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射线源透射式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复合材料工件检测中的散射修正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光含 蔡新华 +2 位作者 乔闹生 刘长青 杨学恒 《无损检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1-184,共4页
在X射线源透射式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X-TICT)中,X射线透射物质时,发生了Compton光子散射现象,有用信息连同散射光子一起进入探头形成伪影。因此,必须进行散射修正。利用X射线透射物质时X光子散射遵循的Compton散射强度方程,结合... 在X射线源透射式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X-TICT)中,X射线透射物质时,发生了Compton光子散射现象,有用信息连同散射光子一起进入探头形成伪影。因此,必须进行散射修正。利用X射线透射物质时X光子散射遵循的Compton散射强度方程,结合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建立了有效去除X-TICT在复合材料工件检测中光子散射问题造成的图像伪影的散射修正模型。探头的总计数减去散射光子数,即可有效去除X-TICT在复合材料工件检测中散射光子造成的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散射修正 X射线 复合材料
下载PDF
18F-NaF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学慧 聂毛晓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20-822,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高风险斑块(所谓的易损斑块)有某些组织病理学特性。因此,能否利用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寻找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方法是现代成像技术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Na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状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欣 王宁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7期861-865,871,共6页
目的探讨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民航总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民航总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得分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评估多时相CTA联合CTP对ACI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患侧和健侧梗死核心区域、缺血半暗带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分析多时相CTA联合CTP对ACI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ACI患者侧支循环状态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侧支循环良好患者44例,侧支循环不良患者24例。CTA联合CTP对ACI侧支循环状态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02,P<0.01),灵敏度为97.73%(43/44),特异度为91.67%(22/24),准确度为95.59%(65/6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A联合CTP对ACI侧支循环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梗死核心区域的rMTT、rCBV、rTTP均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缺血半暗带区的rTTP、rCBF均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周、治疗后3个月,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与ACI侧支循环状态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6,P<0.05)。结论CTA联合CTP对ACI侧支循环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结果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相关性,对于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神经功能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双流Transformer结构的多能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投影数据去噪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欧阳顺馨 史再峰 +2 位作者 孔凡宁 张丽丽 曹清洁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9-408,共10页
多能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分辨出人体组织对不同能量X射线光子的吸收情况,是医学成像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解决因量子噪声等非理想效应加重导致重建图像质量急剧退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 多能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分辨出人体组织对不同能量X射线光子的吸收情况,是医学成像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解决因量子噪声等非理想效应加重导致重建图像质量急剧退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位窗口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双流Transformer网络结构。该结构利用移位窗口Transformer和局部增强窗口Transformer分别提取投影数据的全局和局部特征,充分利用投影数据的非局部自相似性以保留投影数据的内部结构;然后通过残差卷积融合提取的特征;最后使用带有非局部全变分的混合损失函数来监督网络模型的训练,提升该网络模型对投影数据内部细节的敏感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处理后的重建图像峰值信噪比(PSNR)值、结构相似性(SSIM)值和特征相似度(FSIM)值分别达到37.7301 dB、0.9944和0.9961。与目前先进的多能CT去噪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去除低剂量多能CT投影数据噪声的同时,可保留更多的细节特征,有利于后续的精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低剂量 卷积神经网络 Transformer网络
原文传递
考虑旋转中心标定误差的中子偏置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方法
5
作者 林强 马泽明 +3 位作者 刘斌 王文健 丁昊昊 杨民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20,共13页
中子偏置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有效的大尺寸样品层析检测方法,但投影数据截断会导致较大的CT系统转台旋转中心标定误差,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基于投影数据对称性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旋转中心左侧和右侧投影数据和之间方差的... 中子偏置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有效的大尺寸样品层析检测方法,但投影数据截断会导致较大的CT系统转台旋转中心标定误差,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基于投影数据对称性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旋转中心左侧和右侧投影数据和之间方差的偏置CT扫描旋转中心精确标定算法。设计了对称补数据重建算法和投影数据预处理重建算法,验证得到,对称补数据重建算法对旋转中心标定误差更为敏感,较小的误差值会导致补齐后投影数据出现拼接缝以及拼接错位问题。提出了一种中子投影数据噪声仿真方法,设计的三维仿真模体验证了所提标定算法与投影数据预处理重建算法在不同旋转中心偏置大小以及不同强度投影噪声条件下的性能优势。基于反应堆中子源开展了中子偏置CT扫描成像验证实验,获得了样品清晰的内外部结构细节,中子CT成像系统的成像视野扩大了3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图像重建技术 中子 偏置扫描 旋转中心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勇 武汉忠 +2 位作者 常燕翔 朱华 夏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颈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所有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CTA检查的检出情况、诊断效能,包括阳性例数检出情况、病灶大小(病灶>5mm、3~5mm、<3mm)检出情况。结果68例研究对象经金标准检查,其中阳性53例,阴性15例,经CTA检查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08)。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出61个病灶;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病灶大小(病灶>5 mm、3~5 mm)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分别为0.651、0.666,P<0.05);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0%、92.45%、89.71%,且对>5mm、3~5mm的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较<3mm病灶更高(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中,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病灶>5mm、3~5m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因此,临床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的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筛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诊断 准确性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价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7
作者 杨飞 王大伟 +4 位作者 杨智翔 刘峰 王晓灿 马永青 李永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35-839,865,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的36名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50岁组(n=18)和﹤50岁组(n=18)。测量升主动脉(AA)中段、降主动脉(DA)起始部管腔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最长径、最短径及横截面积,计算收缩期与舒张期各参数的差值及主动脉扩张性(AD)值。结果AA收缩期、舒张期、差值的长径、短径、面积均明显大于DA(P﹤0.01)。AA长径、短径、面积的AD值与D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A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AD均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D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面积AD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不同年龄组受检者DA的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在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前提下无创性评估胸主动脉不同节段的形态及弹性特征,为主动脉支架的设计和介入技术的操作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弹性 主动脉 支架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斑块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8
作者 张光磊 王刚 牛文晶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01-403,424,共4页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bliteran,ASO)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动脉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静...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bliteran,ASO)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动脉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可进展为肢体缺血性溃疡及坏疽等[1-4]。在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下肢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受损内膜进入血管壁的内膜,发生氧化或其他化学反应,对动脉内膜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引起微循环缺氧及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出现血管硬化及斑块形成[5]。下肢动脉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可在血管内使用造影剂区分血管和周围组织,X线球管围绕人体做连续旋转扫描,获得连续层面信息,结合薄层大范围快速扫描技术,通过合理的后处理清晰显示各部位血管细节。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的CTA特点,分析其对ASO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 斑块 闭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丽坤 尹继磊 刘海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45-850,共6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及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88例老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及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88例老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CTP检查,并于溶栓后7 d行相同参数复查,测量溶栓前后核心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及健侧相应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变化,并评估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灌注参数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的关系。结果88例老年AIS患者中,CT平扫共检出50例患者存在低密度灶和早期脑缺血征象,诊断灵敏度为56.82%;CTP检查共检出76例患者存在异常灌注区域,诊断灵敏度为86.36%。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核心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的CBF、CBV值均低于健侧相应区域,且核心梗死区低于缺血半暗带区,而MTT、TTP值均高于健侧相应区域,且核心梗死区高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溶栓7 d后,核心梗死区的CBF、CBV值略高于溶栓前,MTT、TTP值略低于溶栓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CBF、CBV值明显高于溶栓前,MTT、TTP值明显低于溶栓前(P﹤0.05);健侧相应区域的CBF、CBV、MTT、TTP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溶栓7 d后,老年AIS患者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BF、△CBV与△NIHS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6、-0.388,P﹤0.01),而△MTT、△TTP与△NIHS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406、0.394,P﹤0.01)。结论CTP对老年AIS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分析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指导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老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下载PDF
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权坤 陈龙 +1 位作者 安梦林 梁子敬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例进展为ACI的患者为试验组,130例未进展为ACI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ABCD2评分、CTP检查,比较两组ABCD2评分、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开始注射对比剂至脑组织内达到的最大峰值时间(TTP)],比较ABCD2评分低危组(9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5例)CTP参数,Pearson分析ABCD2评分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BCD2评分、CTP参数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效能。结果试验组ABCD2评分、TTP、MTT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BV、CBF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TTP、MTT均高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高危组CBV、CBF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ABCD2评分与TTP、MTT均呈正相关性(P<0.05),ABCD2评分与CBV、CBF均呈负相关(P<0.05)。ABCD2评分、TTP、MTT、CBV、CBF联合预测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AUC 0.967,95%CI:0.856~0.996,联合检测灵敏度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与单一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联合CTP参数可提高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灵敏度,弥补了单一预测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益强 江河利 +1 位作者 潘康乐 焦潭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8期996-998,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头颈部CTA及Graeb评分的11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头颈部CTA及Graeb评分的11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与预后不良组(48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头颈部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Hunt-Hess分级Ⅳ~Ⅴ级、发病至治疗时间>3d占比、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发病至治疗时间、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四者并联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灵敏度达到93.67%,较四者单独检测明显提高,并且特异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70.22%),符合临床低漏诊率的需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P<0.05)。结论头颈部CTA联合Graeb评分可有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情况,四项指标并联使用可显著提升预测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Graeb评分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下载PDF
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葛亚莉 马坤 +1 位作者 潘英杰 钱裕浩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1515-1518,1536,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5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颈动脉CTA检查的106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同时... 目的探讨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5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颈动脉CTA检查的106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同时总结颈动脉斑块的CTA成像特点。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有9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CTA检查显示有9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以DSA为金标准时,颈动脉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0.947,特异度为0.818,准确度为0.934,Kappa指数为0.683,Youden指数为0.766,阳性预测价值为0.978,阴性预测价值为0.643,阳性似然比为5.211,阴性似然比为0.064。颈动脉CTA检查还检出92个颈动脉斑块,其中,软斑块32个,钙化斑块41个,混合斑块19个。重度狭窄患者的软斑块比例和斑块积分均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CTA可准确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同时可对斑块性质进行详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13
作者 罗鸿 王文轩 +3 位作者 张春国 郭志伟 陈华平 张福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02-508,514,共8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非钙化斑块体积(non-calcified plaque volume,NCPV)、钙化斑块体积(calcified plaque volume,CPV)]及血清炎症标志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s回归相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重度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病情为重度的危险因素(OR=3.280、1.014、1.072、3.569、2.595,P<0.05)。预后不良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4.522、1.011、1.120、4.380、1.850,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特别当NCPV>36.73 mm3、CPV>36.73 mm3、TNF-α>2.79 ng/mL、CXCL12>8.34 ng/mL时,ACS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随NCPV、CPV、TNF-α、CXCL12升高而升高。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NCPV、CPV及炎症标志物TNF-α、CXCL12与ACS患者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肿瘤坏死因子-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CXC趋化因子配体12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4
作者 张尧鑫 李国杰 +1 位作者 梁锋 刘梦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行腔内介入治疗的73例老年胸主动脉瘤患者,按照...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行腔内介入治疗的73例老年胸主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7,术中采用CTA联合CBCT图像融合技术引导)和对照组(n=36,术中采用CTA引导)。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辐照时间、总辐射剂量及手术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老年胸主动脉瘤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辐照时间、总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联合CBCT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能进一步降低造影剂用量和辐照剂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胸主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基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的手术规划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陈德福 李娜 姜伟 《大医生》 2024年第22期35-37,共3页
目的评估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的手术规划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评估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的手术规划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规划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术前采用常规二维CT检查)和观察组(41例,术前应用3D-CTBA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结节最大直径、结节部位等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3D-CTBA的手术规划可以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提供精准的手术规划、术中导航,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手术规划
下载PDF
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的MCNP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亮 李中星 +5 位作者 岳松 佟林格 董明 范亚明 尹永智 陈熙萌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44,共8页
本文对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NSECT)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包括中子源的选择、准直屏蔽系统的设计、屏蔽墙和靶体的设置以及探测器的布置.采用MCNP程序模拟了D-T中子源产生的14MeV左右中子束在NSECT系统中轰击代替人体组织的圆... 本文对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NSECT)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包括中子源的选择、准直屏蔽系统的设计、屏蔽墙和靶体的设置以及探测器的布置.采用MCNP程序模拟了D-T中子源产生的14MeV左右中子束在NSECT系统中轰击代替人体组织的圆柱体水体模的中子输运过程,记录并获得了元素特征γ射线和出射中子的通量分布及能谱图,该研究对中子成像平台的搭建有指导作用.从特征γ射线和出射中子的通量分布及能谱可知,在Z=0的平面上与中子束传播方向呈43.6°–50.9°的方向上布置高能γ探测器更利于得到可靠的成像数据,其中48.5°方向上可得到最佳的成像数据.从特征γ射线能谱找到了^(16)O对应的特征峰,特征峰能量与靶体元素的激发能完全一致,说明NSECT具备元素识别和确定元素浓度的能力,证明了NSECT被应用到癌症的早期或超早期诊断以及检查藏匿的炸药、毒品等领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特征γ射线 出射中子 MCNP
原文传递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岩 唐朝朋 +8 位作者 周文泉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黄伟 周水根 魏武 徐振宇 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中探讨术前行CTA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院的98例肾细胞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8例,术前行肾血管CTA;对照组30例,术前未行CTA。分析行CTA检查的患者其肾动脉变异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肾蒂处理时间、锁扣夹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肾25%存在肾动脉变异分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蒂处理时间分别为(25.1±13.7)min和(35.6±12.2)min、出血量分别为(27.5±14.9)ml和(36.8±17.2)ml,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间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肾动脉CTA能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可缩短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下载PDF
基于D-D/D-T中子源的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的比较研究
18
作者 赵亮 范亚明 +6 位作者 董明 李英帼 王天泉 李中星 佟林格 尹永智 陈熙萌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对比研究了D-D和D-T中子源在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NSECT)中的应用,建立了TiT/TiD靶、水体模内放置/未放置铁球4种计算模型,并利用MCNP程序分别模拟了D-D,D-T中子源产生2.5和14 MeV左右中子束在该系统中的中子输运过程,记录... 对比研究了D-D和D-T中子源在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NSECT)中的应用,建立了TiT/TiD靶、水体模内放置/未放置铁球4种计算模型,并利用MCNP程序分别模拟了D-D,D-T中子源产生2.5和14 MeV左右中子束在该系统中的中子输运过程,记录并获得了出射中子和特征γ射线通量分布及能谱图,该研究对中子成像方面中子源的选择及平台的搭建有指导作用.从出射中子和特征γ射线通量分布发现,激发的特征γ射线会保持与入射中子束同样的前倾方向,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特征γ射线,确定了在D-D和D-T两种中子源成像中,实验上应该在Z=0的平面上与中子束传播方向呈43.6°–50.9°范围内布置γ射线探测器.D-D和D-T两种中子源的NSECT高能γ探测器最佳的放置位置稍有不同,但都需要保持在43.6°–50.9°的范围内.从特征γ射线能谱发现,^(56)Fe和^(16)O对应的特征峰能量与模拟数据的激发能完全吻合,证明了NSECT技术识别元素的能力,很有可能在追踪治疗过程以及研究活体(包括人体)分子过程中崭露头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受激辐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特征γ射线 出射中子 MCNP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林 吕彦朋 +1 位作者 董鑫昌 狄长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1230-1235,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检查及治疗的286例糖尿病患者的MSCTA、DSA、CDFI影像学资料,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糖尿病伴下肢ASO的金标准,分析MSCTA、CDFI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的诊断效能。结果286例糖尿病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A、CDFI扫描,共获取1449个动脉节段,包括膝上动脉1110个,膝下动脉339个。DSA检查结果显示,阴性126个,阳性1323个。在1449个动脉节段中,MSCTA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腓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DFI检查(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MSCTA检查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47、0.828、0.922,0.799,P<0.01)。CDFI检查对足背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22,P<0.01)。结论与CDFI检查相比,MSCTA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的动脉病变长度和动脉狭窄程度,其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更接近DSA检查结果,可以作为糖尿病伴下肢ASO的术前筛查和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累下肢骨骼肌代谢与功能的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海敏 刘奕 +2 位作者 何薇 张旻佳 蔡晓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6-778,共3页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单侧受累下肢肌群设为病例组,将对侧健康肢体设为对照组。测定双下肢小腿受累肌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进行比对,分析检测结果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P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4~L5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前侧肌群和L5~S1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后侧肌群的△SUVmax分别为0.05±0.03和0.06±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9±0.13和0.23±0.18(P值均<0.01)。病例组△SUVmax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呈正相关(R2=0.974,P<0.01),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2=-0.779,P<0.01),与VAPS呈正相关(R2=0.608,P<0.05)。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受累肌群△SUVmax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慢性卡压可致下肢受累,骨骼肌发生葡萄糖代谢改变,可通过18F-FDG PET/CT测定评估。18F-FDG PET/CT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肌肉功能改变的评估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肢 肌肉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