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船山对朱子、阳明“尽心知性”解之批判与重构
1
作者 陈力祥 吴可 《船山学刊》 2023年第4期47-57,共11页
朱子与阳明对孟子“尽心知性”诠解之不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二者在“诚意”问题上偏外与重内的二元对立。船山从文法和逻辑的角度驳斥了朱子“知性”为先“尽心”为后的工夫次序,将其辨正为“非尽心无以知性”,认为“尽心”是“知性”的前... 朱子与阳明对孟子“尽心知性”诠解之不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二者在“诚意”问题上偏外与重内的二元对立。船山从文法和逻辑的角度驳斥了朱子“知性”为先“尽心”为后的工夫次序,将其辨正为“非尽心无以知性”,认为“尽心”是“知性”的前提;同时从为学次序和穷理方式上解构了阳明“尽心即是尽性”的内求方式,将其驳正为自明而诚、内外兼修的穷理工夫,从而使“尽心知性”的实现主体由圣人转变为君子。而船山之所以将“尽心知性”重构为“自明善而诚身”的工夫,其旨在于强调“诚身”之实践,以求重返实学、复归圣学,彰显了强烈的原道精神与时代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尽心知性 朱熹 王阳 自明
下载PDF
“诚”:中国美学的最高审美之维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天道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0-166,共7页
在中国美学看来,"诚"是本然之心,是自然之真我与朴素纯净本源之心的呈现。"诚"是本心本性的存有,最能直接体现人的自然之性、生命之真,因此,人必须适情适性、任心随意,保持与人本身同一这样一种"诚"的态... 在中国美学看来,"诚"是本然之心,是自然之真我与朴素纯净本源之心的呈现。"诚"是本心本性的存有,最能直接体现人的自然之性、生命之真,因此,人必须适情适性、任心随意,保持与人本身同一这样一种"诚"的态势,像自身一样的"自在",否则,就会失去本心自在,所以说,"不诚无物"。可以说,在中国美学中,"诚"即人生的自由与生命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自明 者自成 之审美域
下载PDF
学以致圣——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篇解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斯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7,共10页
程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旨在坚定士人成圣的信念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成圣途径。为此,他基于自身的为学经历,破除了"圣人生而知之"的偏见,将为学与成圣关联起来。针对人们的善性被不受控制的情感所遮蔽的心性状态,他提出了"... 程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旨在坚定士人成圣的信念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成圣途径。为此,他基于自身的为学经历,破除了"圣人生而知之"的偏见,将为学与成圣关联起来。针对人们的善性被不受控制的情感所遮蔽的心性状态,他提出了"性其情"的工夫原则,要求学者自觉善性,并以此来约束情感。在具体方法上,程颐坚持"自明而诚""先知后行"的工夫进路,认为工夫包括知道、信道和行道三个次第相连而又浑然一体的环节,并将颜子视为以此种工夫把握道体的典范。他进而指出,颜子与圣人相比只差一个熟化的阶段,因而前者最终成圣只是时间问题。这说明"学以致圣"是完全可能的,学者要做的就是端正为学动机,自觉拒斥俗学。程颐此论所针对的是北宋中期士人追求科举仕进,好为"巧文丽辞"的时代风潮,它确立了宋明理学的修养目标,并勾勒出理学工夫论的基本走向,在理学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颜子所好何学论 学以致圣 性其情 自明
下载PDF
“诚”的话语谱系与意义生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夏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1,共6页
有关"诚"的阐释,是历代思想家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纵观"诚"的话语谱系在子学、经学、理学解释传统中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到,建立在认识论、本体论基础上,"诚"既与经验层面的伦理规范相联系,也与天地人的... 有关"诚"的阐释,是历代思想家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纵观"诚"的话语谱系在子学、经学、理学解释传统中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到,建立在认识论、本体论基础上,"诚"既与经验层面的伦理规范相联系,也与天地人的整体意义世界和人的存在本体相联系,还与精神生活所向往的审美境界相联系。梳理"诚"的话语谱系在子学、经学和理学中的意义脉络,有助于重新审视"诚"及其衍生范畴在传统价值观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 自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