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王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1期088-091,共4页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5名胸外科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23年入科的32名规培医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将2024年入科的3...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5名胸外科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23年入科的32名规培医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将2024年入科的33名规培医生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教学,比较两组出科时考核成绩、Mini-CEX评分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ini-CEX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教学应用于胸外科临床教学中可稳固学生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改善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 支气管血管成像 手术视频 胸外科 临床教学
下载PDF
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运动伪影校正
2
作者 曾智雄 王永波 +2 位作者 林宗悦 边兆英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6,共15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有限角度重建的子图像堆叠成张量并作为模型输入;用退化编码器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自适应调制生成器的各级跳跃连接特征,从而指导模型校正不同运动波形导致的伪影;最后设计伪影一致性损失来简化生成器的学习任务。结果该模型能有效地去除运动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在仿真数据上的峰值信噪比提升了8.28%,结构相似度提升了2.2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3.84%;在真实数据上的专家评分最高4.4221(5分制),与所有对比方法之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提出的SBP-MAC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实现从张量域到图像域的自适应伪影校正,提升牙科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伪影校正 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段反投影张量
下载PDF
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薛丹丹(综述) 万兵(综述) +1 位作者 徐敬星(综述) 李红(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主要对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PCAT在评估斑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心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主动脉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快速分割的质量评估与临床价值
4
作者 黄晓斌 吴正参 +9 位作者 黄莹 陈谦 柴浩 叶鹏 谢光辉 徐辉 马琛明 杨剑 张海波 陈国中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分析相比较,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实现快速、准确的主动脉根自动分割与评估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68例患者...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分析相比较,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实现快速、准确的主动脉根自动分割与评估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68例患者的主动脉根部CTA图像,分别使用3mensio工作站和Cvpilot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站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与专家主观评价。结果在专家主观评价的68例中,63例(92.6%)患者达到Ⅲ级,4例(5.9%)达到Ⅱ级,1例(1.5%)达到Ⅰ级。Cvpilot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站的测量结果与3mensio工作站的测量结果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低年资医生,Cvpilot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站的测量结果更加接近于专家的评估结果。此外,Cvpilot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站显著减少了测量的总耗时与鼠标总移动距离(P<0.01)。结论对于接受TAVR的患者而言,Cvpilot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站具有与常规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结果良好的相关性(r=0.883)。该平台可靠的评估质量使其在未来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自动分割 深度学习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斑块易损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对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曾宇琪 郑进 +4 位作者 曹俊杰 谭梓仪 姚志超 周大勇 黄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342-347,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行CT检查的50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 目的探讨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行CT检查的50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卒中组(n=185)和非卒中组(n=3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变量,基于多因素逻辑回归构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预测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评估构建模型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斑块性质、高血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他汀类药物、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ASSO回归筛选出3个预测变量用于构建缺血性卒中预测模型,AUC为0.841(95%CI:0.807~0.876),模型拟合良好(P﹥0.05),DCA进一步证实模型在风险范围为7%~88%内的预测价值。结论基于颈动脉斑块性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他汀类药物3个危险因素构建的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颈动脉狭窄程度≥30%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在7%~88%风险范围内的患者,这将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风险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计算机断层扫描 卒中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骨密度与腰椎小关节突退变及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李菁菁 李雨桐 +4 位作者 梁平 刘家汐 孙巍 高戈 吴涛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4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的骨质疏松与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BMD)与小关节各参数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因腰部不适...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的骨质疏松与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BMD)与小关节各参数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因腰部不适及下肢疼痛就诊的63例患者,根据CT腰椎BMD标准,将其分为BMD正常组(31例)、骨量减少组(21例)和骨质疏松组(11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扫描完成后采用有体膜模式测量患者BMD、左右关节突面积、CT值、高度等参数,并查看各组是否存在骨赘、终板炎及椎间盘突出;运用单变量方差分析(ANOVA)评估不同BMD组在患者年龄、性别、关节突面积、CT值和高度方面的差异;采用Pathria评分系统对椎间关节的退化进行评估,并利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3组之间关节突退化评分的差异,同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探讨BMD与椎间关节退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BMD正常组BMD值为(165.14±30.11)mg/cm^(3),骨量减少组BMD值为(98.98±10.14)mg/cm^(3),骨质疏松组BMD值为(58.62±18.73)mg/cm^(3),3组间BM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121,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BMD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B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8,P<0.001),BMD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B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9,P<0.001),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B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1,P<0.001)。BMD正常组左右上关节突面积均小于其他两组,3组左右上关节突CT值及高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50、24.458,P<0.05);BMD正常组CT值均高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右上关节突CT值显著低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5);BMD正常组左右上关节突高度均低于骨质疏松组,右上关节突高度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2、-2.798、-2.618,P<0.05)。骨质疏松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退变两者存在负相关性(r=-0.745,P<0.001)。随着BMD值降低,关节突关节的退变随之加重。骨赘、终板炎及椎间盘等比例增加。结论:骨质疏松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退变具有一定相关性,当骨量减少达到严重程度,骨赘、终板炎及椎间盘突出比例均增加,左右关节突面积及高度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 骨密度(BMD) 骨质疏松 关节突退变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扫描剂量在腹型肥胖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中应用效果分析
7
作者 李欣 吴卫平 刘弢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剂量在腹型肥胖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于民航总医院接受CTA检查的80例腹型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CTA... 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剂量在腹型肥胖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于民航总医院接受CTA检查的80例腹型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CTA检查所使用的管电压情况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0,电压为120 kV)和低电压组(n=40,电压为100 kV)。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质量、检查情况、受辐射情况,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管电压下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诊断腹型肥胖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影像质量主观评价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组患者的信噪比、CT值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检查时心率、扫描时间、总检查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均低于常规组患者,管电流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常规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3.91%(524/558),低电压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1.47%(493/5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不同CTA扫描剂量腹型肥胖患者的影像质量存在差异,低电压CTA检查可减少患者受辐射的剂量,未明显降低其对腹型肥胖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型肥胖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 体重指数 管电压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于脑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钱红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99-102,共4页
探讨基于临床脑膜瘤诊断中,施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结合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共60名确诊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引入 CT和 MRI检查。设定单纯的 MRI... 探讨基于临床脑膜瘤诊断中,施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结合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共60名确诊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引入 CT和 MRI检查。设定单纯的 MRI诊察为对照组,设定 CT+ MRI诊断为观察组,所有病例均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结果 临床金标准中53例为阴性,7例为阴性;对照组46例(包括错误诊断例数显示6例),14例阴性(包括13例诊断例数为漏诊病例),观察组检出阳性52例(包括2例误诊),8例阴性(包括3例)。两组间诊断效能指数的打比显明,观察组的资料都要比对照组组分高(P<0.05)。结论 CT和 MRI联合应用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果
原文传递
对比分析膝关节损伤病变鉴别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张春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48-151,共4页
评估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膝关节损伤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方法 选择9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病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给予所有样本提供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关节镜检查技术进... 评估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膝关节损伤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方法 选择9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病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给予所有样本提供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关节镜检查技术进行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确定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膝关节损伤病变鉴定中的价值。结果 关于膝关节损伤病变的关节镜检查结果:65例(72.22%)发生病变,25例(27.78%)未发生病变;MRI检查结果:65例(72.22%)发生病变,25例(27.78%)未发生病变;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结果:52例(57.78%)发生病变,38例(42.22%)未发生病变;MRI检查诊断效能优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经对比P<0.05;对于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MRI诊断符合率高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经对比P<0.05。结论 利用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鉴别诊断膝关节损伤病变时,MRI的诊断价值更高,而且在确定膝关节损伤类型时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方案、康复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病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 诊断效能
原文传递
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黄立 《当代临床医刊》 2025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82例疑似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82例疑似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2例疑似ONFH患者中确诊阳性68例,阴性14例;MRI检查显示,阳性69例、阴性13例;CT检查显示,阳性60例、阴性22例;MRI对玉期ONFH的检出率94.44%高于CT61.11%(P<0.05);MRI诊断ONFH的灵敏度、准确度97.06%、93.90%高于CT80.88%、74.39%(P<0.05);MRI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29.41%低于CT72.73%,骨髓水肿、线样征检出率76.47%、70.59%高于CT27.27%、CT27.27%(P<0.05)。结论MRI对玉期股骨头坏死(ONFH)及阳性征象检出率高于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
11
作者 陈彬 《大医生》 2025年第7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动态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动态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结肠癌的诊断情况,分析MSCT动态增强检查诊断结肠癌及分期评估结果及效能。结果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中,手术病理检查确诊阳性54例(65.85%),阴性28例(34.1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MSCT动态增强检查诊断结肠癌的准确率为90.24%,灵敏度为90.74%,特异度为89.29%,阳性预测值为94.23%,阴性预测值为83.33%,Kappa值=0.787。MSCT动态增强检查结肠癌T、N、M分期与病理结果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MSCT动态增强检查可辅助其术前分期的评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高,临床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 结肠癌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比较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检查对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贾晓晗 穆京 张成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71-174,共4页
对比分析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诊断应用磁共振成像(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为70例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全部予以MR、CT诊断,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 对比分析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诊断应用磁共振成像(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为70例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全部予以MR、CT诊断,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 较CT诊断,MR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各影像学表现的检出率更高,数值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对比研究中老年群体中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诊断,MR诊断较CT诊断,结果 更为精确,更有益于临床后续诊疗工作的开展,推广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病变
下载PDF
戒烟对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表型及急性发作次数的影响
13
作者 赵东芳 朱亚芳 +3 位作者 邢曼 庞聪会 刘俊霞 张书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戒烟对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表型的影响及其与急性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能配合随访1年的237例吸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60例患者接受为期1年的综合戒烟干预,并依据是否... 目的探讨戒烟对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表型的影响及其与急性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能配合随访1年的237例吸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60例患者接受为期1年的综合戒烟干预,并依据是否成功戒烟分为戒烟失败组87例和戒烟成功组73例,另外77例吸烟COPD患者未接受戒烟干预,设为吸烟组。比较3组患者不同时点的HRCT表型、总肺体积(TLV)、总肺气肿体积(TEV)、肺气肿指数(EI)和急性发作次数,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戒烟与急性发作次数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前和干预第3、6个月时,3组A表型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9、12个月时,吸烟组A表型患者占比低于戒烟失败组和戒烟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第3、6、9、12个月时,3组E表型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第3、6个月时,3组M表型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9、12个月时,吸烟组M表型患者占比高于戒烟失败组和戒烟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3组患者TLV、TEV、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戒烟失败组、戒烟成功组患者的TLV、TEV、EI均小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6、9、12个月时,戒烟失败组、戒烟成功组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均少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9、12个月时,戒烟成功组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均少于戒烟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戒烟与吸烟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呈负相关(P<0.05),且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这种负相关性逐渐增强。结论戒烟能够改善吸烟COPD患者的HRCT表型,并有效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戒烟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 急性发作
下载PDF
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在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4
作者 彭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57-060,共4页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的价值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2023年0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就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0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及健康组,均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的价值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2023年0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就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0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及健康组,均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脑部MRI)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T)诊断,分析相关检查指标。结果 相较于健康组,疾病组患者前角指数、侧脑室占脑室比例参数更高,室中央指数、前额叶萎缩指数更低,P<0.05。疾病组患者侧脑室前角间最小宽度、侧脑室颞角最大宽度、侧脑室颞角最大宽度、第三脑室体部最大宽度较健康组参数更高,侧脑室前角间最大宽度较健康组参数更低,P<0.05。外侧裂垂直部最宽距离、外侧裂垂直部最宽距离、外侧裂水平部最宽距离、外侧裂水平部最宽距离、额叶额上沟最宽距离、前纵裂池最大宽度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高,P<0.05。脑区左侧扣带回峡部、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上回、左侧额极、右内侧眶额叶、右侧额上回指标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低,右侧三角部指标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高,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可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借鉴依据,值得推广。 Comment by employeeName: 摘要需要全面、简要地概括研究结果,不建议堆积数据,请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 首发精神分裂症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对胰腺癌125 I粒子植入术后诊断价值
15
作者 李祥周 李彦鹏 +2 位作者 练延帮 韩星敏 程兵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对胰腺癌125 I粒子植入术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25 I粒子植入术胰腺癌患者6例,患者术后48 h内行SPECT...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对胰腺癌125 I粒子植入术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25 I粒子植入术胰腺癌患者6例,患者术后48 h内行SPECT-CT上腹部局部断层融合显像。患者术前、术后均行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计划及验证。结果6例胰腺癌患者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显示,胰腺癌肿块内125 I粒子分布均匀,其粒子及周边区域放射性分布均匀,肿块周边正常组织内放射性明显减低,肿块内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稀疏区、缺损区,放射性分布与术前TPS计划及术后TPS验证基本一致。其中1例患者腹腔肠道内游离粒子1颗。结论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对胰腺癌125 I粒子植入术后肿块内粒子及放射性分布提供良好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125 I粒子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原因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孙新峰 卢坤 郝晓飞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155-1158,1164,共5页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06例腰椎融合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而未得到解剖影像学明确诊断的患...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06例腰椎融合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而未得到解剖影像学明确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ECT/CT显像检查患者疼痛原因,记录SPECT/CT显像检查结果,并以X线检查为金标准分析SPECT/CT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原因的诊断价值。结果SPECT/CT显像结果显示,106例患者中共85例(80.19%)显像阳性,其中椎间融合器无菌性炎症反应19例(17.93%),螺钉松动40例(37.73%),撞击综合征26例(24.53%);其余21例(19.81%)显像阴性。106例患者经X线检查证实阳性91例,其余15例为阴性。SPECT/CT显像诊断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原因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1%(85/91)、100.00%(15/15)、94.34%(100/106)、100.00%(85/85)、71.43%(15/21),kappa为0.800。结论具有解剖与功能影像的SPECT/CT显像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原因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腰背疼痛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显像
下载PDF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玉龙 张永高 巩青松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5期575-577,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接受HRCT和MSCT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目的比较分析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接受HRCT和MSCT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通过MSCT和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结果,对比MSCT和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效能、检查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并分析周围型肺癌病灶的强化方式与程度。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在86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中,检出恶性(周围型肺癌)者67例。MSCT检查共检出恶性者61例,良性者25例;HRCT检查共检出恶性者66例,良性者20例。HRCT对短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等征象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χ^(2)=4.273,P=0.039;χ^(2)=5.814,P=0.016;χ^(2)=4.161,P=0.041;χ^(2)=5.059,P=0.025;χ^(2)=5.019,P=0.025;χ^(2)=4.273,P=0.039;χ^(2)=4.710,P=0.030)。6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52例(77.61%)强化均匀,63例(94.03%)CT值增加>20 HU,45例(67.16%)CT值增加>30 HU,7例(10.45%)于静脉期在结节或边缘点出现高密度条状影。结论HRCT和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敏感性,HRCT在影像学征象检查方面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诊断效能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学征象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勇 武汉忠 +2 位作者 常燕翔 朱华 夏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颈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所有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CTA检查的检出情况、诊断效能,包括阳性例数检出情况、病灶大小(病灶>5mm、3~5mm、<3mm)检出情况。结果68例研究对象经金标准检查,其中阳性53例,阴性15例,经CTA检查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08)。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出61个病灶;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病灶大小(病灶>5 mm、3~5 mm)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分别为0.651、0.666,P<0.05);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0%、92.45%、89.71%,且对>5mm、3~5mm的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较<3mm病灶更高(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中,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病灶>5mm、3~5m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因此,临床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的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筛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诊断 准确性
下载PDF
低浓度碘对比剂在肥胖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李燕奎 陈明东 +2 位作者 黄天勤 朱雪平 蒋盛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0-166,共7页
目的探究低浓度碘对比剂在肥胖患者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应用。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前瞻性入选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80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 目的探究低浓度碘对比剂在肥胖患者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应用。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前瞻性入选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80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检查的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高浓度组采用优维显浓度为370 mgI/mL,低浓度组采用优维显浓度为300 mgI/mL,均进行低管电压C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图像的质量、辐射剂量、碘摄入量及注入率、注射对比剂外渗率、不适感及检查前后肾功能指标、对比剂肾病发生情况,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评价低浓度碘对比剂对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低浓度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值与高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0.37)分vs.(4.32±0.36)分,P>0.05],且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的一致性较高(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值、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及图像优良指数(figure of merit,F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tric CT dose index,CTDIvol)、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及造影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患者总碘用量及碘注入率均少于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指标均有所上调,且低浓度组较高浓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患者注射对比剂热感、疼痛感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均低于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为“金标准”,Kappa检验结果显示,低浓度碘对比剂与DSA诊断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P<0.05),且低浓度对比剂对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95.06%。结论低浓度对比剂应用在肥胖患者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动脉血管狭窄准确率前提下,可明显减少碘摄入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碘对比剂 低浓度 肥胖 低管电压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动脉血管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