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测试及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朱丽丽 郑玉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3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测试及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100例疑似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利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B组采... 目的:探讨小剂量测试及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100例疑似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利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B组采用小剂量测试技术进行扫描。两组扫描图像均通过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分析:包括进行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组(MPR),并由两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100例肺动脉CTA检查者中发现肺动脉栓塞28例,其中A组15例,B组13例,两组扫描图像均到达良好以上,均达到诊断要求。A组图像质量优秀18例(36.0%),图像质量良好28例(56.0%),图像质量差4例(8.0%)。B组图像质量优秀25例(50.0%),图像质量良好24例(48.0%),图像质量差1例(2.0%)。B组图像优秀率高于A组,B组图像差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动脉CTA检查中,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及小剂量测试技术均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对于普通患者,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更加简便,对于肺循环及心功能异常患者,小剂量测试技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A 小剂量测试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肺动脉栓塞
下载PDF
调频连续波雷达触发技术在老年患者腹部MRI检查中的价值
2
作者 沈蕾蕾 叶晓丹 +1 位作者 陈财忠 毕正宏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2期195-199,205,共6页
目的 探讨调频连续波(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wave, FMCW)雷达触发技术在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腹部磁共振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2022年1月—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收集29例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9例(<60岁... 目的 探讨调频连续波(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wave, FMCW)雷达触发技术在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腹部磁共振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2022年1月—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收集29例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9例(<60岁)和老年组10例(≥60岁),同时使用调频连续波雷达触发技术(FT)、膈肌导航触发技术(NT)、屏气扫描(BH)行肝脏磁共振T2WI成像,评估三者图像质量和成像时间,测量和比较信噪比SNR病灶、SNR肝、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 在中青年组中,NT图像质量最优(3.74±0.42,P=0.010),但扫描时间长于FT(P=0.008);三者在T2WI中SNR病灶、 SNR肝、 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老年组中,FT图像质量最优(3.55±0.50,P=0.029),并且扫描时间短于NT(P=0.001);三者的SNR_(病灶)、 SNR_(肝)、 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中BH图像质量均低于FT和NT,扫描时间最短。结论 在腹部磁共振T2WI中,FT图像质量优于屏气扫描,与膈肌导航触发技术NT相当,且用时更短,在60岁及以上屏气不良的老年患者腹部MRI检查中具有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磁共振腹部成像 T2WI序列 FMCW 自由呼吸触发技术 屏气扫描
下载PDF
造影剂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祝红线 李相生 +7 位作者 于梅艳 方红 王萍 樊红霞 田雨 梁鹏 侯中会 许英浩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10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造影剂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40例患者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其中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78例;手动触发组162例。根据BMI指数调节造影剂的用量与流率。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 目的:探讨造影剂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40例患者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其中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78例;手动触发组162例。根据BMI指数调节造影剂的用量与流率。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阈值设定为320HU,手动触发组根据患者心率情况,观察触发层面感兴趣区域的密度变化进行个性化手动触发。评价智能触发组与手动触发组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手动触发能克服自动触发启动过早或过晚的问题,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智能触发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1,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能获得满意的增强时相,有利于320排CT取得更好的冠状动脉CTA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智能触发技术 手动触发技术 体层摄影术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
下载PDF
多通道伪火花开关及其触发技术 被引量:12
4
作者 谢建民 邱毓昌 张磬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1,共3页
总结了多通道伪火花开关的优点 ,对直线、同轴和径向型多通道伪火花开关的结构和特点作了综述。采用多通道结构后 ,伪火花开关的触发问题较单通道时更为复杂 ,分析了多通道开关对其触发电路的特别要求 ,并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多通道伪火花开关 触发技术 脉冲功率 电极
下载PDF
追踪触发技术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3 位作者 周正扬 宋维通 窦鑫 胡安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注射速率为3.5ml/s。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镜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神经外科医生评价,分析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患者共发现6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6例,基底动脉6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下后动脉1例。瘤体直径平均约6.88mm,最大14.3mm,最小2.0mm,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3D图像显示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结论:3D-MSCTA可方便、敏感检出颅内动脉瘤,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团注触发技术
下载PDF
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姜保东 柳澄 于富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追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扫描设备为飞利浦MX8000四层螺旋CT机。11例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以探讨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以理论阈值为中心,将30例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阈值分别... 目的:探讨追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扫描设备为飞利浦MX8000四层螺旋CT机。11例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以探讨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以理论阈值为中心,将30例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阈值分别为65HU、75HU及85HU)探讨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阈值。结果:阈值65HU组,扫描起始处颈总动脉的CT值较低(均数98HU);阈值85HU组,扫描起始处动脉显示好,但颈内动脉C1段的CT值较低(均数142HU),与同层静脉的密度对比明显降低;阈值75HU组,靶血管全程的CT值均与参考标准(150-200HU)一致,动静脉密度对比明显,后处理的动脉图像清晰。结论:①颅颈联合MSCTA可系统显示头颈部血管,避免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追加扫描。②追踪触发技术在更好地显示靶血管的同时,省去了小剂量试验,减少了对比剂用量,更加简便快捷。对比剂注速3.5 ml/s,触发阈值为75HU时的图像质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CT血管成像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下载PDF
透视触发技术在椎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华勇 王冬女 朱卫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292-293,共2页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CE-MRA)利用对比剂造成血管组织间的对比进行血管成像,因其具有简便易行、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透视触发技术
下载PDF
开关型SPD触发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8
8
作者 许年生 刘明东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17,共4页
介绍了开关型SPD典型的3种触发技术,比较了各自的特点,并根据栅片灭弧结构的特点,提出新的触发技术——多点火花触发。详细描述了所提出的触发技术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最后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证实了"多点火花触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 电涌保护器 触发技术 火花隙
下载PDF
呼吸机触发技术的现状和新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谭志坚 杨东 郑则广 《中国医疗设备》 2009年第4期56-59,共4页
分析了目前呼吸机已广泛应用的压力、流量触发模式和膈肌电触发新模式的工作原理及其传感技术的特点,对三种触发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了触发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难点。
关键词 呼吸机 触发技术 医用传感器 膈肌电触发 食道电极
下载PDF
透视触发技术在椎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华勇 王冬女 朱卫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1期1725-1727,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透视触发技术 对比剂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行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霞 刘小红 +2 位作者 郭欣 刘传金 郑磊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835-837,共3页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MSCTA检出76个动脉瘤,检验结果阴性患者4例,检出率为95.00%。M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瘤颈最大径、脑动脉瘤最大径数据相似(P>0.05)。瘤体形态检测结果显示,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瘤壁血栓伴钙化检测结果中,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数据明显低于DSA检查结果,而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检出率较高,能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和结构等相关诊断数据,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触发技术 检出率 成像质量
下载PDF
基于冗余CAN通道的时间触发技术实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晓文 刘美 《微计算机应用》 2008年第12期93-9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冗余CAN通道的时间触发技术,保证了分布节点的时钟在其通信通道失效的前提下仍能保证时钟同步,而不需要额外的电子装置。使用该技术可同时获得较高的带宽利用率,抑制不一致的消息重复率,可应用于需传输大量周期数据和少... 提出了一种基于冗余CAN通道的时间触发技术,保证了分布节点的时钟在其通信通道失效的前提下仍能保证时钟同步,而不需要额外的电子装置。使用该技术可同时获得较高的带宽利用率,抑制不一致的消息重复率,可应用于需传输大量周期数据和少量非周期数据的分布式安全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触发技术 CAN总线 分布式安全关键系统
下载PDF
基于VFP的数据库约束和触发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同明 严彩梅 楚红 《福建电脑》 2011年第1期118-119,127,共3页
本文介绍了为保持Visual Foxpro数据库数据完整性而涉及的约束和触发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 数据库 约束 触发技术 数据完整性
下载PDF
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和图像质量分析
14
作者 祝红线 李相生 +6 位作者 于梅艳 王萍 樊红霞 田雨 梁鹏 侯中会 张红莉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9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方法:将10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分为3组。A组71例(心率<65次/min);B组19例(心率65~79次/min);C组10例(心率>80次/min... 目的:探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方法:将10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分为3组。A组71例(心率<65次/min);B组19例(心率65~79次/min);C组10例(心率>80次/min)。请2位影像科主治医师双盲评价冠脉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3组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1,3.95,2.18;P>0.05)。应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高质量图像病例占93%~95%,各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4.1,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运用合适的触发时相则能获得理想的冠状动脉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动触发技术 320排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率
下载PDF
利用触发技术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晓雯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对于一个给定的通用库存系统,给出了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触发技术实现快速查询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只需付出少量更新代价,即可提高数十倍查询效率。
关键词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触发技术 查询效率 库存系统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16
作者 贾玉柱 李嘉鹏 杨光钊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22期117-118,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及触发阈值的设定。方法将120例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和薄层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过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及触发阈值的设定。方法将120例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和薄层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过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结果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较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效果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成像质量。阈值为75HU触发扫描图像质量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追踪触发技术 CT动脉血管造影
下载PDF
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造影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钊 于雅美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8期884-887,共4页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18例,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18例,所有患者均在一次心跳完成扫描,均按26.25mgI/(kg·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依照对比剂注射时间不同及是否屏气将其分为A组(106例)、B组(102例)、C组(110例)。其中A组扫描时患者屏气,对比剂注射时间为10s;B组自由呼吸,对比剂注射时间为10s;C组自由呼吸,对比剂注射时间为8s。比较三组患者升主动脉CT值、CT值标准偏差、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结果三组患者升主动脉CT值、CT值标准偏差、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对比剂用量均明显低于A、B组(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CCTA具有适中的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可减少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呼吸 快速触发技术 冠状动脉CT造影
下载PDF
基于红外触发技术的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估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红敏 宁生科 董涛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97,共6页
为了准确估计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为防空反导工作提供协助,研究了基于红外触发技术的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估计方法。应用基于红外触发式数码成像的外弹道目标图像获取方法和基于红外触发式数码成像的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估计方法,在所获... 为了准确估计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为防空反导工作提供协助,研究了基于红外触发技术的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估计方法。应用基于红外触发式数码成像的外弹道目标图像获取方法和基于红外触发式数码成像的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估计方法,在所获取的外弹道目标图像中,通过粗匹配与精估计形式,提取外弹道目标微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取外弹道目标有效图像,且鲁棒性符合应用需求,在估计外弹道目标微动参数时,估计结果和预设值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触发技术 外弹道 微动 参数估计 特征提取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畅 左晨 +3 位作者 许水妹 王晓阳 陈振 付丽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6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与团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8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而行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以...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与团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8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而行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以下3组:采用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且监测位置设于肺动脉的肺动脉组(30例,对比剂优维显370 mgI/ml,用量为40 ml)、监测位置设于上腔静脉的上腔静脉组(24例,对比剂用量为40 ml)和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的测试技术组(26例,小剂量测试团注对比剂15 ml,注射对比剂25 ml),3组其他扫描参数均相同。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对所得的CTPA影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主观评分,对比3组横断面图像测量的肺动脉干、肺静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结果:80例患者中76例患者肺动脉干及>3级肺动脉分支均显影,静脉污染在可接受水平,达到诊断要求。3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16,P<0.05)。3组肺动脉干平均CT值均>250 HU,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腔静脉组和测试技术组的肺静脉平均CT值均低于肺动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75,t=12.687;P<0.05);测试技术组的上腔静脉平均CT值低于肺动脉组和上腔静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94,t=20.290;P<0.05)。结论: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相对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可精确获得对比剂在肺动脉的峰值时间,所得到的肺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 肺栓塞 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 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手推法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华勇 朱卫萍 +3 位作者 李杨飞 王冬女 丁建荣 季文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2期2326-2329,共4页
目的探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行肝脏DCE-MRI检查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每组35例:A组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检查;B组采用高压注射对比剂检查。所有患者动态增强扫描... 目的探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行肝脏DCE-MRI检查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每组35例:A组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检查;B组采用高压注射对比剂检查。所有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均应用透视触发技术控制扫描启动时间采集肝脏动脉期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2组肝脏动脉期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B两组肝脏动脉期图像测量的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信号强度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4、1.16、1.37,P>0.05)。2组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P<0.05)。结论在肝脏DCE-MRI中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法,能有效地获得优良的肝脏动脉期图像,其增强效果与高压注射法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手推注射 透视触发技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