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莹莹 王二君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23-26,共4页
目的评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评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分成肺癌组(135例)与肺炎组(69例),统计对比两组CT影像特征,分析CT薄层扫描以及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不规则形病灶、边界模糊、毛刺状边界、空泡、强化、血管侵犯占比均高于肺炎组(P<0.05);CT薄层平扫、动态增强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单一CT薄层平扫、动态增强(P<0.05);CT薄层扫描平扫、动态增强联合诊断分期结果和病理结果kappa值为0.916,高于单一检查方式(P<0.05)。结论CT薄层扫描联合动态增强检查应用于周围型小肺癌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并能为临床分期鉴别提供可参考依据,便于临床早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 薄层扫描 动态增强 周围型小肺癌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的电磁兼容及测试技术
2
作者 刘鹏 陈锐 夏哲 《品牌与标准化》 2024年第6期160-162,共3页
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为很多患者提供了帮助,在癌症筛查和诊断方面为医生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作为大型永久性安装医用电气设备,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不容忽视,在审评注册前应确保其通过电... 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为很多患者提供了帮助,在癌症筛查和诊断方面为医生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作为大型永久性安装医用电气设备,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不容忽视,在审评注册前应确保其通过电磁兼容检测,符合电磁兼容标准要求。本文针对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与电磁兼容国家标准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 现场测试 电磁兼容测试 医用电气设备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多相流测试技术(Ⅰ)测试原理和数值仿真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昌宁 丁宇龙 +1 位作者 程易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针对局部浓度场具有二值分布特征的特定多相流体系,提出引入多相流物理特征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XCT)技术,基于围绕被测物有限角度的X射线投影数据,建立了改进的遗传算法(GA)求解不完整投影数据集的二值图像重构算法。通... 针对局部浓度场具有二值分布特征的特定多相流体系,提出引入多相流物理特征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XCT)技术,基于围绕被测物有限角度的X射线投影数据,建立了改进的遗传算法(GA)求解不完整投影数据集的二值图像重构算法。通过有限角度的同时投影,实现对两相流浓度场的瞬间图像冻结和快速图像采集,既拥有XCT的高空间分辨率特征,同时满足高时间分辨率的动态测量要求,并由于投影角度数要求的大幅度缩减而降低了XCT的硬件成本。以气液两相流的多泡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数值仿真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图像重构效果,验证了GA—XCT的理论可行性。在3~24个有限角度投影数据的情况下,GA—XCT表现出明显优于传统CT图像重构算法(即滤波反投影算法)的二值图像重构能力。同时,GA—XCT具有很好的抗噪声能力,而且不依赖于气泡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测试技术 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 有限数据层析成像 遗传算法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多相流测试技术(Ⅱ)静态实验验证
4
作者 丁宇龙 吴昌宁 +1 位作者 程易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370,共7页
采用静态实验模型和一套X射线测试系统模拟了二值多相体系多角度同时投影的S射线CT测量过程。静态实验模型模拟空气一水两相体系,截面相浓度分布满足O-1特征。X射线测试系统由一台工作电压为150kV的闪光X射线机、一台X射线平板检测器... 采用静态实验模型和一套X射线测试系统模拟了二值多相体系多角度同时投影的S射线CT测量过程。静态实验模型模拟空气一水两相体系,截面相浓度分布满足O-1特征。X射线测试系统由一台工作电压为150kV的闪光X射线机、一台X射线平板检测器和一套数据采集单元组成。通过旋转静态实验模型,分步实现不同角度的投影数据采集。基于模拟的多角度“同时”采集的投影数据,使用本系列研究所构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X射线CT多相流测试技术(GA—XCT)对截面图像进行重建,测试结果表明:在3~24个有限角度实测投影数据的情况下,GA—XCT表现出了明显优于传统CT图像重构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的图像重构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抗噪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测试技术 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 有限数据层析成像 遗传算法 实验验证
下载PDF
放射诊断学史上新的里程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
5
作者 杨庆余 《物理实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42-45,共4页
通过对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成像 (CT)技术的发明过程的描述 ,展现了科学发明在交叉学科取得重大成就的典型范例 。
关键词 像素 图像重建 数-模转换器 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 放射诊断 医学
下载PDF
一种用于X射线荧光计算机断层成像的改进迭代重建算法
6
作者 刘亚楠 郭静 冯鹏 《无线互联科技》 2022年第6期124-127,共4页
针对X射线荧光计算机断层成像过程中散射噪声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迭代重建方法。该方法通过在似然函数中添加散射光子的统计噪声,建立散射噪声的投影矩阵,迭代过程中同时更新荧光图像和散射图像,达到精确估计散射噪声的目的,实现... 针对X射线荧光计算机断层成像过程中散射噪声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迭代重建方法。该方法通过在似然函数中添加散射光子的统计噪声,建立散射噪声的投影矩阵,迭代过程中同时更新荧光图像和散射图像,达到精确估计散射噪声的目的,实现有效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相较极大似然-期望最大化算法,重建图像背景噪声低,感兴趣区域灰度分布均匀,视觉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计算机断层成像 散射 重建算法 迭代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陈金福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医院接受检查的5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及X-CT检查,观察2组不同时间检出... 目的探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医院接受检查的5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及X-CT检查,观察2组不同时间检出率、脑梗死病灶检出情况及梗死灶检出数量和面积。结果脑梗死2 h内、24 h,MRI检出率分别为48.2%(27/56)、39.3%(22/56),高于X-CT 33.9%(19/56)、19.6%(1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总检出率为94.4%(54/56),高于X-CT 59.6%(3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区域病灶检出情况方面,MRI尾状核、内囊、脑桥部位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2.1%(18/56)、39.3%(22/56)、53.6%(30/56),高于X-CT 17.9%(10/56)、17.9%(10/56)、30.4%(1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时间为(14.86±1.98)min,较X-CT(9.15±1.488)min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梗死灶数量为(2.78±0.63)个,多于X-CT(2.01±0.4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梗死灶面积为(2.99±0.65)mm2,小于X-CT(3.78±1.12)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相较于X-CT,MRI诊断准确率更高,检出时间更短,可更好地为疾病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效果
下载PDF
X射线成像探测器发展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苗青 王高 李仰军 《传感器世界》 2015年第10期7-13,共7页
X射线摄像探测器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各方面的性能及综合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简单介绍了早期X射线成像探测器,对现阶段的主要应用放射成像探测器—直接数字X摄影探测器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作了概述。最后对X射线摄影系统... X射线摄像探测器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各方面的性能及综合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简单介绍了早期X射线成像探测器,对现阶段的主要应用放射成像探测器—直接数字X摄影探测器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作了概述。最后对X射线摄影系统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胶片 计算机x射线成像 平板探测器 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
下载PDF
福州市大视野口腔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受检者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
9
作者 王心韬 潘秋秋 +3 位作者 苏丹华 施文华 邱凤金 郑森兴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大视野(视野FoV高度≥11 cm)口腔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受检者眼部(晶状体)与口唇部(牙齿)辐射剂量及铅防护眼镜屏蔽效果。方法选取福州市的站位/坐位扫描与卧位扫描两类大视野口腔CBCT共4台,测量并分析仿真人头颈模... 目的探讨大视野(视野FoV高度≥11 cm)口腔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受检者眼部(晶状体)与口唇部(牙齿)辐射剂量及铅防护眼镜屏蔽效果。方法选取福州市的站位/坐位扫描与卧位扫描两类大视野口腔CBCT共4台,测量并分析仿真人头颈模体在是否佩戴、有无护边、不同铅当量屏蔽眼镜下的眼晶状体当量剂量H_(p)(3)(mSv)与口唇部入射体表吸收剂量(mGy)。结果眼晶状体H_(p)(3)单次扫描最大值为11.41 mSv。不同设备和防护情况下的数值呈非正态分布,与未佩戴铅眼镜相比,佩戴0.5 mmPb有护边铅眼镜(Z=-2.60,P=0.009)、0.75 mmPb有护边铅眼镜(Z=-3.19,P=0.001)均可使H_(p)(3)下降,0.5 mmPb无护边铅眼镜的H_(p)(3)下降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2);0.5 mmPb有护边铅眼镜与0.75 mmPb有护边铅眼镜的H_(p)(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P=0.398)。口唇部入射体表吸收剂量:卧位扫描口腔CBCT均值为0.32 mGy,站位/坐位扫描口腔CBCT均值为0.46~7.51 mGy。结论大视野口腔CBCT对眼晶状体投照辐射剂量大,亟待在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中增加剂量控制技术要求;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要求,在不影响图像采集情况下,尽量采用较小扫描视野并佩戴围护范围广的铅防护眼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大视野口腔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 受检者 铅防护眼镜
原文传递
计算机射线成像(CR)系统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万岭 张晓峰 林启峰 《无损探伤》 2011年第3期34-36,共3页
利用国外先进的CR设备在施工现场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满足国标相关规定,能准确反映缺陷信息,并且与采用传统试验方法所得结果相吻合,进一步证明了CR系统在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 IP板 读片系统 工业应用
原文传递
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软骨肉瘤预后的研究
11
作者 孙丽 李琪媛 +2 位作者 王瑶 聂佩 高传平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279-2288,共10页
目的:建立基于CT影像组学的软骨肉瘤瘤内、瘤周以及瘤内瘤周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并评价其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预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诊断为软骨肉瘤的患者,并将来自两个中心的212例软骨肉瘤患者分为... 目的:建立基于CT影像组学的软骨肉瘤瘤内、瘤周以及瘤内瘤周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并评价其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预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诊断为软骨肉瘤的患者,并将来自两个中心的212例软骨肉瘤患者分为训练组(n = 101)和验证组(n = 111)。从CT图像中提取瘤内和瘤周的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瘤内、瘤周和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其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通过C指数、受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时间依赖面积(AUC)和时间依赖C指数来评估瘤内、瘤周和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软骨肉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中的作用。结果:分别使用了11、7和16个影像组学特征来构建瘤内、瘤周和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表现出最好的预测效能。该模型在训练组中C指数为0.788 (95%置信区间0.711~0.861),验证组中C指数为0.750 (95%置信区间0.623~0.867)。结论:联合瘤内和瘤周的CT影像组学特征可以更好地预测软骨肉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助于临床医生为软骨肉瘤患者选择个性化的监测和治疗方案。Objective: To establish radiomic models based on intratumoral, peritumoral, and combined intratumoral-peritumoral features derived from CT imaging for chondrosarcoma, and to evaluate their efficacy in predicting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in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llection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hondrosarcoma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23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212 patients with chondrosarcoma from two centers were divided into a training cohort (n = 101) and a validation cohort (n = 111). Radiomic features from intratumoral and peritumoral regions were extracted from CT images to construct separate intratumoral, peritumoral, and combined radiomic models, and to calculate their radiomic scores (Rad-score). The roles of intratumoral, peritumoral, and combined radiomic features in predicting PFS in chondrosarcoma patient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C-index, time-dependent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and time-dependent C-index. Results: Eleven, seven, and sixteen radiomic feature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intratumoral, peritumoral, and combined radiomic models, respectively. The combined radiomic model demonstrated the best predictive performance. The C-index for this model was 0.78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711~0.861) in the training cohort and 0.75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623~0.867) in the validation cohort.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intratumoral and peritumoral CT radiomic features can better predict PFS in patients with chondrosarcoma, aiding clinicians in selecting personalized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plans for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软骨肉瘤 预后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和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许涛 郭静 +2 位作者 由秀 赵启利 吴丽鹏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观察两组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情况,分析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缓解期、发作期阳性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2,x~2=9.426;P<0.05);观察组患者检出的病灶直径及病灶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t=3.267;P<0.05);随访期间在35例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中,对照组19例,观察组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高血脂和胆固醇是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x~2=4.364,x~2=5.845,x~2=9.813,x~2=15.915,x~2=12.846,x~2=10.652,x~2=7.567,x~2=9.846;P<0.05);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均是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2,OR=2.230,OR=1.154,OR=1.324;P<0.05)。结论:MRI、CT均可反映TIA病情进展情况,但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可明确病灶位置及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急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深度渐进重建算法对肥胖患者^(18)F-脱氧葡萄糖PET/CT图像质量和标准化摄取值的影响
13
作者 毛舟 孟庆乐 +6 位作者 杨瑞 李如帅 魏驰 刘任从 王峰 徐磊 曹艳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深度渐进式重建(DPR)算法对肥胖患者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图像质量和标准化摄取值(SUV)的提升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18)F-FDG PET/CT... 目的:探讨深度渐进式重建(DPR)算法对肥胖患者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图像质量和标准化摄取值(SUV)的提升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7例肥胖患者图像,所有患者均采用uMI 780型PET/CT采集图像。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OSEM)迭代算法和DPR算法进行PET图像重建,测量PET/CT图像散射符合计数率、真符合计数率、噪声等效计数率(NECR)和散射分数(SF)。评价肝脏^(18)F-FDG PET/CT图像信噪比(SNR),病灶最大SUV(SUVmax)、背景比(TBR)、对比度(CNR)和视觉评分的PET图像质量指标。分析DPR与OSEM两种重建算法各评价指标的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27例患者平均^(18)F-FDG注射活度为(0.12±0.01)mCi(1 mCi=37 MBq)/kg,PET图像真符合计数率、NECR和SF分别为(153.73±25.09)、(44.81±8.47)kcps和(36.77±1.91)%。DPR算法所得肝脏SNR为15.83±3.60,显著高于OSEM算法9.0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且两种算法所得的肝脏SNR存在显著相关性(R2=0.91,P<0.0001)。在27个摄取^(18)F-FDG病灶中,OSEM算法所得病灶SUV_(max)、TBR和CNR分别为(5.86±1.49)、(1.95±0.49)和(17.74±4.77),均低于DPR算法的相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8.79、15.49,P<0.05),且两种算法所得的病灶SUV_(max)、TBR和CNR存在显著相关性(R2=0.71、0.70、0.76,P<0.05)。DPR算法所得PET图像视觉评分为4(3,5)分,显著高于OSEM算法[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96,P<0.05)。结论:肥胖患者^(18)F-FDG PET/CT显像散射效应较强,噪声等效计数率较低。DPR重建算法较OSEM算法能显著提高PET图像信噪比和病灶对比度,对病灶SUVmax有显著增益作用,能显著提升肥胖患者^(18)F-FDG PET/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 脱氧葡萄糖 有序子集期望最大 深度学习
下载PDF
CT解析重建方法进展:从圆轨迹扫描到多源直线扫描成像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昶羽 高河伟 +3 位作者 张涛 邢宇翔 张丽 陈志强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1年第2期263-277,共15页
从1971年Hounsfield完成世界上首次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扫描以来,CT技术在扫描方式上经历了5代发展,并在医疗、安检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扫描方式不断进步的同时,重建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迭代算法相比,解析算法具有重... 从1971年Hounsfield完成世界上首次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扫描以来,CT技术在扫描方式上经历了5代发展,并在医疗、安检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扫描方式不断进步的同时,重建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迭代算法相比,解析算法具有重建速度快、误差分析简单以及占用运算资源小等特点,成为CT系统中常用的成像算法。本文以CT扫描方式的发展为脉络介绍解析重建方法的发展,从经典的圆轨迹和螺旋轨迹扫描出发,到非标准轨迹扫描,并介绍当前有关多源直线CT的研究进展。最后,我们展望CT系统的发展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CT解析重建 非标准轨迹扫描 直线轨迹扫描 分布式光源CT
原文传递
基于X-CT的泡沫混凝土孔隙结构与导热性能 被引量:14
15
作者 高志涵 陈波 +1 位作者 陈家林 袁志颖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3-730,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泡沫混凝土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导热性能差异,使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CT)对4种密度的泡沫混凝土试样进行扫描,实现了泡沫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三维重建.基于试样的孔隙特征及分布,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代码建立了...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泡沫混凝土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导热性能差异,使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CT)对4种密度的泡沫混凝土试样进行扫描,实现了泡沫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三维重建.基于试样的孔隙特征及分布,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代码建立了4种密度的泡沫混凝土模型,并在Comsol有限元软件中对其稳态传热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内部的孔径分布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随着密度的增大,试样的孔隙率和孔径随之减小,孔隙形状逐渐趋于球状;泡沫混凝土内部传热主要在水泥基体中进行,少部分热流会穿过小尺寸孔隙,而大尺寸孔隙增大了热流的传导路径,对泡沫混凝土的导热性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CT) 孔隙特征 Comsol有限元软件 稳态传热
下载PDF
有限角度摆动式分层成像方法及其在薄层结构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明明 李政 +3 位作者 王璟 程建平 王学武 康克军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7-572,共6页
在多层结构复合材料获得广泛应用的今天 ,对其分层结构、密度分布等情况的检测和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在用射线对这类材料进行分层成像检测时 ,一直存在重建图像质量与重建效率(耗时 )的矛盾。本文提出了有限角度摆动式分层成像方法 ,并... 在多层结构复合材料获得广泛应用的今天 ,对其分层结构、密度分布等情况的检测和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在用射线对这类材料进行分层成像检测时 ,一直存在重建图像质量与重建效率(耗时 )的矛盾。本文提出了有限角度摆动式分层成像方法 ,并且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证明了其合理性和高效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投影角度的选择原则 ,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角度摆动式分层成像方法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反投影重建 多层结构复合材料 结构 密度分布 检测
下载PDF
CBCT提高Leksell ICON伽玛刀治疗精度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聿浩 张小鹏 +6 位作者 李林 刘家令 刘一兵 温锦崇 麦树荣 赖素云(综述) 梁军潮(审校)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精度包含两个内容:靶区的辨析精度与放射外科治疗计划实施精度。现代影像学发展已经大大提高靶区的辨析精度,然而MRI图像畸变、CT图像软组织辨析度不足仍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精度包含两个内容:靶区的辨析精度与放射外科治疗计划实施精度。现代影像学发展已经大大提高靶区的辨析精度,然而MRI图像畸变、CT图像软组织辨析度不足仍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设备的机械精度、刚性框架的移位、热塑性面罩特有的不确定性因素等变量也影响最终的治疗精度。本文对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ICON伽玛刀定位精度和治疗计划精度的提高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治疗精度
下载PDF
基于X射线数字成像的预制剪力墙套筒灌浆连接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李向民 高润东 +3 位作者 许清风 王卓琳 张富文 谢莹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7-61,共5页
结合工程实际设计了预制剪力墙试件和预制夹心保温剪力墙试件,开展了基于X射线数字成像法(DR)的检测技术研究,并和X射线胶片成像法、X射线计算机成像法(C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R检测技术用于预制剪力墙或预制夹心保温剪力... 结合工程实际设计了预制剪力墙试件和预制夹心保温剪力墙试件,开展了基于X射线数字成像法(DR)的检测技术研究,并和X射线胶片成像法、X射线计算机成像法(C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R检测技术用于预制剪力墙或预制夹心保温剪力墙中单排居中套筒或梅花形布置套筒的灌浆质量的检测是可行的,用于双排对称布置套筒的灌浆质量检测,必要时需要结合破损法进行判别;与胶片成像检测技术和CR检测技术相比,DR检测技术成像更为清晰,在预制剪力墙套筒灌浆连接质量的检测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筒灌浆连接质量 x射线数字成像 x射线胶片成像 x射线计算机成像
原文传递
大片薄刨花低温干燥变形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19
作者 王子恕 施静波 +4 位作者 徐德良 周晓燕 梅长彤 曹树扬 纪佳俊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0,共8页
大片薄刨花采用常规滚筒干燥工艺变形显著,影响施胶、铺装及热压等一系列后续工艺,最终降低生产的刨花板力学性能。低温网带式干燥工艺作为一种新型刨花干燥工艺被提出来解决大片薄刨花干燥的变形问题。然而,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阻碍了... 大片薄刨花采用常规滚筒干燥工艺变形显著,影响施胶、铺装及热压等一系列后续工艺,最终降低生产的刨花板力学性能。低温网带式干燥工艺作为一种新型刨花干燥工艺被提出来解决大片薄刨花干燥的变形问题。然而,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阻碍了该工艺的应用和推广。研究了单片辐射松大片刨花在相对较低的140℃恒定干燥温度下,其纹理方向、厚度和长宽比对刨花变形的影响,为后续大片刨花低温网带式干燥工艺的优化奠定理论基础。刨花纹理方向与长边角度具体控制为0°~30°,31°~60°和61°~90°;平均厚度控制为0.37,0.45,0.55和0.65 mm;长宽比控制为3.5,4.5,5.5和6.5。干燥结束后刨花的变形程度通过自定义的变形高度∶刨花长宽比、变形高度∶刨花长度及变形高度∶刨花宽度定量评定。此外,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技术探索了单片刨花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分布情况,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探索了辐射松早材和晚材试样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的差异,基于此分析了刨花变形的机理。结果表明,140℃干燥温度下辐射松刨花的纹理方向、厚度、长宽比均显著影响刨花干燥后的变形。刨花纹理方向与长边夹角越大、刨花越薄,干燥后刨花变形程度越大。刨花长宽比对干燥变形的影响随变形评价指标的变化而变化。干燥过程中刨花内部与边缘的含水率差异以及早晚材差异是导致刨花变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薄刨花 低温干燥 刨花变形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下载PDF
数字化PET/CT步进式短采集时间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分析
20
作者 刘建强 李肖品 +3 位作者 李家俊 徼红阳 刘伏鹤 刘晶哲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8期7-12,共6页
目的:分析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短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病灶检出和半定量参数的影响,探讨步进式采集方式短采集时间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受检者数字化PET/CT图像资料,所有图像均采用PET/C... 目的:分析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短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病灶检出和半定量参数的影响,探讨步进式采集方式短采集时间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受检者数字化PET/CT图像资料,所有图像均采用PET/CT扫描仪以步进式采集模式及按照列表模式(list-mode)扫描协议进行全身PET/CT检查获得,按照每床位的不同采集时间进行重建并将其分为4组:90 s/床位、60 s/床位、45 s/床位和30 s/床位组。以90 s/床位组为对照,比较各组间小病灶(PET图像较小的放射性浓聚灶且CT图像病灶短径<0.5 cm)在PET图像上的检出率,测量原发肿瘤病灶的客观数据,比较标准化摄取值(SUV)的最大值(SUV_(max))、峰值(SUV_(peak))、平均值(SUV_(mean))、噪声标准差(SD)、肿瘤代谢体积(MTV)和病灶总糖酵解量(TLG);计算并比较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病灶本底比(TBR)。4组图像数据组间采用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组内半定量参数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图像质量按照Likert 5分法进行主观评价,图像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结果:4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均≥3分,4组图像质量比较一致性非常好(Kappa=0.8,P<0.05);与90 s/床位组比较,其余3组小病灶检出率均为100%;组间半定量指标SUV_(max)、SUV_(peak)、SUV_(mean)、噪声SD、TLG、MT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病灶^(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图像质量客观指标CNR、SNR及TB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741、34.199、12.021,P<0.001),60 s/床位组、45 s/床位组噪声与90 s/床位组无明显差异,30 s/床位组图像噪声有所增加;组内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在95%可信任区间。结论:数字化PET/CT步进式采集模式短采集时间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脱氧葡萄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