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视漂移与最小调节幅度之间的失衡:药物诱发的双侧急性睫状体脉络膜渗漏继发高眼压发病机制的假说
1
作者 司山成 林加藤 +4 位作者 张敏 陈安明 王蕾 崔梦琪 胡运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5-1942,共8页
目的:报告5例药物诱发的双侧急性睫状体脉络膜渗漏(DBACE)和近视漂移,伴或不伴高眼压(OHT)的病例,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DBACE的恢复过程,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2017-06/2021-02期间进行的回顾性观察性病例研究。纳入患者接受... 目的:报告5例药物诱发的双侧急性睫状体脉络膜渗漏(DBACE)和近视漂移,伴或不伴高眼压(OHT)的病例,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DBACE的恢复过程,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2017-06/2021-02期间进行的回顾性观察性病例研究。纳入患者接受以下眼部检查:1)最佳矫正视力;2)眼压(IOP);3)裂隙灯显微镜;4)眼底照相;5)超声生物显微镜(UBM);6)显然验光;7)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所有患者每2d随访一次,直到屈光度完全恢复至病发前状态。结果:本研究共招募了5名年龄在10-45岁之间的患者,其中包括3名女性和2名男性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双侧受累(5/5),并有近视漂移(5/5),其中3例患有OHT(3/5)。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漂移减少,OHT增加。根据OHT,DBACE的动态加重过程分为1期(无OHT的近视漂移)和2期(有OHT的近视漂移)。随着DBACE的恶化,当近视漂移接近或超过最小调节幅度(MAA)时,眼压逐渐升高,DBACE从1期进展到2期。随着停用可疑药物后DBACE的恢复,第2期的DBACE先恢复到1期,然后恢复正常。结论:DBACE的病理生理机制分为2个阶段,包括1期(无OHT的近视漂移)和2期(有OHT的近视漂移)。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取决于近视漂移和MAA之间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诱发的睫状体脉络膜渗漏 最小调节幅度 眼睑肿胀 近视漂移 低浓度阿托品 过敏性结膜炎 高眼压
下载PDF
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影响的一年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 被引量:33
2
作者 钟梅 吕勇 +4 位作者 符爱存 张俊杰 魏丽 赵兵新 王卫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0-545,共6页
目的评价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的影响,分析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完成1年随访的近视儿童193例19... 目的评价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的影响,分析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完成1年随访的近视儿童193例193眼,均取右眼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0.01%阿托品组72例,0.02%阿托品组74例,均配戴全矫单光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0.01%或0.02%阿托品滴眼液各1滴;对照组80例,仅戴全矫单光框架眼镜。给药前和给药后4、8和12个月测量受试者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结果各组患者基线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9.321,P=0.820;F=13.209,P=0.220)。给药后12个月,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对照组瞳孔直径分别增大0.75、0.84和0.02mm。各组不同时间点瞳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68,P=0.013;F时间=2.139,P=0.015;F交互作用=2.148,P=0.001)。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后4、8和12个月瞳孔直径均较用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瞳孔直径稳定。用药12个月后,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对照组调节幅度分别降低1.25、1.12和0.28D。各组不同时间点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8.346,P=0.034;F时间=1.823,P=0.002;F交互作用=3.239,P=0.023)。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后4、8和12个月调节幅度均明显低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调节幅度稳定。经线性回归分析,阿托品组的瞳孔直径变化量与年龄、基线瞳孔直径和眼轴长度增加量呈线性相关(β=0.06,P=0.019;β=-0.44,P<0.001;β=-0.37,P=0.045)。阿托品组的调节幅度变化量与基线调节幅度呈线性相关(β=-0.71,P<0.001)。结论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的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近视 阿托品/低浓度 调节幅度 瞳孔直径 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
下载PDF
近视眼和远视眼LASIK术后单眼调节幅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任茜 汪辉 +2 位作者 陈莉 刘波 罗启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4-465,共2页
关键词 近视 远视 LASIK术 单眼调节 调节幅度
下载PDF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的改变及其控制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朱梦钧 丁莉 +4 位作者 李珊珊 何鲜桂 杜林琳 邹海东 邹月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297,共5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其中113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02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规律复诊,测量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戴镜后1、3、6mo,1a时的调节幅度及1a后两组眼轴的改变。结果:随访1a后,角膜塑形镜组共100例100眼完成随访,13例13眼失访。框架眼镜组共77例77眼完成随访,25例25眼失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调节幅度为13.57±2.47D,戴镜后1、3、6mo,1a后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均P<0.005),调节幅度在戴镜6mo时达到峰值,戴镜1a(15.44±2.35D)较戴镜6mo(15.74±2.32D)略有下降。配戴角膜塑形镜1a后眼轴增长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0.13±0.15 vs 0.50±0.28mm,P<0.001)。结论: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伴有调节幅度的提高。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控制眼轴的增长,是目前较为有效地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幅度 眼轴 角膜塑形术 近视 青少年
下载PDF
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叶璐 刘建国 +3 位作者 杨新光 万雅群 李勇 许恂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1wk;1mo和3mo测量左眼调节幅度,所得结果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LASIK术后1wk和1mo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3mo不同近视程度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近视程度近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 单眼调节幅度
下载PDF
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 被引量:42
6
作者 马小力 刘汉强 +2 位作者 马长荣 张慧 靳瑛 《眼视光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41-144,147,共5页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及其与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的关系。方法 :近视眼行LASIK 6 4例 (12 8眼 )为近视组 ,又按术前屈光度不同分为中低度近视组 (76眼 )和高度近视组(5 2眼 ) ,正视眼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及其与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的关系。方法 :近视眼行LASIK 6 4例 (12 8眼 )为近视组 ,又按术前屈光度不同分为中低度近视组 (76眼 )和高度近视组(5 2眼 ) ,正视眼 30例 6 0眼为正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 1周、术后第 2周、术后第 1个月、术后第 2个月和术后第 6个月测定单眼调节幅度 ,同时行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调查。结果 :LASIK术后近视组的单眼调节幅度有暂时性下降 (P <0 .0 0 1) ,高度近视组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中低度近视组 (P <0 .0 5 ) ,调节幅度的降低程度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 (r=0 .5 2 ,P <0 .0 0 1) ;LASIK术后 1~ 2个月调节幅度逐渐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 (P <0 .0 0 1) ,且与正视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LASIK术后 1w患者的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明显加重 (P <0 .0 0 1) ,1~ 2个月后逐渐恢复 ,并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 (P <0 .0 0 1) ;LASIK术后的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与调节幅度呈负相关 (r =- 0 .5 6 ,P <0 .0 0 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有一过性降低 ,然后逐渐恢复 ;LASIK手术对单眼调节幅度和近距离用眼活动无明显不良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LASIK 单眼调节幅度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下载PDF
不同屈光状态在校大学生调节幅度和立体视的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康龙丹 谢姝 +3 位作者 邢骥 王闯 周爽 刘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746-1748,共3页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调节幅度、立体视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行客观验光、综合验光及相关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立体视、调节幅度等的测量。按是否有近视分为:(1)正视组(11名),+0.75D≤SE(等效球镜度数)&l...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调节幅度、立体视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行客观验光、综合验光及相关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立体视、调节幅度等的测量。按是否有近视分为:(1)正视组(11名),+0.75D≤SE(等效球镜度数)<-0.50D;(2)近视组(139名),SE≥-0.5D。近视组中按近视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51名),中度近视组(69名),高度近视组(19名)。按是否有屈光参差分为:非屈光参差组(123名),屈光参差组(27名)。分析研究不同屈光状态学生的调节幅度、立体视的状况以及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结果:近视组的调节幅度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5),近视组间调节幅度值有差异(F=1.474,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越大,测得的调节幅度值越大(r=0.2698,P<0.05);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325,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16,P>0.05);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比非屈光参差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5)。结论:近视组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近视组中,调节幅度与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性。屈光参差组较非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幅度 立体视 屈光参差
下载PDF
近视与眼调节幅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云云 张丽军 贾亚丁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8期1066-1067,共2页
近视与阅读等近距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被认为是近距离工作和近视之间一个特定的作用因子,有研究推测:持续的近距离工作可致调节滞后,因为近距离注视引起的远视性离焦可能致眼轴代偿性增长,导致近视的发生。调节幅度表示眼最... 近视与阅读等近距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被认为是近距离工作和近视之间一个特定的作用因子,有研究推测:持续的近距离工作可致调节滞后,因为近距离注视引起的远视性离焦可能致眼轴代偿性增长,导致近视的发生。调节幅度表示眼最大的调节力,是反应调节的重要指标。本实验将对近距离工作、调节幅度及近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近视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幅度 相关性 近视 近距离工作 调节滞后 代偿性 远视性 调节
下载PDF
双光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幅度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金海鹰 郭海科 张洪洋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推导计算双光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DO-AIOL)植入术后眼调节幅度(AA)的数学公式,分析影响人工晶状体眼AA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高斯近轴光学理论推导得出计算AA的数学计算公式,以眼轴长(AL)、角膜屈光力(K)、DO-AIOL两个光学部的屈光力... 目的推导计算双光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DO-AIOL)植入术后眼调节幅度(AA)的数学公式,分析影响人工晶状体眼AA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高斯近轴光学理论推导得出计算AA的数学计算公式,以眼轴长(AL)、角膜屈光力(K)、DO-AIOL两个光学部的屈光力(IOL1IMP,IOL2IMP)、人工晶状体(IOL)的有效位置(ELP)、IOL光学部的移动量(ΔELP)、DO-AIOL两个光学部的距离(d)、DO-AIOL两个光学部距离的变化量(Δd)计算AA,分析以上各参数对AA的影响。结果双光可调节IOL眼AA与AL、IOL2IMP及两个光学部的距离不相关。在IOL1IMP=32D,ELP=4mm,ΔELP=1mm,Δd=1mm时,DO-AIOL可为任意眼轴长患者提供的AA为2.49D。AA为IOL1IMP的二次函数,AA随IOL1IMP的增大而增大,表明通过增大IOL1IMP可获得较大的AA。AA为K的二次函数,AA随角膜屈光力的增大而增大。AA与ELP呈负相关,与ΔELP、Δd呈正相关,与两个光学部的距离无关,对于DO-AIOL设计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结论研究推导得出计算双光可调节IOL眼的AA的数学公式,AA受IOL1、K、ELP、ΔELP、Δd等多因素影响,不受AL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光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眼 调节幅度
下载PDF
不同注视角度对眼的调节幅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永斌 丁哲 丁淑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注视角度下眼的调节幅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对18例36眼21~28岁的志愿者,取与重力轴方向成180°,90°,45°夹角的3个不同注视角度,用移近法测量眼的调节幅度,用眼A超测量前房深度... 目的:探讨不同注视角度下眼的调节幅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对18例36眼21~28岁的志愿者,取与重力轴方向成180°,90°,45°夹角的3个不同注视角度,用移近法测量眼的调节幅度,用眼A超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结果:三种不同注视角度下的调节幅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无差异。结论:在青年中,眼在仰视、平视、俯视状态不影响其调节幅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视角度 调节幅度 前房深度 晶状体厚度 眼轴长度
下载PDF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琛琛 王勤美 余野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眼),比较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负镜片法),并将第10天的调节幅度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7.15±1.02)D、(6.14±1.32)D、(6.69±1.43)D和(7.17±1.15)D;框架眼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32±1.07)D、(5.49±1.06)D、(5.90±1.33)D和(6.31±1.19)D。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的调节幅度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第3个月时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接触镜组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04),但是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降低是暂时性的,不会引起患者老视的提早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前期 近视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方法 调节幅度
下载PDF
屈光矫治方式对近视眼单眼调节幅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小力 刘汉强 孔珺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屈光矫治方式对近视眼单眼调节幅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近视眼患者213例,根据日常屈光矫治情况分为框架眼镜组(58例),角膜接触镜组(49例),屈光手术组(74例),未矫正组(32例)。另有正视组55例。采用近点尺测定各组单眼调节... 目的探讨屈光矫治方式对近视眼单眼调节幅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近视眼患者213例,根据日常屈光矫治情况分为框架眼镜组(58例),角膜接触镜组(49例),屈光手术组(74例),未矫正组(32例)。另有正视组55例。采用近点尺测定各组单眼调节幅度。结果近视眼单眼调节幅度在未矫正组、框架眼镜组、角膜接触镜组、屈光手术组和正视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矫正组单眼调节幅度低于正视组、框架眼镜组、角膜接触镜组和屈光手术组(P<0.01);角膜接触镜组和屈光手术组单眼调节幅度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常近视矫治方式对近视眼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存在影响。屈光矫治有利于维持近视眼患者的正常单眼调节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节幅度 屈光
下载PDF
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幅度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海鹰 郭海科 张洪洋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6期403-407,共5页
目的①推导出计算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accom-modative intraocular lens,AIOL)植入术后眼的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AA)的数学公式。②探讨影响人工晶状体眼AA的相关因素,为研究AIOL植入手术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 目的①推导出计算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accom-modative intraocular lens,AIOL)植入术后眼的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AA)的数学公式。②探讨影响人工晶状体眼AA的相关因素,为研究AIOL植入手术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高斯近轴光线光学理论推导得出计算AIOL植入眼AA的理论计算公式,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焦点的移动量(effective intraocular lensposition,ΔELP)、眼轴长(axial length,AL)、角膜屈光力(corneal power,K)、IOL的有效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植入IOL的屈光力(power of the implanted IOL,IOLImp)计算AA,分别建立AA与ΔELP、AL、K、ELP、IOLImp的函数关系,分析以上各参数对AA的影响。结果①人工晶状体眼AA受ΔELP、AL、K、ELP、IOLImp的影响(AL=23.65mm、K=43.8D、ELP=5.8mm),屈光状态为正视、ΔELP=1.0mm时,AA为1.36D。②AA为ΔELP的一次函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通过增加ΔELP可增大人工晶状体眼的AA。③AA为AL的二次函数,随AL增大而减小,表明正常眼轴与短眼轴眼在植入AIOL后可获得相对较大的AA。④AA为K的二次函数,随K增大而减小,对术前筛选患者具有指导意义。⑤AA为IOLImp的二次函数,随IOLImp增大而增大,为合理选择AIOL的屈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⑥AA为ELP的二次函数,随ELP的增大而增大。结论根据本研究推导得出的计算人工晶状体眼AA的数学公式,AA受ΔELP、AL、K、ELP、IOLImp等多因素影响,对手术前合理筛选患者与预测手术后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 人工 调节 调节幅度 函数
下载PDF
测量调节幅度7种方法之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井云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8年第17期132-135,共4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眼过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眼部健康问题关注程度也大为提高。本文通过对有关调节幅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7种测量调节幅度方法的探讨,结合特殊案例分析,提出了对调节幅度异常者进行一定的视...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眼过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眼部健康问题关注程度也大为提高。本文通过对有关调节幅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7种测量调节幅度方法的探讨,结合特殊案例分析,提出了对调节幅度异常者进行一定的视觉训练,从而达到缓解视疲劳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幅度 方法 视觉训练
下载PDF
不同调节幅度对配戴角膜塑形镜轻中度近视儿童控制效果及角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宋艳霞 苏鸣 +5 位作者 陈璐 王建仓 任生刚 赵敬聪 杨素玲 王伟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34期18-21,2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调节幅度对配戴角膜塑形镜轻中度近视儿童控制效果及角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8例(128眼)轻中度近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计算所有患儿戴镜前调节幅度的平均值,根据戴镜前调节幅度是否高于平均值分为两组... 目的观察不同调节幅度对配戴角膜塑形镜轻中度近视儿童控制效果及角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8例(128眼)轻中度近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计算所有患儿戴镜前调节幅度的平均值,根据戴镜前调节幅度是否高于平均值分为两组,其中A组62例(62眼),戴镜前调节幅度低于平均值,B组66例(66眼),戴镜前调节幅度高于平均值。记录并比较两组戴镜前及戴镜12、24个月的调节幅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戴镜前调节幅度与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增长量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儿完成24个月随访。两组戴镜12、24个月的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增长(P均<0.05);B组戴镜前及戴镜12、24个月调节幅度均较A组大(P均<0.05),且A组戴镜24个月的调节幅度增长量大于B组(P<0.05)。A组戴镜前及戴镜12、24个月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戴镜12、24个月的眼轴长度较本组戴镜前及A组同时点长(P均<0.05)。两组戴镜12、24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较戴镜前均无明显变化,且两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戴镜前调节幅度与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增长量呈正相关(r=0.645,P<0.05)。结论调节幅度低的轻中度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在控制眼轴长度增长上较调节幅度高患儿具有优势,角膜功能未受明显影响,这可能与前者的调节幅度明显改善且调节功能主导近视眼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眼 角膜塑形镜 调节幅度 眼轴 儿童
下载PDF
托吡卡胺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晓红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13-414,共2页
目的评价托吡卡胺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方法治疗前以镜片法分别测量受试者左眼调节幅度,受试者每晚睡前以0.25%托吡卡胺滴眼液点双眼各一滴,治疗1个月后以同样方法测量同一眼的调节幅度。采用SPSS15.0应用软件包对... 目的评价托吡卡胺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方法治疗前以镜片法分别测量受试者左眼调节幅度,受试者每晚睡前以0.25%托吡卡胺滴眼液点双眼各一滴,治疗1个月后以同样方法测量同一眼的调节幅度。采用SPSS15.0应用软件包对不同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轻度近视组AMP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中度近视组AMP治疗后有一定有改善,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托吡卡胺滴眼液可显著提高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青少年 调节幅度 托吡卡胺滴眼液
下载PDF
正视和近视儿童调节幅度的三种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燕 《眼视光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71-373,共3页
目的分析正视和近视儿童用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的眼调节幅度的差异(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并初步探讨不同方法测量对眼AMP测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岁~13岁的40例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7例)和近视组(23例)。应用移近法... 目的分析正视和近视儿童用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的眼调节幅度的差异(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并初步探讨不同方法测量对眼AMP测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岁~13岁的40例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7例)和近视组(23例)。应用移近法、负镜片法和红外电脑验光仪法分别测定受试者的单眼AMP。结果①正视和近视儿童三种方法测量AMP值分别为:(14.13±2.16)D,(9.15±1.99)D,(7.36±1.23)D和(14.39±2.94)D,(9.79±1.65)D,(8.32±0.66)D。②在正视组移近法、负镜片法和红外视力计法测量的AMP值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0.000,0.0133),近视组三种测量方法之问的AMP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2,0.002,0.036)。③正视组和近视组之间仅红外视力计法测量时两者AMP差异有显著性(P=0.006)。结论不同测量方法会影响AMP,使用移近法测量AMP倾向于高估AMP值,使用负镜片法及红外电脑验光测量的方法则倾向于低估AMP值。近视儿童的AMP与正视儿童的有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节幅度/方法 正视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不同调节幅度对配戴角膜塑形镜轻中度近视儿童控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司俊峰 刘院斌 武忠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0期173-176,共4页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差异性调节幅度应用于轻中度近视患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汾阳医院眼科收治的8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轻中度近视儿童。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戴镜前调节幅度低...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差异性调节幅度应用于轻中度近视患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汾阳医院眼科收治的8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轻中度近视儿童。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戴镜前调节幅度低于平均值,对照组戴镜前调节幅度高于平均值。比较两组戴镜前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面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戴镜前后主观视觉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戴镜12、24个月时眼轴长度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戴镜24个月水平曲率、垂直曲率以及屈光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戴镜前、戴镜24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觉异常、过敏结膜炎以及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戴镜24个月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高于戴镜前(P<0.05);两组戴镜前、戴镜24个月时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幅度低的配戴角膜塑形镜轻中度近视儿童眼轴长度控制效果优于调节幅度高的儿童,且不会对角膜功能产生较大影响,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助于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及屈光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节幅度 角膜塑形镜 控制效果 眼轴
下载PDF
视光调节幅度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齐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年第4期39-42,共4页
1调节幅度及定量原则在调节静态时,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共轭焦点为眼的调节远点,调节远点至眼的主点轴面(角膜后1.35 mm)间距为调节远点距离,调节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焦度。调动最大的调节,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共轭焦点为眼的调节... 1调节幅度及定量原则在调节静态时,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共轭焦点为眼的调节远点,调节远点至眼的主点轴面(角膜后1.35 mm)间距为调节远点距离,调节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焦度。调动最大的调节,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共轭焦点为眼的调节近点,调节近点至眼的主点轴面间距为调节近点距离,调节近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动态焦度,眼的动态焦度与静态焦度的差值称为调节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幅度 黄斑中心凹 调节近点 检测 视光 眼的调节 视网膜 远点
下载PDF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的安全性、疗效性及其对提高调节幅度、灵敏度的研究
20
作者 王秋鹤 程洋 于方勇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第6期55-56,59,共3页
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的安全性、疗效性及其对提高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研究。方法:将2020-01~2021-01在我院就诊的11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给予对照组玻璃酸钠滴眼液治... 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的安全性、疗效性及其对提高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研究。方法:将2020-01~2021-01在我院就诊的11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给予对照组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给予观察组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均用药1个月。比较两组用药前、用药1个月、停药1个月各项指标检测情况,不良反应事件及安全性分级评价,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与角膜地形图仪检测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检查结果。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1个月后、停药1个月后两组调节灵敏度均逐渐增加(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1个月后、停药1个月后两组BUT均逐渐延长,且观察组始终大于对照组(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1个月后、停药1个月后两组SIt均逐渐延长(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1个月后、停药1个月后两组SRI、SAI均逐渐下降,且观察组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有效改善患者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对于提升泪膜的稳定性有积极意义,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 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