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6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声景”进入思考:贾樟柯电影声音的时空建构
1
作者 曲玮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当“声景”的概念被移植到电影中,电影的声音就被赋予了配合画面叙事、营造情感氛围以外的空间意义,成为人们感受影像内外景观的又一尺度。“声景”研究将声音当作一种媒介,在“声景”视域下,声音有了其自身的文化表征、空间承载及互动... 当“声景”的概念被移植到电影中,电影的声音就被赋予了配合画面叙事、营造情感氛围以外的空间意义,成为人们感受影像内外景观的又一尺度。“声景”研究将声音当作一种媒介,在“声景”视域下,声音有了其自身的文化表征、空间承载及互动属性,能够中介人与环境的关系,并连接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与过往时空经验。从声音景观的角度考量电影创作,相较而言现实主义影片中声音的媒介属性更为凸显,也更具有“景观社会”的现实意义。如贾樟柯影片中各种嘈杂的环境音响、彰显地域特色的方言、超越时空维度的流行音乐,都构建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生活空间,引导人们与特定时空建立真实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景观 贾樟柯电影 电影声音 时空建构
下载PDF
空间视阈下方言介入贾樟柯电影叙事的分析
2
作者 聂胜男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期132-134,共3页
艺术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早期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的空间叙事上,后来在各门类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方言元素作为空间表达的符号听觉语言,从空间维度分析贾樟柯电影中底层人物的叙事逻辑。其一,展现物理空间下特... 艺术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早期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的空间叙事上,后来在各门类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方言元素作为空间表达的符号听觉语言,从空间维度分析贾樟柯电影中底层人物的叙事逻辑。其一,展现物理空间下特定的地理形象和地方感。其二,关注边缘性人物生存的精神空间。其三,反映社会空间中突出的矛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方言电影 山河故人 贾樟柯
下载PDF
虚拟的真实:贾樟柯电影中的超现实影像
3
作者 张敏 《视听》 2024年第2期42-45,共4页
对于贾樟柯的电影来说,构成其真正的功能性部件的是固定长镜头、静物影像和超现实影像。超现实影像通过造假的行动,让真实与虚假变得不可分辨,在潜在的可能不断生成中,时间以影像的方式直接呈现,观众在感官上遭遇一次情动,产生无限的意... 对于贾樟柯的电影来说,构成其真正的功能性部件的是固定长镜头、静物影像和超现实影像。超现实影像通过造假的行动,让真实与虚假变得不可分辨,在潜在的可能不断生成中,时间以影像的方式直接呈现,观众在感官上遭遇一次情动,产生无限的意义与遐想。观众跟随超现实影像,所体验到的是从一种强度到另一种强度的流变。贾樟柯电影的影像并不指向深度的寓意,重要的是电影带给人的感觉,是影像的情动带给人的影响,观众进入贾樟柯电影机器,意味着生成一次新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 超现实 虚拟影像 贾樟柯电影
下载PDF
从《任逍遥》到《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延续与蜕变
4
作者 王靖娅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1期158-160,共3页
贾樟柯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是他电影艺术中的独特存在,这些女性鲜活生动,其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引着观众、推动着剧情。“巧巧”这一女性角色从《任逍遥》到《江湖儿女》都有出现,其看似是同一个人,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本文从女... 贾樟柯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是他电影艺术中的独特存在,这些女性鲜活生动,其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引着观众、推动着剧情。“巧巧”这一女性角色从《任逍遥》到《江湖儿女》都有出现,其看似是同一个人,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比分析贾樟柯两部电影中“巧巧”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审视贾樟柯电影中女性形象在时代变迁中的延续与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巧巧 女性形象 延续与蜕变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影像的叙事空间美学研究
5
作者 李明炅 张放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3期0097-0099,共3页
贾樟柯电影具有很强的文本叙事性和空间美学特征。本文从生命体验焕发“光韵”空间美学生产,“出走”和“回归”空间美学生产,“异托邦”和“现代性”空间美学生产三个方面,分析贾樟柯电影影像的叙事空间美学特征,以及叙事空间中蕴含的... 贾樟柯电影具有很强的文本叙事性和空间美学特征。本文从生命体验焕发“光韵”空间美学生产,“出走”和“回归”空间美学生产,“异托邦”和“现代性”空间美学生产三个方面,分析贾樟柯电影影像的叙事空间美学特征,以及叙事空间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生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叙事性 空间美学
原文传递
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建构和美学生产研究
6
作者 李明炅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1期0103-0105,共3页
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建构具有鲜明的美学倾向和审美特征。文章从贾樟柯电影的“空间体验”美学生产、“光韵”空间美学生产、“日常生活”空间美学生产三方面,分析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建构和美学生产特征,阐释其电影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思想和... 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建构具有鲜明的美学倾向和审美特征。文章从贾樟柯电影的“空间体验”美学生产、“光韵”空间美学生产、“日常生活”空间美学生产三方面,分析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建构和美学生产特征,阐释其电影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思想和人文情感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空间美学 光韵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山西民俗在电影中的应用与表达——以贾樟柯电影为例
7
作者 石莉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5期57-59,共3页
贾樟柯在山西的成长经历以及山西的民俗元素对其影片创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他用影片的形式表达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变迁,展示了浓厚的民间文化情结和朴素的叙事审美,这对现代中国电影来说是一种极大的... 贾樟柯在山西的成长经历以及山西的民俗元素对其影片创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他用影片的形式表达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变迁,展示了浓厚的民间文化情结和朴素的叙事审美,这对现代中国电影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补充。从民间文化的角度,人们能更好地洞察贾樟柯影片中更深层次的叙述手法与乡土情结,而这正是文章所论述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山西民俗 运用 表达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声音符号的美学建构及其媒介意义
8
作者 崔赫 《传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5-37,共3页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修辞 声音符号 贾樟柯电影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传播视域下对贾樟柯电影的空间探微
9
作者 李从睿 吕爱杰 《今传媒》 2023年第6期98-101,共4页
空间作为贾樟柯电影叙事的重点,承载着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时代等众多关系的讨论和解读,也是贾樟柯以客观视角聚焦时代变迁、追寻个体记忆的一面镜子,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本文从传播视角分析了贾樟柯电影空间中艺术... 空间作为贾樟柯电影叙事的重点,承载着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时代等众多关系的讨论和解读,也是贾樟柯以客观视角聚焦时代变迁、追寻个体记忆的一面镜子,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本文从传播视角分析了贾樟柯电影空间中艺术与现实的游变,同时开拓了电影空间文本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解释范围,旨在探索出其在传播层面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传播 影像空间 空间转向
下载PDF
“现代主义”作为电影通往“隐德莱希”的手段之一:从贾樟柯电影谈起——21世纪以来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研究
10
作者 张冲 郝奕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中国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1]成为引领当时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风向标。除了电影语言形式的“现代化”,电影叙述内容方面的现代化之路或现代性问题也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21世纪以来,中... 中国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1]成为引领当时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风向标。除了电影语言形式的“现代化”,电影叙述内容方面的现代化之路或现代性问题也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对现代主义思潮首先进行实践的领域是文学与美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语言 贾樟柯电影 中国当代艺术 现实主义题材 现代主义思潮 电影叙述 可持续发展 电影创作
下载PDF
从艺术物性论看贾樟柯的影像美学
11
作者 刘昌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2,共8页
在现实主义风格背后,是贾樟柯清醒的电影物性论自觉与材料语言的创新意识,后者是他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关键因素。贾樟柯反对造型形式主导的视觉美,故意暴露影像材料,凸显了电影作为物质的触觉美。影像现成品的挪用,凸显了... 在现实主义风格背后,是贾樟柯清醒的电影物性论自觉与材料语言的创新意识,后者是他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关键因素。贾樟柯反对造型形式主导的视觉美,故意暴露影像材料,凸显了电影作为物质的触觉美。影像现成品的挪用,凸显了电影自身的物质媒介属性,也使其电影成了具有自我指涉与自我反思的元电影。长镜头对日常生活物品的凝视抑制了虚幻的视觉欲望快感,凸显了物品的触觉深度与社会语义。演员的非职业化使用去除了表演性,凸显了底层社会群体的物质化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艺术物性论 电影物性 影像美学
下载PDF
基于媒体视角的贾樟柯电影媒介美学研究——评《贾樟柯的世界》
12
作者 薛洋瑶 《传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I0001-I0002,共2页
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 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学 电影语言 贾樟柯 电影本体 影视作品 电影导演 中国文化发展 现实语境
下载PDF
镜像与拼贴:贾樟柯电影的异质空间表达
13
作者 侯自然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14,共5页
文章从空间批评的视角,探讨贾樟柯导演影片中对于异质空间叙事的把握,解读贾樟柯是如何通过超现实元素、实体空间、人物行动及多个文本的联动,将不同的异质空间黏合,从而打破时空和情节的统一性,呈现出一个多元、分裂和矛盾的影像世界... 文章从空间批评的视角,探讨贾樟柯导演影片中对于异质空间叙事的把握,解读贾樟柯是如何通过超现实元素、实体空间、人物行动及多个文本的联动,将不同的异质空间黏合,从而打破时空和情节的统一性,呈现出一个多元、分裂和矛盾的影像世界。将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运用在贾樟柯影片的解读中,其空间叙事揭示了现代社会进程中个体身份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空间 福柯 贾樟柯
下载PDF
贾樟柯《三峡好人》创作的心理空间
14
作者 毛金鑫 《今传媒》 2023年第4期79-81,共3页
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纪实风格影片,整部影片分为烟、酒、茶、糖四个章节,其中,穿插了大量的超现实情节。影片讲述了男主角韩三明和女主角沈红来到三峡库区,分别寻找他们的前妻和丈夫的故事,表达了贾樟柯对三峡工程的深度思... 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纪实风格影片,整部影片分为烟、酒、茶、糖四个章节,其中,穿插了大量的超现实情节。影片讲述了男主角韩三明和女主角沈红来到三峡库区,分别寻找他们的前妻和丈夫的故事,表达了贾樟柯对三峡工程的深度思考和对三峡移民的深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三峡好人》 超现实 润滑剂 三峡工程
下载PDF
论贾樟柯电影的重庆叙事
15
作者 韦亮节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5-89,共5页
电影与空间的互动催生了电影地理学。在电影地理学的观照下,发现除了“故乡”汾阳和个别都市,山城重庆在贾樟柯的多部电影或广告片中反复出现。经由贾樟柯的创作,现实重庆与电影重庆双向互动,并呈现出别样的地域审美与电影诗学。重庆的... 电影与空间的互动催生了电影地理学。在电影地理学的观照下,发现除了“故乡”汾阳和个别都市,山城重庆在贾樟柯的多部电影或广告片中反复出现。经由贾樟柯的创作,现实重庆与电影重庆双向互动,并呈现出别样的地域审美与电影诗学。重庆的空间单位、空间重合体、省略或组合的总体空间分别通过深化、扩展、增强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叙事,从而使重庆依山傍水立体的空间得以影像呈现。重庆独特的定调音、信号音、标志音构筑了贾樟柯电影的听觉叙事,使得重庆的音景得以艺术再现。重庆对国家工程、社会暴力、务工潮的时代见证激发贾樟柯电影的再叙事,从而完成其现实观照的诗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重庆 叙事
下载PDF
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
16
作者 唐婧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6期239-241,共3页
语言符号的历史古老而神秘,电影艺术离不开语言这一必不可少的符号元素。借用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在影像作品中具有的“立体”与“平面”的双重属性,二者的结合构成了电影最本质的表达元素,也成了电影作品极为丰富的视听要素。声音和画... 语言符号的历史古老而神秘,电影艺术离不开语言这一必不可少的符号元素。借用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在影像作品中具有的“立体”与“平面”的双重属性,二者的结合构成了电影最本质的表达元素,也成了电影作品极为丰富的视听要素。声音和画面是电影叙事信息传达的全部载体,这些语言符号不仅能够让影视主题内容更具立体性,也能让影像更具表达化与传达效应,还起到了情感传递、氛围烘托的重要作用。《任逍遥》是贾樟柯导演《故乡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剧情类电影作品,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山西大同,围绕两个20岁年轻人慢慢展开,电影大多由长镜头组合而成,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对人物的刻画却非常深刻。从视听语言视角来看,《任逍遥》有着丰富的叙事符号,从镜头、色彩到声音都彰显了贾樟柯个人式的构成风格。文章结合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在电影中的双重属性,从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任逍遥》入手,从视听语言的视角分析其作品镜头、色彩的运用以及环境音和方言的纪实性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逍遥》 贾樟柯 符号 视听语言 纪实主义
下载PDF
基于框架理论的贾樟柯电影共鸣分析
17
作者 杨婕 《艺术科技》 2023年第22期132-134,共3页
目的: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和质感独特,在电影评价中一直褒贬不一,吸纳方言及业余演员等也在无形中为观众设置了观影门槛,电影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探究贾樟柯电影如何与观众建立内在联系,引起共鸣,文章尝试借助传播学理论,通过分析电... 目的: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和质感独特,在电影评价中一直褒贬不一,吸纳方言及业余演员等也在无形中为观众设置了观影门槛,电影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探究贾樟柯电影如何与观众建立内在联系,引起共鸣,文章尝试借助传播学理论,通过分析电影话语建构,了解电影在观众间的传播过程及影响因素。方法:文章从共鸣效果角度进行探讨,借助框架理论,从话语、话语的建构、话语的接受三方面,分析贾樟柯电影引起观众共鸣的几大因素,通过电影的话语建构寻找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联系。结果:首先,在电影话语部分,贾樟柯借助方言和业余演员等符号建构起真实的艺术空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使故事情节更逼真;其次,在话语建构中,电影通过呈现嘈杂的情境,让观众置身于混乱且不加修饰的真实情境中,帮助观众理解正在发生的情况,同时,借助开放式结局及长镜头凸显故事人物的命运感;最后,研究发现,观众会根据已有经验设置主体框架,影响自己对电影意义的理解。结论:电影话语的巧妙设置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从而促进电影传播,同时,电影框架的设置与观众主体框架之间的差异会对电影话语的接受效果产生影响,二者的矛盾关系会影响观众对电影话语的接受和理解,并最终影响电影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理论 贾樟柯电影 共鸣 电影艺术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贾樟柯电影中的生命图景
18
作者 贺诗雨 《视听》 2023年第12期27-31,共5页
贾樟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电影创作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高度重合,记录与反映时代的变迁是他的创作核心。从宏观和中观上来说,剧烈的社会变迁与分化转型表现为国家整体形象、社会制度、结构、分层、体制的变迁,但从微观... 贾樟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电影创作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高度重合,记录与反映时代的变迁是他的创作核心。从宏观和中观上来说,剧烈的社会变迁与分化转型表现为国家整体形象、社会制度、结构、分层、体制的变迁,但从微观来看是具体个人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改变。导向进步的社会变迁是社会整体努力的结果,但变化的滞后性与旧体制惯性也可能导致社会个体产生强烈的错位感。贾樟柯的电影关注个体经验与创伤记忆,通过平民叙事,记录变迁之下的时空迁移,疏解时代焦虑。创作观念决定具体形式,贾樟柯在对真实感的精准把控下,不断挑战纪实与虚构的传统边界,最终以超凡的感受力与把控力,将鲜活个体移置进历史,绘制出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体生命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社会变迁 平民叙事 记忆 空间 真实感
下载PDF
浅析贾樟柯电影中的视听表达及传播策略——以《江湖儿女》为例
19
作者 薛洋瑶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1期169-171,共3页
贾樟柯是一位纪实美学的推崇者,他的电影作品大部分围绕“真实”二字展开。《江湖儿女》主要讲述了山西的“江湖人士”的故事,表现了情、义等被传统社会推崇的情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遭遇到猛烈冲击。本文以《江湖儿女》为例,从电影的... 贾樟柯是一位纪实美学的推崇者,他的电影作品大部分围绕“真实”二字展开。《江湖儿女》主要讲述了山西的“江湖人士”的故事,表现了情、义等被传统社会推崇的情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遭遇到猛烈冲击。本文以《江湖儿女》为例,从电影的独特风格、声音画面、人物造型、镜头语言等方面出发,分析该电影作品在视听表达、叙事表达、传播策略上的创新与不足,为中国导演们探索国产电影的发展之道提供有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江湖儿女》 传播策略 视听表达
下载PDF
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纪实美学特征探析
20
作者 艾文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3期236-238,共3页
贾樟柯与是枝裕和是中日两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他们分别用不同时代的语言展现中日两国的平民生活,用镜头传递思想,其电影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文章采用特征分类的方法,分析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纪实性特征,以具体的电影为例,厘清电... 贾樟柯与是枝裕和是中日两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他们分别用不同时代的语言展现中日两国的平民生活,用镜头传递思想,其电影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文章采用特征分类的方法,分析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纪实性特征,以具体的电影为例,厘清电影中出现的纪实语言,最终得出结论: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纪实语言表现为视觉元素的纪实性、电影题材的虚实融合、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其中视觉元素的纪实性表现为边缘人物、个体映射群体、声音的真实性,电影题材的虚实融合表现为真实新闻的改编与导演自身经历的融合,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表现为固定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及景深长镜头拍摄。分析发现,贾樟柯与是枝裕和拍摄的纪实电影,无论是在视觉元素、题材还是在镜头的使用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性。他们的电影都运用了相同或相似的视听语言,保留了许多真实世界中的元素,且频繁使用长镜头,以达到纪实、客观的效果。文章旨在通过对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分析,厘清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纪实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是枝裕和 纪实美学电影 纪实美学特征 纪实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