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评价及港口发展对其的影响
1
作者 刘江容 林晓凤 +1 位作者 王豪伟 王翠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7-1853,共1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脆弱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并评价两岸生态质量对推动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脆弱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并评价两岸生态质量对推动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调用2000—2022年Landsat及MODIS数据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差值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价两岸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性,并在建立两岸主要港口多环缓冲区的基础上探讨港口规模及其周边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呈“西升东降”的特征,2010—2022年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新冠疫情期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差距逐渐缩小。(2)东岸生态环境质量优于西岸,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太姥山、玉山山脉等山地区域,较差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湖里区和晋江市等城市工业聚集区,200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显著退化的区域主要为东岸的山地区域,2010—2020年等级显著退化的区域主要为西岸的沿海区域。(3)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处于山地区域的城市呈高值聚集,西岸的厦漳泉、福州市和莆田市以及东岸近海岸城市呈低值聚集。(4)海峡两岸港口规模及其周边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离港口距离越远,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小,生态环境质量越好,班轮运输阶段港口规模越大其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也越差;直航运输阶段港口规模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减弱并逐步改善。(5)受新冠疫情影响,港口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稍有转好,且西岸港口规模较大的厦门港和福州港较东岸港口更注重生态建设。研究可为海峡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为生态港口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为促进两岸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遥感生态指数 谷歌地球引擎平台 港口 生态建设
下载PDF
基于GEE的干旱区流域湿地水体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以宁夏平原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邹业斌 柴明堂 +3 位作者 杨娟 申晓晶 冯东溥 舒瑞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4,共6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宁夏平原为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湿地区域。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对宁夏平原1984—2020年湿地水体的历史覆盖、面积变化、类型转变及季节性演变等动态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宁夏平原为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湿地区域。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对宁夏平原1984—2020年湿地水体的历史覆盖、面积变化、类型转变及季节性演变等动态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 1984—2020年宁夏平原湿地水体历史覆盖面积为1 373.86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8.1%,全时段覆盖水体面积为116.46 km^(2);(2) 1984—1999年至2000—2020年宁夏平原地表水体面积共计增加482.99 km^(2),总体面积变化率为45.6%;(3)研究区新增永久性水体明显,过去37年新增永久性水体218.89 km^(2),同时季节性水体面积变化幅度较大;(4) 2020年,全年覆盖水体占比为39.45%,而1—6月覆盖时间的水体面积占比超过50%。本文成果可为环境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湿地水体 水体面积变化 水体类型转变 水体季节性演变 谷歌地球引擎平台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粤港澳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系
3
作者 陈智勇 吴耀炜 +1 位作者 林港特 龚建周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33-6447,共15页
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协调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粤港澳”)历来紧密联系,现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缺乏粤港澳整合的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系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历史数据和谷歌... 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协调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粤港澳”)历来紧密联系,现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缺乏粤港澳整合的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系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历史数据和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选取2000~2020年夏季(6月1日至9月1日)MODIS影像(时间跨度为5 a),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挖掘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西北部景观的基底,土地利用程度呈现“中间高,四周低”、“南高北低”和“西南、东北有高值”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在生态区最小.②按RSEI由小到大排序,生态环境质量由低至高的区域依次为大湾区、沿海经济带东翼(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西翼)和生态区.③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程度呈强负相关关系,高-低(H-L)聚类分布范围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大湾区中心,低-高(L-H)聚类分布相对不稳定,以分布于生态区为主,东翼和西翼县域、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均为无显著相关特征.④粤港澳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低值斑块扩张与人工表面扩张表现出一致性,广州佛山的中心、汕头的东部以及湛江雷州的西南部多以耦合为主,生态区、东翼中部、西翼东部和大湾区西北部以非耦合为主.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变的重要因子,需要全域重点规划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从整体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 遥感生态指数(RSEI) 空间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与多源遥感数据的海南水稻分类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谭深 吴炳方 张鑫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7-947,共11页
水稻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稻米产量关系到民生福祉。及时、准确的水稻分布信息是监测水稻产量、调控农业资源配给的基础。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地表的时间序列光谱变化特征,常用于大尺度范围的作物监测... 水稻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稻米产量关系到民生福祉。及时、准确的水稻分布信息是监测水稻产量、调控农业资源配给的基础。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地表的时间序列光谱变化特征,常用于大尺度范围的作物监测。然而,传统基于水稻生长关键时期光谱特征的分类、提取方法对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要求较高。由于我国南方水稻产区湿热,雨季云污染降低了遥感数据的有效时间分辨率,因此上述方法在该地难以推广。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分类方案变相缩短了卫星的重访周期,使多云气候区基于遥感影像的水稻分类成为可能。然而,集成多源数据所需更高的数据处理效率和存储需求也成为限制省级乃至更大范围水稻分类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在线调用中分辨率的光学、微波遥感数据,创新性地采用了按月提取、按直方图大小提取特征的方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绘制海南省2016年10 m分辨率水稻种植分布图。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南方多云地区水稻分类,提取结果能够体现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且与实际地表的地块边界、纹理符合良好。经过地表样本点的验证,总体精度为93.2%,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本研究采用的自动分类流程能够准确、高效地提取海南省的水稻种植范围,可以向其他地区大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分类 谷歌地球引擎平台 微波数据 随机森林 多源遥感数据 海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