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逻辑思维对诗性的背离与回归——从罗素、维特根斯坦到伽达默尔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晓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5,209,共15页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在原始思维中有其“互渗律”的起源,因而是基于语言本身的隐喻本性的,但直到康德,以往的隐喻都被理解为“使陌生变得熟悉”,成为形式逻辑的工具论,隐喻的“使熟悉变成陌生”的创新性一面却被忽视了。弗雷格和...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在原始思维中有其“互渗律”的起源,因而是基于语言本身的隐喻本性的,但直到康德,以往的隐喻都被理解为“使陌生变得熟悉”,成为形式逻辑的工具论,隐喻的“使熟悉变成陌生”的创新性一面却被忽视了。弗雷格和罗素等从逻辑中清除了陌生的东西,使之变得数理化、僵化而无创造性,必然遇到“罗素悖论”而无法自拔;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转折,从早期的分析哲学的逻辑观到晚期摆脱工具主义而转向语言游戏,有了西方逻辑思维从背离诗性到回归诗性的苗头;最后,经过伽达默尔对这一苗头的修正和发挥,将其扩展为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为隐喻和诗性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可惜,他受到海德格尔和基督教传统“圣言”的局限,最终未能就此将其创造性的对话学说提升到“语言学之后”的形而上学,而沉陷于传统存在论(本体论)的“物理学之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逻辑 隐喻 诗性 语言游戏 语言学转向
下载PDF
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存在密码”的诗性形式——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2
作者 童真 徐佳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2,共5页
“存在密码”诗性形式的背后是米兰·昆德拉为“哲理诗化”开创的一套隐含了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小说诗学体系。其中包含对小说运思原则的强调:一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为思索过程的价值;二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 “存在密码”诗性形式的背后是米兰·昆德拉为“哲理诗化”开创的一套隐含了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小说诗学体系。其中包含对小说运思原则的强调:一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为思索过程的价值;二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情境性,表现为“具体的形而上学”;三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在小说史上应当具有实现“发现的延续”的价值。此外,这套体系还包含了昆德拉将上述运思原则运用至小说创作实践的方法即“存在密码”的种种诗性形式,包括从“存在密码”的雏形、命名再到修正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存在密码 诗性形式
下载PDF
诗性困囿的戏剧性突围与范式拓新——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叙事新意探赜
3
作者 王洋 石彦伟 《传媒》 CSSCI 2024年第17期21-23,共3页
在影视叙事图谱中,一场潜滋暗长的美学革命正悄然铺展,它不仅触动了既定艺术疆界,也挑战着观众的期待阈限,预示着一次审美范式由内而外的深刻蜕变。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超验的诗性话语,激发了观众对于“边地”景观的憧憬与共鸣,实现... 在影视叙事图谱中,一场潜滋暗长的美学革命正悄然铺展,它不仅触动了既定艺术疆界,也挑战着观众的期待阈限,预示着一次审美范式由内而外的深刻蜕变。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超验的诗性话语,激发了观众对于“边地”景观的憧憬与共鸣,实现诗意表现与大众感知的深度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话语 边地 审美范式 美学革命 突围 阿勒泰 戏剧性
下载PDF
从诗性叙事到社会表述:热贡六月会仪式的原始艺术特质
4
作者 曹娅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80-85,共6页
六月会是青海黄南热贡藏区由“拉哇”主持并引领村民举行的一种原始的神灵崇拜祭祀仪式。从人类学研究视角探赜六月会仪式的特殊风俗和仪式功能,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还可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借助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解释六... 六月会是青海黄南热贡藏区由“拉哇”主持并引领村民举行的一种原始的神灵崇拜祭祀仪式。从人类学研究视角探赜六月会仪式的特殊风俗和仪式功能,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还可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借助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解释六月会仪式的诗性叙事结构所具有的原始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会仪式 原始艺术 诗性叙事 社会表述
下载PDF
满族刺绣诗性意象在校园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5
作者 耿阳 刘婧 《设计》 2024年第9期8-13,共6页
研究满族刺绣诗性意象应用于校园文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推导满族刺绣中的诗性意象生成过程,对校园文创产品需求进行分析解读。将朱志荣“意象创构论”应用于满族刺绣诗性意象视觉表现,实现物象—事象—意象的视觉转译。完成满族刺绣诗... 研究满族刺绣诗性意象应用于校园文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推导满族刺绣中的诗性意象生成过程,对校园文创产品需求进行分析解读。将朱志荣“意象创构论”应用于满族刺绣诗性意象视觉表现,实现物象—事象—意象的视觉转译。完成满族刺绣诗性意象应用于《大连理工大学花字》系列校园文创设计的方法探索。将满族刺绣与校园文创设计有机结合,为当代非遗手工艺的活化发展与校园文化资源的现实性转化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刺绣 诗性意象 校园 文创设计 应用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曾子的诗性品质与思想价值
6
作者 许春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论语》原典中的曾子,在孔门儒学的思想创造活动中,大量运用孔门诗教的兴发方式。如引用诗文唤起弟子对“孝道”的认可,以“近”“远”空间修辞启发君子之道,以“弘”彰显践仁的“任重而道远”,以“堂堂乎”意象子张的仁者气象,以“自... 《论语》原典中的曾子,在孔门儒学的思想创造活动中,大量运用孔门诗教的兴发方式。如引用诗文唤起弟子对“孝道”的认可,以“近”“远”空间修辞启发君子之道,以“弘”彰显践仁的“任重而道远”,以“堂堂乎”意象子张的仁者气象,以“自致”表达不能自已的真情实感,以“哀矜”悲悯之情告诫弟子为官之道,以“慎终”“追远”厚植“民德”,以“友”呼应和引发人格典范。其中“问”“省”“唯”“鲁”是曾子诗性品质的思想标识,“问”,即引发仁学精神的本然状态;“省”,是对儒学信念的反省能力;“唯”,蕴涵着对仁学精神的内在体认;“鲁”,体现出对仁学精神的坚信笃行。曾子的这种诗性品质和对仁学精神的反省与体悟能力,不仅使曾子的“忠恕”“孝道”“慎独”等思想学说,获得了一种诗性品质,同时也突出了孔门诗教兴发方式在孔门儒学创造活动中的思想价值,这是曾子对孔门诗教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子 诗性品质 孔门诗教 思想价值
下载PDF
后互联网视域下中国青年电影的诗性回溯与未来指涉
7
作者 李艳丹 裴蕾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5,共7页
后互联网存在时空断裂、语境断裂等问题,这让电影诗意塑造显得更为困难。然而,中国青年电影在面对后互联网时却表现出从容的姿态。他们凭借吸纳类型片架构、易变类型片内容的方式,实现电影诗性的延续和拓展。一方面,青年导演致力发掘类... 后互联网存在时空断裂、语境断裂等问题,这让电影诗意塑造显得更为困难。然而,中国青年电影在面对后互联网时却表现出从容的姿态。他们凭借吸纳类型片架构、易变类型片内容的方式,实现电影诗性的延续和拓展。一方面,青年导演致力发掘类型片的拓展空间,依据本土电影理论,塑造出诗意影像的东方性格;另一方面,后互联网本身催生出的“梦核”“池核”“怪核”等实验影像也揭露诗性指涉未来的可能,给青年电影做出提示。现实发展似乎正如德国艺术家黑特·史德耶尔所预言,当代银幕的诗性逻辑已经悄然改变。未来诗性必须借助更复杂的情动机制、更异化的劣质影像才得以实现。对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来说,后互联网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后互联网的骇浪中,导演们既感到走向未来的阻力,又朦胧看到迎面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互联网 中国青年电影 诗性回溯 未来指涉
下载PDF
阿里斯托芬《云》中的诗性伦理与新智术之争
8
作者 庞燕宁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2期65-74,共10页
阿里斯托芬的谐剧《云》是一部应被纳入诗歌和哲学之争的诗学作品。该剧呈现出新舶来的智术对当时雅典传统伦理的冲击,雅典的启蒙论争就此开启。剧中运用谐摹手法虚构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这一人物被刻意塑造成新智术派的理性主义者... 阿里斯托芬的谐剧《云》是一部应被纳入诗歌和哲学之争的诗学作品。该剧呈现出新舶来的智术对当时雅典传统伦理的冲击,雅典的启蒙论争就此开启。剧中运用谐摹手法虚构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这一人物被刻意塑造成新智术派的理性主义者、否定诗学伦理的论争对手。在剧中,阿里斯托芬用诗性伦理的视野照见了新智术的荒唐、愚蠢与悖谬,其中儿子打父亲、火烧苏格拉底思想所、“正理”与“歪理”之争等谐谑式场景,成为诗哲对决的经典闹场,让新智术在笑声中自暴其愚而自行瓦解,使观众得到诗性伦理的启蒙。尽管阿里斯托芬的思想无法改变逻各斯/理性主义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的统领态势,但当欧洲理性主义危机显现之时,重返《云》这一诗哲对决的经典,可以启发当代人对回归诗性智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斯托芬 《云》 诗性伦理 诡辩论 智术
下载PDF
以己度物·英雄符号·诗意言说——《周易》诗性审美模式研究三题
9
作者 陈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共9页
《周易》一直被解读为哲学经典,其哲思及理性的特征构成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源头;《周易》同时也是一部极富想象力的文学性经典,其诗性的特征同样构成中国文学及美学的源头。《周易》蕴含了深刻的诗性智慧,它源自远古时期早期人类所独有的... 《周易》一直被解读为哲学经典,其哲思及理性的特征构成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源头;《周易》同时也是一部极富想象力的文学性经典,其诗性的特征同样构成中国文学及美学的源头。《周易》蕴含了深刻的诗性智慧,它源自远古时期早期人类所独有的诗性思维。诗性智慧是一种以己度物和移情的审美模式,这种审美模式离不开对英雄传说的想象。《周易》卦爻辞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这也是其诗性美学的展现。《周易》的诗性审美在源流、想象及其展现三个层面依次展开,最终建构为三种模式:“以己度物”、“英雄符号”和“诗意言说”。《周易》的诗性审美模式,不仅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下文艺美学的建设亦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诗性智慧 诗性思维 以己度物 英雄符号 诗意言说
下载PDF
晚明小品文中的“江南”与诗性文化
10
作者 张啸 梁华清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随着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日趋繁荣的城市生活成为晚明社会的时代表征。江南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时期,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在这种富足环境中孕育生长的文学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晚明小品文家为我... 随着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日趋繁荣的城市生活成为晚明社会的时代表征。江南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时期,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在这种富足环境中孕育生长的文学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晚明小品文家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真实又具体的“江南”城市形象,写出了江南士人的生活情调,也勾勒了一幅全民的城市娱乐盛宴。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暴露了“江南”颓废化和精致化的一面。在江南的繁华和奢侈的背后,实际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情感的自由宣泄,体现的是一种诗性的生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小品文 江南 娱乐 诗性文化
下载PDF
从《诗经》看诗性精神对中国画造境表现作用及当代审美启示
11
作者 王建华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16-18,22,共4页
《诗经》是中国艺术文化瑰宝,其以美好的文本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诠释了诗学表达与艺术意境,为研究诗性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文艺资源。该文作者梳理《诗经》诗性精神在中国画艺术中的萌发,研究《诗经》诗性精神在中国画造境中的审美形态... 《诗经》是中国艺术文化瑰宝,其以美好的文本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诠释了诗学表达与艺术意境,为研究诗性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文艺资源。该文作者梳理《诗经》诗性精神在中国画艺术中的萌发,研究《诗经》诗性精神在中国画造境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价值,通过分析《诗经》诗性背景、审美形态以及诗性精神与中国画造境的审美性,思考诗性精神对中国画造境与当代审美的影响,基于诗本位心境、诗出位意境及诗合位化境,认为中国画造境应注重时代写意与诗性精神的结合,追求“载道畅神”的写意精神,崇尚“遗物以观物”的形神之美,增强“人生艺术化”的美育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诗性精神 中国画造境 当代审美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英韵三字经》译本的生态诗性分析
12
作者 吴静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3,共3页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以《英韵三字经》为诠释对象展开对《三字经》翻译的生态思考与诗性探询,彰显了译者翻译《三字经》的诗性智慧,既是对翻译通向“天人合一”终极境界的追求,又是对翻译的生态智慧的最终阐释与精神旨归。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英韵三字经》 生态诗性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及其审美意蕴
13
作者 吴文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5期43-46,共4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塑造审美意象、传达审美意蕴。文学语言的诗性化特征是文学作品呈现审美属性的重要原因。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主要表现为虚指性、情感性和超越性。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贯穿于创作活动和接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塑造审美意象、传达审美意蕴。文学语言的诗性化特征是文学作品呈现审美属性的重要原因。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主要表现为虚指性、情感性和超越性。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贯穿于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中,通过创设文学语境,塑造审美形象和呈现哲学意蕴来体现其深厚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诗性 诗性化建构 审美意蕴
下载PDF
传统年画的诗性审美重构与叙事语境转换
14
作者 张惠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14-I0015,共2页
一、诗性审美的当代重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的长河里,始终绽放着美好的植物、花卉,谱写成诗文形成诗性的“意象”审美。在图一和图二中,“福”字在设计重构中运用象征手法,突出其福寿双全、吉庆幸福的审美含义,拓展至将“寿星”... 一、诗性审美的当代重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的长河里,始终绽放着美好的植物、花卉,谱写成诗文形成诗性的“意象”审美。在图一和图二中,“福”字在设计重构中运用象征手法,突出其福寿双全、吉庆幸福的审美含义,拓展至将“寿星”和“花草”结合,寄寓它诗性审美的意义,拓宽表达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审美 叙事语境 当代重构 设计重构 象征手法 转换
下载PDF
冯至历史小说《伍子胥》的空间诗性
15
作者 颜慧贤 刘川鄂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80,共7页
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诗化叙事、哲理小说和“复仇”或“抉择”主题等三个方面展开,但其空间诗性亦即以空间进行艺术架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却很少被研究者们关注。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伍子胥》的空间诗性进行... 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诗化叙事、哲理小说和“复仇”或“抉择”主题等三个方面展开,但其空间诗性亦即以空间进行艺术架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却很少被研究者们关注。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伍子胥》的空间诗性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小说在叙事动力、空间赋义与主题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机制。空间在叙事结构上推动了叙事前进,成为《伍子胥》故事情节的发生器;溧水、江上、坟墓、集市等空间意象,使小说具有乌托邦、反乌托邦、异托邦等多重空间意蕴;相比于研究者们通常所认为的“复仇”或“抉择”主题,《伍子胥》的空间叙事中显现的主题则是生命漂泊中的孤独,而这也与冯至在抗战中颠沛流离的个人生命体验形成镜像关系。空间诗性,是《伍子胥》区别于中国文学史上其他历史小说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之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伍子胥》 空间诗性 文学地理学
下载PDF
地方路径里的凡人史诗与诗性正义--论张学东《西北往事三部曲》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腾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时段社会生活的书写并没有沉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心灵被细腻地呈现在作者绵密的故事营构之中。诸多平凡人物与作者一道完成着艰难的精神跋涉,在叩问历史生活的同时,作者试图借由笔下的人物来召唤带有普遍性意味的诗性正义,沉重历史的现实还原与轻逸灵动的诗意书写也使得作者笔下的西北往事具有了史与诗共同奏鸣的史诗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东 《西北往事三部曲》 地方路径 普遍图景 史诗 诗性正义
下载PDF
论《礼记·月令》的诗体形式与诗性智慧
17
作者 李鹏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礼记·月令》长期被视为历法、政令作品,其诗性品格则被遮蔽。如果借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月令》的诗性品格主要表现为:自然时序演进为伦理秩序,《月令》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充满了诗性智慧;杂用三言、四言诗体,并以... 《礼记·月令》长期被视为历法、政令作品,其诗性品格则被遮蔽。如果借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月令》的诗性品格主要表现为:自然时序演进为伦理秩序,《月令》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充满了诗性智慧;杂用三言、四言诗体,并以必要的散体叙事勾连其间,拥有较为明显的诗体结构形式;四时意象的运用产生了丰富的宗教象征和政治象征意义,《月令》诗意深厚高古。《月令》诗性品格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四时意识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 四言 四时意象 象征 诗性智慧
下载PDF
论巫、瞽史口述与《左传》的诗性特征
18
作者 李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巫、瞽史一体的职官传统,使“史”与“诗”在三代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巫、瞽史口述的历史是《左传》的早期史料来源;巫、瞽史口述的方法为《左传》所继承,并发展成一种“史有诗笔”的表现方法;巫、瞽史独立的、批判性的话语权力... 巫、瞽史一体的职官传统,使“史”与“诗”在三代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巫、瞽史口述的历史是《左传》的早期史料来源;巫、瞽史口述的方法为《左传》所继承,并发展成一种“史有诗笔”的表现方法;巫、瞽史独立的、批判性的话语权力,构成了贯穿于《左传》中的史诗精神,具体表现为天命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统一。对巫、瞽史口述与《左传》诗性特征的关系研究,对我们进一步从诗学的角度解读周代经典文本,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瞽史 《左传》 史诗精神 诗性
下载PDF
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传承与转化
19
作者 汤文益 程晋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2期136-151,共16页
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 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诗意的治理主张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性领导资源。这些资源至少为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供了三个层面的滋养:“道德仁艺”的诗性领导人格、“兴观群怨”的诗性领导功能以及“成风化人”的诗性领导境界。随着社会生产力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持续增长,教育正从“功利教育”转向“美好教育”,教育治理也迫切需要进入法治、善治、美治相得益彰的境界。这对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领导理论 诗性领导 诗教传统 美好教育
原文传递
动画电影史诗性叙事的隐喻表达——论宫崎骏《幽灵公主》的生态批评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奚沛翀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幽灵公主》被业界公认为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亦可被视为一部以生态环境为最高观照的生态动画电影,集中体现了宫崎骏的生态人文主义观念。在糅合了古今东西方各类神话、现实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诸多视觉形象建构策略,宫崎骏以史诗... 《幽灵公主》被业界公认为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亦可被视为一部以生态环境为最高观照的生态动画电影,集中体现了宫崎骏的生态人文主义观念。在糅合了古今东西方各类神话、现实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诸多视觉形象建构策略,宫崎骏以史诗性宏大叙事展现了日本室町时期虾夷族少年在自我救赎之旅中实现人神妥协的奇幻历程。利用动画这一当代视觉“复魅”手段,宫崎骏杂取人类文明各类形象符号,在现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人类世”,对人与自然各类关系进行隐喻性表达,并对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解这一永恒命题给予批判性思考。其表现出对人类历史与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为当代动画电影的生态批评价值实现作出开拓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灵公主》 诗性叙事 生态批评 隐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