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豆苗腌渍中调味香辛料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元军 夏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89,共5页
黑豆芽的腌渍是提高其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黑豆苗腌渍中辣椒、大葱、姜、大蒜、卤水(花椒和桂皮熬制的)等调味香辛料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辣椒、葱、大蒜、卤... 黑豆芽的腌渍是提高其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黑豆苗腌渍中辣椒、大葱、姜、大蒜、卤水(花椒和桂皮熬制的)等调味香辛料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辣椒、葱、大蒜、卤水对黑豆苗腌渍中亚硝酸盐含量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佳用量分别为50%、10%、5%、12%;姜处理组亚硝酸盐含量在第4天迅速升高,并超过对照组,不适合于黑豆苗腌渍。正交试验中黑豆苗腌渍中亚硝酸盐含量抑制能力依次为大蒜>辣椒>卤水,大蒜和辣椒的影响均显著(P<0.05),调味香辛料抑制亚硝酸盐含量的最佳用量配方为辣椒30%、蒜9%、卤水4%,可用于黑豆苗的腌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香辛料 黑豆苗 亚硝酸盐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调味香辛料卫生状况的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魏利平 赵舒景 《医学动物防制》 2008年第7期544-545,共2页
对偃师市6家企业生产的调味香辛料以及市售外埠同类产品的卫生状况进行了微生物和理化项目检测,结果调味香辛料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对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国家有关标准部门应尽快制定调味料的国家标准,并将微生物污染指标纳... 对偃师市6家企业生产的调味香辛料以及市售外埠同类产品的卫生状况进行了微生物和理化项目检测,结果调味香辛料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对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国家有关标准部门应尽快制定调味料的国家标准,并将微生物污染指标纳入凉菜类香辛调味料的执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香辛料 国家卫生标准
下载PDF
生姜、大蒜、洋葱3种传统香辛调味料的研究开发 被引量:42
3
作者 葛毅强 倪元颖 +3 位作者 张振华 乔旭光 黄雪峰 解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9-64,共6页
生姜、大蒜、洋葱是我国 3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兼用的香辛调味料 ,文中主要综述了生姜、大蒜、洋葱的功能作用、功效成分和提取方法以及产品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生姜、大蒜、洋葱研究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词 生姜 大蒜 洋葱 调味 功效成分 提取方法 产品开发
下载PDF
10种香辛调味料提取物对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强 王松华 +2 位作者 孙玉军 蒋圣娟 张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00-103,共4页
研究了10种香辛调味料提取物对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0种香辛调味料提取物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还原力及黄酮、多酚、多糖和皂苷等活性成分的含量,并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亚硝酸盐清除能力与还原力及活性成分含量间... 研究了10种香辛调味料提取物对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0种香辛调味料提取物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还原力及黄酮、多酚、多糖和皂苷等活性成分的含量,并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亚硝酸盐清除能力与还原力及活性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种香辛调味料提取物对亚硝酸盐具有不同效果的清除能力,丁香提取物清除能力最强,桂皮和花椒次之,孜然清除能力最差;香辛调味料提取物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与还原力及多酚和皂苷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6、0.910和0.805。可见,10种香辛调味料提取物中丁香、桂皮和花椒提取物有望用于清除亚硝酸盐功能性食品的研制,多酚和皂苷是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并且其功能的发挥与其具有的抗氧化活性(还原力)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 亚硝酸盐清除能力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六种天然香辛料调味品中的砷、汞、硒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利华 宋凤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1-163,共3页
该研究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6种天然香辛料调味品中砷、汞、硒的含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3种元素的检出限介于0.02~0.03μg/L之间,符合测定要求。该方法测定砷的回收率为96.9%~106.3%,汞的回收率为97.8%~102.8%,硒的回收率为95... 该研究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6种天然香辛料调味品中砷、汞、硒的含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3种元素的检出限介于0.02~0.03μg/L之间,符合测定要求。该方法测定砷的回收率为96.9%~106.3%,汞的回收率为97.8%~102.8%,硒的回收率为95.7%~103.5%,6种天然香辛料调味品中砷、汞、硒含量均未超出限量值。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可应用于天然香辛料调味品样品中砷、汞、硒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荧光 天然调味
下载PDF
香辛料调味品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刘素梅 李雁 刘欣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431-434,共4页
利用GC/MS联用对香辛料调味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共分离鉴定出48种香气成分,其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烯类,占42.49%;其次是酯类,占17.36%;含量最少的是苯类,占0.65%.
关键词 调味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成分 GC MS 分析
下载PDF
香辛料调味品褐变机理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素梅 李雁 +2 位作者 刘欣 李征 张惠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4-106,共3页
研究了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期间褐变度(DB)及有关成分的变化,分析确定了引起褐变的原因及引起酶促褐变的主要底物,并探讨了香辛料调味品中多酚氧化酶(PPO)的部分酶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过程中PPO活性和褐变度的变化... 研究了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期间褐变度(DB)及有关成分的变化,分析确定了引起褐变的原因及引起酶促褐变的主要底物,并探讨了香辛料调味品中多酚氧化酶(PPO)的部分酶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过程中PPO活性和褐变度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r=-0.9535),即褐变主要是由酚类发生的酶促氧化所致,香辛料调味品PPO的最适反应pH为6.8,PPO与不同底物结合力的大小依次为焦性没食子酸>酪氨酸>儿茶酚>苯酚>愈创木酚;化学抑制剂CA(柠檬酸)、Na2SO3、Vc、Zn(Ac)2、EDTA-2Na、L-cys和植酸对PPO活性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尤以Na2SO3、L-cys、CA的抑制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 PPO 酶促褐变 褐变底物
原文传递
香辛料调味品高效化学抑制剂组合的筛选研究
8
作者 刘素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958-14960,共3页
[目的]筛选能取代亚硫酸盐的高效化学褐变抑制剂组合,延缓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加工中褐变的发生,延长其货架寿命。[方法]试验结合低温贮藏,采用EDTA-2Na、CA和L-Cys等化学物质处理香辛料调味品,分析其对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期间的PPO活性... [目的]筛选能取代亚硫酸盐的高效化学褐变抑制剂组合,延缓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加工中褐变的发生,延长其货架寿命。[方法]试验结合低温贮藏,采用EDTA-2Na、CA和L-Cys等化学物质处理香辛料调味品,分析其对香辛料调味品在贮藏期间的PPO活性和褐变度的影响。[结果]试验得出,0.15%EDTA-2Na+0.10%CA+0.05%L-Cys的组合抑制褐变的效果最好,且各因素抑制褐变的效果依次为EDTA-2Na>CA>L-Cys。同时该褐变抑制剂组合能够显著抑制香辛料调味品贮藏期间的PPO活性,对香辛料调味品的褐变有显著延缓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食品研究与加工提供一份基础性资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 筛选 褐变指数 抑制剂组合 PPO活性
下载PDF
香辛调味料浅述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建勤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1-6,共6页
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香辛调味料的作用、组分及其分类;并且介绍了香辛料的形态、制造方法与部分使用配方。
关键词 调味 调味
全文增补中
食品香辛料和调味品中克罗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远宏 姜华 +3 位作者 焦阳 徐湾 邹小倩 裴尚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25-130,共6页
利用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湖南、湖北、江苏和上海等地的8个地区采集的64份干制食品香辛料和调味品样品进行了克罗诺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从19份样品中检出了克罗诺杆菌,污染率为29.7%,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样品为白胡椒粉... 利用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湖南、湖北、江苏和上海等地的8个地区采集的64份干制食品香辛料和调味品样品进行了克罗诺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从19份样品中检出了克罗诺杆菌,污染率为29.7%,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样品为白胡椒粉、花椒粉和红辣椒粉,污染率分别为62.5%、50.0%和33.3%。本研究从采样的7个地区的样品中检出了克罗诺杆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地区为湖南永州,其次为上海市和湖北赤壁,检出率分别为50.0%、37.5%和33.3%。利用基于fus 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克罗诺杆菌分离株进行了种的水平的鉴定,结果将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克罗诺杆菌鉴定为5个种,其中9株(47.4%)被鉴定为阪崎克罗诺杆菌(C.sakazakii),4株(21.0%)为苏黎世克罗诺杆菌(C.turicensis),3株(15.8%)为都柏林克罗诺杆菌(C.dublinensis),2株(10.5%)为丙二酸盐阳性克罗诺杆菌(C.malonaticus),1株(5.3%)为尤尼沃斯克罗诺杆菌(C.universalis)。研究结果表明市售干制食品香辛料和调味品中存在克罗诺杆菌的污染,应该加强对该类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诺杆菌 食品调味 分离 鉴定
原文传递
复合香辛调味料的功能及生产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桂英 孙凌雪 叶弘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9-11,共3页
介绍了国内外复合香辛调味料的品种,生产及使用情况;复合香辛调味料的防腐、防氧化等功能及生产工艺、设备。
关键词 复合 调味 功能
下载PDF
肉灌制品中主要的香辛调味料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宝京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肉灌制品 肉制品 调味 品种 使用性能
下载PDF
香辛调味料的分类、鉴定和贮藏
13
作者 刘晓玲 《上海调味品》 1994年第1期5-7,共3页
概述 香辛调味粉是以天然植物香料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它具有特殊的香气,辛辣苦麻等味道,它能改善食品的不良气味,增加食品的鲜美风味,从而增进食欲。许多调味料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而且也是天然抗氧剂。我国香辛... 概述 香辛调味粉是以天然植物香料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它具有特殊的香气,辛辣苦麻等味道,它能改善食品的不良气味,增加食品的鲜美风味,从而增进食欲。许多调味料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而且也是天然抗氧剂。我国香辛调味料的生产源远流长,与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使用方便,深受广大家庭主妇的青睐。近几年调味粉发展很快,品种日益增多,已成为千家万户烹饪的常备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 分类 鉴定 贮藏
下载PDF
香辛调味料中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14
作者 曹卫红 《上海调味品》 1992年第1期24-25,30,共3页
天然香辛调味料是一种具有香、辛、麻、辣、苦、甜等易挥发出气味的天然植物型调味品。广泛地应用在食物调味和食品加工业,尽管香辛调料中的许多品种,如蒜、葱、辣椒也是常用的蔬菜品种,但从矫正食品的异味,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感官性... 天然香辛调味料是一种具有香、辛、麻、辣、苦、甜等易挥发出气味的天然植物型调味品。广泛地应用在食物调味和食品加工业,尽管香辛调料中的许多品种,如蒜、葱、辣椒也是常用的蔬菜品种,但从矫正食品的异味,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感官性状这一目的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 挥发油 测定
下载PDF
国内香肠香辛调味料配方组成分析
15
作者 丛恕增 曲莉 +2 位作者 王瑛 朱晓光 张建国 《肉类研究》 1995年第2期30-31,共2页
国内香肠香辛调味料配方组成分析丛恕增,曲莉,王瑛,朱晓光,张建国(辽宁鞍山市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鞍山114005)香肠制品与其它肉制品一样,其销售价值是由其色、香、味、形等几个因素决定的,因而也是测定肉制品是否受欢迎的... 国内香肠香辛调味料配方组成分析丛恕增,曲莉,王瑛,朱晓光,张建国(辽宁鞍山市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鞍山114005)香肠制品与其它肉制品一样,其销售价值是由其色、香、味、形等几个因素决定的,因而也是测定肉制品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因素。香肠制品的味道除了原料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 配方 分析
下载PDF
中外香辛调味料
16
作者 张云甫 《餐饮世界》 2001年第1期73-74,共2页
多香果(别名众香子、牙买加甜椒)主要成分:丁香酚。原产西印度群岛及拉丁美洲,以牙买加产者质量为最好。生理功能:强壮、缓泻、增进食欲、(神经)止痛。
关键词 调味 当归根 大茴
下载PDF
学会辨别几种真假香辛调味料
17
作者 蒋忠平 《农村百事通》 2020年第20期53-53,共1页
1.八角。八角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或大茴香,它同科同属的其他不同植物的果实统称为假八角。假八角含有毒物质,食用后会引起人体中毒。常见的假八角菌香有红菌香、地极皮等。红茴香由7~8枚瞢菱果组成聚合果,果实整体瘦小,呈红棕色... 1.八角。八角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或大茴香,它同科同属的其他不同植物的果实统称为假八角。假八角含有毒物质,食用后会引起人体中毒。常见的假八角菌香有红菌香、地极皮等。红茴香由7~8枚瞢菱果组成聚合果,果实整体瘦小,呈红棕色或红褐色,单辦果实前端尖而向上弯曲,气味弱而特殊,味道酸而略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物质 八角茴 红棕色 调味 大茴
下载PDF
香辛料油树脂微胶囊的生产工艺
18
作者 向云峰 《农牧产品开发》 1997年第5期3-6,共4页
关键词 调味 调味 树脂微胶囊 工艺
下载PDF
肉制品调香调味的整体策划与设计
19
作者 宁辉 《肉类工业》 2001年第z1期30-35,40,共7页
本文从肉制品整体策划与设计的角度考虑,阐述了肉制品调香调味的一些重要概念,总结了肉制品调香调味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调香调味平台、盐的风味、味的落差与设计,及关键性应用数据.着重阐述了调香调味整体设计中应考虑的诸... 本文从肉制品整体策划与设计的角度考虑,阐述了肉制品调香调味的一些重要概念,总结了肉制品调香调味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调香调味平台、盐的风味、味的落差与设计,及关键性应用数据.着重阐述了调香调味整体设计中应考虑的诸种因素 ,强调了突出企业肉制品调香调味主体风格和特色,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使调香调味更具理论性、应用性和数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精、反应调理精、拌合型精、头直冲感、圆润感、肉精调平台.调味:鲜味直冲感、圆润感、浓厚感、 延、扩展感、味先觉感、中觉感、后觉感、鲜味平台、基本味平台、盐的风味、味的落差
下载PDF
香辛调味料清除亚硝酸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强 刘乐 +3 位作者 杨洁 范建凤 赵三虎 赵二劳 《食品工业》 CAS 2021年第4期401-404,共4页
香辛调味料多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具有多种功能活性,在食品、医药、卫生、调味品等领域得到较多研究应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香辛调味料可有效清除亚硝酸盐,具有防癌功能。总结概述中国香辛调味料清除亚硝酸盐研究进展,为香辛调味料清... 香辛调味料多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具有多种功能活性,在食品、医药、卫生、调味品等领域得到较多研究应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香辛调味料可有效清除亚硝酸盐,具有防癌功能。总结概述中国香辛调味料清除亚硝酸盐研究进展,为香辛调味料清除亚硝酸盐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 亚硝酸盐 清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