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榧属植物花粉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郑汉臣 陈振德 +2 位作者 秦路平 廖洪利 石世贵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75-476,共2页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榧属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分析测定,得到了花粉最大截面积、长轴、短轴、轴比、体积等三维形态学参数。提示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可用于建立生药鉴定学方面的系统数据库。
关键词 榧属植物 花粉 计算机图像分析 鉴定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应用于牙齿推断年龄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小虎 祝家镇 +2 位作者 毕启明 朱国超 朱少建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1期7-10,共4页
应用计算机多元逐步回归对567颗中国人牙齿结构变化进行图像分析、分级并对数转换的数据分析,从而推导出利用牙齿推断年龄的方程。根据适用范围和牙齿类型的不同,从实验组得到的利用单颗牙齿推断年龄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分别为4.8岁~5... 应用计算机多元逐步回归对567颗中国人牙齿结构变化进行图像分析、分级并对数转换的数据分析,从而推导出利用牙齿推断年龄的方程。根据适用范围和牙齿类型的不同,从实验组得到的利用单颗牙齿推断年龄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分别为4.8岁~5.4岁;各方程测试于对照组标本时,估计标准误分别为2.9岁~5.4岁。各方程测试于广东法医尸体解剖案例的结果表明,用单颗牙齿推断年龄的估计标准误为3.7岁;测试于广西壮族人案例的结果表明,用单颗牙齿推断年龄的估计标准误为2.6岁。用同一个体多颗牙齿推断年龄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年龄分组范围,利用同一个体2颗牙齿推断年龄的估计标准误分别为0.8岁~2.6岁;同一个体3颗~4颗牙齿推断年龄的估计标准误分别为0.6岁~2.3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检材条件许可,采用同一个体多颗牙齿推断个体年龄可明显提高推断年龄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分析 分级法 对数转换 牙齿 年龄推断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在轻度皮肤刺激反应评判中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学民 江以红 +4 位作者 王海俊 周玉田 张清祥 林银芬 乐嘉豫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7-339,共3页
作者借助Photoshop来分析评判轻度皮肤刺激反应。每个受试区用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检测,并在试验前后在设定的条件下摄取图像,临床评估则按ICDRG标准。所有图像用图像分析表在GreyscaleRGB,CMYK和Lab模式下进行。结果在各个光亮度或... 作者借助Photoshop来分析评判轻度皮肤刺激反应。每个受试区用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检测,并在试验前后在设定的条件下摄取图像,临床评估则按ICDRG标准。所有图像用图像分析表在GreyscaleRGB,CMYK和Lab模式下进行。结果在各个光亮度或灰度值同皮肤反应程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6,p<0.05)。同样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所测L和a值与各种模式的光亮度和RGB模式和R和Lab的a值也是呈很好的线性相关r>0.990,P<0.05)。作者认为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分析和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同样敏感和科学,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皮肤客观评价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刺激反应 分光光度法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评价驱虫斑鸠菊软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朱卫江 韩启明 +1 位作者 曹丽蒙 蒋玉凤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年第4期297-298,共2页
目的: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评价驱虫斑鸠菊软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寻常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57例在驱虫斑鸠菊软膏治疗前采取皮损部位的图像并储存,治疗后4周、12周,再次采取皮损部位的图像储存,对治疗前后白斑的大小、治疗效果与... 目的: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评价驱虫斑鸠菊软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寻常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57例在驱虫斑鸠菊软膏治疗前采取皮损部位的图像并储存,治疗后4周、12周,再次采取皮损部位的图像储存,对治疗前后白斑的大小、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例患者,治疗4周后,显效21例,进步33例,无效3例,有效率36·8%;治疗12周后,显效24例,进步31例,无效2例,有效率42·1%;两者有效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5,P=0·70)。驱虫斑鸠菊软膏治疗白癜风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周后的皮损面积减少值与治疗12周后的皮损面积减少值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驱虫斑鸠菊软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可提供客观科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驱虫斑鸠菊 白癜风
下载PDF
獐牙菜属药用植物叶片表皮细胞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家春 胡衡 贾敏如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2-595,共4页
目的研究獐牙菜属药用植物叶上表皮细胞的形态差异,为本类药材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技术制片,用计算机细胞分析系统HPIAS—1000对表皮细胞形态进行二值化处理,测定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程度即形态因子(SFC)和细胞排列方式... 目的研究獐牙菜属药用植物叶上表皮细胞的形态差异,为本类药材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技术制片,用计算机细胞分析系统HPIAS—1000对表皮细胞形态进行二值化处理,测定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程度即形态因子(SFC)和细胞排列方式即Feret’s直径比(SLF)。分别对12种獐牙菜属药用植物含不同产地的21种材料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显微镜放大倍数组合20×10下,软件系统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不同植株茎上第3节叶片中段主脉与第1侧脉(弧行脉序)之间上表皮细胞形态在种内最为稳定,不同种植物的SFC、SLF值有显著差异,每种都有其相对恒定值。结论计算机细胞分析系统HPIAS-1000用于药用植物叶片表皮细胞的形态分析鉴定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实用的特点,为全草和叶类药材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牙菜属 叶表皮细胞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研究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拱环改变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宏 余涵 潘红 《眼科新进展》 CAS 1998年第4期201-202,共2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拱环改变。方法将糖尿病黄斑拱环荧光造影片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数据显示结果与正常组对照,拱环周长、垂直直径、圆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斑毛细血管拱环改变与毛细血管扩张、...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拱环改变。方法将糖尿病黄斑拱环荧光造影片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数据显示结果与正常组对照,拱环周长、垂直直径、圆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斑毛细血管拱环改变与毛细血管扩张、微血管瘤、渗漏、硬性渗出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黄斑拱环变性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白癜风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卫 孟如松 赵广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58-358,361,共2页
2006年1月~2007年5月,我科应用皮肤计算机图像分析(computer digital image analysis,CDIA)系统对白癜风患者正常皮肤与皮损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白癜风 测定 正常皮肤 IMAGE
下载PDF
线接触条件下橡胶磨屑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兆春 宋德福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69-71,共3页
由于用扫描电镜观察橡胶磨损后的表面形貌的研究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偶然的因素,使得目前对橡胶线接触磨粒磨损机理看法不一。作为磨损过程最终产物的磨屑,是材料经受一系列机械的和物理与化学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研究磨屑的形状及... 由于用扫描电镜观察橡胶磨损后的表面形貌的研究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偶然的因素,使得目前对橡胶线接触磨粒磨损机理看法不一。作为磨损过程最终产物的磨屑,是材料经受一系列机械的和物理与化学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研究磨屑的形状及其分布对于揭示磨损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将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应用于橡胶磨屑分析,通过对橡胶磨屑的采集及图象处理,发现橡胶磨屑形状因子属正态分布,且均在0 .3 到0 .4 范围内,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磨屑 线接触 疲劳磨损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测量亚麻纤维长度 被引量:1
9
作者 曲丽君 Zhang Y.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1年第1期33-35,共3页
切断长度 9.5mm的生亚麻经过脱胶漂白、梳理工艺之后纤维长度变化很大 ,直接影响与木浆混合造纸无纺布成形的效果。由于纤维长度较短 ,传统的方法难以快速准确测量 ,本文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可较快。
关键词 亚麻纤维 纤维长度 长度分布 无纺布 计算机图像分析 长度测量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油液污染度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丽莉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8年第8期101-105,共5页
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抗干扰性弱、检测误差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油液污染度测试方法。根据图像获取原理重现油液污染颗粒含量,使用梯度向量来表示图像灰度变化,采用神经网络检测算法对图像边缘进行检测分析... 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抗干扰性弱、检测误差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油液污染度测试方法。根据图像获取原理重现油液污染颗粒含量,使用梯度向量来表示图像灰度变化,采用神经网络检测算法对图像边缘进行检测分析,利用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对颗粒识别,并在识别图像文件获取颗粒污染度含量,并设计污染度评定流程。通过实验验证结果可知,该测试方法抗干扰性强,误差始终没超过20%,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分析 油液污染度 污染颗粒 灰度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兔眼植入氟-肝素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计算机图像分析
11
作者 孙慧敏 郭红玉 +3 位作者 徐延山 袁佳琴 顾汉卿 陆茉珠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探讨作者研制的氟-肝素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F-HSM IOL)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F-HSM IOL及PMMA人工晶状体(PMMA IOL)各32枚植入兔眼。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构成、各种细胞平... 目的 探讨作者研制的氟-肝素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F-HSM IOL)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F-HSM IOL及PMMA人工晶状体(PMMA IOL)各32枚植入兔眼。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构成、各种细胞平均面积、细胞总面积覆盖率和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F-HSM IOL及PMMA IOL表面细胞均以巨噬细胞为主。 F-HSM10L组各种细胞平均面积小于PMMA IOL组,细胞总面积覆盖率和细胞密度均低于PMMA IOL,两组有显著差别,P<0. 05 。结论 氟一肝素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 肝素 人工晶状体 细胞反应 计算机图像分析 白内障 生物相容性 HSM-IOL PMMA-IOL
下载PDF
豚鼠耳蜗切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12
作者 王宜南 刘兆华 徐伟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探索一种膜迷路积水的客观判断方法。方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豚鼠内耳组织切片做了相关数据的测试,并将正常组与积水模型组做比较。结果:正常组豚鼠耳蜗的中阶面积底回为12443.0±407.2,顶回7652... 目的:探索一种膜迷路积水的客观判断方法。方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豚鼠内耳组织切片做了相关数据的测试,并将正常组与积水模型组做比较。结果:正常组豚鼠耳蜗的中阶面积底回为12443.0±407.2,顶回7652.2±1559.2,前庭膜长度底回149.6±14.7,顶回121.3±22.0。积水组中阶面积底回23366.8±5045.8,顶回10202.0±2927.9,前庭膜长度底回228.8±62.7,顶回129.4±21.9。统计分析,积水组中阶面积蜗管各部(C1-C8)与正常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测定中阶面积及前庭膜长度,准确可靠,应用于积水耳蜗的测定较传统法(光镜下主观判断)更为科学、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内耳眩晕症 豚鼠 耳蜗切片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示教系统辅助病理学实验教学初探
13
作者 李山 马韵 +2 位作者 潘红波 农华 浣孝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S2期59-60,共2页
1997年1月至1998年7月,我室使用计算机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示教系统对95级和96级本科学生进行病理学实验教学示教,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病理变化形态改变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 1997年1月至1998年7月,我室使用计算机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示教系统对95级和96级本科学生进行病理学实验教学示教,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病理变化形态改变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分析 示教系统 病理学实验课 大体标本 教学方法 图像采集 教学效果 病理切片 医学教育 视频编码器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平 《新医学》 1994年第S1期56-57,共2页
计算机图像分析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中山医科大学法医学系邓平导教师徐小虎计算机图像分析在法医学中,使提供的证据图像化、简单化。可用于:图像及法医学资料的保存、法医学图像的重建、涉及死亡现象的调查,并且用现时所没有的技术... 计算机图像分析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中山医科大学法医学系邓平导教师徐小虎计算机图像分析在法医学中,使提供的证据图像化、简单化。可用于:图像及法医学资料的保存、法医学图像的重建、涉及死亡现象的调查,并且用现时所没有的技术提供法医学证据。计算机图像分析已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中山医科大学 医学资料 平导 法医病理学 电流斑 死亡现象 个人识别 切创 颅像重合
下载PDF
人和动物眼前段的Scheimpflug照相及计算机图像分析
15
作者 吴开力 水迎波 佐佐木一之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 应用Scheimpflug 照相技术在活体内对人眼和几种动物眼的眼前部图像进行测量分析。 方法 应用眼前部图像分析系统(EAS1000 ,日本Nidek) ,对正常成人以及豚鼠、大鼠、兔和猫的眼前部照相并作图像分... 目的 应用Scheimpflug 照相技术在活体内对人眼和几种动物眼的眼前部图像进行测量分析。 方法 应用眼前部图像分析系统(EAS1000 ,日本Nidek) ,对正常成人以及豚鼠、大鼠、兔和猫的眼前部照相并作图像分析。 结果 用EAS1000 系统能在人眼、豚鼠和大鼠眼得到清晰的眼前部图像,而在兔和猫眼仅得到前半部晶状体以前的图像。测量并比较分析了各种眼球的角膜及晶状体的多个生理参数。 结论 Scheimpflug 照相能获得清晰的眼前段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impflug照相 计算机图像分析 眼前段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在形态计量学、立体计量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树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年第3期198-198,共1页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图像分析仪的系统构成;图像分析的主要步骤;定标操作;形态学参数;体视学参数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说明了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展现了形态科学从定性到定量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形态计量学 立体计量学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自发活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建立
17
作者 朱朝阳 邓先扩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2002年第1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自发活动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药理学 实验技术
下载PDF
不同力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一怀 王惠芸 +2 位作者 马轩祥 马辰春 唐吉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 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 青年人轻度 力、中等 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 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 目的:研究不同 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 青年人轻度 力、中等 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 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P>0.5)。 力增加,前牙区颌间距离减小,后牙区咬合接触数目增多。中等 力时,咬合接触主要集中在20μm以下。结论: 力增大,接触数目增多, 的稳定性增加。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定量分析时,应采用中等 力下咬合接触记录模型,以20μm颌间距离作为接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接触 牙尖交错位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正常牙合肌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一怀 王惠芸 +2 位作者 马轩祥 马辰春 曾晨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 5 0 %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 ,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 ,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 2 .7± 0 .8,接触点数目单颌 8.0± 2 .3,前牙无接触 ,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 40 %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 ,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 :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合记录 ,经计算机图像分析 ,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He 肌接触位 RCP 咬合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深覆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一怀 王惠芸 +1 位作者 马轩祥 唐吉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7-479,共3页
目的 :研究深覆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异常表现。方法 :采集 2 4名深覆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深覆牙合单颌咬合接触数目为 2 2 .1± 9.4,明显低于正常牙合。前牙区75 .0 %的人有... 目的 :研究深覆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异常表现。方法 :采集 2 4名深覆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深覆牙合单颌咬合接触数目为 2 2 .1± 9.4,明显低于正常牙合。前牙区75 .0 %的人有咬合接触 ,接触数目及频率明显增加。后牙区接触数目明显减少 ,咬合接触类型与正常牙合有明显差异 ,不稳定的接触增多。结论 :深覆牙合咬合接触与正常牙合明显差异 ,牙合的稳定性不良。深覆牙合易致颅颌功能紊乱可能与其异常的咬合接触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覆He 牙尖交错位 咬合接触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