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Z19-6低渗透储层反凝析污染及解除方法实验研究
1
作者 汤勇 唐凯 +1 位作者 夏光 徐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7,116,共7页
BZ19-6凝析气田储量大、地露压差小、储层高温高压且低孔低渗,生产作业过程中极易产生反凝析污染。评价反凝析污染程度,采用合适的污染解除措施,对改善BZ19-6凝析气田反凝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复配凝析气开展长岩心衰竭实验,模拟反... BZ19-6凝析气田储量大、地露压差小、储层高温高压且低孔低渗,生产作业过程中极易产生反凝析污染。评价反凝析污染程度,采用合适的污染解除措施,对改善BZ19-6凝析气田反凝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复配凝析气开展长岩心衰竭实验,模拟反凝析油污染,测试不同衰竭压力点对应的气相渗透率并评价反凝析污染程度;同时开展了注活性剂(TC281)、注甲醇、注甲醇+活性剂3组解除反凝析污染实验,及注甲醇+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水锁综合液相污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注活性剂(TC281)、注甲醇、注甲醇+活性剂3种方案对解除反凝析污染均有一定效果,注甲醇+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污染效果最好,渗透率恢复率达84%;注甲醇解除反凝析污染渗透率恢复率为81%;注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渗透率恢复率为54%;注甲醇+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水锁综合液相污染,渗透率恢复率达到80%。实验为BZ19-6凝析气田解除反凝析污染提供了方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凝析气藏 反凝析污染 解除污染 渗透率恢复率
下载PDF
丰深1低渗透凝析气藏反凝析污染特征及解除措施实验
2
作者 崔晓朵 廖浩奇 +5 位作者 陈德坡 郭金城 刘煌 苗明 汪周华 张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166,共7页
丰深1低渗透凝析气藏具有低渗透、易出砂、特高含凝析油等复杂地质和相态特征,开发过程中反凝析污染不可避免,明确反凝析污染特征和建立污染解除措施十分重要。为此,开展了反凝析污染特征及解除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当最大反凝析压力为19... 丰深1低渗透凝析气藏具有低渗透、易出砂、特高含凝析油等复杂地质和相态特征,开发过程中反凝析污染不可避免,明确反凝析污染特征和建立污染解除措施十分重要。为此,开展了反凝析污染特征及解除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当最大反凝析压力为19MPa时,长岩心气相有效渗透率降幅为90%以上,压裂能提高长岩心气相有效渗透率,但反凝析污染程度尚未明显改善。对于单一注入介质,注CO_(2)解除反凝析污染效果明显优于注甲醇和伴生气;甲醇与CO_(2)等比例混合介质解除反凝析污染效果好于单一注入介质,是最优注入介质。对于注入时机,在19MPa时注CO_(2)后裂缝长岩心渗透率恢复程度最高达61.18%,进一步衰竭至废弃压力时凝析油最终采收率可达36.2%,较5MPa时提高4.9%,较衰竭过程提高7.8%,是相对最优注入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解除反凝析污染 注入介质 注入时机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注甲醇解除凝析气藏反凝析污染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乐平 杨智帆 +1 位作者 曾凡成 张梨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3期49-57,共9页
SJ凝析气藏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凝析污染,直接影响气井产能。针对反凝析污染程度评价和注醇解堵措施技术参数优化的需求,在开展6组岩心定容衰竭(CVD)实验评价其反凝析污染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储层流体PVT相... SJ凝析气藏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凝析污染,直接影响气井产能。针对反凝析污染程度评价和注醇解堵措施技术参数优化的需求,在开展6组岩心定容衰竭(CVD)实验评价其反凝析污染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储层流体PVT相态拟合,建立反凝析气井单井径向数值模拟模型,根据注甲醇后的解堵机理和波及范围,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注甲醇解堵效果模拟,以及注醇后继续注干气吞吐解堵效果模拟。通过对比不同工艺参数下单井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研究表明,目标井注入60 m^(3)的甲醇后,干气的注入量为40×10^(4) m^(3)、注入速度4×10^(4) m^(3)/d、焖井时间11 d时,生产效果最优;注甲醇+注气吞吐解除凝析气藏反凝析污染比单独注气吞吐更为有效。该研究为非常规低渗凝析气藏实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反凝析污染评价 单井径向模型 注甲烷解除污染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平井的污染特征及污染的解除
4
作者 苏开科 Frick,TP 《江汉石油学院情报》 1991年第4期46-53,共8页
水平井段周围污染的分布既不是圆形的,同时也不是沿水平段均匀分布的。渗透率各向异性必然会形成与油井呈正交的椭圆形分布。钻井和完井过程中不同的暴露时间会产生一个截锥椭圆柱体,且其较大的底面靠近水平井的垂直段。同时,在生产... 水平井段周围污染的分布既不是圆形的,同时也不是沿水平段均匀分布的。渗透率各向异性必然会形成与油井呈正交的椭圆形分布。钻井和完井过程中不同的暴露时间会产生一个截锥椭圆柱体,且其较大的底面靠近水平井的垂直段。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井内的压力分布使得在靠近垂直井段上产生最大的与井眼轨迹正交的压力梯度,因而所引起的污染带也将呈椭圆形,这种污染特征会影响到基质增产处理的效果。在砂岩中,解除的污染将呈椭圆形,如果使用连续油管(推荐使用),增产处理就会产生-改善的绕井“圆环”。对于碳酸盐岩的增产处理,由于它不是仅仅依赖于酸液的流动,而且还依赖于岩石的实际溶解状况,因而,解除的污染带将可能呈圆形。通过对注入过程模拟清楚地说明了污染所最具特征的形状。渗透率各向异性越严重。椭圆偏离于圆形的程度就越大。产量预测表明了污染分布所产生的影响。溶蚀方式和规模(取决于酸液的注入量)对处理后的产量有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污染特征 污染解除 油井污染
下载PDF
中江气田生产异常井诊断及治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许剑 赵哲军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7期60-65,共6页
中江气田具有低孔低渗、储层厚度薄、气水分布复杂、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随着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产量、压力异常的气井逐年增多,直接产量损失达到30×104m3/d以上。经分析,主要是由生产制度不合理,导致凝析油过早析出,储层反凝... 中江气田具有低孔低渗、储层厚度薄、气水分布复杂、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随着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产量、压力异常的气井逐年增多,直接产量损失达到30×104m3/d以上。经分析,主要是由生产制度不合理,导致凝析油过早析出,储层反凝析、水锁以及泡排乳化液堵塞等储层污染问题造成的。储层污染治理对策主要有生产制度控制法和化学药剂解除法:针对凝析油污染问题,制定合理配产指标,提高露点压力以上天然气采出程度;针对后期液锁、乳化液堵塞、无机堵塞等问题,向储层泵注以表面活性剂为主的复配药剂,降低储层孔喉毛管力,提高液相流动性,有利于解除生产后期污染问题。结合中江气田储层污染的类型和特点,研发了一套配方为3%HCl+0.5%表面活性剂+1%破乳剂+铁稳剂+黏稳剂+增效剂的储层污染解除药剂,并应用于2口储层污染井,施工后2口井产量上涨了10%~30%,措施有效期为6~7个月,累计增产30×104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江气田 异常井 储层污染 反凝析 水锁 配产 污染解除药剂
原文传递
文33块沙三上油藏弱敏感降压增注体系研究与性能评价
6
作者 李晓东 杜永慧 +3 位作者 杨杰 张荣 张兰芳 刘长松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94-99,共6页
针对文33块沙三上油藏注入压力高、酸化有效期短等问题,分析文33块沙三上油藏储层伤害主要原因是油藏具有较强速敏、中等水敏及酸敏,常规酸化易产生二次沉淀。开展了弱敏感降压增注体系主酸液与添加剂的筛选试验,确定了能够减小速敏、... 针对文33块沙三上油藏注入压力高、酸化有效期短等问题,分析文33块沙三上油藏储层伤害主要原因是油藏具有较强速敏、中等水敏及酸敏,常规酸化易产生二次沉淀。开展了弱敏感降压增注体系主酸液与添加剂的筛选试验,确定了能够减小速敏、水敏及酸敏的主酸液与添加剂,该体系二次沉淀量为常规土酸的1/12。动态试验表明,该体系能有效解除近井污染以及因水敏、速敏使得黏土颗粒运移与膨胀而造成的地层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伤害 敏感性 二次沉淀 筛选试验 解除近井污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