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0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体系中的诗体论说 被引量:1
1
作者 巴莫曲布嫫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74-82,共9页
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表达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主体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和效用,必然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和篇幅、组织结构等,这样,就使文学产生了不同的类别,... 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表达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主体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和效用,必然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和篇幅、组织结构等,这样,就使文学产生了不同的类别,也就是各具特征的文学体裁.与世界各民族文学开始产生时的情况一样,在彝族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在彝族古代诗学中,诗歌是最主要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书面文学体裁类别.这与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彝民族自古以来的诗性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诗歌体例成为彝族诗学家们普遍关注、共同探讨的重要论题.在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等诗论著作中,都对彝族诗歌体裁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形成了他们各自独到的诗歌体裁论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诗歌 诗体论 古代诗歌 诗学体系 古代诗学 叙事诗 阿买妮 诗体分类 举奢哲 文学体裁
下载PDF
近代宋诗派的诗体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淑钿 《东南学术》 CSSCI 1996年第4期74-78,共5页
关键词 宋诗派 《宋诗精华录》 《石遗室诗话》 曾国藩 诗体论 汉魏六朝 《原诗》 陈衍 朱庭珍 朱自清
下载PDF
古代咏史诗体论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绪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9-102,共4页
钟嵘明确提出"咏史"概念,萧统明确提出诗中"咏史"一体,六臣、空海初步定位了咏史诗体裁的属性,从而完成了咏史诗体的建构。至明清,经胡应麟、何焯、沈德潜、张玉谷等人的接力,又把咏史体内部的两种体制说清楚了,随... 钟嵘明确提出"咏史"概念,萧统明确提出诗中"咏史"一体,六臣、空海初步定位了咏史诗体裁的属性,从而完成了咏史诗体的建构。至明清,经胡应麟、何焯、沈德潜、张玉谷等人的接力,又把咏史体内部的两种体制说清楚了,随后袁枚、刘熙载有补论,在立论上没有什么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诗体论 体制
下载PDF
试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论
4
作者 方向红 《长江学术》 2012年第3期175-177,共3页
严习习的《沧浪诗话》充满着强烈的辨体意识,其书不仅专设《诗体》一章,而且其余各章《诗辩》、《诗法》、《诗评》、《诗证》均有对“诗体”的论述。严羽本人对辨体颇为自信,自称“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强调“作诗... 严习习的《沧浪诗话》充满着强烈的辨体意识,其书不仅专设《诗体》一章,而且其余各章《诗辩》、《诗法》、《诗评》、《诗证》均有对“诗体”的论述。严羽本人对辨体颇为自信,自称“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强调“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不为旁门所惑”,他把辨析诸家体制看作是诗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和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诗体论 严羽 诗学批评 体制 辨体 诗法 诗评
下载PDF
近代宋诗派的诗体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淑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89-96,共8页
宋诗派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清代以来凡论诗宗宋者皆被称为宋诗派。任访秋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将主宗宋诗的诗论家分为三派:早期如黄宗羲、吴之振、厉鹗、翁方纲与姚鼐等称为清初宋诗派,他们主张肯定宋诗地位,不独尊唐诗。道咸年间何绍... 宋诗派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清代以来凡论诗宗宋者皆被称为宋诗派。任访秋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将主宗宋诗的诗论家分为三派:早期如黄宗羲、吴之振、厉鹗、翁方纲与姚鼐等称为清初宋诗派,他们主张肯定宋诗地位,不独尊唐诗。道咸年间何绍基、祁雋藻、郑珍等被称为中期宋诗派,与桐城派的方东树、梅曾亮等同宗宋诗;后期宋诗派是指以陈衍为代表的同光派。三派中早期宋诗派诗人名为宗宋,论诗实表现客观态度。承清初以宗唐为主的风气。提出对另类诗歌美学规范的关注,严格地说他们并非专宗于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派 五古 七古 陈衍 诗体论 《石遗室诗话》 《宋诗精华录》 五律 七律 曾国藩
下载PDF
晚明李维桢的诗体论及其李白接受观
6
作者 苏焘 《阴山学刊》 2016年第2期47-49,55,共4页
李维桢对儒家"中和"诗教观、格调论的体格法度观以及心学中的个性才情观进行的调合混融,既反映出其对格调诗学进行反思总结的努力,同时也反映出末期格调派在理论根基上所面临的矛盾和束缚。他以正变观和诗体论相结合的方式对... 李维桢对儒家"中和"诗教观、格调论的体格法度观以及心学中的个性才情观进行的调合混融,既反映出其对格调诗学进行反思总结的努力,同时也反映出末期格调派在理论根基上所面临的矛盾和束缚。他以正变观和诗体论相结合的方式对李白诗歌"法度"和"不拘声律"的论析,亦真实地表明了明后期主流诗学的多元化趋向,以及对李白艺术批评方面自觉意识的进一步明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维桢 李白 诗体 接受
下载PDF
新诗:散文化与含蓄蕴藉——论周作人的诗体论与风格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廖四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68-73,共6页
周作人的诗体论是指他关于新诗诗体的观点 ,风格论是指他关于新诗风格的观点。前者认为新诗的诗体是自由体 ,新诗采用自由体便于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 ;后者认为新诗应该具有含蓄蕴藉的风格。它们都对新诗和中国现代诗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 周作人的诗体论是指他关于新诗诗体的观点 ,风格论是指他关于新诗风格的观点。前者认为新诗的诗体是自由体 ,新诗采用自由体便于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 ;后者认为新诗应该具有含蓄蕴藉的风格。它们都对新诗和中国现代诗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前导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诗体 含蓄蕴藉 自由体 风格论 周作人 诗风 观点 中国现代 真情实感
全文增补中
歌行的基本含义及其由来——唐歌行诗体论之一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心治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21-27,共7页
明确歌行的含义是辨明歌行诗体的前提.历来所称之歌行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部分乐府诗命题所用称谓,一指一种诗歌体裁.前者出现于汉世,其由来与音乐有关;后者得名于中唐,乃乐府诗创作流变和七言诗发展的结果.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最早... 明确歌行的含义是辨明歌行诗体的前提.历来所称之歌行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部分乐府诗命题所用称谓,一指一种诗歌体裁.前者出现于汉世,其由来与音乐有关;后者得名于中唐,乃乐府诗创作流变和七言诗发展的结果.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最早提出这一诗体新概念,而正式将歌行体用于诗歌分类的是北宋初李方等人所编《文苑英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行 含义 辨析 唐歌行 诗体
下载PDF
赋为诗体论
9
作者 姚朝晖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5,共2页
关于赋的归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清末大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则明确提出“诗为赋心,赋为诗体”的论断。本人认为此说甚为精当,可谓至论。本文从赋起源于诗歌、赋有诗之特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赋的归类 诗为赋心 赋为诗体
下载PDF
整合与重建——读吕进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
10
作者 郭振华 《中外诗歌研究》 2007年第1期44-46,共3页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开篇就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而在中国文学的历史星空中,诗歌显得是那样的夺目,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在的白话新诗,诗歌一直源源不断。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开篇就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而在中国文学的历史星空中,诗歌显得是那样的夺目,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在的白话新诗,诗歌一直源源不断。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新诗是古代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和我们现代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现在。写诗的人不少,但只有少数的读者乐于接受诗歌。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是诗歌创作者、理论工作者和爱好者所无法回避的。吕进先生率先在诗学界提出“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该理念的核心就是“三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吕进 《宋元戏曲史》 诗歌总集 诗体 主编 白话新诗 中国文学
下载PDF
鸟瞰来龙去脉 研判诗改方向——《中国现代诗体论》出版
11
作者 苏迅 《中外诗歌研究》 2007年第2期43-43,共1页
因经济崛起呼唤相应的文化崛起。使近百年来起伏断续的中国新诗改革运动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食古不化的声音更是脱离时代,食洋不化的舶来仿制品也摆不上国际竞争的台面,“中国”化、“现代”化成了新诗开拓的唯一出路。200... 因经济崛起呼唤相应的文化崛起。使近百年来起伏断续的中国新诗改革运动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食古不化的声音更是脱离时代,食洋不化的舶来仿制品也摆不上国际竞争的台面,“中国”化、“现代”化成了新诗开拓的唯一出路。2004年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出的“新诗二次革命”理念。就是立足新诗改革现实。展望改革前景的初步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诗体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新诗 出版 改革运动 经济崛起 国际竞争
下载PDF
楚辞《九歌》的诗体特征与屈原的独特贡献
12
作者 赵敏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共12页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了《九歌》的创作,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将其提升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辉煌的艺术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歌》 诗体特征 屈原 艺术独创
下载PDF
竹枝词的“诗体汇流”现象与“广竹枝”概念的生成——兼谈“历代竹枝词全编”之构想
13
作者 马大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46,F0003,共17页
竹枝词是中国诗歌长河中一个非常复杂的体式概念,它既向外散射分流,又向内吸纳汇流,形成了密如织网的水系结构。这是自宋代至晚清的诗人们有意将各种诗体向竹枝词附丽追认而形成的结果。其中,竹枝词记讽功能大幅上升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竹枝词是中国诗歌长河中一个非常复杂的体式概念,它既向外散射分流,又向内吸纳汇流,形成了密如织网的水系结构。这是自宋代至晚清的诗人们有意将各种诗体向竹枝词附丽追认而形成的结果。其中,竹枝词记讽功能大幅上升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竹枝词作为风土诗歌的属性。鉴于这一判断,我们有必要重新厘定竹枝词的边界,并以“遵实归名”为原则,提出一个“广竹枝”概念,辨体从严,收录从宽,站到今人的文体立场上去动态地认识符合文学史事实的“竹枝词”内涵与外延。由此而言,编纂一部全、新、精、善兼备的“历代竹枝词全编”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与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诗体汇流 记讽功能 广竹枝 历代竹枝词全编
下载PDF
对称与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
14
作者 高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辞赋式对称”和“楼梯式对称”的创造性使用,则为现代政治抒情诗或创制或改造出了“新辞赋体”和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楼梯体”。从对称视角重新检视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修正对现代政治抒情诗的刻板印象,重估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成绩,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新诗体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 现代政治抒情诗 诗体 辞赋式对称 楼梯式对称
下载PDF
18世纪俄语诗体的演变
15
作者 张予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93-400,共8页
彼得大帝的改革推动了18世纪俄罗斯文化和文学的快速发展,文学家们开始探索俄语诗歌发展和语言规范的道路。采用历史文化研究法,分析18世纪30至60年代,特列季亚科夫、罗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之间的文学论争在俄罗斯语言和文学发展中的... 彼得大帝的改革推动了18世纪俄罗斯文化和文学的快速发展,文学家们开始探索俄语诗歌发展和语言规范的道路。采用历史文化研究法,分析18世纪30至60年代,特列季亚科夫、罗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之间的文学论争在俄罗斯语言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3人的论争围绕诗歌形式改革、诗歌语言改革、诗体等级的划分和选用等展开,为18世纪俄语诗体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分析俄语诗体的演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语诗体 改革 演变 文学论争
原文传递
论六朝至初唐诗体赋的文律特征及文体意义
16
作者 王亚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7,128,共8页
五七言诗体赋是六朝初唐文坛常见的文学现象,以诗体赋为代表的骈赋与其他骈文、辞赋相比呈现出新的文律特征。以六朝初唐五七言诗体赋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体赋的基本特征,对其中五七言诗的句式和声律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与近体诗律要求相... 五七言诗体赋是六朝初唐文坛常见的文学现象,以诗体赋为代表的骈赋与其他骈文、辞赋相比呈现出新的文律特征。以六朝初唐五七言诗体赋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体赋的基本特征,对其中五七言诗的句式和声律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与近体诗律要求相对照,对比诗句和骈文对句的句法差异,考察文人从诗赋两种文体对近体诗声律的探索,从中寻绎出六朝初唐诗赋、骈文融合的文体意义。安史之乱前后及中唐时期随着儒学变迁与古文运动的兴起,明道文章观成为主流,诗体赋呈现律赋与古赋的分化与转型,诗体赋逐渐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 文律特征 文体意义
下载PDF
论周策纵“定形新诗体论”兼谈新诗文体的定型问题
17
作者 刘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4年第11期233-250,共18页
美籍华裔学者周策纵多以其在“五四”运动、红学、训诂学等领域的研究闻名,而对其新诗创作及理论建设,学界目前尚缺乏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周策纵面世于1962年的《定形新诗体的提议》是在汉语新诗格律化探索的短暂停摆之后,在诗歌... 美籍华裔学者周策纵多以其在“五四”运动、红学、训诂学等领域的研究闻名,而对其新诗创作及理论建设,学界目前尚缺乏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周策纵面世于1962年的《定形新诗体的提议》是在汉语新诗格律化探索的短暂停摆之后,在诗歌形式层面所做的更为深入的实验和省思,不仅关涉同时期中国诗界对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也暗含海外学人对于新诗“固定形式”的追求,实可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诗界“形式焦虑”的一处注脚,也为当下诗坛颇具争议的新诗文体定型问题提供了探讨的空间和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策纵 定形诗体 新诗格律 节奏
原文传递
杜诗几种特殊诗体体制研究及后世接受之述评
18
作者 吴淑玲 韩成武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3-42,共10页
杜甫创制了“同谷七歌体”“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存殁口号体”等特殊诗体。其体制特征如下:“同谷七歌体”,由7首诗组成,每首8句,每句基本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其韵律安排非一韵到底,而是分为前后两节,前节6句押一个韵,后节2句转换韵... 杜甫创制了“同谷七歌体”“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存殁口号体”等特殊诗体。其体制特征如下:“同谷七歌体”,由7首诗组成,每首8句,每句基本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其韵律安排非一韵到底,而是分为前后两节,前节6句押一个韵,后节2句转换韵部,且采用句句押韵的做法;“曲江三章章五句体”,由3首诗组成,每首5句,每句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在韵律安排上打破了传统诗歌偶数句押韵模式,将韵脚放在1、2、3、5句上,打破了人们对诗韵节奏的固有预期;“存殁口号体”,由2首诗组成,皆为声韵严整的七言绝句,每首诗前2句各举一存者一死者,且言其艺术擅长,后2句对其境遇发表感慨。后世诗论家肯定了这些诗体为杜甫首创。后世诗人多有仿制,情况不一:或对某些诗体体制逐渐认识,最终吻合;或守中有变,对某些成分做出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特殊诗体 体制研究 后世接受
下载PDF
对汉魏六朝诗体生成生态的综合考察——评《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
19
作者 陈韩杭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I0038-I0038,共1页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汉魏六朝是一个重要时期,各类诗体竞相兴起和发展。吴大顺老师的新作《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一书广泛吸收学界重要研究成果,以乐府诗歌为中心,梳理和探析汉魏六朝各类诗歌体式形态、生成机制、...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汉魏六朝是一个重要时期,各类诗体竞相兴起和发展。吴大顺老师的新作《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一书广泛吸收学界重要研究成果,以乐府诗歌为中心,梳理和探析汉魏六朝各类诗歌体式形态、生成机制、建构过程以及流变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形式 汉魏六朝 诗歌发展史 两汉魏晋南北朝 诗歌体式 重要研究成果 综合考察 流变研究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译诗体式论
20
作者 李向阳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
清末民初译诗在诗体上呈现六种体式:诗经体,楚辞体,五七言,词曲体,杂言体,白话自由体。影响译诗诗体选择的因素有原诗属性及题材、译者的文学感受及个人偏好、诗意传达的需求等。六种体式总体上表现出由文言向白话,由古典诗体向自由诗... 清末民初译诗在诗体上呈现六种体式:诗经体,楚辞体,五七言,词曲体,杂言体,白话自由体。影响译诗诗体选择的因素有原诗属性及题材、译者的文学感受及个人偏好、诗意传达的需求等。六种体式总体上表现出由文言向白话,由古典诗体向自由诗体的演进;在此过程中,“五四”新诗运动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清末民初译诗的诗体递嬗,折射出中国诗歌革故鼎新的步履。总结译诗体式,正是探究该时期译诗诗体演变,进而考察新诗生成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诗体 诗体演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