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张力的弓弦上弹奏美的分寸感——论李少君的诗学建构
1
作者 田一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李少君的诗歌创作与诗学建构突破了“自然诗人”的定位,有着更深远的旨归与意义。李少君的诗学建构聚焦于一种诗意张力的生成,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诗人用“草根诗学”昭示了新诗的百年使命;在大陆与海洋的张力中,诗人用“海洋诗学”... 李少君的诗歌创作与诗学建构突破了“自然诗人”的定位,有着更深远的旨归与意义。李少君的诗学建构聚焦于一种诗意张力的生成,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诗人用“草根诗学”昭示了新诗的百年使命;在大陆与海洋的张力中,诗人用“海洋诗学”开拓了新诗的创作疆域;在人心与人世的张力中,诗人用“诗歌心学”引领了新诗的灵魂自治的修炼途径。在这些张力的弓弦上,李少君的诗歌是一种弹奏,诗论也是一种弹奏,维持住张力,也维持着美的分寸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少君 诗学建构 灵魂自治
下载PDF
当代小说研究理论话语“中国化”的重要突围——评周保欣《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
2
作者 郭剑敏 《学术评论》 2023年第6期30-33,共4页
周保欣的学术著作《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周著”),从地方志与小说的理论及实践关系入手,来发现当代小说的美学意味和形式,建构中国当代小说的诗学理论体系,是当代小说研究理论话语“中国... 周保欣的学术著作《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周著”),从地方志与小说的理论及实践关系入手,来发现当代小说的美学意味和形式,建构中国当代小说的诗学理论体系,是当代小说研究理论话语“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收获。以地方志为切入点来建构“中国化”的当代小说诗学理论是至关重要的,这来自于中国小说与地方志书写之间深刻而悠久的历史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诗学建构 理论话语 诗学理论 当代小说研究 重要收获 地方志 美学意味
下载PDF
文学翻译的诗学建构:从归化趋于异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郑茗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5-140,共6页
文学翻译作为整个文学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具有反逻辑诗性功能的诗学建构路径常常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被放置在宏观社会历史语境中、凸显译者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意义再生产过程。再加上诗学建构维度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又一度... 文学翻译作为整个文学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具有反逻辑诗性功能的诗学建构路径常常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被放置在宏观社会历史语境中、凸显译者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意义再生产过程。再加上诗学建构维度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又一度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和指导,并对21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归化译法、异化译法进行了重新思考。具体地说来,这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实践方法而言,的确具有独特的理论支撑作用和文本规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诗学建构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从问题意识中提升的诗学建构——评《寻找身份———全球视野中的新移民文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7-160,共4页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问题意识的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范式更新(paradigmshift)是一个学科发展和推进的必不可少的推助力。即使回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来,相关的问题意识转换也是势在必行。简单回顾该学科实践嬗变的三十余年历程,我...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问题意识的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范式更新(paradigmshift)是一个学科发展和推进的必不可少的推助力。即使回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来,相关的问题意识转换也是势在必行。简单回顾该学科实践嬗变的三十余年历程,我曾经把问题意识的层次归结为三层:1)资料累积阶段;2)借助部分资料、思潮、理论加以整合的阶段;3)尽可能穷尽第一二手资料,并对研究对象了解精深,辅以研究者的个人长处,实现问题意识的世代更替阶段。这当然只是粗略划分,而阶段的递进往往是交错并存的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找身份 问题意识 诗学建构
下载PDF
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的诗学建构语境与考据型翻译模式 被引量:4
5
作者 裔传萍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1,共5页
诗学建构是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的语境之一,在此语境下,宇文所安的首要身份是文学批评家和诗学建构者,而不是翻译家。翻译成为一种途径和手段,译者选译这些唐诗的真正目的是为其著述提供可供分析和探讨的素材及例证,为他的诗学观点的论述... 诗学建构是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的语境之一,在此语境下,宇文所安的首要身份是文学批评家和诗学建构者,而不是翻译家。翻译成为一种途径和手段,译者选译这些唐诗的真正目的是为其著述提供可供分析和探讨的素材及例证,为他的诗学观点的论述和建构服务,同时也是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并认识中国古典文学。鉴于这种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采用了考据型的翻译模式,具体体现在语言考据、历史考据和心理考据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翻译 诗学建构 语境 考据型 翻译
下载PDF
岭南:地理与文化的诗学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少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16,共3页
华南师范大学地处岭南,岭南文化研究一直是其研究特色之一。几十年来,有多位学者将岭南文化作为主要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丰富成果。1986年,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开展了多种学术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 华南师范大学地处岭南,岭南文化研究一直是其研究特色之一。几十年来,有多位学者将岭南文化作为主要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丰富成果。1986年,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开展了多种学术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为岭南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术平台,凝聚了一批岭南文化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努力全面提升研究水平,希望以高品位的学术方式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现代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为及时反映研究动态、展示学术成果,本刊拟开设不定期的"岭南文化研究之窗"专栏,本期邀请几位专家就岭南文化与岭南学问题进行笔谈,意在引起学界关注和讨论,共同推动岭南文化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文献 文化研究 诗学建构 地理 吴承学 概念 专题 出版
下载PDF
齐梁形式主义诗学建构及其美学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韩仪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8,共6页
集音乐、绘画、雕刻艺术及戏剧之美于一身的齐梁文人诗歌,真实记录了齐梁时代士人的俗世生活,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的人文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透过画卷,我们能够感受到齐梁诗人倾心于以少总多、精雕细刻的艺术匠心及其形式... 集音乐、绘画、雕刻艺术及戏剧之美于一身的齐梁文人诗歌,真实记录了齐梁时代士人的俗世生活,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的人文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透过画卷,我们能够感受到齐梁诗人倾心于以少总多、精雕细刻的艺术匠心及其形式主义诗学的审美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建构 形式主义 齐梁 美学价值 雕刻艺术 历史画卷 清明上河图 审美意味
下载PDF
返本开新的诗学建构——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的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侯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8-23,共6页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返本开新 诗学建构
下载PDF
“向根”与“向他”——评陈剑晖新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永璟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诗学建构 当代散文 中国 陈剑 2004年11月 散文理论 理论体系 高校出版社 20世纪 散文研究 模糊性 依附性 转型
下载PDF
论小诗批评的诗学建构——以周作人的译介与批评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国栋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39,共4页
小诗是中国新诗发生期被创立的一种重要诗歌形态,有着丰富的诗学资源参与到这一诗体形式的建构过程。其中,周作人通过翻译与批评对小诗概念与艺术规范的确立影响最著,有些基本思想还应当在小诗建构的理论探讨中进一步发挥,或者由此总结... 小诗是中国新诗发生期被创立的一种重要诗歌形态,有着丰富的诗学资源参与到这一诗体形式的建构过程。其中,周作人通过翻译与批评对小诗概念与艺术规范的确立影响最著,有些基本思想还应当在小诗建构的理论探讨中进一步发挥,或者由此总结应当汲取的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诗 诗学建构 周作人
下载PDF
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新的散文理论话语——评陈剑晖先生新作《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游修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5-107,共3页
关键词 当代散文 全球化语境 诗学建构 理论话语 中国 20世纪90年代 文体变革 文学革命
下载PDF
华文文学研究、学科理念及其诗学建构之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庄伟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近百年来中西遭遇的历史,决定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经验具有天然的流散性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积极地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理论建构,寻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学科目标、学术话语和学术规则,建构一种能动适应于多元... 近百年来中西遭遇的历史,决定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经验具有天然的流散性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积极地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理论建构,寻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学科目标、学术话语和学术规则,建构一种能动适应于多元文化时代华文文学研究需要的灵活而丰富的、带有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学科理念和学术范式,显得相当迫切。有鉴于此,驱使我们有必要站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中,探寻海外华文文学的关键性问题、整合东西与内外资源及寻求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并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到世界移民潮和移民史视野中,即抓住作为问题的历史图景,逾越中西与文明进程,展开一番新的学术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学科理念 诗学建构 历史图景 文明进程
下载PDF
中国化批评诗学建构中雷达的角色
13
作者 赵学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2,共2页
在2013年2月6日的《文艺报》上,雷达先生发表了一篇重建文学批评精神形象的文章,指出与当前的文学创作一样,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学多样化、信息电子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批评同样也面临某种茫然、乏力、复制和虚假的困境... 在2013年2月6日的《文艺报》上,雷达先生发表了一篇重建文学批评精神形象的文章,指出与当前的文学创作一样,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学多样化、信息电子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批评同样也面临某种茫然、乏力、复制和虚假的困境,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批评,或者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文学批评应该是什么样的?雷达先生是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回答:要有强大宏阔的精神背景;要在美学原则和理论方法上有所创新;要在批评的基础方面下大功夫;要坚持独立的批评风格;要坚持批评者人格的独立风姿;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我看来,雷达先生的回答不仅是对中国当代创作界、批评界现状的再一次真诚的,极富忧患意识的提醒和呼吁,也是对自己一以贯之的批评精神的注解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雷达 诗学建构 中国化 精神形象 文学创作 《文艺报》 经济全球化
下载PDF
台湾中生代诗学建构的成绩与局限
14
作者 古远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50,共5页
中生代萧萧、简政珍、孟樊的诗论,尤其是他们在新世纪出版的诗美学著作,具有建设性,强调台湾特色,带有学院派的系统性与缜密性;重视诗歌自身特质和规律的探讨,在理论上有宏观的气势。他们三人虽加入过不同的诗社,但他们的论述不是为小... 中生代萧萧、简政珍、孟樊的诗论,尤其是他们在新世纪出版的诗美学著作,具有建设性,强调台湾特色,带有学院派的系统性与缜密性;重视诗歌自身特质和规律的探讨,在理论上有宏观的气势。他们三人虽加入过不同的诗社,但他们的论述不是为小集团鼓吹,而是从整个台湾诗坛出发进行研究。他们立足于台湾,其影响超越了台湾,但他们的论述,只是朝建构具有台湾特色的新诗理论迈进了一大步,其著作离经典化、学科化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台湾新诗 诗学建构
下载PDF
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15
作者 李有光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121-123,共3页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 诗学建构 视域融合 中西 诗歌接受史 邓新华 接受理论 诗学体系
下载PDF
新世纪诗学建构的价值重估
16
作者 宋宝伟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9-42,共4页
新世纪诗学在多元化文学语境中发展并日渐成熟,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如诗歌理论及诗人呈现帮派化趋势;诗歌写作陷入庸俗之中;理论建构急功近利缺乏"沉潜"精神;存在强烈的文学史"焦虑症",这些都是当下诗坛值... 新世纪诗学在多元化文学语境中发展并日渐成熟,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如诗歌理论及诗人呈现帮派化趋势;诗歌写作陷入庸俗之中;理论建构急功近利缺乏"沉潜"精神;存在强烈的文学史"焦虑症",这些都是当下诗坛值得警惕和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建构 本体性诗学 第三条道路写作
下载PDF
跨文化诗学建构的努力——评庄伟杰《流动的边缘——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图景与阐释》
17
作者 朱文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63-66,共4页
新年伊始,昆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十卷本,在批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谭五昌博士精心策划,陈旭光、谢有顺、张光芒、刘复生、敬文东、路文彬、何言宏、夏可君、庄伟杰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锐批评家加盟,昭示着这套文... 新年伊始,昆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十卷本,在批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谭五昌博士精心策划,陈旭光、谢有顺、张光芒、刘复生、敬文东、路文彬、何言宏、夏可君、庄伟杰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锐批评家加盟,昭示着这套文丛出版的意义非同凡响。能被冠上“新锐”二字,本身也表明这十位批评家的不同寻常,“他们思维敏锐、见解独到、学养厚实、眼界过人,是新世纪最可倚重的一支批评队伍,也是新世纪中国文艺事业极为有力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这套文丛涉及面较广,对近一二十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文艺创作、文化现象和理论方法等都进行了批评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目前国内最为活跃的一批批评家成果的集体展示,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批评水准和研究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庄伟杰 跨文化 诗学建构 阐释 批评家 精心策划 批评队伍
下载PDF
多元化思潮中的积淀与选择——新世纪诗学建构的态势及问题分析
18
作者 宋宝伟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2期38-45,共8页
新世纪诗学理论建构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在代际划分与抽样群体并存、神性诗学与低俗主张同在、中产阶级立场写作和草根诗学和谐共处等方面,诗学理论层次丰富充满活力。但同时也反映出当下诗坛缺少"沉潜"精神... 新世纪诗学理论建构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在代际划分与抽样群体并存、神性诗学与低俗主张同在、中产阶级立场写作和草根诗学和谐共处等方面,诗学理论层次丰富充满活力。但同时也反映出当下诗坛缺少"沉潜"精神、略显"浮躁"、"焦虑"的侧面,值得警醒和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诗歌 诗学建构 神性诗学 草根诗学
下载PDF
文化视角与诗学建构——评饶芃子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19
作者 黄汉平 《华文文学》 2007年第1期101-104,共4页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的成熟和发展。在这20多年来,老中青三代学人为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付出艰辛的劳作,饶芃子教授就是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一位。她近期的著作《世界华...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的成熟和发展。在这20多年来,老中青三代学人为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付出艰辛的劳作,饶芃子教授就是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一位。她近期的著作《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堪称该学科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在饶先生大量的著述中,《新视野》一书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作者个人20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与发展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饶芃子 文化视角 诗学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