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沈哲 李振宇 +6 位作者 闫洪印 顾洪生 余铮 田长庆 陈杨 周文钰 于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我们医院2000~2009年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非手术组,共15例;B组为手术治疗组,共28例。A组...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我们医院2000~2009年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非手术组,共15例;B组为手术治疗组,共28例。A组又分为A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正常者,6例;A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15mm者,9例。B组分为B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15mm者,共7例;B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小于正常范围者,共21例。比较、A1与B1组、B1与B2组、A2与B2组之间在治疗前后JOA评分。结果各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B组(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非手术组)(P<0.05)。但A1与B1组、B1与B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A1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根据受伤机制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颈椎 解剖机制 治疗
原文传递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2
作者 仝娅妮 林旭 +4 位作者 魏永灿 彭素银 邓智祥 彭焱靖 张秋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2期191-194,共4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为青光眼的一个主要亚型,是因房角关闭引起急性或慢性眼压升高,伴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特征改变和视野损伤。PACG的基本病理过程是房角关闭,其与虹膜、晶状体、睫状体、脉络膜的异常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为青光眼的一个主要亚型,是因房角关闭引起急性或慢性眼压升高,伴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特征改变和视野损伤。PACG的基本病理过程是房角关闭,其与虹膜、晶状体、睫状体、脉络膜的异常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情绪、心理应激因素与PACG的发生发展过程亦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青光眼研究中的发展,许多与青光眼发病相关的基因及其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机制被广为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解剖机制、心理应激及基因的角度出发对PACG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关闭 解剖机制 生理应激 基因
下载PDF
肛管直肠角形成和维持的解剖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崔龙 邰浩清 姜文方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298-301,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肛管周围解剖关系的观察 ,分析肛管直肠角形成和维持的解剖机制 ,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参考依据。方法 从盆部侧方对 5 9例小儿肛直肠周围相关结构进行了层次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会阴体是由会阴深、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前... 目的 通过对肛管周围解剖关系的观察 ,分析肛管直肠角形成和维持的解剖机制 ,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参考依据。方法 从盆部侧方对 5 9例小儿肛直肠周围相关结构进行了层次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会阴体是由会阴深、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前列腺提肌 (或耻骨阴道肌 )和肛门外括约肌前部纤维交织而成的腱质结构 ,肛管前壁上部的直肠纵肌和肛门内括约肌也向前呈角状突起 ,融合于会阴体。耻骨直肠肌与前列腺提肌 (或耻骨阴道肌 )共同起于耻骨支后面和肛提肌腱弓前部 ,位于耻骨尾骨肌外下方同一层次上 ,两者间无明显分界。前列腺提肌 (或耻骨阴道肌 )止于会阴体 ;耻骨直肠肌在肛直曲后方与对侧同名肌的肌束接续形成袢。结论 由于肛管前壁上部牢固地固定于会阴体 ,会阴体及与之相连的前列腺提肌 (或耻骨阴道肌 )是除耻骨直肠肌以外另一个对肛管直肠角形成和维持的结构因素。耻骨直肠肌和前列腺提肌 (或耻骨阴道肌 )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应视为一个整体 ,两者分别牵拉肛直前、后角向前上方 ,在上提肛管的同时加曲肛直角。由于会阴体在盆底中央位置相对固定 ,肛直前、后角在排便与排便控制过程中变动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直肠角形成 解剖机制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精神应激的生物学致病机制研究-III神经解剖学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凌江 陈树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193-195,共3页
关键词 精神应激 生物学致病机制 Ⅲ神经解剖机制 前额叶 海马
下载PDF
从现代疝解剖谈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必要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杰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3年第6期462-464,共3页
1.1出生前1个月左右,睾丸经内环进入腹股沟管,出生前进入阴囊,腹膜随睾丸进入阴囊,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时应闭锁,鞘状突开放或闭锁不全即可形成疝。
关键词 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解剖 睾丸 阴囊 解剖机制
下载PDF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方克伟 杨达宽 +1 位作者 徐鸿毅 李泽惠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5年第1期84-87,共4页
近年来 ,随着对人盆腔和尿道的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深入研究 ,对女性尿道横纹括约肌的生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促进了原位排尿的尿流改道外科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也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女性 原位尿流改道 控尿机制 解剖机制 神经解剖机制
下载PDF
运动解剖学逻辑记忆法研究
7
作者 田振军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0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本文系统论叙了运动解剖学逻辑记忆法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对该方法进行了分类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解剖学逻辑记忆法符合神经生物学原理,可分为文字口诀类、分析综合类,形象特征类和情境趣味类等四大类,该方法可有效地提高... 本文系统论叙了运动解剖学逻辑记忆法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对该方法进行了分类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解剖学逻辑记忆法符合神经生物学原理,可分为文字口诀类、分析综合类,形象特征类和情境趣味类等四大类,该方法可有效地提高STM能力和LTM再提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解剖 逻辑记忆 学习记忆方法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解剖机制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健军 赵庆豪 +4 位作者 邓尚希 朱炜嘉 张儒森 马润洵 黎庆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链侧保留内层骨板,开门侧完全穿透内层骨板。掀起开门侧椎板后,剔除脂肪组织,分离和保留椎管后方的所有韧带结构,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椎管后方的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韧带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从不同节段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开门前后的改变。最后,测量C4~C8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结果:在8个颈椎标本的椎管后方共发现37条的膜椎韧带。膜椎韧带的一端附着于黄韧带或椎板内面,另一端与硬膜囊后壁相连,形状以条索型多见。韧带的长度为7.37~20.09mm(12.24±3.21mm),各节段自上往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厚度最厚处达1.12mm。膜椎韧带在脊髓的C3-C4节段分布较多。在易发病的节段中,C5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是最短的(13.18±1.12mm,8.07±1.11mm)。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观察到椎管后方的膜椎韧带绷紧,硬膜囊变形,脊髓以及神经根发生移位。结论:膜椎韧带牵拉可能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切断膜椎韧带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C5神经根麻痹 解剖机制 膜椎韧带 神经根损伤
原文传递
成年人柔韧性扁平足运动疗法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恩铭 赛雪 +3 位作者 贾雨晴 白宇 纪鑫 栾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80-986,共7页
柔韧性扁平足是成年人较为常见的足部畸形,部分患者可因其引起下肢力线改变从而影响局部及相邻关节受力而继发出现肌骨方面的疾患。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柔韧性扁平足的形态及相关症状。其中,运动疗法是临床康复较为推荐的治疗方... 柔韧性扁平足是成年人较为常见的足部畸形,部分患者可因其引起下肢力线改变从而影响局部及相邻关节受力而继发出现肌骨方面的疾患。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柔韧性扁平足的形态及相关症状。其中,运动疗法是临床康复较为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关于成年人柔韧性扁平足的运动疗法研究除采用缩足运动等单一足内在肌训练方式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基于下肢运动链等相关理论,针对足外在肌及髋、膝周围肌群进行训练,以纠正下肢力线为目的,从而更好地改善足弓形态及功能。此外,通过增加运动中感觉输入以及提高神经中枢处理能力来进行干预也成为治疗成年人柔韧性扁平足的新思路。本文综述当前国内外成年人柔韧性扁平足运动疗法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该类疾患的临床康复以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柔韧性扁平足 解剖机制 运动疗法
原文传递
左侧旁道消融伴发二尖瓣峡部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启方 黄晶 +4 位作者 田龙海 田水 蒋智 田野 杨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讨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过程中,不经意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的解剖机制及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左侧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纳入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 目的:探讨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过程中,不经意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的解剖机制及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左侧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纳入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患者共59例,经股静脉途径送入二极电极至右心室,经左锁骨下静脉或右股静脉送入十级电极至冠状窦。行心房及心室期前刺激,递减刺激及快速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必要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辅助诱发。经房间隔顺行性途径送入消融电极至左心房室环标测房室旁道,行射频消融治疗。并对消融过程中发生二尖瓣峡部阻滞的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并探讨可能发生机制。结果:59例经房间隔途径消融的左侧旁道患者中,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发生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率约6.8%。其中3例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后心动过速周长不变,体表心电图节律整齐;1例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后心动过速周长长短不等,体表心电图心动过速发作频率减慢,节律完全不整齐。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二尖瓣峡部阻滞均表现为冠状窦电极室房逆传间期延长,心动过速未能终止,激动顺序由离心性传导转为向心性传导,经调整消融电极至原消融部位更远端消融成功。结论:左侧旁道消融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导致二尖瓣峡部阻滞,其发生率低。掌握其心内电生理特征及心内电图的变化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无效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房内阻滞 左侧旁道 解剖机制 电生理特征
下载PDF
脑卒中后单侧忽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洪文军 陶静 《中国康复》 2016年第4期305-308,共4页
单侧忽略(unilateral neglect,UN)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以右脑损伤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患者对于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不能察觉或正确反应[1]。尽管部分患者的UN症状会很快恢复,然而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持续... 单侧忽略(unilateral neglect,UN)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以右脑损伤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患者对于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不能察觉或正确反应[1]。尽管部分患者的UN症状会很快恢复,然而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存在。由于伴随UN的脑卒中患者不能注意到大脑损伤对侧的认知刺激,其平衡功能、本体感觉等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忽略 神经解剖机制 评定筛查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与连缀现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立荣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1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连缀现象 解剖机制 电生理机制 组织学机制
下载PDF
鼻泪管形态学与临床相关疾病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浩天 杨庸 +2 位作者 葛宝健 杜美玲 付元山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0-612,共3页
随着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临床技术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尤其是精准医学的纵向深入更需要对人体结构在巨微等层次进行研究.人体腔隙学研究是在传统实体器官研究基础上探讨体内腔隙的解剖结构特征以及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临床技术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尤其是精准医学的纵向深入更需要对人体结构在巨微等层次进行研究.人体腔隙学研究是在传统实体器官研究基础上探讨体内腔隙的解剖结构特征以及临床各学科的关系,将人体内不同的腔隙分为物理腔隙、潜在腔隙和软组织腔隙 3 种[1].鼻泪管属于典型的物理腔隙,具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结构特征.现应用腔隙解剖学的观点总结归纳鼻泪管的解剖学、胚胎发生以及组织学生理学特点,并与临床疾病联系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解剖学机制,以期对临床诊断、药物应用及外科手术入路和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技术 疾病进展 鼻泪管 形态学 解剖机制 外科手术入路 现代医学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中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峰 戴红 +1 位作者 郑泓溶 熊开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1-314,共4页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解剖机制
原文传递
结膜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15
作者 陈为立 宋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0274-0277,共4页
上睑下垂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眼睑运动障碍疾病,对患者的容貌外观及视功能均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是治疗疾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结膜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作为近年来国内外眼整形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后睁闭眼及美容效果方... 上睑下垂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眼睑运动障碍疾病,对患者的容貌外观及视功能均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是治疗疾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结膜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作为近年来国内外眼整形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后睁闭眼及美容效果方面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国内应用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本文现就结膜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的解剖学现状及手术机制进行简短分析,探讨该术式的适应症与优势并分析其不足与并发症,以期为日后临床更好的应用该术式治疗疾病,促进患者康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上穹隆 筋膜鞘悬吊术 解剖及手术机制 适应症 优势与缺陷
下载PDF
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艳楠 姜永梅 代永利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58-63,共6页
倾斜综合征(pusher syndrome, PS)是一种在脑卒中患者中少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体位倾斜,主动推向患侧,并抵制被动纠正不正确的体位。临床上,他们更容易摔倒,因为他们把体重从非偏瘫侧推到偏瘫侧,这种对身体方向的误解使患者很难移动体... 倾斜综合征(pusher syndrome, PS)是一种在脑卒中患者中少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体位倾斜,主动推向患侧,并抵制被动纠正不正确的体位。临床上,他们更容易摔倒,因为他们把体重从非偏瘫侧推到偏瘫侧,这种对身体方向的误解使患者很难移动体重和保持姿势,延长恢复功能所需的时间。在脑卒中康复中,有PS的患者会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治疗,延长了康复进程。因此,迫切需要有效减少倾斜行为的创新治疗方法。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关于PS的神经解剖机制,综合分析比较SCP、M-SCP、BLS、PASS、4PPS量表的临床适用性,以及PS新兴的康复训练。包括交互式视觉反馈训练、前庭康复训练、减重支持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这些训练分别干预了平衡控制系统的不同方面,均表现出积极的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倾斜综合征 神经解剖机制 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
下载PDF
难复性第四、五跖趾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茂伟 王铜浩 +2 位作者 杨蕾 李元洲 王振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89-1291,共3页
跖趾关节脱位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好发于第一和第五跖趾关节,较常见的是近节趾骨向背侧移位,易并发跖跗关节脱位,易漏诊。第四跖骨由于受到第三和第五跖骨的保护而较少发生脱位。我们把不能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的第四、五跖趾关节同时脱... 跖趾关节脱位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好发于第一和第五跖趾关节,较常见的是近节趾骨向背侧移位,易并发跖跗关节脱位,易漏诊。第四跖骨由于受到第三和第五跖骨的保护而较少发生脱位。我们把不能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的第四、五跖趾关节同时脱位称为难复性第四、五跖趾关节脱位。在国内外文献中仅有个案病例报告。由于临床少见,且其解剖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治疗中常出现脱位关节复位不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跗关节脱位 跖趾关节 手术治疗 难复性 手法闭合复位 第五跖骨 解剖机制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