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患者血片样本PCR鉴定 被引量:9
1
作者 郑徽 朱淮民 +1 位作者 宁北芳 李翔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对云南省1例诊断为“间日疟”患者血片中形态不典型的疟原虫虫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抽提待鉴定血片和已知感染虫种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血片疟原虫基因组DNA,再根据疟原虫小核... 目的对云南省1例诊断为“间日疟”患者血片中形态不典型的疟原虫虫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抽提待鉴定血片和已知感染虫种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血片疟原虫基因组DNA,再根据疟原虫小核糖体亚基(SSUrRNA)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种特异性引物,然后对包括待鉴定血片在内的疟原虫DNA分别进行PCR鉴定。结果用诺氏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从待鉴定血片DNA中扩增出约150bp条带,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诺氏疟原虫SSUr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云南省该例疟疾患者感染了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人体自然感染 SSU RRNA
下载PDF
诺氏疟原虫的人体自然感染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淮民 李军 郑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1,共2页
云南省墨江县1例“间日疟”患者的血片,经回顾性镜检,发现疟原虫形态特别,早期滋养体多核,红细胞内有多个虫体寄生,晚期滋养体有形成带状趋势。裂殖体和配子体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诺氏疟原虫。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人体感染 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
下载PDF
感染人类的第五种疟原虫—猴诺氏疟原虫 被引量:19
3
作者 邹春燕 黄亚铭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4-486,共3页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疟原虫 感染人类 肾功能衰竭 红细胞内 原虫血症 被感染者 按蚊相
下载PDF
人体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形态学描述、分子鉴定和msp-1片段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徽 朱淮民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5-16,共2页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S&T,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Natural Resourses”(No.2004DKA30480) LM Malaria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devas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world. The annual case number of the...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S&T,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Natural Resourses”(No.2004DKA30480) LM Malaria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devas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world. The annual case number of the disease is estimated to be 350~500 million, and it causes about 1~3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 most of them are children.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drug resistance of the parasite and th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mosquitoes, it become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malaria. Furthermore, Simian malaria parasites infecting human were reported many times,which might cause severe public health problem. Since prevention of malaria epidemics hasn’t achieved tremendous success, emergence of primate malaria infection in human makes the situation even more complicated. Recently when we examine retrospectively the smears of “P. vivax” collected from Yunnan Province(the patient had spent sometimes in China-Myanmar border,logging), we found the similarity in morphology between the smears of the Yunnan patient and the naturally acquired P. knowlesi infection of human reported in Thailand, which belongs to primate malaria. P. knowlesi usually infects monkeys in nature and is shown to be infective to human occasionally from the report of oversea. It hadn’t drawn much attention of scientists, because its clinic symptoms were neither specific nor severe. The morphology of P. knowlesi in human infection could not easily differentiate with other Plasmodium species, especially for atypical form of P. vivax and P.malariae. We observed all stages of the erythrocytic cycle of the parasite in Giemsa-stained blood films. Early trophozoites appeared as ring forms as early trophozoites of P. falciparum in multi-infection,except the rings were a little larger. Frequently, more than one ring forms were noted in erythrocytes and double or tri-chromatin dots were also seen. Late trophozoites were usually amoeboid, as that of P. vivax. Sometimes, the cytoplasm was compact, which occupied no more than two-third of the erythrocytes. Some late trophozoites had a trend to form “band” that are typical for P. malariae. Mature schizonts had a central cluster of 8 to 16 merozoites and did not fill the whole erythrocyte. Late trophozoites and schizonts were densely pigmented with dark brown/black malaria pigment. Gametocytes filled most part of the erythrocytes and malaria pigment was scattered. The structure of gametocytes was compatible with that of P. vivax,but smaller. From the observation above, we can’t conclude which species of Plasmodium the patient was infected with. A DNA-based diagnosis with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method targeting the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 rRNA) genes of two human malaria species and P. knowlesi was introduced. The blood films were scraped using a clean blade. All the films were incubated overnight at 37℃ and extracted with pheonl-chlorolform and DNA was precipitated with isopropanol. Using primers targeting SSU rRNA of different Plasmodium species, the extacted DNA was amplified by PCR with different primes for P.falciparum, P.vivax and P. knowlesi,respectively. The primer pair specific for P. knowlesi produced a single fragment of 150 bp.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were digested by endonuclease, cloned into T-vector,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XL-10. Analysis of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amplified fragment was identical to the sequence of P. knowlesi. This result confirmed that the patient was infected with P. knowlesi, not P. vivax. A pair of primer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reported msp-1 partial sequence of P. knowlesi. The partial msp-1 encoding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from the extracted DNA.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were digested by endonuclease, cloned into pET-32a vector,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XL-10. Analysis of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partial msp-1 gene was identical to the sequence of P. knowlesi, which was deposited in the GenBank previously.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ET-32a/msp-1 was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BL21(DE3), and then the positive recombinant clone was expressed by induction with IPTG. The expressed E. coli BL21(DE3) was analyzed by SDS-PAGE gel electrophoresis. A 31 kDa fusion protein band could be discerned. E. coli BL21(DE3) containing recombinant msp-1 was disintegrated with supersonic, then centrifuged. SDS-PAGE gel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the msp-1 is expressed in E. coli as precipitation. The protein was purified by Ni-NT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column. Western blo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urified protein could react with the blood serum from the patient infected with P.falciparum and its molecular weight accorded with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naturally human infection of P. knowlesi in China,and also established the basis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lasmodium species. Further working idea for identifying the P. vivax multinucleatum, an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infection of simian malaria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人体感染 问R疟原虫多核亚种 SSU RRNA msp-1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新加坡诺氏疟原虫警报
5
作者 邱趁丽(摘译) 周晓明(审校) 《世界感染杂志》 2008年第6期450-450,共1页
我们报告1例在新加坡这个从来一个没有疟疾的国家发现了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例。确认诊断使用经过验证的特异性引物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在工业化的国家,自由放养的灵长类动物是人感染诺式疟原虫的潜在来源,在新加坡诺... 我们报告1例在新加坡这个从来一个没有疟疾的国家发现了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例。确认诊断使用经过验证的特异性引物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在工业化的国家,自由放养的灵长类动物是人感染诺式疟原虫的潜在来源,在新加坡诺式疟原虫的感染需要与发热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新加坡 聚合酶链式反应 警报 自然感染 鉴别诊断 特异性引物 灵长类动物
下载PDF
用死抗原给恒河猴作预防接种以对抗诺氏疟原虫
6
作者 冯兰湘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1974年第6期271-272,共2页
将死的诺氏疟原虫作为抗原,混以福氏佐剂一同接种于恒河猴。结果,该猴经两次接种即产生了对同种疟原虫的免疫力,而单独用抗原或伴以核苷酸与氢氧化铝的结合物及BCG等其他住剂,则未获成功。兹将抗原伴以福氏佐剂的试验摘要于后: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恒河猴 猕猴 抗原 预防接种 免疫接种 防疫
下载PDF
我国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感染现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1
7
作者 潘波 裴福全 +7 位作者 阮彩文 林荣幸 岑咏珍 刘梦然 邓卓晖 任文峰 廖寅斌 李晓恒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 探讨和分析我国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感染现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样制作厚、薄血膜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血样基因组DNA,通过两轮PCR扩增疟原虫核糖体DNA(rDNA... 目的 探讨和分析我国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感染现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样制作厚、薄血膜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血样基因组DNA,通过两轮PCR扩增疟原虫核糖体DNA(rDNA),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分析。 结果 患者于2014年10月7日从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旅游1周回国,2014年10月16日在广州市首次发病,出现发热、寒颤和出汗等临床症状。2014年10月26日初步诊断为疟疾并住院治疗。镜检血涂片可见典型的诺氏疟原虫形态,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略增大,可见大滋养体呈一环、双核,黑褐色疟色素较恶性疟原虫稍大稍粗;裂殖体内可见6~8个裂殖子,有明显的褐色疟色素。PCR扩增出与预期一致的诺氏疟原虫特异性条带,片段长1 099 bp,测序经BLAST分析,其序列与诺氏疟原虫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AM910985.1、L07560.1和AY580317.1)一致性为99%,确诊为诺氏疟原虫感染。给予患者氯喹和伯氨喹8日治疗,于2014年10月28日出院时,再给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治疗。 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诊断其为输入性诺氏疟原虫现症感染病例,也是广东省乃至我国首次输入性诺氏疟原虫感染病例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人感染诺氏疟原虫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其诊治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高世同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43-445,共3页
诺氏疟原虫为猴疟原虫的一种,在自然界丛林环境中,通过按蚊在猴群中相互传播感染,构成猴-蚊-猴的自然疫源地。1965年 Chin 等[1]首次报道了人感染诺氏疟原虫,但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鲜有新增患者[2]。2004年 Singh 等[3]采用核酸... 诺氏疟原虫为猴疟原虫的一种,在自然界丛林环境中,通过按蚊在猴群中相互传播感染,构成猴-蚊-猴的自然疫源地。1965年 Chin 等[1]首次报道了人感染诺氏疟原虫,但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鲜有新增患者[2]。2004年 Singh 等[3]采用核酸诊断技术对显微镜检查诊断为三日疟、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患者血样进行复核时,发现多数为诺氏疟原虫感染。 Cox-Singh 等[4]采用套式 PCR 方法对马来西亚沙捞越、沙巴、彭亨州收集的疟疾血样进行检测,诺氏疟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7.7%、83.7%和100%,表明人体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现象在该地区普遍存在。诺氏疟原虫被认为是继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之后新发现的第5种人体疟原虫[5]。目前,本病主要在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传播流行,随着人类对森林生产活动的不断扩展,往返疫区人员的流动,感染的患者不断增多,死亡患者时有发生[6]。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现就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疟原虫感染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疟原虫
原文传递
诺氏疟原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洋 徐政 朱卫立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62-65,70,共5页
诺氏疟原虫是一种主要感染猕猴的疟原虫。自2004年起,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陆续报告人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例。诺氏疟原虫成为国内外学者、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共... 诺氏疟原虫是一种主要感染猕猴的疟原虫。自2004年起,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陆续报告人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例。诺氏疟原虫成为国内外学者、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共同关注的重点。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诺氏疟原虫的发现、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疟疾 流行病学 人畜共患病
原文传递
诺氏疟原虫疟疾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雅盼 李娇 +6 位作者 鲍丽 段萍 桑晓宇 杨娜 冯颖 陈启军 姜宁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64-1867,1884,共5页
1 诺氏疟原虫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经按蚊传播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全球性传染病。目前,疟疾、艾滋病和结核病被认为是世界上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3种传染病。诺氏疟原虫是继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 1 诺氏疟原虫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经按蚊传播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全球性传染病。目前,疟疾、艾滋病和结核病被认为是世界上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3种传染病。诺氏疟原虫是继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之后被发现的第5种感染人的疟原虫。1932年,诺氏疟原虫首先在食蟹猴(长尾猕猴) 的体内被发现。1965年,CHIN等[1]首次报道了人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例,但是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鲜有新增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猕猴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恒河猴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英文)
11
作者 陈林 李国桥 +1 位作者 卢耀增 罗灼玲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65-69,108,共6页
目的 探讨诺氏疟原虫 (Plasmodiumknowlesi)感染恒河猴 (Macacamulatta)引起有关脏器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 病解 3例感染疟原虫未经治疗病死的猴 ;2例感染疟原虫经青蒿琥酯 (artesunate)栓剂治疗后又复发的猴 ;1例感染疟原虫经磷酸... 目的 探讨诺氏疟原虫 (Plasmodiumknowlesi)感染恒河猴 (Macacamulatta)引起有关脏器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 病解 3例感染疟原虫未经治疗病死的猴 ;2例感染疟原虫经青蒿琥酯 (artesunate)栓剂治疗后又复发的猴 ;1例感染疟原虫经磷酸哌喹 (piperaquinephosphate)治愈后死于上肢坏死感染的猴。对有关脏器均进行切片检查。结果  3例 (1号、7号和 12号 )未经治疗而病死的猴和 1例 (72号 )虽经青蒿琥酯栓剂治疗但很快被排出体外的猴的心、肝、脾、肺、肾、大小脑、胰腺、甲状旁腺、脑垂体和淋巴结等均有严重病变 ,含原虫的红细胞和疟色素聚集于这些脏器的毛细血管内。 1例 (131号 )经用哌喹治愈而死于上肢坏死的猴 ,除见多个脏器内有色素沉积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外 ,可见胰岛细胞、甲状旁腺和垂体细胞萎缩和消失等病变。 1例 (33号 )用青蒿琥酯栓剂治疗后短期原虫转阴 ,但又复燃的猴被灌药致死 ,多个脏器所见与感染后未经治疗者明显不同 ,仅见肝脏Kupffer细胞和大脑基质细胞内含原虫和疟色素 ,多个脏器均呈修复。结论 本文报导了诺氏疟原虫感染恒河猴后各有关脏器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特别是观察到胰岛细胞、甲状旁腺和垂体细胞的萎缩和消失与心肌细胞的溶解是国内外文献所未记载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恒河猴 尸体解剖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广西某猴场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调查
12
作者 王子玥 杨益超 +1 位作者 陈智平 石云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4-496,共3页
了解广西猴类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为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的防控提供依据。采集广西某猴养殖场猴血样600份,其中食蟹猴330份,獄猴270份,巢式PCR扩增田鼠巴贝虫、诺氏疟原虫的18SrRNA基因,检测感染情况。测序PCR扩增阳性产... 了解广西猴类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为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的防控提供依据。采集广西某猴养殖场猴血样600份,其中食蟹猴330份,獄猴270份,巢式PCR扩增田鼠巴贝虫、诺氏疟原虫的18SrRNA基因,检测感染情况。测序PCR扩增阳性产物,BLAST比对分析,鉴定虫种。结果显示,共16份血样田鼠巴贝虫扩增阳性,感染率为2.7%(16/600),其中食蟹猴13份,感染率为3.9%(13/330);猫猴3份,感染率为1.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份阳性PCR产物序列与田鼠巴贝虫序列(GenBank登录号:KC904078.1)一致性最高,为99.9%0未检测到诺氏疟原虫阳性血样。广西的猴中输入性诺氏疟原虫的定殖风险较低,田鼠巴贝虫的感染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鼠巴贝虫 诺氏疟原虫 巢式PCR 广西
原文传递
磷酸萘酚喹伍用青蒿素对猴疟原虫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京燕 丁德本 +1 位作者 李国福 赵京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42-444,共3页
目的研究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对猴疟的治疗作用。方法感染诺氏疟原虫恒河猴模型随机均分为9组(3只/组),A组和B组分别灌服6和10mg/kg磷酸萘酚喹3d,1次/d;C组和D组分别灌服31.6和100mg/kg青蒿素,第1天2次,第2~3天各1次;E组、F组和G组... 目的研究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对猴疟的治疗作用。方法感染诺氏疟原虫恒河猴模型随机均分为9组(3只/组),A组和B组分别灌服6和10mg/kg磷酸萘酚喹3d,1次/d;C组和D组分别灌服31.6和100mg/kg青蒿素,第1天2次,第2~3天各1次;E组、F组和G组用10mg/kg磷酸萘酚喹分别与10、20和25mg/kg青蒿素配伍(即以1誜1、1誜2和1誜2.5配伍)灌服;H组和I组分别灌服单药磷酸萘酚喹10mg/kg和青蒿素30mg/kg。于给药后24h观察原虫感染率,以给药后105d查不见原虫为治愈标准。结果给药后24h,A、B、C、D组原虫下降率均超过90%。E、F和G组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依次为(56.0±16.0)、(53.3±4.6)和(56.0±8.0)h,均较H组[(69.3±4.6)h]快。A、B、D、E、F和G组治愈猴数分别为1、3、3、2、2和3只。C、H和I组均未治愈。结论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可降低伍用单药剂量,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两药1誜2.5的比例配伍治愈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萘酚喹 青蒿素 诺氏疟原虫 猕猴
下载PDF
是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还是灵长类疟原虫?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徽 朱淮民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年第4期155-158,共4页
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和灵长类的诺氏疟原虫的红内期形态十分相似,仅靠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和患者的临床症状难以区分。虽然诺氏疟原虫感染人的病例少有报道,但并不应忽视。利用分子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种疟原虫基因组内相对保守的序列,设... 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和灵长类的诺氏疟原虫的红内期形态十分相似,仅靠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和患者的临床症状难以区分。虽然诺氏疟原虫感染人的病例少有报道,但并不应忽视。利用分子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种疟原虫基因组内相对保守的序列,设计特异性核酸序列进行鉴定,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 灵长类疟原虫 诺氏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感染
下载PDF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瑞敏 李素华 +5 位作者 高丽君 钱丹 杨成运 刘颖 赵玉玲 张红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0-613,共4页
目的:对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及血涂片和抗凝血样本,采用镜检、快速诊断实验(RDT)、巢式PCR及18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等方法对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结论:患者2017... 目的:对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及血涂片和抗凝血样本,采用镜检、快速诊断实验(RDT)、巢式PCR及18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等方法对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结论:患者2017年3月至9月在印度尼西亚从事木材加工工作,回国1周后出现发热、畏寒和出汗等症状,每天夜间发作。镜检血涂片可见典型的诺氏疟原虫形态,RDT阴性,巢式PCR扩增出与诺氏疟原虫序列一致的特异性条带。所得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基因序列(登录号为DQ350266.1、L07560.1和AY327554.1)的一致性达99%,确诊为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感染病例。给予患者磷酸氯喹和磷酸伯氨喹8 d疗法、服药后1周再给予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治疗,患者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氏疟原虫 输入性 诊断 河南省
下载PDF
东南亚人类诺氏疟疾警报
16
作者 邱趁丽(摘译) 周晓明(审校)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2009年第1期34-34,共1页
1新加坡报告1例在新加坡从来没有疟疾的国家发现了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例。确认诊断使用经过验证的特异性引物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在工业化的国家,自由放养的灵长类动物是人感染诺式疟原虫的潜在来源,在新加坡诺式疟... 1新加坡报告1例在新加坡从来没有疟疾的国家发现了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例。确认诊断使用经过验证的特异性引物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在工业化的国家,自由放养的灵长类动物是人感染诺式疟原虫的潜在来源,在新加坡诺式疟原虫的感染需要与发热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一发生在2007年的病例是一位士兵,曾在新加坡的西北部训练,这个地区生活有猕猴,而猕猴是寄生虫的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东南亚 诺氏疟原虫 聚合酶链式反应 警报 人类 自然感染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1年第10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7
作者 林丹(译) 黄丰(校)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F0003-F0003,F0004,共2页
泰国人类与恒河猴感染诺氏疟原虫疟疾状况研究 人体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是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地方性流行病。为了解泰国疟疾流行地区诺氏疟原虫疟疾的患病情况,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恒河猴与人类之间自然循环传播的诺氏疟原虫的遗传特征。200... 泰国人类与恒河猴感染诺氏疟原虫疟疾状况研究 人体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是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地方性流行病。为了解泰国疟疾流行地区诺氏疟原虫疟疾的患病情况,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恒河猴与人类之间自然循环传播的诺氏疟原虫的遗传特征。2008—2009年之间开展的本研究显示,0.67%的人体感染疟疾病例由诺氏疟原虫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EASES 人兽共患病 论文摘译 诺氏疟原虫 人体自然感染 美国 地方性流行病 东南亚地区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0年第7期 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8
作者 陈光敏(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F0003-F0004,共2页
P13922000-2018年,马来西亚婆罗洲的诺氏疟原虫遗传亚群的有效监测//Paul C.S Divis,Ting H.Hu,Khamisah,等遗传进化研究显示,马来西亚婆罗洲的诺氏疟原虫感染是由分别与长尾猕猴(亚群1)和猪尾猕猴(亚群2)相关的2种不同寄生虫引起的.由... P13922000-2018年,马来西亚婆罗洲的诺氏疟原虫遗传亚群的有效监测//Paul C.S Divis,Ting H.Hu,Khamisah,等遗传进化研究显示,马来西亚婆罗洲的诺氏疟原虫感染是由分别与长尾猕猴(亚群1)和猪尾猕猴(亚群2)相关的2种不同寄生虫引起的.由于每种猕猴的传播生态学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基因分型PCR方法,以有效地区分、调查2种寄生虫亚群.此种测定法证实了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加帛省区域相对比例的差异,与多点微卫星分析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进化 婆罗洲 微卫星分析 PCR方法 诺氏疟原虫 相对比例 亚群 猕猴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6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9
作者 叶莺 黄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4-944,F0003,共2页
P1353 1960-2012年澳大利亚西尼罗病毒的毒力演变/Natalie A.Prow,Judith H.Edmond,David T.Williams,等在全球范围内,西尼罗病毒引起人、马及禽类的脑炎。西尼罗病毒Kunjin株(WNVKUN)是澳大利亚北部特有的西尼罗病毒流行株,但其感... P1353 1960-2012年澳大利亚西尼罗病毒的毒力演变/Natalie A.Prow,Judith H.Edmond,David T.Williams,等在全球范围内,西尼罗病毒引起人、马及禽类的脑炎。西尼罗病毒Kunjin株(WNVKUN)是澳大利亚北部特有的西尼罗病毒流行株,但其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2011年,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马脑炎暴发,在约900例的报告病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尼罗病毒 澳大利亚北部 人兽共患病 马脑炎 东南部地区 埃博拉病毒病 流行株 Judith 诺氏疟原虫 毒力
全文增补中
脑型疟发病机制学说及其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坤炎 《华南预防医学》 1991年第3期49-53,共5页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通常是恶性疟疾最为严重的临床表现,约2%恶性疟患者可出现脑型症状。现将脑型疟发病机制有关学说,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望有助于疟疾工作者对脑型疟研究,为制订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型疟 恶性疟疾 病理生理研究 发病机制 疟疾感染 诺氏疟原虫 疟疾患者 间日疟 疟原虫抗原 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