观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子为TN,Chl-a,SD,DO,色度、水温和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景观水体 富营养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沉积微相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7
作者 翟常博 林良彪 +2 位作者 尤东华 刘冯斌 刘思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6,共17页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沉积微相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开展了岩石学、沉积微相分析。将川西南乐山沙湾剖面茅一段划分为生物碎屑含灰泥岩(MF1)、生物碎屑泥灰岩(MF2)、生物碎屑含泥灰岩(MF3)、灰泥灰岩(MF4)、生物碎...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沉积微相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开展了岩石学、沉积微相分析。将川西南乐山沙湾剖面茅一段划分为生物碎屑含灰泥岩(MF1)、生物碎屑泥灰岩(MF2)、生物碎屑含泥灰岩(MF3)、灰泥灰岩(MF4)、生物碎屑粒泥灰岩(MF5)、钙藻粒泥灰岩(MF6)、生物碎屑泥粒灰岩(MF7)和钙藻泥粒灰岩(MF8)共8个沉积微相。结合沉积古环境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①茅一段早、中期,主要发育MF2沉积微相,其次为MF7和MF8沉积微相。该期整体为海侵、缺氧环境,发育上升洋流,初级生产力较高。中、晚期主要发育MF6、MF7和MF8沉积微相,为相对海退环境,含氧量略有上升,上升洋流强度减弱,初级生产力下降。末期以MF2沉积微相为主,含氧量略有上升,初级生产力增强。②茅一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缺氧环境的调控,同时受上升洋流的间接影响。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与较低的含氧量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与保存。上升洋流可带来深层营养成分,从而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③MF2与MF7沉积微相在区域上稳定分布,且具有较高初级生产力和较低含氧量沉积环境,是茅一段有机质富集的有利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地球化学特征 古环境 沉积微相 茅口组一段 中二叠统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8
作者 利艳芬 洪菊花 牛福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针对以往研究在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时,多以离散的要素视角分析,难以获取确切的热点值且存在缺乏层级结构分析的不足.鉴于此,援引和构建密度场...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针对以往研究在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时,多以离散的要素视角分析,难以获取确切的热点值且存在缺乏层级结构分析的不足.鉴于此,援引和构建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等级探测模型,以中国西南地区2174个传统村落为例,提取传统村落热点,识别其空间分布模式和等级,归纳其空间结构,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探测模型能有效实现从离散点到连续场的转变,能够从较大尺度范围及较小样本量中提取、识别及表达地理对象的不同形态和层级结构.②传统村落案例分析中,空间位置上具有明显的省级地域性、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热点形态上呈现“多核多片”场形结构;热点数量随等级降低而增加,热点等级越高代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越趋于集聚;省级尺度上等级热点分布不均衡,多分布于云南、四川两省;市级尺度上,等级较高的热点趋于分布在贵州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及云南保山市.③传统村落的形成及等级热点分布受自然与人文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多重约束及共同影响.文末从推进乡村振兴和丰富空间分析定量方法作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 密度场表面模型 热点探测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
9
作者 王雨 王嘉学 +3 位作者 杨萌 王霄 胡瑞 杨发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04-212,共9页
在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大背景下,康养旅游受到广泛关注.以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子.研究旨在厘清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大背景下,康养旅游受到广泛关注.以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子.研究旨在厘清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辨识其影响因素,促进西南康养产业组团式开发.研究表明:1)从均衡程度及空间分布类型来看,西南全域与各省内部空间分布模式存在一致性.2)西南全域康养地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密度特征以及“四极多核”的空间格局.3)康养地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其中,人口密度对其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植被覆盖度与人均GDP是影响空间分异的第一主导交互因子,不存在独立作用或减弱解释力的交互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养旅游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成长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海晴 李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是乡村农户增收的突破口,是稳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抓手。通过对西南地区云贵川三省3个典型案例进行微观分析,针对案例的成长模式进行总结归纳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为实现人们的物质需求向差异化、高端化、... 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是乡村农户增收的突破口,是稳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抓手。通过对西南地区云贵川三省3个典型案例进行微观分析,针对案例的成长模式进行总结归纳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为实现人们的物质需求向差异化、高端化、定制化转变,“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借鉴意义,而成长模式受县域生产要素条件及利益相关者的发展目标、经营主体扶持侧重点等存在差异、各具特色。未来发展重点仍应放在信息科技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连接平台可持续支持机制构建等方面,以多特点生产体系、多类型规模经营、多元化服务组织攻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业 特色农业 成长模式 乡村振兴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11
作者 赖国欣 毛文书 +1 位作者 董自正 王洁 《自然科学》 2024年第1期34-47,共14页
为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利用1961~2022年6~8月西南地区7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观测降水量资料、同期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包括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场、相对湿度场、比湿场),网格距2.5˚ × ... 为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利用1961~2022年6~8月西南地区7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观测降水量资料、同期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包括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场、相对湿度场、比湿场),网格距2.5˚ × 2.5˚,通过合成分析、EOF分解、SVD奇异值分解、南亚高压特征量等方法,详细探讨了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其主要结论如下:(1) 西南地区1961~2022年夏季降水呈负趋势,每1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减少4.377 mm,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为自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2) 根据EOF分析,前三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51.6%,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类型。第一模态表明西南地区整个地区全年都呈现出多雨(少雨)的趋势。第二模态呈现出正距平区和负距平区交错分布的情况。第三模态呈现出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正–负–正”分布类型的情况。(3) 1961~2022年南亚高压特征量不仅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而且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除脊线位置外。从1961~2022年,南亚高压的强度在逐渐增强,面积在逐渐增大,东脊点位置逐渐偏西,西脊点位置逐渐偏东,脊线位置逐渐偏南。(4) 从1961~2022年夏季南亚高压各特征参数与西南地区同期降水的点相关分布中可以看出,南亚高压脊线位置、面积指数、强度指数与西南地区同期降水关系最密切。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南亚高压的SVD分解表明: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型反映了南亚高压偏弱(强)年与西南地区偏旱(涝)年对应关系一般。第二模态空间分布型反映了南亚高压偏弱(强)年与西南地区偏旱(涝)年对应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 南亚高压特征量 EOF分解 SVD分解
下载PDF
基于湖泊沉积记录的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迪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国西南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其气候变化不仅受全球性气候因素驱动,也显著受其他区域性因素的影响,其环境因子更加复杂。在对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以来... 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国西南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其气候变化不仅受全球性气候因素驱动,也显著受其他区域性因素的影响,其环境因子更加复杂。在对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以来湖泊沉积重建古气候相关研究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了该区百年时间尺度上全新世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全新世以来总体呈现湿润的气候特征,即早期(11.5~8 ka BP)气候从干冷向暖湿转变,中期(8~3.5 ka BP)温暖湿润,晚期(3.5 ka BP至今)气候向减湿方向发展;表明该区具有相对独特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同时,本文还对全新世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湖泊沉积物 气候变化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关系
13
作者 宋文涛 毛文书 +2 位作者 王洁 董自正 彭育云 《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371-384,共14页
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用NCEP/NCAR1961~2022年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网格距2.5˚ × 2.5˚、采用点相关分析、SVD分解、合成分析法及热源计算倒算法对西南地区62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藏... 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用NCEP/NCAR1961~2022年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网格距2.5˚ × 2.5˚、采用点相关分析、SVD分解、合成分析法及热源计算倒算法对西南地区62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62年来,整个西南地区的夏季降水有减小的趋势,且西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三个高值区,高值区分别位于云南的南部地区、四川东部地区和贵州东南部地区,并且在降水高值区附近降水量的梯度也更大。降水量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可以明显看出海拔较高的地区降水量较少。这与西南季风、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影响西南地区的环流系统等因素有关。2) 在青藏高原在1961~2022年均为大气热源,可以看出大气热源在1961年开始时较弱,随着时间逐渐增强,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期分别达到强度的最大值,之后大气热源逐渐减弱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达到最低值。总体来看,从1961到2022年,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强度呈现由强到弱的变化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3) 青藏高原地区(26˚00'~39˚47'N,73˚19'~104˚47'E),除东北部的少部分地区为较强冷源外和北部地区为较弱冷源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均为大气热源,中部地区为较强的大气热源。4) 在青藏高原范围内,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地区是高原东部地区的大气热源和高原西部地区大气热源,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地区是高原北部地区。总体来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具有较高的年际线性相关性。5)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异常增加会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不均变化,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异常增多且存在大值区,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异常减少且存在大值区;而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异常减小时,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 相关分析 SVD分解 倒算法
下载PDF
整合生态系统服务与驱动因素阈值效应的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
14
作者 温婉琴 王强 陈田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2-3156,共15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对区域土壤保持、产水、净初级生产力(NPP)及粮食供应四类服务供给量和权衡/协同关系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在对三类指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剖析的同时,重点探讨主要驱动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间的约束关系,识别临界阈值,进而明确区域生态安全分区及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呈上升趋势,体现了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追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最大化输出的过程中,造成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增强。因此,有必要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权衡/协同关系同时纳入生态安全分区中。(2)空间上,三类指数的低值区高度重合,均位于川西高原;但高值区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供给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西南角,而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东部。(3)自然⁃社会条件、植被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三者与综合指数间呈倒“U”型约束关系,即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且随时间推移,自然⁃社会条件和植被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的约束效应略有收紧。(4)研究区以相对修复区为主,其次是重点修复区和相对安全区,生态安全区面积最小。未来可以对不同分区上的限制因素进行调整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最大和关系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综合指数 阈值效应 生态安全分区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桦木科乔木树种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15
作者 虞亚楠 陈佳卉 +1 位作者 殷晓洁 陆双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1,共9页
依据收集的中国西南地区8种主要桦木科(Betulaceae)乔木树种分布数据、37个环境因素数据,选取19个生物气候因素、15个土壤因素、3个地形因素,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桦木科乔木树种分布区预测模型,预测当前(1971—2... 依据收集的中国西南地区8种主要桦木科(Betulaceae)乔木树种分布数据、37个环境因素数据,选取19个生物气候因素、15个土壤因素、3个地形因素,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桦木科乔木树种分布区预测模型,预测当前(1971—2000年)及未来2070年(2061—2080年)3种气候环境(SSPs126、SSPs245、SSPs585)时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桦木科乔木树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10.8),将8种桦木科乔木树种当前气候环境潜在分布区数据与2000年土地利用(有林地)数据结合,将未来气候环境时8种桦木科乔木树种各潜在分布区数据与2020年土地利用(有林地)数据相融合,分析各桦木科乔木树种的适生区范围、变化趋势及影响桦木科乔木树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①最大熵模型预测的模型精度值均大于0.8,模型预测结果具有高精度和可信度。②影响高山桦(Betula delavayi)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贡献率37%)、等温性(贡献率23.6%)、坡度(贡献率17.6%)、表层土基础饱和度(贡献率16.6%),累计贡献率为94.8%;影响其他7种桦木科乔木树种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年降水量(贡献率36.1%)、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贡献率18.7%)、海拔(贡献率16.3%)、最冷月最低温(贡献率14.9%),累计贡献率达86.0%。③8个树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其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糙皮桦(Betula utilis)、高山桦的潜在地理分布,延伸至陕西、山西、甘肃南部、河北北部、辽宁东部等地。④未来3种气候环境时,川滇桤木(Alnus ferdinandi-coburgii)、高山桦、白桦潜在地理分布,适生区总面积减少1.3%~50.6%;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糙皮桦的潜在地理分布,适生区总面积增加0.2%~13.0%;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潜在地理分布,适生区总面积在SSPs126、SSPs585环境时呈减少趋势(减少0.7%~4.9%),在SSPs245环境时分别增加2.6%、5.4%。⑤未来气候环境时,各乔木树种适生分布区均向北扩张;其中,川滇桤木、红桦、高山桦、糙皮桦的高度适生区,向北迁移至四川中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地区;尼泊尔桤木、亮叶桦、白桦、云贵鹅耳枥的高度适生区,向东北方向迁移至贵州、重庆、山西、湖北西部、甘肃南部、云南东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桦木科乔木 地理分布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刘雨亭 王磊 +1 位作者 李谢辉 郭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6,共13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和气候敏感区。本文基于MOD13A3的NDVI数据集,利用像元二分模型首先计算了西南五省市区2000-2020年西南整体和分省市区年、生长季和四季的平均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和气候敏感区。本文基于MOD13A3的NDVI数据集,利用像元二分模型首先计算了西南五省市区2000-2020年西南整体和分省市区年、生长季和四季的平均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并对不同时间尺度的FVC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然后利用ERA5的气温、 GPCP卫星降水和DEM等资料,对过去21年影响西南地区FVC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利用Hurst指数对FVC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以来,西南地区东部FVC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在重庆和贵州增加最快,西藏地区总体呈下降趋势。(2)西南地区FVC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2000-2020年平均FVC为0.46,在年际空间变化上FVC的上升区域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43.9%,下降区域占53.5%。(3)降水对FVC起促进作用,气温在不同地区则表现出不同的影响。(4)人类活动对FVC的影响很大,对植被的促进、抑制和无影响区域分别占栅格百分比的40.4%、 47.6%和12.0%。(5)高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FVC都显著相关,但都呈现出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不同时间尺度的FVC随坡度增加都显著增加,但当坡度大于25°后FVC会逐渐减小;坡向对西南地区FVC的影响相较于坡度、高程和气候因子的影响并不显著。(6)未来西藏、西南地区东部的四川、云南和贵州交界处的FVC整体将呈增加趋势,而四川西部和横断山脉的大部分地区将呈减少趋势。研究结果能为西南地区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因子 地形因子 人类活动 HURST指数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17
作者 王小娟 陈双玲 +5 位作者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综合利用地质构造、有机地球化学及储层物性、岩性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物性、有效盖层和输导体系等4个方面分析了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并对气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南地区侏罗... 综合利用地质构造、有机地球化学及储层物性、岩性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物性、有效盖层和输导体系等4个方面分析了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并对气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三叠系须家河组五段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平均TOC为3.31%,Ro为0.70%~1.75%,为沙溪庙组煤型气的规模聚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上覆遂宁组泥岩厚度大,泥地比大于0.8,突破压力高,是良好的封盖层;区内广泛发育的气源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②研究区致密砂岩气的成藏规模受控于源储距离和储层物性,气藏地质储量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与源储距离呈抛物线关系;致密气的富集层位受控于源-储-盖配置类型,当源储分离、有区域盖层遮挡时,致密气富集于区域盖层下伏储集层,当源储分离、断穿区域盖层时,优势储层多层系富集;烃源岩生烃潜力与输导通道控制了天然气充注方式,区内整体充注程度高,烃源岩侧向运移排烃的成藏条件要好于垂向运移排烃。③研究区地质储量与成藏指数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8;成藏指数大于0.4、泥地比大于0.5、断层封闭性良好的区域为气藏有利分布区,沙溪庙组一段致密气主要分布在名山—邛崃—新津一带、天府含气区;沙溪庙组二段致密气主要围绕浦江、眉山、成都等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成藏条件 源储距离 储层物性 源-储-盖配置类型 沙溪庙组 侏罗系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及乡村振兴响应研究
18
作者 何银春 彭铮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46-358,共13页
高级别景区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西南地区4A级及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及乡村振兴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西藏高级... 高级别景区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西南地区4A级及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及乡村振兴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西藏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其余各省是集聚型;2)空间密度特征主要呈现核状分布,以川中成都、渝中为第一级聚集核,贵州-贵阳、凉山和云南-昆明为第二级聚集核,其他地区则为第三级聚集核;3)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空间关联以正相关为主;4)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显著,其中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区经济、交通水平和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产生影响;5)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与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且其相关乡村振兴指标与高级别景区的响应程度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高级别景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乡村振兴响应
下载PDF
西南地区粮食安全评价研究
19
作者 刘现 王儒桐 +2 位作者 张凤 贾露瑶 刘世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西南地区及42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粮食供给能力、可获得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4个维度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西...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西南地区及42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粮食供给能力、可获得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4个维度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波动下降与稳步上升2个阶段.(2) 4个子系统中,粮食可获得性水平上升速度最快、幅度最大,是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水平上升的主要贡献者,其次是粮食稳定性、供给能力和可持续性,各子系统在不同时段呈现不同的演变特点.(3)粮食安全在不同地市之间分异大,差别明显,粮食安全综合水平高且增长较快的地市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内. 2001-2020年间西南地区各地市粮食安全类型由粮食安全性低和极低为主向粮食安全性中等以上转变,粮食安全性高和极高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粮食安全性中等的类型主要分布在粮食安全级别高类型的外围.未来应从加大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增加食物供给来源、降低化肥使用量以及促进农业技术更新等方面保障西南地区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西南地区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