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7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血清点眼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评估
1
作者 王文莹 冯珺 +3 位作者 邓世靖 李上 张阳 接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1,共9页
目的评估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NK导致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0例20眼,按照病变严... 目的评估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NK导致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0例20眼,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将患眼分级,采用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综合治疗,记录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标记缺损的直径和面积,10倍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8周角膜缺损直径和面积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1、2、4、12和24周LogMAR视力改变;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分别检查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角膜神经纤维分布变化及角膜知觉丝线长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基线角膜缺损特征对上皮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治疗前角膜缺损范围直径为5.00(4.00,5.75)mm,缺损面积为15.50(12.00,20.00)mm2。伴角膜基质水肿者占45%(9/20),伴内皮皱褶者占35%(7/20)。除1例糖尿病伴葡萄膜炎患者治疗前角膜溃疡面积较大(8 mm×6 mm),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2周效果不明显,联合角膜清创+羊膜移植手术覆盖缺损之后继续用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外,其余19例均以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为主,20例患者全部治愈。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前时程为2周~3个月,平均(39.55±25.34)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12~42 d,平均(19.68±9.25)d。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缺损面积和直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130、28.265,均P<0.001),其中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和直径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体血清点眼前后不同时间点LogMAR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29,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1、2、4、12和24周患眼LogMAR视力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知觉丝线长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5,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4、12和24周角膜知觉丝线长度均长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角膜缺损严重程度分级对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10.55,P=0.032),角膜缺损直径和角膜缺损面积对愈合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β=-2.02,P=0.501;β=0.49,P=0.199)。结论以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治疗对NK导致的顽固角膜缺损安全有效。停止血清治疗后个别患者角膜缺损复发,再次使用后仍有效。疑难病例可联合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 自体血清 角膜知觉
下载PDF
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
2
作者 武小斐 张怡 +1 位作者 柯洪敏 蔡莉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模拟角膜缘干细胞(LSCs)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hiP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建立hiPSCs细胞系,利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添加小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 目的:探讨模拟角膜缘干细胞(LSCs)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hiP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建立hiPSCs细胞系,利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添加小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特异性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SB431542),诱导hiPSCs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物CK3和CK12,角膜上皮细胞前体CK15,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ABCG5的表达。结果:hiPSCs体外培养增殖活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CT4、SOX2、TRA-1-60、NANOG呈阳性。采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ABCG5及角膜上皮细胞前体标志物CK15阳性,角膜上皮细胞标志物CK3及CK12阴性;在共培养的基础上添加小分子BMP4和SB431542,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K3阳性表达,且随分化时间延长表达比例增高。结论: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同时添加小分子SB431542及BMP4,可成功诱导体外培养的hiPSCs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 角膜上皮细胞 诱导分化
下载PDF
中高度近视患者在TransPRK中使用丝裂霉素C预防角膜上皮下混浊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黄欢 沈孝军 +3 位作者 刘玉爱 罗小柳 吴秀匀 吕顺欢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4期92-95,101,共5页
目的观察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预防角膜上皮下混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45例在江门市中心... 目的观察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预防角膜上皮下混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45例在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行Trans 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3.75~–9.00D)分成两组:研究组21例(42只眼)术中使用MMC;对照组24例(48只眼)不使用MMC,术后两组用药方案一致,观察患者术后4d、术后1、3、6、12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上皮下混浊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角膜上皮下混浊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4,P<0.001;χ^(2)=7.666,P=0.006;χ^(2)=7.683,P=0.006)。结论Trans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使用MMC预防角膜上皮下混浊效果良好,长期观察安全性高,对角膜内皮并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度近视 丝裂霉素C 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角膜上皮下混浊
下载PDF
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与白内障手术
4
作者 刘子源 钟嘉怡 +1 位作者 高爽 李佳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94-1997,共4页
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EBM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前部角膜营养不良,临床表现隐匿,易被漏诊,患者通常主诉轻度视觉模糊或异物感,或在夜间或早晨打开眼睑后立即出现偶发疼痛。典型的裂隙灯检查表现包括角膜表面不规则、无定形,可发现指纹... 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EBM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前部角膜营养不良,临床表现隐匿,易被漏诊,患者通常主诉轻度视觉模糊或异物感,或在夜间或早晨打开眼睑后立即出现偶发疼痛。典型的裂隙灯检查表现包括角膜表面不规则、无定形,可发现指纹样、地图样线状病灶、点状或气泡样病灶。该病对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具有重要影响,可导致测量不准及术后屈光意外,需引起白内障手术医生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EBMD对白内障手术影响的相关研究和会议报告,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医生提供参考,以提高手术前后的正确诊断和检出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角膜曲率 治疗性激光角膜切除术
下载PDF
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翼宁 江晓丹 +3 位作者 王银浩 王岳鑫 原昊 李学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6-362,共7页
目的:探究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8-07/2019-06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的门诊病历,对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日期、合并症以及同一时期的气象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探究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8-07/2019-06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的门诊病历,对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日期、合并症以及同一时期的气象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291名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其中有75.3%为女性。21-30岁的青年患者占比最大(26.5%),青少年(<18岁,5.8%)和老年人(≥61岁,17.2%)较少。然而,中青年患者虽然占比较大,其平均就诊次数较少(5.4±12.4)。春季和冬季是最主要的就诊季节。分析表明,PM_(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以及较低的平均相对湿度与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显著相关(P<0.05)。结膜炎、白内障、视物模糊以及倒睫是排名前四位的合并症。结论:女性、青年人群干眼角膜上皮损伤问题不容忽视。PM_(10)、SO_(2)、NO_(2)和空气湿度降低与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显著相关。对于合并有结膜炎、白内障、视物模糊以及倒睫的干眼患者,更应关注其角膜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症 角膜上皮缺损 干眼症 流行率 风险因素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高糖诱导衰老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贾丽敏 王伟 +1 位作者 柏婷 李强翔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752-175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枸杞多糖(LBP)对高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角膜上皮(MC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5.5 mmol/L、12.5 mmol/L、25 mmol/L、50 mmol/L、100 mmol/L、200 mmol/L)的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DMEM)孵育MCE细胞4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枸杞多糖(LBP)对高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角膜上皮(MC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5.5 mmol/L、12.5 mmol/L、25 mmol/L、50 mmol/L、100 mmol/L、200 mmol/L)的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DMEM)孵育MCE细胞48 h,用MTT检测不同葡萄糖浓度对MCE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高糖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50μg/ml、100μg/ml、200μg/ml和400μg/ml)的LBP处理葡萄糖损伤的MCE细胞48 h,观察MCE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在用25 mmol/L的葡萄糖浓度处理MCE细胞,细胞增殖最强(P<0.01),葡萄糖浓度为200 mmol/L时,MCE细胞增殖力最低(P<0.01)。在所建立的高糖损伤模型(葡萄糖200 mmol/L)中LBP 200μg/ml促进MCE细胞增殖作用最强(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可抑制MCE细胞增殖,LBP可保护高糖损伤的MCE细胞,促进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角膜病变 枸杞多糖 衰老小鼠角膜上皮细胞 高糖损伤
下载PDF
外傷性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的治療分析
7
作者 林路 賴一凡 《镜湖医学》 2023年第2期17-20,49,共5页
目的回顧性分析外傷性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採用藥物治療或酒精輔助去角膜上皮準分子激光治療性角膜切削術(A-PTK)的療效。方法回顧性病例研究。取2019年3月~2022年10月在本院診斷外傷性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患者78眼,觀察其臨床表現、治療... 目的回顧性分析外傷性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採用藥物治療或酒精輔助去角膜上皮準分子激光治療性角膜切削術(A-PTK)的療效。方法回顧性病例研究。取2019年3月~2022年10月在本院診斷外傷性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患者78眼,觀察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複發率、複發間隔等。對於經A-PTK治療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術後觀察,包括複發率、複發間隔及有無手併發症等。並對A-PTK手術酒精浸泡時間、切削深度與複發率有無相關性等進行分析。結果(1)本研究共入組78眼,男性32眼(41%),女性46眼(59%);整體發作間隔天數為123.04±115.93天,男性平均發作間隔天數77.88±72.65天,女性154.46±130.0天。Spearman's相關係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較女性複發的間隔更短(P<0.001)。(2)藥物治療組64眼,在數據收集期複發率為48.4%。A-PTK組14眼,術後6個月内複發率為28.6%。(3)A-PTK治療組患者在術後的6個月隨訪結束時視力均恢復到術前水準。有一例患者術後出現-0.50DS近視,戴鏡矯正1.0。無一例發生HAZE。(4)經A-PTK治療的患者,其治療後的發作間隔天數(144.36±66.03天),明顯比治療前(52.43±41.98天)延長,有統計學意義(P=0.004)。結論本研究外傷性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的病例,男性比女性複發更頻密;A-PTK治療外傷性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可以減少複發的頻率,是治療頻繁複發外傷性角膜上皮糜爛有效和安全的治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複發性角膜上皮糜爛 眼外傷 酒精輔助去角膜上皮準分子激光治療性角膜切削術(A-PTK)
下载PDF
留瓣与弃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于金玲 王雁 +3 位作者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杨晓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留瓣与弃瓣术后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Epi-LASIK的患者33例66眼随机进行留瓣和弃瓣处理,分为留瓣组和弃瓣组,每组33眼。术后随访4个月,检查裸眼... 目的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留瓣与弃瓣术后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Epi-LASIK的患者33例66眼随机进行留瓣和弃瓣处理,分为留瓣组和弃瓣组,每组33眼。术后随访4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角膜前表面高度值和角膜3mm、5mm不规则度及散光度。结果术后裸眼视力留瓣组为1.42±0.21,弃瓣组为1.40±0.21,均较术前的0.13±0.08、0.13±0.13明显提高(t=-35.577、t=-29.027,P<0.01);haze分别为0.17±0.12和0.14±0.93;2组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分别为(8.21±0.22)mm和(8.21±0.23)mm,均较术前的(8.01±0.19)mm和(8.02±0.20)mm明显增加(t=-12.212、t=-12.073,P<0.01);角膜前表面高度值分别为(-0.00±0.02)mm和(-0.00±0.01)mm,均明显低于术前的(0.01±0.00)mm和(0.01±0.00)mm(t=3.845、t=8.691,P<0.01);角膜3mm、5mm散光值留瓣组为(0.71±0.36)D和(1.27±1.04)D,弃瓣组为(0.80±0.42)D和(1.38±0.98)D,5mm散光值均较3mm散光值高(t=-3.275,-3.964;P<0.05);2组角膜3mm不规则度为(2.37±0.63)D和(2.45±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m不规则度分别为(3.22±0.93)D和(3.47±1.40)D,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1),且5mm不规则度较3mm不规则度大(t=-6.550、t=-4.793;P<0.01)。术后4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屈光度、haze等级、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角膜前表面高度值、角膜3mm及5mm散光值、角膜3mm及5mm不规则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瓣与弃瓣Epi-LASIK均能显著提高术后裸眼视力,降低haze的发生及角膜形态的改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留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弃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下载PDF
夏桑菊浸膏对高渗诱导干眼模型人角膜上皮细胞保护机制研究
9
作者 李进良 胡双飞 +5 位作者 李沛波 吴灏 彭维 苏薇薇 王永刚 孙维广 《药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964-968,977,共6页
目的研究夏桑菊浸膏对高渗诱导下人角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NaCl构建高渗模型,通过MTS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RT-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IL^(-1)8的表达;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荧... 目的研究夏桑菊浸膏对高渗诱导下人角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NaCl构建高渗模型,通过MTS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RT-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IL^(-1)8的表达;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对比对照组,模型组600 mOsm·L^(-1)中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经夏桑菊浸膏处理后,细胞活力明显上升;在炎症指标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450 mOsm·L^(-1)细胞中IL^(-1)β、IL-6及IL^(-1)8的分泌水平与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夏桑菊浸膏处理细胞后,以上指标较450 mOsm·L^(-1)模型组明显下降;抗氧化研究中,模型组450 mOsm·L^(-1)中的细胞活性氧水平明显上升,夏桑菊浸膏处理后,细胞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夏桑菊浸膏对高渗诱导下的人角膜上皮细胞活力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在高渗环境下具有保护人角膜上皮细胞的能力,保护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和活性氧水平升高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桑菊浸膏 角膜上皮细胞 高渗 干眼症
下载PDF
miR-497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抑制作用及其靶向wnt3a调控机制
10
作者 黄钰清 杨燕宁 +2 位作者 王杨 潘玉苗 程思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6-863,共8页
目的探讨miR-497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愈合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40只健康清洁级野生型C57BL/J6小鼠,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 另取CRISPR/Cas9介导的miR-497敲除小鼠和miR-497过表达小鼠各20只, 分... 目的探讨miR-497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愈合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40只健康清洁级野生型C57BL/J6小鼠,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 另取CRISPR/Cas9介导的miR-497敲除小鼠和miR-497过表达小鼠各20只, 分别作为miR-497敲除组和miR-497过表达组。对模型对照组、miR-497敲除组、miR-497过表达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模型, 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枸橼酸钠缓冲液, 正常饲养8周。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通过刮除角膜中央直径2 mm上皮, 进一步构建角膜上皮损伤模型。采用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损伤后0、12、24和36 h各组小鼠角膜上皮缺损面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miR-497以及细胞增生相关基因CyclinD1、c-Myc、Ki-67 mRNA水平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497与wnt3a的靶向性关系。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 通过Lipo8000分别转染miR-497 mimics、miR-497 mimics阴性对照、miR-497 inhibitor、miR-497 inhibitor阴性对照, 作为miR-497 mimics组、mimics阴性对照组、miR-497 inhibitor组、inhibitor阴性对照组, 并在含25%葡萄糖的高糖培养基中培养;另取2个组HCEC分别置于含5%及25%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作为正常对照组及高糖组。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生活力。结果注射STZ后8周, 各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血糖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对照组损伤角膜上皮后12、24和36 h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空白对照组和miR-497敲除组, 低于miR-497过表达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对照组角膜组织中wnt3a、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miR-497敲除组, 高于miR-497过表达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对照组CyclinD1、c-Myc和Ki-67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miR-497敲除组, 高于miR-497过表达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对照组、miR-497敲除组和miR-497过表达组miR-497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2、0.63±0.06和1.48±0.03, 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62, P<0.01)。野生型Wnt3a转染细胞中miR-497-5p 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miR-497-5p阴性对照组和空载体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突变型wnt3a转染细胞中, 各组荧光素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 P=0.59)。高糖组细胞增生A值为0.59±0.03,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59±0.03和miR-497 inhibitor组的0.88±0.08, 明显高于miR-497 mimics组的0.48±0.1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沉默miR-497表达可能通过靶向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WNT3A 糖尿病 角膜上皮 角膜损伤
下载PDF
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术后角膜上皮重塑
11
作者 贺婷 申笛 +3 位作者 孙西宇 周堃 王亚妮 韦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70-2076,共7页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下的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SLAK-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情况,探讨角膜上皮重塑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屈光矫正提供良好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20-09/2021...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下的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SLAK-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情况,探讨角膜上皮重塑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屈光矫正提供良好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20-09/2021-10于我院接受SLAK-CXL的圆锥角膜患者28例29眼,记录手术前后视力、眼压(IOP)、屈光度、角膜曲率及角膜上皮厚度(CET),观察CET变化趋势,并根据透镜厚度和植入深度分析影响CET变化的因素。结果:与术前比较,纳入患者术后1mo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坦值(K_(f))和陡峭值(K_(s))均升高(P<0.05),术后1、2、6mo,1a角膜最薄点厚度(TCT)均升高(P<0.05)。纳入患者术后CET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中央区CET变化趋势较明显。与术前相比,术后1、2、6mo,1a旁中央区上方、鼻上方、鼻侧和颞上方CET均降低,中周区上方、颞侧、颞上方CET均降低,外周区鼻上方CET均增加。术后1a,不同植入透镜深度和厚度患者各分区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均无差异(P>0.05)。结论:首次发现SLAK-CXL治疗圆锥角膜术后角膜形态发生变化,CET呈先减少再增加再减少趋势,术后1a中央区、旁中央区CET降低,中周区、外周区CET增加,且角膜上皮重塑程度与术中植入透镜深度和厚度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透镜植入 角膜胶原交联术 角膜上皮 上皮厚度 圆锥角膜
下载PDF
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术中激光发射延迟1例
12
作者 张智慧 夏丽坤 +2 位作者 张林丽 赵宇明 席勿兰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5期467-468,共2页
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作为目前表层角膜屈光近视眼矫正手术的主流术式为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所接受。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作为目前表层角膜屈光近视眼矫正手术的主流术式为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所接受。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相比较于其他角膜表层手术,Trans-PRK去除上皮层、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一步到位,激光切削过程中具有眼动跟踪系统,操作简便,在矫正中、低度近视或角膜较薄、以及睑裂小或配合不良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临床上遇见1例因虹膜色素痣导致术中眼动跟踪系统识别不清,激光发射延迟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矫正 前弹力层 低度近视 上皮 矫正手术 激光发射 眼动跟踪 角膜上皮
下载PDF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角膜上皮样细胞用于治疗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13
作者 杨哲 曾湘纹 +1 位作者 李钊 王丽强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553-558,共6页
目的 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观察角膜上皮样细胞治疗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的效果。方法 利用拟胚体联合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将hES... 目的 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观察角膜上皮样细胞治疗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的效果。方法 利用拟胚体联合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将hESCs H9细胞系向角膜上皮样细胞分化,将角膜上皮样细胞在去上皮羊膜片上培养构建重组细胞膜片。选取造模成功的12只LSCD兔,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去上皮的的羊膜片治疗,实验组接受角膜上皮样细胞膜片移植治疗。术后通过裂隙灯、前节照相等方法,对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荧光素钠染色情况进行评分,并于移植后4周观察角膜病理切片结构。结果 成功将hESCs诱导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细胞形状和结构类似角膜上皮细胞。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角膜形成复层上皮结构,上皮下炎症细胞浸润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后发现,实验组的角膜透明度高、新生血管少,角膜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诱导后的角膜上皮样细胞的角膜上皮标记物ΔNP63和CK12的表达与hESCs H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拟胚体联合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成功诱导出角膜上皮样细胞,角膜上皮样细胞膜片移植到兔体内后可有效治疗LS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角膜上皮样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小分子化合物
下载PDF
阿魏酸在烟曲霉菌诱导人角膜上皮细胞中的抗炎作用
14
作者 张飒飒 鲁叶慧 +3 位作者 熊翌宏 杨珊珊 吴媛 彭旭东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阿魏酸(FA)在烟曲霉菌诱导的人角膜上皮细胞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FA(0、50、100、150、200、250、300μmol/L)溶液对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活力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灭活的烟曲霉菌菌丝感染HCEC后,F... 目的探讨阿魏酸(FA)在烟曲霉菌诱导的人角膜上皮细胞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FA(0、50、100、150、200、250、300μmol/L)溶液对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活力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灭活的烟曲霉菌菌丝感染HCEC后,FA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ELISA方法检测FA对炎症因子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300μmol/L的FA溶液处理组HCEC存活率低于其他各组(F=5.390,P<0.05),250μmol/L及以下浓度FA溶液处理对HCEC活力无影响(P>0.05)。250μmol/L FA处理可显著升高Nrf2 mRNA表达,降低IL-1β、IL-6、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并显著降低IL-6及MCP-1蛋白表达(F=4.720~990.967,P<0.05)。结论FA可能通过上调Nrf2的表达,抑制烟曲霉菌诱导的HCEC炎症反应中促炎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烟曲霉菌 角膜上皮细胞 炎症
下载PDF
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
15
作者 邢建男 何伟 张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985,共5页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方法:共收集28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数据,其中未发生角膜点染组185例,发生角膜点染组95例。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普通远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散瞳后眼底检...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方法:共收集28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数据,其中未发生角膜点染组185例,发生角膜点染组95例。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普通远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散瞳后眼底检查、综合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眼轴长度、戴镜前泪液分泌试验(SⅠt)、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偏心距离、泪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分析等相关检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戴镜前屈光度、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戴镜前屈光度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保护因素,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危险因素。结论:戴镜前屈光度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保护因素,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角膜上皮点状染色 镜片沉积物
下载PDF
小鼠角膜上皮细胞诱导获得小胶质样细胞
16
作者 许慧芳 单萍 李俐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017-3022,共6页
背景: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对研究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但体外个体化细胞的获得受限。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小胶质细胞诱导培养体系,将小鼠角膜上皮细胞诱导成为小胶质样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裂解2... 背景: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对研究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但体外个体化细胞的获得受限。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小胶质细胞诱导培养体系,将小鼠角膜上皮细胞诱导成为小胶质样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裂解2周龄小鼠角膜上皮组织获得上皮细胞,先后加入含有白细胞介素34(100 ng/mL)、集落刺激因子1(5 ng/mL)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ng/mL)、白细胞介素6(1 ng/mL)、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 ng/mL)的改良培养基,并且持续处理到16 d。通过转录水平、蛋白表达水平、亚细胞定位、流式分析和形态学观察多角度评估诱导后的细胞性质。结果与结论:诱导后获得表达TMEM119、CXCL11、CD11b、CD68小胶质细胞特征分子的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分析和荧光检验后确定其表达产物具有较高丰度,与小胶质细胞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角膜上皮细胞 小胶质细胞 诱导分化 TMEM119 CD68 CXCL11 CD11B
下载PDF
FS-LASIK与FS-LASIK Xtra矫正近视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状态及角膜像差变化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辰 周跃华 +4 位作者 李福生 陶冶 盖珊珊 于嘉 于黎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2-794,共13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与FS-LASIK联合角膜胶原交联(FS-LASIK Xtra)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状态和角膜像差,分析角膜上皮厚度(CET)与角膜像差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成都...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与FS-LASIK联合角膜胶原交联(FS-LASIK Xtra)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状态和角膜像差,分析角膜上皮厚度(CET)与角膜像差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接受FS-LASIK的近视患者172例172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FS-LASIK组94眼和FS-LASIK Xtra组78眼,共随访6个月。以角膜中央为基点将角膜分为中央2 mm环区和2~5 mm环区,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和6个月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角膜中央0~5 mm范围内9个区域的CET,采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系统测量角膜高阶像差(HOA),研究主要结局为术后6个月CET增加量(ΔCET)及角膜HOA,分析角膜中央ΔCET与角膜像差的关系。结果FS-LASIK Xtra组术眼术后1、3和6个月角膜中央、上方、鼻上、鼻侧、鼻下、下方、颞下、颞侧、颞上ΔCET均明显低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 Xtra组术眼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上方、鼻上、下方、颞下ΔCET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颞侧ΔCET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颞上ΔCET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术眼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角膜中央、上方、下方、颞下ΔCET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鼻上ΔCET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鼻侧、鼻下、颞侧、颞上ΔCET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 Xtra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不同时间点垂直三叶草、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变化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垂直三叶草:χ^(2)_(分组)=4.27,P=0.118;χ^(2)_(时间)=0.01,P>0.05.垂直彗差:χ^(2)_(分组)=5.74,P=0.057;χ^(2)_(时间)=0.08,P=0.957.水平彗差:χ^(2)_(分组)=3.97,P=0.137;χ^(2)_(时间)=0.51,P=0.773)。FS-LASIK Xtra组术眼术后1、3和6个月倾斜三叶草变化量均明显高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 Xtra组术眼术后6个月球差变化量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FS-LASIK组术眼术后6个月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术眼术后6个月总HOA变化量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角膜中央ΔCET与球差均呈弱正相关(r_(s)=0.257,P=0.008;r_(s)=0.244,P=0.012),与总HOA均呈弱正相关(r_(s)=0.253,P=0.009;r_(s)=0.279,P=0.004)。结论与FS-LASIK相比,FS-LASIK Xtra术后ΔCET明显较小,但2个组各区域CET增加的均一性相似。2种手术方法术后角膜HOA变化趋势接近,上皮整体分布与角膜像差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激光手术 角膜波前像差 飞秒激光 角膜胶原交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角膜上皮重塑
下载PDF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致双眼角膜上皮缺损行羊膜移植患儿的护理
18
作者 徐慧丽 董佩芳 +1 位作者 霍亚楠 陈惠莲 《护理与康复》 2023年第10期60-62,66,共4页
总结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致双眼角膜上皮缺损行羊膜移植患儿的护理经验。羊膜移植前行多种方式的干眼护理,围绕“患儿-家长-家庭”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羊膜移植后行眼表综合护理,加强防止移植片脱落及溶解等并发症观察,纠正倒睫以避... 总结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致双眼角膜上皮缺损行羊膜移植患儿的护理经验。羊膜移植前行多种方式的干眼护理,围绕“患儿-家长-家庭”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羊膜移植后行眼表综合护理,加强防止移植片脱落及溶解等并发症观察,纠正倒睫以避免刺破植片引起睑球粘连,实施个体化的镇痛策略,做好皮肤黏膜管理以预防感染及用药指导中加强局部免疫抑制和抗感染、自体血清滴眼护理。该患儿出院后病情稳定,角膜上皮缺损恢复并继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坏死松解症 角膜上皮缺损 羊膜移植 护理
下载PDF
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许杨 牛晓光 +2 位作者 刘莉 吴淑娟 何小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0-1554,共5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5/2022-06于本院行FS-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观察术前、术后1d,1wk,1、3mo时患...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5/2022-06于本院行FS-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观察术前、术后1d,1wk,1、3mo时患者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角膜上皮厚度,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角膜厚度变化值与等效球镜度、光学区直径、切削深度、切削比之间的关系。结果:FS-LASIK术患者术后1d时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时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增加,且中心区、内环区术后1、3mo时角膜上皮厚度大于外环区(均P<0.05);术前高度近视患者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角膜上皮厚度大于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1wk时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角膜上皮厚度小于低、中度近视患者(P<0.05);术后1、3mo时高度近视患者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角膜上皮厚度大于低、中度近视患者,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大于低、中度近视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mo中心区、内环区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与角膜曲率、切削深度、切削比呈现正相关,与年龄、等效球镜度、光学区直径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FS-LASIK术后患者角膜上皮组织增厚,且角膜上皮增厚与年龄、角膜曲率、术前切削深度、切削比、等效球镜度、光学区直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上皮厚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两种不同移植术联合胬肉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的美学效果及对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
20
作者 任杰 马妍 吴蕊含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羊膜移植术联合胬肉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及其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82例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羊膜组(n=40)和角膜组(n=42)。统计... 目的:探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羊膜移植术联合胬肉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及其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82例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羊膜组(n=40)和角膜组(n=42)。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眼表泪液指标、视力指标、角膜上皮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后美学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角膜组患者手术时长长于羊膜组(P<0.05);角膜组患者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短于羊膜组(P<0.05);术后3个月后,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I test,SIT)结果高于术前,且角膜组高于羊膜组(P<0.05);术后3个月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角膜散光度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Fluorescent,FL)均低于术前,且角膜组低于羊膜组(P<0.05);术后3个月,角膜组美学优良率高于羊膜组(P<0.05);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羊膜移植术在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及美学效果,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眼表泪液系统及角膜上皮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羊膜移植术 胬肉切除 角膜上皮修复 美学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