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0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客的情感叙事与记忆空间建构
1
作者 杨晓娟 张晋 李星儒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0,共5页
播客是以声音为载体的数字出版形式,情感叙事是其实现人文关怀价值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其在短时频时代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同类型的播客情感叙事方式不同,怀旧类播客以声音作为情感连接方式,通过回溯传受双方的共同社会记忆,使传受... 播客是以声音为载体的数字出版形式,情感叙事是其实现人文关怀价值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其在短时频时代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同类型的播客情感叙事方式不同,怀旧类播客以声音作为情感连接方式,通过回溯传受双方的共同社会记忆,使传受双方产生情感认同,使受述者获得情感宽慰。以喜马拉雅平台中的怀旧类播客为观察对象,探析播客叙事者建构记忆空间并使受述者获得情感宽慰的过程,发掘出情感叙事在人文关怀上的独到价值,对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创新性发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客 情感叙事 记忆空间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记忆空间主客感知分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以扬州运河三湾景区为例
2
作者 高平 靳诚 《旅游研究》 2024年第6期82-95,共14页
运河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记忆载体,国内外学者以历史文化、地方情感为依托的记忆空间研究,为后来的文化记忆空间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章基于主客双方建立运河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模型,以扬州运河三湾景区为例进行探究。结果表... 运河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记忆载体,国内外学者以历史文化、地方情感为依托的记忆空间研究,为后来的文化记忆空间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章基于主客双方建立运河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模型,以扬州运河三湾景区为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空间维度上,运河文化记忆空间是重要的景观资源,产生了运河文化认同;在文化维度上,运河文化记忆空间能够传承文化遗产,提升文化氛围,优化旅游形象;在情感维度上,主客双方都产生了愉悦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基于此,从文化距离、旅游动机、景观原真性和旅游影响感知角度分析主客分异形成机理,为打造文旅融合旅游地、保护和活态传承运河文化遗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主客感知 运河文化记忆空间 扬州运河三湾景区
下载PDF
记忆空间:一个符号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欣 王大鹏 《符号与传媒》 2023年第2期175-190,共1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学都致力于阐释文化的运动方式,以及人类与文化的关系。“记忆空间”可被理解为一个由记忆符号构成的“符号域”。两者都将文化系统设想为一个抽象空间模型。记忆空间内符号的整体性统一意义为群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学都致力于阐释文化的运动方式,以及人类与文化的关系。“记忆空间”可被理解为一个由记忆符号构成的“符号域”。两者都将文化系统设想为一个抽象空间模型。记忆空间内符号的整体性统一意义为群体成员的记忆内容、记忆行为和记忆法则提供了奠基性的语义场景,确保了记忆空间内部符号的可读性和传播性。然而,该记忆空间的生成依赖于栖居其间的个体的编码、解码、阐释和传播行为。同时,记忆空间是一个既寻求包容又寻求排斥的动态符号域,其内部符号之间是一种持续性对话、协商、翻译和争论的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空间 符号域 整体意义 个体记忆 符号竞争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域道德记忆空间的活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明 孙亚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5-41,105,共8页
道德记忆空间是一种介于日常普遍性场所与历史纪念性场所之间具有纪念性质的文化场所。祠堂、村史博物馆、文明实践所等乡村中的道德记忆空间是传承乡土社会伦理道德的实践,也是培育道德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活化创新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 道德记忆空间是一种介于日常普遍性场所与历史纪念性场所之间具有纪念性质的文化场所。祠堂、村史博物馆、文明实践所等乡村中的道德记忆空间是传承乡土社会伦理道德的实践,也是培育道德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活化创新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村域道德记忆空间的保护利用与活化创新任重而道远,文化环境塑造与价值精神寄托功能有待发掘。有效实现道德记忆空间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利用,需要恢复乡土社会的内在文化认同、重建记忆空间结构体系、创新记忆空间的精神内涵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道德伦理 记忆空间
下载PDF
城市记忆空间的重构研究——以厦门市第八市场为例
5
作者 刘阳 王绍森 +1 位作者 杨华刚 周静 《当代建筑》 2023年第9期50-55,共6页
城市记忆是由在地居民、外来游客等记忆主体的共同意识形态凝练而成的一种复杂又稳定的文化现象。城市记忆空间是指承载复杂记忆的城市物理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城市记忆空间的重构是指通过“记忆再现”对城市空间进行叙事性重构,是... 城市记忆是由在地居民、外来游客等记忆主体的共同意识形态凝练而成的一种复杂又稳定的文化现象。城市记忆空间是指承载复杂记忆的城市物理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城市记忆空间的重构是指通过“记忆再现”对城市空间进行叙事性重构,是“记忆激活”的有效方式。厦门市第八市场作为典型的“城市记忆空间”,具有丰富的记忆价值。本文对其物质空间和非物质元素的记忆价值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提出“空间结构织补、环境品质提升和功能模式创新”三个重构策略,以激活城市记忆,为旧城街区更新提供不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记忆空间 记忆激活 旧城更新 厦门
下载PDF
记忆空间表达及其传承研究——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周尚意 成志芬 夏侯明健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6,32,共7页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记忆空间,与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区别之一是它承载着更多的集体记忆。这个集体不但是居住或工作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人,还包括居住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人们。在这个逻辑下,城市才能将纳税人的钱投入到历...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记忆空间,与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区别之一是它承载着更多的集体记忆。这个集体不但是居住或工作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人,还包括居住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人们。在这个逻辑下,城市才能将纳税人的钱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区上。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了权威性和非权威性记忆空间、集体和个人记忆空间的表达和传承,分析了这两种空间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方案制定的参考意义和局限。文章用地理学的尺度转换理论解释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最后基于非表征理论,提出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记忆活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打通权威记忆素材和个体记忆素材之间的界线,这样才能为个体记忆上升为集体记忆铺平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区 记忆空间 北京文化 表达 传承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村落内生动力的激活——基于记忆空间设计的视角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东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34,共8页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近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记忆空间,承载着历史、社会、文化等维度的价值,因此,保护传统村落是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他者保护与自我保护是对待传统村落的两种立场,相应地出现了两种...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近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记忆空间,承载着历史、社会、文化等维度的价值,因此,保护传统村落是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他者保护与自我保护是对待传统村落的两种立场,相应地出现了两种传统村落的设计范式:作为文化遗产的修旧如旧,作为生活场所的修旧如新。以"适度设计"为理念,以"在地"设计为方法,以传统村落"活化"为目标,是设计激活传统村落内生动力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记忆空间 适度设计 内生动力激活 活化
下载PDF
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以地震灾害记忆空间构建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晓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5,共9页
灾害文化,是灾害多发地地域共同体所保有的文化意义上的安全保障策略,它在灾害的前兆、受灾、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对地域共同体、住民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措施产生作用和影响。和其他文化一样,灾害文化是由地域共同体共有的价值、规范、信... 灾害文化,是灾害多发地地域共同体所保有的文化意义上的安全保障策略,它在灾害的前兆、受灾、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对地域共同体、住民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措施产生作用和影响。和其他文化一样,灾害文化是由地域共同体共有的价值、规范、信念、知识、技术、传承等诸要素所构成的,本文比较中日两国在建构地震灾害记忆空间过程中的差异,分析了各自灾害记忆的特点,揭示了其内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文化 地震灾害 记忆空间 中日比较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艺术电影书写:记忆空间、空间副本与身份追认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星 吴晓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103,共9页
中国电影的深入化研究,不能仅限于对当下电影的现实描绘,对“记忆空间”也不啻是一种转换角度的探索,可以透视时代变迁中艺术电影的一些症候。时代转型下的人们愈发感受到空间的焦虑、错位、碎片化。空间记忆的迁移、迷失与放逐,引发文... 中国电影的深入化研究,不能仅限于对当下电影的现实描绘,对“记忆空间”也不啻是一种转换角度的探索,可以透视时代变迁中艺术电影的一些症候。时代转型下的人们愈发感受到空间的焦虑、错位、碎片化。空间记忆的迁移、迷失与放逐,引发文化记忆焦虑与身份认同焦虑。新世纪艺术电影中的“记忆空间”以“文化记忆”为内容,其生成机制依凭“记忆的社会框架”,将个体记忆提升至集体层面;以“空间副本”为形式,呈现为“地方记忆”的经验空间及场所记忆的“记忆之场”;以“身份追认”为旨归,在共享的文化记忆中重获“身份认同”。“记忆空间”的记忆构建,成为艺术电影书写记忆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空间 艺术电影 文化记忆 空间副本 身份追认
下载PDF
记忆空间: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原乡言说与身份追寻——以苏伟贞、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骆以军为考察中心
10
作者 王丹丹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5,共7页
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是一个有着特殊生命际遇的群体。这个群体承载了父辈一代和自身一代共同的关乎历史、族群、自我的"集体记忆"。他们以文字为记忆媒介,在超越时空背景的记忆空间里感喟历史、溯源情感、寻找自我。在原乡的... 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是一个有着特殊生命际遇的群体。这个群体承载了父辈一代和自身一代共同的关乎历史、族群、自我的"集体记忆"。他们以文字为记忆媒介,在超越时空背景的记忆空间里感喟历史、溯源情感、寻找自我。在原乡的追慕、身份的追寻中印刻下个体自我生命的根源,留存下凝聚认同、情感归属的凭据,融入下族群生息、文化香火的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外省第二代 原乡 身份认同 记忆空间
下载PDF
基于主从记忆空间模型的时空上下文跟踪算法
11
作者 宋勇 李旭 +3 位作者 赵宇飞 郭拯坤 杨昕 王枫宁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6-242,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从记忆空间模型的时空上下文跟踪算法。该算法将人脑记忆机制融入STC算法的时空上下文模板更新过程,通过构建主、从记忆空间,形成基于记忆的模板更新策略。同时,通过计算置信图多峰值点求取目标位置,提高目标跟踪精... 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从记忆空间模型的时空上下文跟踪算法。该算法将人脑记忆机制融入STC算法的时空上下文模板更新过程,通过构建主、从记忆空间,形成基于记忆的模板更新策略。同时,通过计算置信图多峰值点求取目标位置,提高目标跟踪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解决目标被遮挡、姿态突变、短暂消失后重现等条件下的跟踪精度下降问题,有利于实现鲁棒性、高精度运动目标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踪算法 记忆空间 置信图 时空上下文
下载PDF
记忆空间活化的人本解读与实践——环境行为学与社会学视角 被引量:21
12
作者 言语 徐磊青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32,共9页
借由艺术作品引出对记忆空间的讨论,认为"记忆"与"地方"的概念不同于"历史"与物质环境实体,而因主客体统一更偏向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历史空间更多地是被建构出来的与主体脱离的客体,而日常生活空间却是... 借由艺术作品引出对记忆空间的讨论,认为"记忆"与"地方"的概念不同于"历史"与物质环境实体,而因主客体统一更偏向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历史空间更多地是被建构出来的与主体脱离的客体,而日常生活空间却是肌肤相亲的真实存在。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基于目前存量规划的场所营造和记忆空间实践中往往对方法和目标都不明确,既不能尽建筑学本体范围内之责任,又在主体性建构和政绩工程中迷失,而保护需要从历史的定义走向日常的活化。因此,存量优化时代重在营造而不在于重建,重在人本而不在于形态。最后提出,对人本主客体统一的诠释,可借由心理化的人、场景化的人和资本化的人而进行思辨,引出可以对营造实践进行深层次启发的设计本体论哲学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空间营造 日常生活 场所实验 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学 景观社会
下载PDF
评剧《母亲》:奇幻而独特的记忆空间构建
13
作者 李小菊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第5期94-100,共7页
评剧《母亲》是当代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高峰之作。该剧以母亲的回忆为对象,以一首民歌《望儿归》为情感基调,以小仔的精魂为线索,塑造了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感人形象,讲述了她的家族前赴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往事,该剧叙事结构奇特、叙... 评剧《母亲》是当代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高峰之作。该剧以母亲的回忆为对象,以一首民歌《望儿归》为情感基调,以小仔的精魂为线索,塑造了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感人形象,讲述了她的家族前赴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往事,该剧叙事结构奇特、叙事技巧新颖、导演手法别具一格,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剧《母亲》 记忆空间 导演张曼君
原文传递
记忆空间+文化空间=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 被引量:9
14
作者 焦丽丹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2,共6页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所谓“文化中枢”,不仅强调了博物馆的定位和社会功能,即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凝聚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平台,同时,“文化中枢”建设也是...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所谓“文化中枢”,不仅强调了博物馆的定位和社会功能,即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凝聚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平台,同时,“文化中枢”建设也是一种战略思维,对于未来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中枢 记忆空间 文化空间
下载PDF
乡村文化记忆空间发展的向度、瓶颈与对策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祥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1-83,共13页
留住乡村文化记忆才能发展乡村文化,物理空间是乡村文化记忆的基本支撑,体化空间、惯习空间、制度空间和刻写空间能够进一步强化物理空间的张力。公平的对话语境是拓展有效制度空间的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空间建构过程中村民在场,在乡... 留住乡村文化记忆才能发展乡村文化,物理空间是乡村文化记忆的基本支撑,体化空间、惯习空间、制度空间和刻写空间能够进一步强化物理空间的张力。公平的对话语境是拓展有效制度空间的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空间建构过程中村民在场,在乡村场域内实现生活场与文化场套叠,提升文化主体在体化空间、惯习空间和刻写空间内的活跃程度,形成“政府+村民+社会”的多元主体治理构架。但是在乡村文化记忆空间拓展过程中,以物理空间为依托的多元虚拟空间正在被挤压,在探索乡村文化记忆的多种举措中,需要在保存社会网络、守住空间线索、形成文化意象、实现平等对话和壮大文化主体等方面做文章,才能构建起乡村文化记忆的多向度表达方式,留住乡村文化记忆、系住乡愁和拓展乡村文化记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记忆空间 物理空间 虚拟空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记忆空间的识别、活化与传承--以苏州陆巷村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户文月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3-69,共7页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源泉。历史文化名村因其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极具特色的选址格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记忆场所。运用网络语境下的视频文本分析法,利用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软...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源泉。历史文化名村因其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极具特色的选址格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记忆场所。运用网络语境下的视频文本分析法,利用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软件对《记住乡愁》纪录片第二季第20集的视频文本数据进行情感特征分析、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进而识别历史文化名村记忆空间的维度和元素。研究发现:情感特征方面以积极为主;语义网络中呈现出整体聚集、部分分散的特点,并形成5个网络聚类;陆巷村记忆空间可划分为记忆主体、记忆客体、记忆载体3个维度和12项元素。最后结合记忆元素,分别从注重记忆主体地位、保护记忆客体要素、活化记忆载体要素的角度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村 记忆空间 活化传承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从传统“记忆空间”看新农村公共空间的设计
17
作者 魏亚萍 《科技视界》 2014年第17期290-290,318,共2页
本文阐述了公共"记忆空间"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意义,调查农村村民对传统公共"记忆空间"的记忆程度,并总结其特点,提出对新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记忆空间 新农村 生活方式 公共活动
下载PDF
城市多元化形态和公共场所记忆空间的构建
18
作者 陈静 《山西建筑》 2017年第9期1-3,共3页
介绍了城市多元化形态特点,论述了公共场所记忆空间与设计思维融合的形式,并从地域文化、文化交叉、文化传承、人类生活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多元化形态与记忆空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
关键词 城市多元化形态 公共场所 记忆空间 地域文化
下载PDF
衰减记忆空间中无穷时滞泛函微分方程解的一致渐近稳定性
19
作者 徐安石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4,共5页
利用Liapunov方法,以衰减记忆空间为相空间,给出无穷时滞泛函微分方程零解一致渐近稳定性的判定定理.
关键词 泛函微分方程 衰减记忆空间 一致渐近稳定性
下载PDF
记忆空间的国家认同——重读电影《祭红》
20
作者 吴国如 谷雨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96-101,共6页
电影《祭红》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环境,以瓷城陶瓷美术展为契机,通过民间传说的原型隐喻、历史创伤的独特叙事、公共空间的文化参与以及讲述—倾听的结构安排串联起以往的岁月,打造出独特的记忆空间,具有除阶级斗争政治意义之外... 电影《祭红》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环境,以瓷城陶瓷美术展为契机,通过民间传说的原型隐喻、历史创伤的独特叙事、公共空间的文化参与以及讲述—倾听的结构安排串联起以往的岁月,打造出独特的记忆空间,具有除阶级斗争政治意义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一部以民族的历史记忆为中心、具有相当文化自觉意识和强烈国家认同感的影片,时至今日仍然焕发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祭红》 记忆空间 国家认同 陶瓷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