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体批评与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述范式的创构
1
作者 杨瑞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0-51,共12页
在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述类著作书写范式的建构进程中,诗话、词话、文话等话体批评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文”与“文学”观念含混不清、文话在史述实践方面早着先鞭、早期文学史作者对各类“学堂章程”的误读等影响,文话与早期文学史多有... 在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述类著作书写范式的建构进程中,诗话、词话、文话等话体批评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文”与“文学”观念含混不清、文话在史述实践方面早着先鞭、早期文学史作者对各类“学堂章程”的误读等影响,文话与早期文学史多有重合之处。早期文学史的“话体”特质主要显现于其微观叙述结构,但早期批评史“话体”特质的生成有其独特性: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史包含批评史,这为文学史的“话体”特质向批评史“平移”奠定了观念基础;另一方面,部分批评史“话体”特质的生成与其撰述者“述而不作”的批评史观密切相关。话体批评影响早期文学史与批评史书写的本体优势主要体现为:首先,二者在叙事性层面更具亲缘性;其次,话体批评体类庞大,是民国古典文学研究无法逾越的“头号资料库”;再次,对现代“史观”的共同探索也为二者之间的交叉提供了条件。反思话体批评对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述范式的影响,有助于辨析早期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源流,开辟理解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述类著作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批评 民国古典文学研究 文学史 文学批评 史述范式
下载PDF
体兼说部、杂文学与重建文学性——论中国当代作家的话体批评 被引量:3
2
作者 叶立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6,共9页
中国当代作家对话体批评传统的继承与革新,是当前作家批评的一个突出特征。为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印象,彰显批评在杂文学意义上的“创作”属性,几乎每一位当代作家都善于从“体兼说部”的故事性叙述中取譬类比。他们或设置寓言影射对象,或... 中国当代作家对话体批评传统的继承与革新,是当前作家批评的一个突出特征。为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印象,彰显批评在杂文学意义上的“创作”属性,几乎每一位当代作家都善于从“体兼说部”的故事性叙述中取譬类比。他们或设置寓言影射对象,或雕琢修辞以述观感。凡此种种,皆令批评文本的“文学性”价值弥足可观。而毕飞宇、李洱和叶兆言等人的批评实践,则以平衡“话性”与“理性”之关系的方式,贯彻了他们改良话体批评传统的写作意图。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群体对文学性批评的重建,不仅改变了当下文学批评的基本格局,而且还让批评成为了安顿心灵的生存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批评 兼说部 杂文学 文学性
原文传递
话体文学批评的肇端——重估《六一诗话》的诗学地位及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彭玉平 杨金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43-348,共6页
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史上,《六一诗话》曾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但对其诗学地位和价值的评估却长期停留在一个似是而非的阶段。本文从著述体式的创格意义、批评特色的彰显功能、理论内容的传承作用、专业研究的史料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一特... 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史上,《六一诗话》曾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但对其诗学地位和价值的评估却长期停留在一个似是而非的阶段。本文从著述体式的创格意义、批评特色的彰显功能、理论内容的传承作用、专业研究的史料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一特定研究对象在古典诗学领域的地位和价值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一诗 文学批评 诗学地位 诗学价值
下载PDF
近代上海游戏场小报的话体文学批评——以《先施乐园日报》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付优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4期65-81,共17页
20世纪20年代,在多元型批评者的推动下,中国传统话体文学批评形式在"边缘型媒体"上海游戏场小报中得到了宝贵的发展,生产出大量以诙谐之笔、慕香奁之风、写游戏之文的篇章。尽管小报批评者曾致力于将新形式、新内容引入古典... 20世纪20年代,在多元型批评者的推动下,中国传统话体文学批评形式在"边缘型媒体"上海游戏场小报中得到了宝贵的发展,生产出大量以诙谐之笔、慕香奁之风、写游戏之文的篇章。尽管小报批评者曾致力于将新形式、新内容引入古典批评场域,但受制于时代政治的影响和报载话体本身的局限,革新话体的尝试并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反而日渐消弭贬损于粗制滥造的评论文章和提倡娱乐的消费氛围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场小报 《先施乐园日报》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话体文学批评文体源流关系的建构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瑞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7-184,共8页
话体文学批评概念的提出,旨在将词话、文话、赋话、曲话等视为诗话变体。但此概念的合理性尚未得到清晰界说,这主要体现为学界常常认为诗话之外的其他话体文学批评各有源头,在作品汇编时践行这一观念,混淆话体文学批评的文本边界等层面... 话体文学批评概念的提出,旨在将词话、文话、赋话、曲话等视为诗话变体。但此概念的合理性尚未得到清晰界说,这主要体现为学界常常认为诗话之外的其他话体文学批评各有源头,在作品汇编时践行这一观念,混淆话体文学批评的文本边界等层面。但话体文学批评文体源流关系的建构实际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首先,诗话与其他话体批评之间数量的寡众对比,是激发后人搜辑、创作其他话体之作的精神动力;其次,诗话内容转型制约了后起话体批评的内涵倾向;再次,诗词文曲等文学文体之间的正变关系为诗话影响后起话体批评奠定了基础。确立话体文学批评的文体源流关系,是考察其现代转型,理解中国现代艺术批评、文学批评文体形态过渡性特征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源流 现代转型 学术史意义
下载PDF
应当重视民国话体文学批评的研究
6
作者 黄霖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0-250,共1页
《应当重视民国话体文学批评的研究》指出,话体文学批评论著长期以来被忽视、被鄙视、被歪曲、被遮蔽,在现代文学史与批评史中最多作为主流的对立面被偶尔带及。如今,正视历史,去整理、研究这些话体之作是正当其时,很有必要。
关键词 理论问题 学术界 民国文学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解弢《小说话》与民初小说批评的演进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泽宝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1-148,177,共9页
解弢的《小说话》是第一部单行本小说话,在民初小说批评史上地位特殊,具有多重开创性意义。《小说话》超越当时常见的社会批评风气,其中关于小说技法方面的讨论别树一帜,多本色当行之论。它虽以传统话体形式编著而成,但其中关于小说演... 解弢的《小说话》是第一部单行本小说话,在民初小说批评史上地位特殊,具有多重开创性意义。《小说话》超越当时常见的社会批评风气,其中关于小说技法方面的讨论别树一帜,多本色当行之论。它虽以传统话体形式编著而成,但其中关于小说演进的见解对于当今的小说史撰写仍有参考价值。此外,其中的中西小说比较批评目光锐利而又议论透辟,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也具借鉴意义。《小说话》的开创性及其理论建树,昭示着传统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在二十世纪初依然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弢 《小说 话体批评 小说技法 小说史观 比较批评
下载PDF
“影戏话”与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的文体新变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杰泓 陈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7-153,共7页
清末民初,通俗娱乐生活的丰富与现代报刊业的兴盛,为传统话体批评的赓续与新变提供了动力。继诗、文、小说、戏剧界"革命"话语提出之后,更具平民性的电影也被进步知识分子视为"通俗教育"的利器。倡导写实文学与白... 清末民初,通俗娱乐生活的丰富与现代报刊业的兴盛,为传统话体批评的赓续与新变提供了动力。继诗、文、小说、戏剧界"革命"话语提出之后,更具平民性的电影也被进步知识分子视为"通俗教育"的利器。倡导写实文学与白话文写作的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批评内容与形式的大众化。以"影戏话"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不仅见证了中国文艺观念及其表出方式的新旧转型,而且在中西电影对接过程中逐步明确了自身的艺术要素,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戏 中国早期电影 话体批评 过渡文化
原文传递
曲话文体源流新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孟昕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48,共14页
自明嘉隆年间开始,由诗话派生的曲话文体在“论辞论事”的诗话体例基础上,逐步探索着更加符合戏曲自身特性的批评方法,并最终在20世纪初蜕变为兼具历史考据、批评议论、记事杂录功能,对戏曲之文词音律、题材命意、结构排场、唱做功法、... 自明嘉隆年间开始,由诗话派生的曲话文体在“论辞论事”的诗话体例基础上,逐步探索着更加符合戏曲自身特性的批评方法,并最终在20世纪初蜕变为兼具历史考据、批评议论、记事杂录功能,对戏曲之文词音律、题材命意、结构排场、唱做功法、经营体制等进行全面探究的综合性、笔记式文艺批评文体。20世纪上半叶,曲话又呈现出鲜明的舞台化、学术化转型趋向。相较于其他文体,曲话具有显著的诗性批评特色与“中介性”文本特质,在戏曲史料存录、作品鉴评、剧史考索与理论建构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流 话体批评 古今演变
原文传递
应当重视民国话体文学批评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1,共6页
民国时期的话体文学批评,长期被视为"旧"的"死"去的文学批评。实际上,这批论著当年相当活跃,今天也没有死去,当前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认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整地展示长期被遮蔽的民国时期文学批评的重要一... 民国时期的话体文学批评,长期被视为"旧"的"死"去的文学批评。实际上,这批论著当年相当活跃,今天也没有死去,当前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认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整地展示长期被遮蔽的民国时期文学批评的重要一翼,对现代文学批评史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知;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这批"旧体"文学批评曾经为研究与承续中国文论传统作出了努力,为我国的文论传统不至于完全断裂而彻底西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的遭遇也正揭示了中国现代文论与文学演变的一条规律,即只有在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新旧共济的大道上,排除左右干扰,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生,但这种求新求变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中国文论传统 现代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古今杂糅与中西调和的当代标本——章士钊《柳文指要》述学文体论析
11
作者 李遇春 李聪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164,共12页
章士钊晚年的古典文学研究巨著《柳文指要》用文言文写成,体现了章士钊在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语境中对中国古文传统的坚守、传承与创化。从中国的述学文体发展角度来看,《柳文指要》上部“体要之部”主要继承传统的“话体”批评体式,下... 章士钊晚年的古典文学研究巨著《柳文指要》用文言文写成,体现了章士钊在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语境中对中国古文传统的坚守、传承与创化。从中国的述学文体发展角度来看,《柳文指要》上部“体要之部”主要继承传统的“话体”批评体式,下部“通要之部”偏向于借鉴以逻辑见长的现代述学文体,其整体述学风格呈现出调和中西、融贯古今的文体杂糅倾向。具体而言,“体要之部”在宏观的编纂观念和体式上承袭了传统文话的“载道”观和“辨体”观,而在微观呈现层面上,传统的资料汇编类文话和随笔札记类文话以及古代文章学术语也提供了重要的文体借鉴。与“体要之部”按文类划分不同,“通要之部”按专题组织,其结构和表述都具备了现代述学文体所必需的系统的逻辑性。《柳文指要》上下两部以改良过的桐城古文笔法串联成一体,述学时兼顾“义理”“考据”和“词章”。它是章士钊一生述学精义的总结,为当代中国述学文体的创化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士钊 《柳文指要》 述学文 话体批评 桐城古文
原文传递
“兴味派”文人与小说话关系探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泽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139,共9页
小说话这一传统的话体批评形式虽由梁启超提出并定名,但使其真正兼备话体批评诸种特质的,是'兴味派'文人。'兴味派'文人有自觉的小说话写作意识,利用报刊专栏等方式扩大小说话的影响,并初步萌生了为小说话立'史'... 小说话这一传统的话体批评形式虽由梁启超提出并定名,但使其真正兼备话体批评诸种特质的,是'兴味派'文人。'兴味派'文人有自觉的小说话写作意识,利用报刊专栏等方式扩大小说话的影响,并初步萌生了为小说话立'史'的概念。'资闲谈'这一话体批评的本质属性,也是由'兴味派'文人最初正式引入小说话的。同时,'兴味派'文人在小说话中规范小说边界,重构小说经典谱系,并以渲染轶事来塑造群体认同,以广泛的类比来确立流派格调。最终,小说话成为'兴味派'群体建构的重要工具,两者由此呈现出双向塑造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味派” 小说 话体批评特质 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