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3篇文章
< 1 2 1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贝氏体钢等温淬火变体选择与特殊晶面定量化表征
1
作者 杨劼 任慧平 +2 位作者 王海燕 高雪云 刘宗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219,共8页
为分析低碳贝氏体钢(15Cr12CuSiMoMn)的变体选择与特殊晶面取向差分布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变体选择与晶面取向差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实验钢充分奥氏体化后在指定温度进行等温淬火热处理,随后分析并表征等温转变过程中变体选择的演变... 为分析低碳贝氏体钢(15Cr12CuSiMoMn)的变体选择与特殊晶面取向差分布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变体选择与晶面取向差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实验钢充分奥氏体化后在指定温度进行等温淬火热处理,随后分析并表征等温转变过程中变体选择的演变规律与特殊晶体学面取向差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所得{100}极图与{100}标准极图吻合,贝氏体变体与母相奥氏体的位向关系符合K-S关系,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相变速率加快,变体选择能力降低,同时大角度晶界HAGBs(45~65°)、小角度晶界LAGBs(2~15°)界面含量减少。等温淬火60 min发现320℃时原奥氏体晶粒内同一CP组中V1/V2、V1/V3、V1/V5等变体对数量较340℃时分别增加2.4%、15%、1.1%,同一CP组中的贝氏体变体可增加大角度晶界;320℃等温淬火后实验钢具有较大的整体界面取向差、解理面(100)取向差以及滑移面(110)取向差,其整体界面取向差范围为3.2~62.5°,解理面(100)取向差范围为6.9~47.8°,滑移面(110)取向差范围为1~29.2°。通过控制贝氏体变体分布与含量进而影响其有效解理面(100)取向差与滑移面(110)取向差的分布范围,增大特殊晶面取向差范围有利于优化贝氏体组织,最终达到改善其力学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取向分布 变体选择 取向差
下载PDF
GCr15SiMo钢中贝氏体含量对力学性能及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毛艳珊 杜三明 +5 位作者 傅丽华 张永振 高元安 杨军 魏超凡 付壁聪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6,共9页
目的通过控制等温淬火时间,在GCr15SiMo轴承钢中获得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并研究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EM、3D morphology、TEM、EDS、XRD、洛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仪器观测GCr15SiM... 目的通过控制等温淬火时间,在GCr15SiMo轴承钢中获得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并研究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EM、3D morphology、TEM、EDS、XRD、洛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仪器观测GCr15SiMo轴承钢经不同等温淬火时间后的微观组织、物相含量和力学性能,并使用HL-R7000重载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贝氏体组织含量的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检测。结果当等温淬火时间由2 h延长至72 h时,材料中贝氏体的体积分数由14.5%增至83.5%。随着GCr15SiMo轴承钢材料中韧性贝氏体含量的增多、脆性马氏体含量的减少,其硬度逐渐降低,冲击功逐渐增大,磨损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随着等温淬火时间的延长,基于韧性贝氏体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磨粒磨损减弱、黏着磨损增强。结论在等温淬火温度为210℃、等温淬火时间为8 h时,材料中贝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55.6%,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为33.2%,此时马氏体和贝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材料的耐磨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淬火工艺 贝氏体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
下载PDF
基于回火P参数的低碳贝氏体钢回火性能预测
3
作者 孙国进 朱兴林 崔国明 《河南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4-17,44,共5页
以低碳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回火参数对材料硬度的影响,基于回火P参数理论建立了钢的回火性能预测模型,绘制了回火参数转换算图。硬度误差分析结果显示,误差在15%以内,此模型可以用于回火工艺参数的优化和回火性能的预测。
关键词 回火处理 P参数 低碳贝氏体 算图
下载PDF
1000 MPa级高强贝氏体钢的研制
4
作者 贾亚飞 刘自权 +1 位作者 刘鹏 马子洋 《江西冶金》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针对汽车轻量化发展需求,河钢集团邯钢公司成功研制出1000 MPa级高强贝氏体钢。本文考察了退火模拟实验中各关键工艺参数对实验钢性能的影响,根据退火规律制定工艺方案,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结果表明,贝氏体含量随着快冷完结温度升高而... 针对汽车轻量化发展需求,河钢集团邯钢公司成功研制出1000 MPa级高强贝氏体钢。本文考察了退火模拟实验中各关键工艺参数对实验钢性能的影响,根据退火规律制定工艺方案,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结果表明,贝氏体含量随着快冷完结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多;当快冷完结温度为400℃时,实验钢的强度随均热温度和缓慢冷却完结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通过工业试制成功开发出屈强比大于0.8的1000 MPa级贝氏体钢,其成形极限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向拉伸情况下,此材料最大主应变和最大次应变分别为0.29和-0.07,其成形极限危险点(FLD_(0))的应变值为0.13;在等双向胀形情况下,主次应变为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板 高强贝氏体 力学性能 退火工艺
下载PDF
强磁场下贝氏体相变的热力学机制研究
5
作者 镇锦煌 侯廷平 +3 位作者 刘杨妮 张东 Tsepelev Vladimir 吴开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6,共6页
借助微观组织观察,研究了外加强磁场对钢中贝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2 T强磁场作用缩短了贝氏体相变时间,增加了贝氏体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更为致密。另一方面,本文考虑到磁场对材料磁矩、居里温度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借助微观组织观察,研究了外加强磁场对钢中贝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2 T强磁场作用缩短了贝氏体相变时间,增加了贝氏体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更为致密。另一方面,本文考虑到磁场对材料磁矩、居里温度和结构参数的影响,扩展了经典磁自由能计算模型。结果发现,低于居里温度时,长程磁有序对贝氏体铁素体的磁性贡献占主导地位,高于居里温度时,短程磁有序对其磁性贡献最大。另外,磁致磁熵改变量在居里温度处达到最大值,表明此时磁场对贝氏体铁素体磁有序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扩展模型计算得到的磁自由能变化规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扩展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贝氏体 贝氏体相变 贝氏体铁素体 强磁场 居里温度 热力学性质 磁自由能
下载PDF
新型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创制与发展 被引量:47
6
作者 方鸿生 冯春 +2 位作者 郑燕康 杨志刚 白秉哲 《热处理》 CAS 2008年第3期2-19,共18页
扼要阐述了新型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由来及发展,该系列贝氏体钢的合金化及合金设计思路,强韧化途径,组织与性能特点,优越性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贝氏体 贝氏体 强韧性 粒状贝氏体 仿晶界型铁素体 无碳化物贝氏体 贝氏体铸钢
下载PDF
钢中贝氏体组织形态和亚结构(二)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宗昌 计云萍 任慧平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3贝氏体组织中的亚结构由于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使得贝氏体的亚结构非常复杂。精细亚结构是指在电镜下所能分辨的贝氏体铁素体条片内部的细节,如亚片条、亚单元的形态、尺寸、界面结构以及贝氏体铁素体片条内部的位错、精细孪晶等。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贝氏体组织 亚单元 贝氏体 亚片 界面结构 孪晶 贝氏体 羽毛状贝氏体 亚结构
下载PDF
等离子弧增材低碳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分析
8
作者 周凡 顾介仁 +1 位作者 王克鸿 柴权赢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121,I0009,I0010,共7页
采用等离子弧增材工艺制备了成形良好的贝氏体钢构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增材构件的微观组织主要由板条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少量奥氏体组成.增材构件组织和力学性能存在局部差异:顶部组织晶粒比较粗大,主要由板条... 采用等离子弧增材工艺制备了成形良好的贝氏体钢构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增材构件的微观组织主要由板条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少量奥氏体组成.增材构件组织和力学性能存在局部差异:顶部组织晶粒比较粗大,主要由板条状贝氏体和奥氏体组成,显微硬度平均值约为365 HV;底部区域组织晶粒比较细小,多为粒状贝氏体,显微硬度平均值约为384 HV;构件整体平均冲击韧性为145 J/cm^(2),平均拉伸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可以达到955 MPa和11.7%,其中x方向的拉伸强度为945 MPa,略小于y方向的抗拉强度(963 MPa)和z方向的抗拉强度(958 MPa),说明构件抗拉强度不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断口为韧性断裂.创新点:(1)利用贝氏体钢药芯焊丝等离子弧增材复杂结构件.(2)分析十字交叉路径下的构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3)阐明等离子弧增材贝氏体钢相较于其它电弧增材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贝氏体 等离子弧增材 板条状贝氏体 组织性能
下载PDF
控轧控冷工艺对低碳贝氏体高强钢AH80DBD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尹泽 李娜 +1 位作者 宋立伟 马志强 《特殊钢》 2023年第1期97-100,共4页
通过宏观断口、扫描断口、金相组织、透射电镜等方法分析了AH80DBD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结构对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钢轧后冷速22℃/s时,冲击韧性较好(-20℃AKV204~235 J),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细小的M-A,板条间距20... 通过宏观断口、扫描断口、金相组织、透射电镜等方法分析了AH80DBD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结构对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钢轧后冷速22℃/s时,冲击韧性较好(-20℃AKV204~235 J),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细小的M-A,板条间距200~400 nm,而轧后冷速12℃/s时,板条间距~800 nm,-20℃AKV41~57 J,因此,AH80DBD钢在生产过程中冷却速率应≥2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80DBD低碳贝氏体 轧后冷速 冲击功 组织性能
下载PDF
高铁轴承GCr18Mo套圈贝氏体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仿真优化研究
10
作者 杨智勇 刘肃 +2 位作者 蔡润丰 李志强 李卫京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62-3672,共11页
高铁轴箱轴承作为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服役工况及服役环境复杂。高铁轴承套圈的热处理工艺普遍采用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相比于传统的马氏体淬火工艺能够使轴承套圈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抗裂纹扩展能力,但耗时更长,生产... 高铁轴箱轴承作为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服役工况及服役环境复杂。高铁轴承套圈的热处理工艺普遍采用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相比于传统的马氏体淬火工艺能够使轴承套圈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抗裂纹扩展能力,但耗时更长,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为优化国产高铁使用的GCr18Mo轴承套圈的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开展试验测试轴承钢的热物理参数以及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基于试验测得的轴承钢材料参数,采用DEFORM-HT软件建立了轴承套圈的热处理工艺全流程仿真模型。针对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中的加热温度、等温温度、等温时间和回火温度,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16种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仿真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基于仿真结果,以轴承套圈的贝氏体体积分数和硬度构建优化目标函数,结合蒙特卡洛法和复合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及优化,在优化得出的工艺参数范围内开展3组验证性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试验测得的轴承钢材料参数建立的热处理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经验证试验后,3组轴承套圈的贝氏体体积分数和硬度均满足行业标准要求,残余奥氏体含量未超过规定数值。优化后的热处理工艺耗时更短,相比最初的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等温淬火时间缩短37%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国内GCr18Mo轴承套圈的贝氏体等温热处理提供有效的工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8Mo钢 轴承套圈 贝氏体等温淬火 仿真建模 工艺参数优化
下载PDF
轧制预变形和奥氏体化温度对贝氏体钢显微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赵秋红 王庆芬 马到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66,71,共6页
对Fe-0.9C-1.4Si-1.6Mn-0.8Cr-0.2Mo-0.25Al钢锭分别进行冷轧与热轧变形处理,再进行850~1 100℃奥氏体化处理和300℃等温处理,研究了轧制预变形和奥氏体化温度对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950℃奥氏体化后,冷轧预变形钢主... 对Fe-0.9C-1.4Si-1.6Mn-0.8Cr-0.2Mo-0.25Al钢锭分别进行冷轧与热轧变形处理,再进行850~1 100℃奥氏体化处理和300℃等温处理,研究了轧制预变形和奥氏体化温度对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950℃奥氏体化后,冷轧预变形钢主要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热轧预变形钢则由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相比于未预变形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冷轧变形可同时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热轧变形则会降低断后伸长率。当奥氏体化温度在850~1 050℃时,冷轧预变形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变化不大,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 100℃时,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并出现片状魏氏体铁素体;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冷轧预变形钢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先略微增大后减小,当奥氏体化温度为950℃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预变形 冷轧 热轧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下载PDF
贝氏体钢的强韧化途径 被引量:76
12
作者 方鸿生 刘东雨 +2 位作者 徐平光 白秉哲 杨志刚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41,共6页
发现在粒状贝氏体组织中 ,控制其小岛尺寸、数量和分布 ,可获良好强韧性 ,研制出粒状贝氏体钢。首次用断续的仿晶界型铁素体作韧性相与粒贝结合 ,可获优良强韧性 ,并研制出此类复相钢。通过合金设计 ,在空冷条件下获得具有超精细结构的... 发现在粒状贝氏体组织中 ,控制其小岛尺寸、数量和分布 ,可获良好强韧性 ,研制出粒状贝氏体钢。首次用断续的仿晶界型铁素体作韧性相与粒贝结合 ,可获优良强韧性 ,并研制出此类复相钢。通过合金设计 ,在空冷条件下获得具有超精细结构的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组织 ,贝氏体各层次单元由奥氏体膜包围 ,使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优良的强韧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韧性 粒状贝氏体 仿晶界型铁素体 贝氏体/巴氏体复相组织 贝氏体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的贝氏体组织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8
13
作者 于庆波 孙莹 +1 位作者 倪宏昕 张凯锋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84-288,共5页
低碳贝氏体钢是高强度、高韧性、多用途的新型钢种,它的出现是社会需求和现代冶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低碳贝氏体钢已经在工程机械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实际生产中得到的低碳贝氏体钢并不是由单一贝氏体组织组成,往往是多种显微... 低碳贝氏体钢是高强度、高韧性、多用途的新型钢种,它的出现是社会需求和现代冶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低碳贝氏体钢已经在工程机械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实际生产中得到的低碳贝氏体钢并不是由单一贝氏体组织组成,往往是多种显微组织并存,因此并不能直接体现钢的力学性能与贝氏体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针对这一情况,以低碳Mn-B-Cr-Mo-Nb钢为研究对象,在国内某钢铁公司进行控轧控冷试验。通过对终冷温度的控制,分别得到由全部粒状贝氏体,全部板条贝氏体以及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组成的3种不同类型的低碳贝氏体钢。经过对这3种不同类型的贝氏体钢进行拉伸和冲击试验后发现: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条件下,粒状贝氏体钢的强度最低,韧塑性最好;板条贝氏体钢板的强度最高,韧塑性最差;由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组成的钢,其强度、韧塑性居中。由此可知,终冷温度对热轧钢板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很大,通过对中温转变组织的控制,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低碳贝氏体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条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M/A岛 低碳贝氏体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建泽 康永林 +1 位作者 杨善武 周建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9-22,共4页
超低碳贝氏体钢经两阶段控轧控冷,在不同温度进行一定时间的回火,检测了热处理前后钢板力学性能并对比分析了组织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板条逐渐合并,过渡到粒状贝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出现粗大的准多边... 超低碳贝氏体钢经两阶段控轧控冷,在不同温度进行一定时间的回火,检测了热处理前后钢板力学性能并对比分析了组织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板条逐渐合并,过渡到粒状贝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出现粗大的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在490℃~620℃范围内进行热处理,试验钢会得到良好的综合性能;粒状贝氏体组织在-20℃的低温冲击功在560℃热处理达到最小值,之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大幅提高;而含有板条贝氏体组织钢的-20℃低温冲击功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板条贝氏体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贝氏体钢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 被引量:37
15
作者 孙德勤 吴春京 谢建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共4页
介绍了国内外贝氏体钢研究开发的现状。当前贝氏体钢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Mo B系列、Mn B系列、新型准贝氏体钢系列、超细组织空冷贝氏体钢等;贝氏体钢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已得到推广与应用;随着贝氏体钢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贝氏体钢的推... 介绍了国内外贝氏体钢研究开发的现状。当前贝氏体钢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Mo B系列、Mn B系列、新型准贝氏体钢系列、超细组织空冷贝氏体钢等;贝氏体钢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已得到推广与应用;随着贝氏体钢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贝氏体钢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相变 贝氏体组织 贝氏体
下载PDF
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建泽 康永林 +1 位作者 杨善武 周建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6-18,66,共4页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板条贝氏体 屈服强度
下载PDF
ULCB钢相变产物粒状与板条状贝氏体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建泽 康永林 +1 位作者 杨善武 周建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252-254,258,共4页
对ULCB钢的主要相变组织粒状贝氏体与板条贝氏体进行了力学性能比较,结果显示粒状贝氏体与板条贝氏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较高温度相变产物粒状贝氏体组织较为粗大,对强度和韧性有不利影响,而较低温度相变产物板条贝氏体组织对强度和... 对ULCB钢的主要相变组织粒状贝氏体与板条贝氏体进行了力学性能比较,结果显示粒状贝氏体与板条贝氏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较高温度相变产物粒状贝氏体组织较为粗大,对强度和韧性有不利影响,而较低温度相变产物板条贝氏体组织对强度和韧性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条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超低碳贝氏体 组织与性能
下载PDF
我国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东雨 徐鸿 +1 位作者 方鸿生 白秉哲 《热处理》 CAS 2005年第2期12-15,19,共5页
随着人们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入,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开发和推广高强、高韧的节能型钢铁材料。本文综述了低碳贝氏体钢在我国的发展。展现了低碳贝... 随着人们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入,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开发和推广高强、高韧的节能型钢铁材料。本文综述了低碳贝氏体钢在我国的发展。展现了低碳贝氏体钢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仿晶界形铁素体 无碳化物贝氏体
下载PDF
GCr15SiMn贝氏体轴承钢超声滚压表层组织与性能
19
作者 安容升 程志 +3 位作者 潘金芝 陈春焕 刘鹏涛 任瑞铭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30-438,共9页
目的 研究超声滚压加工对贝氏体轴承钢的影响,并分析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贝氏体轴承钢试样表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升贝氏体轴承表面性能提供理论及试验依据。方法 通过超声滚压加工前后试样对比分析,确定超声滚压处理技术对贝氏... 目的 研究超声滚压加工对贝氏体轴承钢的影响,并分析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贝氏体轴承钢试样表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升贝氏体轴承表面性能提供理论及试验依据。方法 通过超声滚压加工前后试样对比分析,确定超声滚压处理技术对贝氏体轴承钢组织性能的提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超声滚压工艺试样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表面与截面组织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贝氏体轴承钢组织的类别特征。结果 根据试样表面状态可将原始试样分为3类:细晶层存在表面微裂纹的截面组织、细晶层无裂纹的截面组织及无细晶层截面组织。超声滚压后,3类截面组织均产生塑性变形层,无细晶层截面组织形成的塑性变形层最厚。超声滚压处理后,存在于原始试样表面的机加工纹理变细,犁沟变浅;试样表面粗糙度降幅可达75%,试样表面硬度增幅为4%,且试样表面产生了约90μm硬化层。结论 相同静压力下,随电流增加,试样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塑性变形层显著增加,硬度、硬化层深度增加但增幅较小;相同电流下,随静压力增加,试样表面硬度、塑性变形层深度、硬化层深度及表面硬度增加,粗糙度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SiMn贝氏体轴承钢 表面超声滚压处理 细晶层 表面性能 表层组织
下载PDF
偏析带对贝氏体钢轨钢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韩青阳 程丹 +3 位作者 任映奇 郑春雷 吕博 张福成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8-306,共9页
以实际使用的含有偏析带的贝氏体钢轨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贝氏体钢在不同偏析角度下腐蚀磨损性能和微观组织变化规律。控制磨损方向与成分偏析带夹角呈0°、45°以及90°,用以模拟列车直线段打滑以... 以实际使用的含有偏析带的贝氏体钢轨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贝氏体钢在不同偏析角度下腐蚀磨损性能和微观组织变化规律。控制磨损方向与成分偏析带夹角呈0°、45°以及90°,用以模拟列车直线段打滑以及曲线段晃车过程。结果表明:在45°时,腐蚀电位偏负,腐蚀电流较大,易发生腐蚀。在45°磨损时,磨损划过偏析界面,阻力较大,磨损较严重。当磨损载荷为90 N时,腐蚀磨损表面出现与偏析带走势方向一致的锈层。偏析带处较多的Cr能够促进α-FeOOH的形成,并提高锈层的致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钢轨钢 偏析 腐蚀 磨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