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叶柏 陈静 +2 位作者 宁丽琴 刘春 曹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评价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治疗组1例和对照组2例在首次就诊后均未来院复诊而脱落。治疗组服用中药调肝运... 目的评价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治疗组1例和对照组2例在首次就诊后均未来院复诊而脱落。治疗组服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照组服用得舒特治疗,2组服药时间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D-IBS症状、体征积分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相关检验指标变化。结果在总有效率及愈显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主要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除排便不尽感外,各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也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在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等症状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均未发现异常。结论调肝运脾方治疗D-IBS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良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肝运脾方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霍清萍 张仲伟 +2 位作者 王兵 王宇新 李金菩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各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各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丘脑(THAL)兴奋区域面积和MR信号强度-时间变化曲线。结果①注气量为120ml时,治疗后IC、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治疗后较对照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注气量为90ml时,治疗后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注气量为120ml时,IC、PFC和THAL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较对照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对IBS患者脑-肠轴及其调节机制功能紊乱的干预,与其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和THAL兴奋区域激活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调肝运脾方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肠轴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霍清萍 张仲伟 +2 位作者 李金菩 王宇新 梁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和丘脑(THAL)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结果]注气为量90ml时,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注气量为120ml时,IC、PFC和THAL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较对照后也呈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对IBS患者脑肠轴及其调节机制功能紊乱的干预,与其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和THAL兴奋区域激活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调肝运脾方 脑肠轴 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MR信号变化幅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霍清萍 张仲伟 +2 位作者 李金菩 王宇新 梁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兴奋区域MR信号变化幅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采用调肝运脾方治疗前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 目的探讨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兴奋区域MR信号变化幅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采用调肝运脾方治疗前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下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和丘脑(THAL)兴奋区域MR信号变化幅度。结果注气量为90 mL时,治疗后IC兴奋区域MR信号变化幅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注气量为120 mL时,IC、PFC和THAL兴奋区域MR信号变化幅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IC兴奋区域MR信号变化幅度较对照后也呈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对IBS患者脑肠轴及其调节机制功能紊乱的干预,与其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和THAL兴奋区域激活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调肝运脾方 功能磁共振成像 MR信号变化幅度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激活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霍清萍 张仲伟 +1 位作者 王宇新 李金菩 《北京中医》 2007年第10期644-646,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各兴奋区域激活面积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前皮层(...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各兴奋区域激活面积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和丘脑(THAL)兴奋区域激活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注气量达到120ml时,IC、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较对照后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对IBS患者脑肠轴及其调节机制功能紊乱的干预,与其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激活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肝运脾方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肠轴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变制指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侯婉珠 金实 赵新敏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2年第2期23-24,共2页
1987年以来,我们运用调肝运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制指标阳性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按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本文所有患者均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且均伴有... 1987年以来,我们运用调肝运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制指标阳性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按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本文所有患者均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且均伴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HBeAg、抗-HBelgm、HBV DNA)阳性。治疗组71例,对照组38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各项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 调肝运脾方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邬思芳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7期507-508,共2页
目的:探讨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乳酸菌素片、复方苯乙哌啶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调肝运脾... 目的:探讨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乳酸菌素片、复方苯乙哌啶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调肝运脾方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调肝运脾方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肝运脾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首春 《内蒙古中医药》 2016年第11期26-26,共1页
目的:研究探讨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口服乳酸菌素片、复方苯乙哌啶片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 目的:研究探讨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口服乳酸菌素片、复方苯乙哌啶片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调肝运脾方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并发症几率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治疗的运用有利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肝运脾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刁志萍 《基层医学论坛》 2018年第25期3597-3598,共2页
目的研究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中医门诊就诊的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给予调肝运脾方治疗,对比... 目的研究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中医门诊就诊的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给予调肝运脾方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甲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49%,明显低于乙组的9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调肝运脾方 西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析
10
作者 程洪美 《中国农村卫生》 2018年第12期33-34,共2页
目的:探究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B组48例给予复方苯乙哌啶片及乳酸菌素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A... 目的:探究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B组48例给予复方苯乙哌啶片及乳酸菌素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48例给予调肝运脾方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肝运脾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
下载PDF
调肝运脾化浊方联合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枝锦 吴平财 周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观察调肝运脾化浊方联合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每次456 mg,每日3次;治疗组予调肝运脾化浊方汤药口服,并配合电针... 目的观察调肝运脾化浊方联合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每次456 mg,每日3次;治疗组予调肝运脾化浊方汤药口服,并配合电针治疗。1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中医证候积分、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肝脏酶谱指标、血脂检测指标、肝/脾CT比值、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6.7%,52/60)优于对照组(73.3%,44/60)(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以及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LT、AST、GGT、TBil、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肝/脾CT比值好转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肝运脾化浊方联合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 化浊 电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