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机观测时间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估算的影响
1
作者 周丽丽 冯海宽 +8 位作者 聂臣巍 许晓斌 刘媛 孟麟 薛贝贝 明博 梁齐云 苏涛 金秀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共14页
为探讨不同时间获取的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canopy chlorophyll density,CCD)估算的影响,分别在玉米抽雄吐丝期、籽粒建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选择同一天的10:00—10:59、11:00—11:59、13:00—13:59和14:00—14:59进... 为探讨不同时间获取的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canopy chlorophyll density,CCD)估算的影响,分别在玉米抽雄吐丝期、籽粒建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选择同一天的10:00—10:59、11:00—11:59、13:00—13:59和14:00—14:59进行无人机多光谱观测试验,并结合PROSAIL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CCD数据,分析一天中不同时刻典型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及CCD估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一天中,无人机玉米冠层反射率和与实测CCD相关性较好的植被指数值均随时间变化,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变化最明显,越接近12:00,实测的植被指数值越低,而在一天的不同时间PROSAIL模型模拟的植被指数值几乎没有差异。在同一天,基于不同观测时间获取的同一植被指数与实测CCD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指数间的差异不一致;而模拟得到的同一植被指数与CCD的相关性在同一天不同时间的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育时期,基于不同观测时间无人机数据构建的CCD估算模型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精度,但不同观测时间的估算结果存在差异,决定系数最低的为0.53,最高的为0.80。这些结果表明,在传统的光谱数据获取时间范围内(10:00—14:00),无人机影像获取时间仍对玉米CCD估算有影响,越接近12:00,估算精度越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作物的CCD精准估算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叶绿素密度 观测时间 机器学习 PROSAIL模型 玉米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 被引量:33
2
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5 位作者 迟淑筠 王瑜 王丙文 韩惠芳 李成庆 李增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888,共10页
在连续6 a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日变化进行了连续48 h观测,并确定1 d中最佳的观测时间。结果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 在连续6 a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日变化进行了连续48 h观测,并确定1 d中最佳的观测时间。结果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常规耕作处理和免耕处理土壤表现为CH4的吸收汇、CO2、N2O的排放源。CH4日均吸收通量: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免耕(PZ);CO2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N2O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相关性分析表明,常规耕作及免耕条件下CO2、CH4、N2O通量日变化与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决定温室气体日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矫正系数和回归分析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4—6月),CO2的最佳观测时间段在8:00—10:00,CH4为8:00—10:00,N2O为8:00—1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温室气体 日变化 观测时间
下载PDF
观测时间对地磁绝对观测值的空间相关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冯志生 蒋延林 +4 位作者 梅卫萍 张秀霞 庄明龙 张晓勇 宋德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6-130,共5页
应用FHD磁力仪的观测数据,对比了每日不同时间Z分量观测值组成的逐日变化序列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夜间观测数据的空间相关性低于白天,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通过对通化后的磁称Z分量不同观测时间的绝对值震磁相关异常分析,表... 应用FHD磁力仪的观测数据,对比了每日不同时间Z分量观测值组成的逐日变化序列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夜间观测数据的空间相关性低于白天,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通过对通化后的磁称Z分量不同观测时间的绝对值震磁相关异常分析,表明夜间观测数据更有利于提取空间相关异常。这对今后应用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研究与地震有关的震磁相关异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时间 地磁观测 绝对观测 空间相关性 FHD磁力仪 地震 地磁异常
下载PDF
北方设施菜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确定 被引量:7
4
作者 徐钰 刘兆辉 +4 位作者 石璟 魏建林 李国生 王梅 江丽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5-512,共8页
选择不同季节的4个N2O高排放通量日(2012年8月28日和12月27日、2013年3月14日和6月14日),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设施菜地土壤N2O排放通量进行连续24h原位观测,以探讨其日变化特征,并确定1d内的最佳观测时间。结果表明,设施菜地施... 选择不同季节的4个N2O高排放通量日(2012年8月28日和12月27日、2013年3月14日和6月14日),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设施菜地土壤N2O排放通量进行连续24h原位观测,以探讨其日变化特征,并确定1d内的最佳观测时间。结果表明,设施菜地施肥后(2012年12月27日除外)N2O排放通量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排放峰值一般出现在14:00左右,比气温峰值时间滞后约2h。同茬作物基肥后第13天与追肥后第2天相比,前者N2O日排放通量峰值和日均排放通量分别较后者高3.4~12.9倍和6.8~7.0倍。相关分析表明,4个典型日内,仅2012年12月27日的N2O排放通量与气温、3cm地温和10cm地温无显著相关,其它日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观测日土壤温度处于N2O形成适宜范围内,且气温日较差较大时,温度才是影响N2O排放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对24h内N2O排放通量的矫正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8月28日和12月27日、2013年3月14日和6月14日分别在18:00-21:00、10:00-次日6:00、21:00、16:00-18:00的观测值,可以代表当天的N2O排放通量。若在其它时段采样,应进行有效的矫正处理,否则会导致对典型日N2O排放的估计偏高13.4%~240%或偏低13.1%~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N2O排放 原位观测 最佳观测时间 矫正系数
下载PDF
苏通大桥GPS网观测时间对基线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田林亚 夏开旺 +1 位作者 岳东杰 黄晓时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2,共3页
选择苏通大桥首级GPS控制网桥轴线附近的几条跨江基线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线精度随观测时间的变化情况。将连续24 h观测数据按1 h间隔累积并进行基线解算,认为基线精度并不会随观测时间的过多增加而有明显提高。将24 h观测数据分别按4、6... 选择苏通大桥首级GPS控制网桥轴线附近的几条跨江基线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线精度随观测时间的变化情况。将连续24 h观测数据按1 h间隔累积并进行基线解算,认为基线精度并不会随观测时间的过多增加而有明显提高。将24 h观测数据分别按4、6、8 h进行分段基线解算和分析,认为选择较好的观测时段和较短的观测时间,同样可以达到连续24 h观测的效果。研究观测时间的选择对基线精度的影响,对合理安排GPS网复测和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GPS观测时间 分段解算 基线精度 3次样条插值
下载PDF
工程GPS网必要观测时间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谢劭峰 王新桥 《全球定位系统》 2007年第4期30-32,共3页
一般来说,观测时间越长,基线解算结果质量就越好。然而当观测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再延长观测时间对提高基线解算结果质量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实测工程GPS网的基线进行分时解算,并对解算结果质量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般来说,观测时间越长,基线解算结果质量就越好。然而当观测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再延长观测时间对提高基线解算结果质量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实测工程GPS网的基线进行分时解算,并对解算结果质量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观测条件良好时,对边长较短(5km以下)的工程GPS网,其观测时间可以比规范规定的时间缩短10-20min(即缩短1/4-1/2的观测时间)。这个结论对进一步提高GPS测量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必要观测时间 基线处理 基线质量
下载PDF
GPS网观测时间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分析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鹏 兰启贵 《全球定位系统》 2004年第4期2-4,46,共4页
利用实测GPS网数据制定了不同的观测时间的数据处理方案 ,对观测时间对计算精度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 。
关键词 观测时间 GPS网 观测精度 数据处理 影响分析 计算精度 分析研究 方案 实测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对GPS36卫星激光测距最佳观测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程伯辉 刘小龙 丁剑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66,共2页
针对GPS-36这颗卫星的运行特点,利用2004年全年的预报和实际观测记录,本文详细分析了这颗卫星的出没时间和运行规律,并通过日出日落时间与卫星运行规律来预报2005年GPS-36卫星每天通过的最大高度角及最佳观测时间。
关键词 GPS-36 卫星激光测距(SLR) 最佳观测时间 运行特点
下载PDF
GPS观测时间选取对控制网平面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开旺 田林亚 《工程勘察》 CSCD 2012年第11期68-70,共3页
结合桥梁GPS B级控制网实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江基线为研究对象,对连续24h的观测数据进行整体和分段基线解算与分析,进而选择较好的观测时段进行二维平差计算和比较。研究表明,选择较好的观测时段和较短的观测时间,同样可以达到较高... 结合桥梁GPS B级控制网实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江基线为研究对象,对连续24h的观测数据进行整体和分段基线解算与分析,进而选择较好的观测时段进行二维平差计算和比较。研究表明,选择较好的观测时段和较短的观测时间,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基线精度和平面精度,对合理安排GPS网复测和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时间 分段解算 基线精度 平面精度
原文传递
满足水位改正要求的观测时间间隔探讨
10
作者 肖付民 吴永贤 刘雁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4-15,共2页
本文通过利用多项式最小二乘拟合法对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内插,主要对其进行了精度估计,依此对水位观测的观测时间间隔和拟合多项式次数进行分析,得出比较适当的观测时间间隔和拟合多项式次数。
关键词 水位改正 观测时间间隔 海洋测量 多项式拟合
下载PDF
结核菌素皮试观测时间的研究
11
作者 汤懿珍 程心洁 +1 位作者 杨庆莲 臧桐华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40-41,共2页
观测人体对结核菌素皮试反应,仍然是当前证实有无结核菌感染的最简单,最准确的方法。但传统的观测时间必须72小时,这给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卡介苗接种工作带来不便。为此我们对337例1:2000旧结素皮试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结核菌素 皮试 观测时间 结核病
下载PDF
云台凤凰山太阳光谱最佳观测时间讨论
12
作者 钟树华 王琼珍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1,共4页
将一年中可以进行光谱观测的时间相对最多,同时太阳成像质量相对较好的月份作为光谱观测最佳时间。为此我们统计了光谱仪1976年到1987年的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得出云台凤凰山太阳光谱最佳观测时间的年分布情况,相对好一些的是9月份,其次是... 将一年中可以进行光谱观测的时间相对最多,同时太阳成像质量相对较好的月份作为光谱观测最佳时间。为此我们统计了光谱仪1976年到1987年的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得出云台凤凰山太阳光谱最佳观测时间的年分布情况,相对好一些的是9月份,其次是3~4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谱 最佳观测时间 太阳成像质量 云台凤凰山
原文传递
X射线天体源观测时间估计方法
13
作者 赵海升 黄跃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2期244-248,共5页
空间探测器对X射线天体源的有效观测时间主要受空间环境因素的制约,制约有效观测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避免角、地球对源的遮挡及南大西洋异常区等。然而卫星处于一些高粒子本底区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光照区及视场指向接近地球时,本底... 空间探测器对X射线天体源的有效观测时间主要受空间环境因素的制约,制约有效观测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避免角、地球对源的遮挡及南大西洋异常区等。然而卫星处于一些高粒子本底区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光照区及视场指向接近地球时,本底水平很高而且难以确定,这些时间的数据也难以使用。利用orbitTools函数库预测轨道,HEAsoft的attitude函数库计算空间环境变量,利用这些空间环境变量对源的观测时间进行估计,并通过与实际观测比较,证明本方法估计的观测时间与实际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时间 地磁截止刚度 观测约束
下载PDF
观测时间对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气温资料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孟茹 张世昌 《陕西气象》 2007年第3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人工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 气温资料 观测时间 自动观测 人工站 自动站 差异分析
下载PDF
GPS观测时间偏差改正
15
作者 魏子卿 《解放军测绘研究所学报》 1999年第1期8-10,共3页
在GPS相对定位时,当一台GPS接收机的记录时间与参加同时观测的其他接收机的记录时间相差较大时,需要对接收机的GPS观测量和两项时间偏差改正。一项是在接收机钟偏差时间内卫星运动几何改正,一项是在接收机钟偏差的时间内卫... 在GPS相对定位时,当一台GPS接收机的记录时间与参加同时观测的其他接收机的记录时间相差较大时,需要对接收机的GPS观测量和两项时间偏差改正。一项是在接收机钟偏差时间内卫星运动几何改正,一项是在接收机钟偏差的时间内卫星钟差改正。本文给出了第一项改正的详细推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接收机 观测时间 偏差改正
下载PDF
用BP网络预测GPS最佳外业观测时间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建东 高成发 《测绘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91,94,共3页
本文在简述影响GPS外业观测时间的因素和BP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后,着重讲述了如何建立预测GPS外业观测时间的BP网络模型。实际数据表明该网络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 GPS 基线 最佳外业观测时间 BP网络 神经元
下载PDF
目标跟踪中的观测时间控制算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管幼东 田康生 +1 位作者 桑成伟 张培珍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82-84,共3页
为解决目标跟踪精度与观测时间间隔的矛盾,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状态估计协方差控制的观测时间确定算法.该算法以卡尔曼滤波器作为状态估计工具,根据跟踪精度要求设定目标估计状态协方差上限,通过目标估计状态协方差来控制观测时间间隔,... 为解决目标跟踪精度与观测时间间隔的矛盾,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状态估计协方差控制的观测时间确定算法.该算法以卡尔曼滤波器作为状态估计工具,根据跟踪精度要求设定目标估计状态协方差上限,通过目标估计状态协方差来控制观测时间间隔,从而实现对目标的优化观测.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管理 卡尔曼滤波 目标跟踪 观测时间
下载PDF
水氡观测样品脱气温度及观测时间的选取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学领 马建英 +1 位作者 程立康 马丽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2期55-58,共4页
以天津王4井为例,论述了在水氡观测过程中,样品脱气温度和观测时间如何进行选取。水氡观测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通过实验认为:针对不同的井孔,依据观测规范选取最佳的观测条件,从测值中可以系统的剔除或减少外界因素对氡观测的影响。
关键词 水氡 脱气温度 观测时间 选取
下载PDF
中心回线TEM勘探设计中观测时间和信噪比估算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勇 邱卫忠 杨小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88,92,共4页
收集探测深度范围内全套地层的电测井资料、正演感生电动势EMF(Electromotive Force)衰减曲线和反演观测时间,根据噪声电平和发射机最大输出电压及导线电阻,确认与最大发射电流有关的发射回线边长,是中心回线TEM(Transient Electromagne... 收集探测深度范围内全套地层的电测井资料、正演感生电动势EMF(Electromotive Force)衰减曲线和反演观测时间,根据噪声电平和发射机最大输出电压及导线电阻,确认与最大发射电流有关的发射回线边长,是中心回线TEM(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法勘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探测深度,取得高质量数据,完成地质任务的重要环节。山西王家岭工程表明,在质量良好的实测曲线基础上,可以获得地层层次分明、地质构造清晰的电性反演剖面。进一步指出,取得各层位、井下各地段水样的电阻率值,可以为水文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前提的论证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回线TEM 勘探设计 观测时间 探测深度 信噪比
下载PDF
水汞含量随观测时间变化及与观测环境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志坚 李朝明 +3 位作者 金明培 杨泽 楮金学 李庆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4期107-112,共6页
通过进行对比观测实验,对水汞观测中同一水样的汞含量随观测时间变化及与观测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所取得的一些结果。该结果对台站监测工作中仪器发生故障时的样品分析处理,以及特殊条件下的短临跟踪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水汞含量 观测时间 观测环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