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斯年、顾颉刚中山大学语史所时期矛盾考论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召兴 《云梦学刊》 2006年第6期14-20,共7页
学界多认为,学术见解的歧异是傅斯年与顾颉刚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时期产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治学异趣在这一冲突中的“份量”究竟有多大,却值得考析。从北大国学门到中山大学语史所再到中研院史语所,其旨趣是一脉相承的,... 学界多认为,学术见解的歧异是傅斯年与顾颉刚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时期产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治学异趣在这一冲突中的“份量”究竟有多大,却值得考析。从北大国学门到中山大学语史所再到中研院史语所,其旨趣是一脉相承的,疑古思潮并非这些研究机构的集众旨趣,而“疑古”的顾颉刚却多参与其中。同时,后来竖起“史料学派”大旗的傅斯年,其早年学术性格恰在“疑古”与“考信”之间,他由疑古转向考信,可以说是其学术思想的内在发展,不必有意与顾颉刚立异,更何况顾颉刚学术思想之发展也是“始于疑,终于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顾颉刚 语史所 疑古
下载PDF
试论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南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形成于20世纪初的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框架,是一种以通语语音发展为主的单线模式的研究框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随着历史方音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原框架因忽略方音研究造成的对文献中复杂语音现象的描写与解释的困难逾益突出,一种兼顾时... 形成于20世纪初的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框架,是一种以通语语音发展为主的单线模式的研究框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随着历史方音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原框架因忽略方音研究造成的对文献中复杂语音现象的描写与解释的困难逾益突出,一种兼顾时空维度的新的研究框架正在形成,以通语语音史为主、历史方音为辅的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正在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音系 方音 研究框架
下载PDF
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传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75,共9页
本文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运作理念和学术实践为考察视角,试图将其放入新思潮的背景之下,由个人扩大到群体,对研究所同仁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开创的西南民族研究及其学术影响作出了讨论。语史所同仁利用其所倡导的... 本文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运作理念和学术实践为考察视角,试图将其放入新思潮的背景之下,由个人扩大到群体,对研究所同仁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开创的西南民族研究及其学术影响作出了讨论。语史所同仁利用其所倡导的田野调查实践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法对西南民族的调查研究,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西南民族研究之先声,还直接催生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形成和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早期的研究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民族学田野调查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学科训练,致使对调查方法和研究分析工具的掌握有欠成熟;二是受研究经费的不足和战乱的影响,导致调查时间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论的深度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史所 科学方法论 西南民族 田野调查
下载PDF
汉语史论文写作漫议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志翘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5-70,共6页
中文本科生汉语史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问题: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开口不宜过大,开掘必须要深。1.可从前人研究的空缺处入手;2.可从平时学习中“疑惑”处入手;3.可从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中选题。1、材料收集与选题并无先后之分... 中文本科生汉语史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问题: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开口不宜过大,开掘必须要深。1.可从前人研究的空缺处入手;2.可从平时学习中“疑惑”处入手;3.可从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中选题。1、材料收集与选题并无先后之分,往往交叉进行。收集材料要有针对性,广泛性:1.与论文有关的研究资料;2.可作为论文例证的语料。对所收集的材料要作认真细致的甑别,以避免语料时代的错误和文献材料的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 选题 材料收集 言材料 出土材料 传世文献
下载PDF
论白居易诗中“适”的意义——以诗语史的独立性为基础 被引量:9
5
作者 松浦友久 李宁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42-48,共7页
本文认为,白居易诗中“适”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对于生命的关切,是以安适、快适、于不适之中求适为其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诗人不论是身处逆境,抑或身处顺境,始终以“适”作为向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以“适”调整心理平衡,这种“... 本文认为,白居易诗中“适”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对于生命的关切,是以安适、快适、于不适之中求适为其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诗人不论是身处逆境,抑或身处顺境,始终以“适”作为向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以“适”调整心理平衡,这种“诗性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适 理念 情性 精神追求
下载PDF
华南学派史学理论溯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37,共15页
华南学派是目前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治学方法与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探讨。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植根于中山大学文科设立以来"眼光向下"与跨学科治学的学术传统,师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华南学派是目前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治学方法与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探讨。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植根于中山大学文科设立以来"眼光向下"与跨学科治学的学术传统,师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并在与海外学者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通的治学理念。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及其学术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某些共有特征。探寻该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应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学派 中山大学 语史所 顾颉刚 傅衣凌 梁方仲 人类学
下载PDF
民国时期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述评——以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该所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史学理论及方法的训练,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江应梁、王兴瑞、曾昭璇、梁钊韬等一大批现代史学专业人才就出自该所。文科研究所研究生... 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该所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史学理论及方法的训练,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江应梁、王兴瑞、曾昭璇、梁钊韬等一大批现代史学专业人才就出自该所。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经验,对当今高校和研究所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史所 文科研究所 学专业 研究生
下载PDF
构建汉语语篇学的基础和原则 被引量:3
8
作者 丁金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语篇”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特定概念源于印欧语,是建立在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屈折语基础之上的。而单向、单维、定向线性的屈折意识,天然地控制着人们在言语表达时追求与语句变化统一性的努力,其推进言语表述上的逻辑顺序为内在抽象语义与... “语篇”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特定概念源于印欧语,是建立在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屈折语基础之上的。而单向、单维、定向线性的屈折意识,天然地控制着人们在言语表达时追求与语句变化统一性的努力,其推进言语表述上的逻辑顺序为内在抽象语义与外在形式结构关联并置,从而造成逻辑严谨、确认性强等特点。而汉语则以形音义为一体的立体多维结构,从而形成汉语社群的人们在言语表达时注重整体和谐,语篇的题旨情趣与客观规律要一致,而外在的言语表达则应与题旨情境相协调,国人的这种空间思维逻辑具有多维、多向、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思维特征,诱导出以“心”为轴的聚敛表征,完全异于西语的必须凭借外在形式来完成内在语义连贯,一切都围绕题旨来转。汉语语篇学必须立足于异质语言观来展开,考察汉语语篇研究的历史渊源,摸索构建现代汉语语篇语言学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篇研究 中西比较 构成要素 《文心雕龙》
下载PDF
东北方言历时语音研究的新突破——读《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札记
9
作者 汪银峰 单鸿飞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9期27-30,共4页
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通语史研究,对方音史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关于东北方音史的研究,几乎无人涉猎。造成东北方音史研究滞后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观念的滞后,二是研究材料的匮乏。2016年,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 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通语史研究,对方音史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关于东北方音史的研究,几乎无人涉猎。造成东北方音史研究滞后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观念的滞后,二是研究材料的匮乏。2016年,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的出版,改变了当前东北方言历时研究的现状,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音史的著作,为我们建立了东北方音史研究的新模式,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音 东北方言 《清代东北方言音研究》
下载PDF
浅论语文阅读教学的功能
10
作者 孙东明 《大观周刊》 2012年第42期217-217,共1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读书百遍,其艾自见。”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读书百遍,其艾自见。”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能力 课内课外延伸
下载PDF
“正名”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
11
作者 王启涛 《中国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45-408,2,共65页
“正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治国纲领之一。本文力图对这一跨学科的理论进行集大成式的考证和阐释,从更新的角度、更广的视角、更大的格局研究和谱写中国语言文字史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文... “正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治国纲领之一。本文力图对这一跨学科的理论进行集大成式的考证和阐释,从更新的角度、更广的视角、更大的格局研究和谱写中国语言文字史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文章分为八个部分:(1)“正名”是“使语言文字正确规范”或“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行为。(2)“正名”是对语言文字的辨正,也就是对语义进行准确辨析和正确理解,科学把握和使用语言文字,准确区分客观事物。“正名”论认为语言文字与概念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原本是任意的,这种关系允许变更,从而产生一词多义和方言民族语,但是这种关系又不能轻易变更和经常变更,这就体现为语言文字的规定性和稳定性。(3)“正名”反对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4)“正名”要求通用语言文字既要继承古语,又要体现今语;既要体现雅言,也要关注方俗语。(5)“正名”即由官方确定和规范通用语言文字,唯有最高统治者——圣王才能胜任此项工作。(6)“正名”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维护王朝大一统的前提条件,是王朝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论基础。(7)“正名”是数千年来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主旋律。中国历史上围绕“正名”,形成了一系列以“正”字打头的正音、正义、正字的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字典辞书。(8)“正名”产生了一系列《百家姓》性质的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童蒙识字课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通用言文字 中国言文字 中国言文字学 互证
下载PDF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档案学理论和实践述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传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3-26,共4页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以下称语史所)是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较早且较典型的学术机构。以顾颉刚为首的语史所同仁,在1920年代积极倡导搜集地方政府民间档案,体现出明确的"民史"意识特色,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理论,推动...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以下称语史所)是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较早且较典型的学术机构。以顾颉刚为首的语史所同仁,在1920年代积极倡导搜集地方政府民间档案,体现出明确的"民史"意识特色,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理论,推动了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史所 顾颉刚
原文传递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新史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11,共15页
自20世纪初梁启超鼓吹新史学以来,学界对新史学的理解几经流变。然而,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及"民史"研究的倾向始终是新史学两大最基本的主张:在内容上要求突破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政治史藩篱,而以民众史、社会史为主... 自20世纪初梁启超鼓吹新史学以来,学界对新史学的理解几经流变。然而,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及"民史"研究的倾向始终是新史学两大最基本的主张:在内容上要求突破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政治史藩篱,而以民众史、社会史为主体;在方法上要求突破传统史学的束缚,充分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和方法辅助史学研究。但是,这些主张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史学实践。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成立后,在研究内容上从民俗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入手,成为"民史"建设躬身践行的先锋,在方法上运用现代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历史,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史所 科学方法论
原文传递
“勾当”词义源流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菊芬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勾当”是汉语常用词之一,最初作动词,表示“主管,料理”义,并用作职衔名;晚唐五代时引申出“事情”义,之后约在元代,“坏事情”一义从中分化出来,并在现代汉语中最终取代“勾当”的其他用法成为常用义。探讨“勾当”的用法变化及其原... “勾当”是汉语常用词之一,最初作动词,表示“主管,料理”义,并用作职衔名;晚唐五代时引申出“事情”义,之后约在元代,“坏事情”一义从中分化出来,并在现代汉语中最终取代“勾当”的其他用法成为常用义。探讨“勾当”的用法变化及其原因,可以为汉语词汇研究以及语文辞书编纂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演变 “勾当”
下载PDF
《型世言》中的“VP+在+NP”结构
15
作者 陈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8-71,共4页
《型世言》中的“VP+在+NP”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动词+在+NP,动宾结构+在+NP,动补结构+在+NP;从语料数量上看,“动词+在+NP”结构最多,占总量的88.6%;从用法上看,“动词+在+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多数“动宾结构+在+NP”的用法... 《型世言》中的“VP+在+NP”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动词+在+NP,动宾结构+在+NP,动补结构+在+NP;从语料数量上看,“动词+在+NP”结构最多,占总量的88.6%;从用法上看,“动词+在+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多数“动宾结构+在+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部分“动补结构+在+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用法
下载PDF
美术史研究的“语-图”关系范式——评《中国美术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
16
作者 赵敬鹏 《中国美术研究》 2015年第3期141-143,共3页
《中国美术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置身于当前的"图像时代",开辟了美术史研究的"语-图"关系问题域。此书以"语-图"关系的历史为起点,勾勒出一体、分体与合体等三种主要的"语-图"关系形态,由此开... 《中国美术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置身于当前的"图像时代",开辟了美术史研究的"语-图"关系问题域。此书以"语-图"关系的历史为起点,勾勒出一体、分体与合体等三种主要的"语-图"关系形态,由此开展对这一范式的逻辑建构。进一步研究表明了新学术范式的诞生,也表征了语言艺术与图像艺术之间关系的必要性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中的图关系研究》 -图”关系 图像时代
原文传递
三江史门勉语的音韵特点
17
作者 田口善久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4,共8页
本文主要描述广西三江史门勉语的音韵特点。通过比较说明史门勉语与交公勉方言、优勉方言的亲疏关系,并认为史门勉语与交公勉方言有接触关系。
关键词 广西 瑶族 三江门勉 音韵 特点 音位系统
原文传递
《漢語史學報》稿約
18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8年第1期254-255,共2页
《漢語史學報》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刊物,刊載海内外有關漢語史研究的學術論文,包括詞彙訓詁、語法、音韻、文字等方面,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術評論。本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一年出版兩輯,... 《漢語史學報》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刊物,刊載海内外有關漢語史研究的學術論文,包括詞彙訓詁、語法、音韻、文字等方面,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術評論。本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一年出版兩輯,現爲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録集刊,並被中國知網(CNKI)、萬方期刊、維普期刊三大全文數據庫收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學術 社會 科學 學報
原文传递
史禄国与中国学术界关系考实——以“云南调查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传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7-16,共10页
史禄国被誉为对中国民族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人"。然其在中国学界的际遇,以"云南调查事件"为界限,前期礼遇尤佳,此后则受到学界诸多非议,惟傅斯年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史氏受到学界非议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学术转型... 史禄国被誉为对中国民族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人"。然其在中国学界的际遇,以"云南调查事件"为界限,前期礼遇尤佳,此后则受到学界诸多非议,惟傅斯年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史氏受到学界非议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学术转型时期,彼时中国学者学术视野狭窄,对国际学术新潮的把握严重不足;二是现下学界在研究材料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史氏作为该事件主角的主体叙事和主体意识的表达,致使整个调查事件中某些重要的事实长期未能被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国 傅斯年 中大语史所 云南民族调查
原文传递
华南学派史学理论溯源
20
作者 王传 《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最近30余年来,一批历史学和人类学学者以'华南'为试验场,在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研究范式已水到渠成'。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学术群体,其核心成员包括陈春声、刘志伟、郑振满、赵世瑜... 最近30余年来,一批历史学和人类学学者以'华南'为试验场,在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研究范式已水到渠成'。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学术群体,其核心成员包括陈春声、刘志伟、郑振满、赵世瑜以及海外的科大卫、萧凤霞、蔡志祥等。按照2009年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的说法,他们的历史人类学已经形成了'华南研究'或'华南学派',其研究已经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运动 语史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