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乳腺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1
作者
吴晓晴
姜翠红
赵志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2,307,共6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诊疗方法,其中蕴含了“治未病”思想。乳腺癌全程管理是近期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主要目的为预防复发转移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术后期、化疗期、放疗期、内分泌治疗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诊疗方法,其中蕴含了“治未病”思想。乳腺癌全程管理是近期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主要目的为预防复发转移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术后期、化疗期、放疗期、内分泌治疗期、靶向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术后期主要体现在治疗术后并发症,如疲乏、上肢淋巴水肿;放、化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用药根据化疗方案和放疗部位的不同有所侧重;靶向治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靶向药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复发转移;维持治疗期重在防复发、防转移,中医药防治主要从调整体质、清除余毒和顾护易转移脏腑正气三方面入手。在现代医学的全程管理过程中,中医经典理论是全程管理概念的内核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全程管理
未
病
先防
预防转移
调节体质
清除余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被引量:
12
2
作者
吴少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37-138,共2页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个方面诠释了治未病的治疗法则,强调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
治未
病
原文传递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解及应用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晓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1期120-121,共2页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当先实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思路探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被引量:
10
4
作者
谢君艳
邓小敏
+1 位作者
陈国忠
苏洪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5-87,共3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历代医家多从"治未病""五行生克"角度进行剖析。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另一角度赋予新的理论思想,提出"肝"为形态学之肝,"脾"为藏象学之脾。中医藏象之脾,其形态学器官与西医肝脏相对应,故"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历代医家多从"治未病""五行生克"角度进行剖析。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另一角度赋予新的理论思想,提出"肝"为形态学之肝,"脾"为藏象学之脾。中医藏象之脾,其形态学器官与西医肝脏相对应,故"知肝传脾"实为脏器与功能之间在病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当先实脾
脾之运化
实脾
原文传递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刍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新内涵
被引量:
7
5
作者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379-1382,共4页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
与大肠相通
肠-
肝
轴
肝
性脑
病
肝
脾同治
后天之本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在抑郁症防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
9
6
作者
陈锦明
江学敏
+2 位作者
王维斌
李琛峰
俞洁
《福建中医药》
2020年第2期49-50,56,共3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状态
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肝癌防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
10
7
作者
陈启亮
唐东昕
龙奉玺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833-1835,共3页
肝脾之间以气机相调,营血互养而相互为用,肝脾共荣,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易于相互传变累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导肝癌防治的重要理论,蕴含着肝脾两脏复杂的生克制化关系,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防治肝...
肝脾之间以气机相调,营血互养而相互为用,肝脾共荣,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易于相互传变累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导肝癌防治的重要理论,蕴含着肝脾两脏复杂的生克制化关系,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防治肝癌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
癌
肿瘤
“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探讨肝硬化的防治
被引量:
16
8
作者
余思邈
李萍
+4 位作者
李园
郑浩呈
王睿林
李宇航
丁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3,共5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当先实脾
肝
病
治未
病
原文传递
从脾胃之枢阐析慢性肝病
被引量:
8
9
作者
李薇
李吉彦
+1 位作者
莫睿
刘威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1084-1086,共3页
枢机是指气机交接转枢之地,气机升降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属土而位居人身中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连上下,为斡旋之机,脏腑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胃之所以为升降之枢,在于脾升胃降为水谷精...
枢机是指气机交接转枢之地,气机升降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属土而位居人身中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连上下,为斡旋之机,脏腑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胃之所以为升降之枢,在于脾升胃降为水谷精微运化之枢纽。升降相因,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故脾胃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中医治疗一直是我国防治慢性肝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五脏之中肝与脾关系最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脾同病在慢性肝病中极为常见,肝郁脾虚是慢性肝病发病的基本病机。临证之时,不能只着眼于治肝,而应首先考虑实脾,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此乃慢性肝病治疗的关键。因此,从脾胃升降之枢方面阐析慢性肝病,有助于加强慢性肝病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机
脾胃之枢
慢性
肝
病
肝
郁脾虚
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脾胃失和验案一则
10
作者
蒋传义
《四川中医》
2012年第1期118-118,共1页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本案平抑阳明胃与大肠之经腑之盛实,滋补脾气之虚,舒畅中土之气机,务达中焦,脾胃调和。
关键词
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实易泻虚难补
脾胃失和
原文传递
题名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乳腺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1
作者
吴晓晴
姜翠红
赵志正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2,307,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703918)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院级科研基金课题(编号:Y-2019-04)。
文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诊疗方法,其中蕴含了“治未病”思想。乳腺癌全程管理是近期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主要目的为预防复发转移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术后期、化疗期、放疗期、内分泌治疗期、靶向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术后期主要体现在治疗术后并发症,如疲乏、上肢淋巴水肿;放、化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用药根据化疗方案和放疗部位的不同有所侧重;靶向治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靶向药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复发转移;维持治疗期重在防复发、防转移,中医药防治主要从调整体质、清除余毒和顾护易转移脏腑正气三方面入手。在现代医学的全程管理过程中,中医经典理论是全程管理概念的内核之一。
关键词
乳腺癌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全程管理
未
病
先防
预防转移
调节体质
清除余毒
生活质量
Keywords
breast cancer
disease in liver may transmit from liver to spleen
whole course management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prevention of metastasis
adjusting body constitution
removing residual toxicity
living quality
分类号
R273.8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被引量:
12
2
作者
吴少慧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出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37-138,共2页
文摘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个方面诠释了治未病的治疗法则,强调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
治未
病
Keywords
Golden Chamber
diagnosis of the liver disease
prevention
分类号
R222.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解及应用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晓阳
机构
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1期120-121,共2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文摘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关键词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当先实脾
分类号
R256.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思路探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被引量:
10
4
作者
谢君艳
邓小敏
陈国忠
苏洪佳
机构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5-87,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60758
81260529)
文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历代医家多从"治未病""五行生克"角度进行剖析。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另一角度赋予新的理论思想,提出"肝"为形态学之肝,"脾"为藏象学之脾。中医藏象之脾,其形态学器官与西医肝脏相对应,故"知肝传脾"实为脏器与功能之间在病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当先实脾
脾之运化
实脾
Keywords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spleen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 because liver disease tends to trasmit to the spleen
transportation of spleen
strengthen spleen
分类号
R256.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刍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新内涵
被引量:
7
5
作者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出处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379-1382,共4页
文摘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关键词
肝
与大肠相通
肠-
肝
轴
肝
性脑
病
肝
脾同治
后天之本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Keyword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liver and large intestine
gut-liver axi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liver and spleen pathogenesis
origin of the acquired nature
seeing the disease of liver
knowing the liver to the spleen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在抑郁症防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
9
6
作者
陈锦明
江学敏
王维斌
李琛峰
俞洁
机构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
出处
《福建中医药》
2020年第2期49-50,56,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重点支持项目(U170528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J01351)。
文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关键词
抑郁症
“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状态
防治
Keywords
depression
"seeing the disease of liver,knowing the disease of liver transmitting to spleen"
stat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分类号
R277.7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肝癌防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
10
7
作者
陈启亮
唐东昕
龙奉玺
机构
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833-1835,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40691)
贵州省科技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0】2270号}
文摘
肝脾之间以气机相调,营血互养而相互为用,肝脾共荣,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易于相互传变累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导肝癌防治的重要理论,蕴含着肝脾两脏复杂的生克制化关系,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防治肝癌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肝
癌
肿瘤
“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
Keywords
liver cancer
tumor
" When the liver is affected
a prescription is chosen to replenish the spleen"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TCM theory
分类号
R273.57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探讨肝硬化的防治
被引量:
16
8
作者
余思邈
李萍
李园
郑浩呈
王睿林
李宇航
丁霞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中医肝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病研究中心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3,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8YFC1704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81630080)。
文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见肝之病
知
肝
传脾
当先实脾
肝
病
治未
病
Keywords
Knowing the liver disease will be transmitted to the spleen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liver disease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题名
从脾胃之枢阐析慢性肝病
被引量:
8
9
作者
李薇
李吉彦
莫睿
刘威
机构
辽宁省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科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1084-1086,共3页
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00260)。
文摘
枢机是指气机交接转枢之地,气机升降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属土而位居人身中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连上下,为斡旋之机,脏腑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胃之所以为升降之枢,在于脾升胃降为水谷精微运化之枢纽。升降相因,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故脾胃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中医治疗一直是我国防治慢性肝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五脏之中肝与脾关系最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脾同病在慢性肝病中极为常见,肝郁脾虚是慢性肝病发病的基本病机。临证之时,不能只着眼于治肝,而应首先考虑实脾,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此乃慢性肝病治疗的关键。因此,从脾胃升降之枢方面阐析慢性肝病,有助于加强慢性肝病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枢机
脾胃之枢
慢性
肝
病
肝
郁脾虚
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脾胃失和验案一则
10
作者
蒋传义
机构
丰县赵庄镇赵庄集北头
出处
《四川中医》
2012年第1期118-118,共1页
文摘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本案平抑阳明胃与大肠之经腑之盛实,滋补脾气之虚,舒畅中土之气机,务达中焦,脾胃调和。
关键词
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实易泻虚难补
脾胃失和
分类号
R256.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乳腺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吴晓晴
姜翠红
赵志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吴少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
12
原文传递
3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解及应用
张晓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新思路探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谢君艳
邓小敏
陈国忠
苏洪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
10
原文传递
5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刍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新内涵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在抑郁症防治中的运用
陈锦明
江学敏
王维斌
李琛峰
俞洁
《福建中医药》
202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肝癌防治中的运用
陈启亮
唐东昕
龙奉玺
《中医学报》
CAS
2016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探讨肝硬化的防治
余思邈
李萍
李园
郑浩呈
王睿林
李宇航
丁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6
原文传递
9
从脾胃之枢阐析慢性肝病
李薇
李吉彦
莫睿
刘威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脾胃失和验案一则
蒋传义
《四川中医》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