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立体观测的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气象条件分析
1
作者 张仙 权晨 +3 位作者 申燕玲 李永顺 马季芳 刘逸群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5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基于2022—2023年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山顶、山腰、山脚自动气象站数据,分析赛什腾山不同海拔高度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与风向、能见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赛什腾山气压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昼夜气压差小,月变化呈单峰型,季节... 基于2022—2023年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山顶、山腰、山脚自动气象站数据,分析赛什腾山不同海拔高度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与风向、能见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赛什腾山气压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昼夜气压差小,月变化呈单峰型,季节变化明显,平均气压随海拔增高呈降低趋势,递减率为7.7 hPa/100 m;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平均气温夏季>秋季>春节>冬季,且随海拔增高呈降低趋势,递减率为0.77℃/100 m;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夜间>白天,夏季相对湿度最大,秋季最小,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增高呈增大趋势,递增率为1.17%/100 m;降水的日变化是白天大于夜间,且主要集中在5—8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增多,递增率分别为2.91 mm/100 m、5.24 d/100 m;风速的日变化呈“V”型分布,年内风速变化呈现多峰型,不同季节风速以春季为最大,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且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极大风速极值均为山腰>山顶>山脚,不存在明显的海拔高度差异;山顶盛行风为WSW,山腰盛行风为NW,山脚盛行风为NNE;能见度的日变化是夜间大于白天,呈“一峰一谷”型,月变化呈双峰型,季节变化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也不存在明显的海拔高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什腾山 天文台址 气象要素 立体观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小赛什腾山晚古生代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和政军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杨经绥 崔军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赛什腾山 晚古生代 放射虫
下载PDF
柴北缘小赛什腾山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4
3
作者 彭璇 庄玉军 +3 位作者 辜平阳 时超 何世平 曹佰迪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1-239,共19页
小赛什腾山位于柴北缘的西北部,笔者对小赛什腾山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对片麻状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年龄为(422.1±1.6)Ma,指示该岩体为晚志留世... 小赛什腾山位于柴北缘的西北部,笔者对小赛什腾山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对片麻状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年龄为(422.1±1.6)Ma,指示该岩体为晚志留世岩浆活动产物。片麻状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分显示高硅(SiO_(2)为70.16%~72.43%)、高碱(Na_(2)O+K_(2)O为7.20%~9.04%)和较高的K_(2)O/Na_(2)O值(>1),低镁(MgO为0.82%~1.29%)、磷(P_(2)O_(5)为0.09%~0.13%)及钛(TiO_(2)为0.3%~0.49%),铝饱和指数A/CNK值大于1,里特曼指数小于3.3,属于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并且它们稀土元素总量高,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具有弱的负Eu异常(δEu为0.73~0.9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模式图上曲线一致向右倾斜,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样品都具有相似的配分型式,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亏损高场强元Nb、Ti的地球化学特征。全岩锆石饱和温度为721~752℃,平均值为739℃,属于I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片麻状花岗岩的ε_(Hf)(t)均为负值(-6.47~-12.85),模式年龄T_(DM2)平均值是2030Ma,指示小赛什腾山片麻状花岗岩的源区物质有中元古代的古老地壳物质混入,该花岗岩形成时有流体加入,由地壳基底物质重熔形成。综合分析后认为小赛什腾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赛什腾山 柴北缘
下载PDF
小赛什腾山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陈世悦 张跃 +4 位作者 孙娇鹏 彭渊 马帅 邵鹏程 刘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取自小赛什腾山的3个岩浆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给出了437±10 Ma与487±14 Ma(XSST01)、390.8±9.1 Ma(XSST02)、400.1±7.9 Ma与445.8±10 Ma(XSST03)5组206Pb/238U平均年龄结果,这表明小赛... 取自小赛什腾山的3个岩浆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给出了437±10 Ma与487±14 Ma(XSST01)、390.8±9.1 Ma(XSST02)、400.1±7.9 Ma与445.8±10 Ma(XSST03)5组206Pb/238U平均年龄结果,这表明小赛什腾山地区存在470-480 Ma、440-450 Ma和390-400 Ma三期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侵入旋回,更正了小赛什腾山地区花岗岩均形成于海西期的认识?将本次给出的年代学数据与柴北缘构造带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年代学格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赛什腾山地区490-400 Ma花岗岩侵位时间、期次与整个柴北缘构造带其他地区基本一致,这些年代学数据为证实小赛什腾山是柴北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认为,奥陶纪初期(470-480 Ma)岩浆岩的形成与柴北缘洋洋壳向北俯冲有关,奥陶纪末期(440-450 Ma)的花岗岩形成于同造山陆-陆碰撞环境,早泥盆世(390-400 Ma)花岗岩与俯冲-碰撞晚期岩石圈拆沉有关,初步厘定了约490-400 Ma小赛什腾山一带的大地构造演化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什腾山 古生代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质意义
原文传递
赛什腾山一带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旭明 刘广 梁国庆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50-254,共5页
赛什腾火山岩广泛分布于柴北缘构造带的赛什腾山一带,为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安山岩。前人将该套火山岩划归为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但缺乏同位素测年数据及古生物化石依据,笔者对赛什腾... 赛什腾火山岩广泛分布于柴北缘构造带的赛什腾山一带,为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安山岩。前人将该套火山岩划归为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但缺乏同位素测年数据及古生物化石依据,笔者对赛什腾火山岩中玄武安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256.9±0.7)Ma的测年数据,时代为晚二叠世,与滩间山群的形成时代明显不同,说明赛什腾火山岩与区域上滩间山群火山岩为不同时期岩浆喷发活动形成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赛什腾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什腾山 构造环境 LA-ICP-MS 晚二叠世
下载PDF
青海赛什腾山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辛存林 谢庆豪 +1 位作者 董凯 廖建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8-916,共9页
为揭示柴北缘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用 X射线荧光光谱(XP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等方法对赛什腾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全岩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岩体富含 SiO2(64.23%~71.5... 为揭示柴北缘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用 X射线荧光光谱(XP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等方法对赛什腾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全岩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岩体富含 SiO2(64.23%~71.56%)、Al2 O3(14.03%~18.36%);K2 O/Na2 O值平均为0.48,具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特征;岩石相对富集 Th、U、Sr,亏损 Ta-Nb、Ti、Pb;稀土总量变化幅度较大(74.29×10-6~169.11×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 Eu 负异常特征;主微量元素图解及对比分析显示出Ⅰ型花岗岩特点。结合其他资料,可以认为赛什腾山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是地幔上侵混染了大陆地壳形成的产物,该花岗岩侵位时南祁连洋尚未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岛弧 赛什腾山
下载PDF
连续电磁剖面法在赛什腾山前逆掩推覆构造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耀华 杨进 陈迎宾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3-778,共6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发育,地表条件差,地震勘探困难,为此在该区开展了连续电磁剖面法勘探研究。采用Robust、远参考、静态校正多种预处理方法有效压制了干扰,提高了数据品质。通过综合应用Bostick、CMI和二维连续介... 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发育,地表条件差,地震勘探困难,为此在该区开展了连续电磁剖面法勘探研究。采用Robust、远参考、静态校正多种预处理方法有效压制了干扰,提高了数据品质。通过综合应用Bostick、CMI和二维连续介质反演方法突出了有效异常,清晰地揭示了赛什腾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的发育特征,明确了山前逆掩推覆断裂下盘地层空间展布及该区的盆山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电磁剖面法 赛什腾山 逆掩推覆构造 Robust估算技术
下载PDF
冷湖赛什腾山光学天文台址勘选结果及暗夜保护 被引量:5
8
作者 邓李才 杨帆 +22 位作者 何飞 陈孝钿 张春光 孙唯佳 李睿玥 段晓苇 王坤 任安炳 刘念 罗志全 罗杨平 刘其利 盘军 平一鼎 赵勇 尧中华 田才让 许存平 樊万珍 张仙 马季芳 曹子皇 李彬 《青海科技》 2022年第3期46-59,共14页
青海省地处中国版图的中部偏西地区,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耸。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海拔在3000米左右,四周由海拔4000米~6000米的山岭环绕。整个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干燥少雨,地貌以戈壁荒漠为主。冷湖镇位于青、甘、新三省区交界处,高... 青海省地处中国版图的中部偏西地区,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耸。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海拔在3000米左右,四周由海拔4000米~6000米的山岭环绕。整个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干燥少雨,地貌以戈壁荒漠为主。冷湖镇位于青、甘、新三省区交界处,高山沙漠的气候特征尤为明显,长期历史记录显示,冷湖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20毫米以下,日照充沛,地貌奇特,夜空晴朗。各种环境因素显示这里具备良好的天文观测基础条件。同时,该区域有大面积的风蚀雅丹,且比邻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些成为了天文台址选址的不利因素。2017年10月,青海省海西州政府与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启动了冷湖光学天文台址勘选。在青海省、州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取得了冷湖赛什腾山区光学天文观测台址勘选的重大成果。文章基于历史气象记录、卫星遥感数据和光学天文观测台址参数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呈现冷湖赛什腾光学天文台址的质量。优质的光学天文台址是天文学领域获取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战略资源,文章也针对台址资源的规划和保护,从选址科学任务的角度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湖 赛什腾山 光学天文 台址勘选 暗夜保护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小赛什腾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岩石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盼龙 李永军 +5 位作者 段丰浩 庄玉军 支倩 辜平阳 高吉鹏 杨高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92-3313,共22页
位于柴北缘西段的小赛什腾山分布大量海西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露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赛什腾山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 位于柴北缘西段的小赛什腾山分布大量海西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露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赛什腾山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72±3 Ma和273±2 Ma,指示两者均形成于早—中二叠世。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两者均不同程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正的εHf(t)值(2.04~8.16)和较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0.77~1.16 G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小赛什腾山早—中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均为宗务隆洋俯冲消减的产物,石英闪长岩为玄武质洋壳板片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遭受地幔橄榄岩混染而成,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洋壳熔融产生的岩浆底侵加热由新生地壳和古老基底地壳构成的混合地壳,在角闪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消减 早—中二叠世 宗务隆洋 赛什腾山 柴北缘西段
下载PDF
青海小赛什腾山地区达肯大坂岩群中新解体出一套变火山岩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立轩 何世平 +2 位作者 庄玉军 李普涛 段忠志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共18页
达肯大坂岩群(Pt1D.)是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的结晶基底,为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深变质岩系,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通过1∶5万专项地质调查,在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苏干湖南小赛什腾山一带原划归达肯大坂岩群中,新填绘出一套糜棱岩... 达肯大坂岩群(Pt1D.)是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的结晶基底,为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深变质岩系,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通过1∶5万专项地质调查,在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苏干湖南小赛什腾山一带原划归达肯大坂岩群中,新填绘出一套糜棱岩化变中酸性火山岩系与达肯大坂岩群岩石组合存在明显差异。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别获得其中变流纹岩原岩形成年龄为(435.2±1.5)Ma、变英安岩原岩形成年龄为(430.6±2.6)Ma,表明该套糜棱岩化变中酸性火山岩系形成于早志留世。经综合分析,将其从达肯大坂岩群中解体出来,暂划归滩间山群。同时,获得侵入变英安岩中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脉原岩形成年龄为(269.3±1.8)Ma,并获得(1607±14)Ma上交点年龄,代表其母岩形成年龄或岩浆侵入过程中捕获古老围岩的年龄;此外,获得糜棱岩化变英安岩构造热事件年龄为(265.7±4.0)Ma,晚于发育左行剪切揉皱糜棱岩化花岗岩脉的形成时代,表明新解体出的变火山岩系发生左行剪切作用的时代为花岗岩脉侵入之后的晚华力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肯大坂岩群 变火岩系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滩间 赛什腾山
下载PDF
浅析青海省赛什腾山西段地区金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文成 刘红梅 +1 位作者 万占奎 谭渭源 《四川地质学报》 2015年第A01期120-122,共3页
赛什腾山西段属于柴北缘地区,是青海省金矿主要赋存地之一。属于秦-祁-昆成矿域昆仑成矿省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期-印支期成矿带之小赛什腾山-阿尔尼克山加里东-印支期铅、锌、金、银、铬、煤(钴、稀土)成矿亚带,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工作... 赛什腾山西段属于柴北缘地区,是青海省金矿主要赋存地之一。属于秦-祁-昆成矿域昆仑成矿省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期-印支期成矿带之小赛什腾山-阿尔尼克山加里东-印支期铅、锌、金、银、铬、煤(钴、稀土)成矿亚带,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工作及区域资料对比研究,总结该地区金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机制 成矿模式 赛什腾山
下载PDF
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工程地质选址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保 孙皓 +5 位作者 魏赛拉加 张睿 张俊才 王栋 严慧珺 隋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具有国际一流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是我国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围绕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建设面临的工程地质选址问题,在收集前人已开展的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值模拟和人工地面... 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具有国际一流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是我国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围绕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建设面临的工程地质选址问题,在收集前人已开展的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值模拟和人工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程地质选址评价。为了确保赛什腾山已经确定的2处已建平台和2处空置平台的工程地质稳定性,首先进行了人工地面踏勘、采取岩石样品和模拟地震作用下已建平台的边坡三维响应研究,以确定平台的稳定性;在重点工作区使用InSAR监测分析地形形变,确定重点工作区工程地质稳定性;最后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对赛什腾山地区进行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处已建平台虽有断层分布但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较小;2处空置平台场地内及周边未发现断层破碎带及断裂构造通过。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尽量减少在填方区布设工程及重要设备,保证填方边坡坡度小于自然休止角,对于人工开挖或填筑形成的碎石土边坡应进行适当工程处理以确保工程安全及设备正常使用,并基于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推荐出4300 m与4050 m 2个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区域稳定性 天文台选址 智能算法 赛什腾山
下载PDF
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风特性分析
13
作者 相守贵 余培林 +2 位作者 祁栋林 樊万珍 罗庆云 《青海科技》 2023年第1期143-148,共6页
利用2020年9月~2022年8月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区域自动站小时风向风速数据,按照年、季节、月、昼夜分别统计分析赛什腾山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季节、月分析了赛什腾山大风日数的出现频次和出现占比。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全年盛行... 利用2020年9月~2022年8月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区域自动站小时风向风速数据,按照年、季节、月、昼夜分别统计分析赛什腾山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季节、月分析了赛什腾山大风日数的出现频次和出现占比。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全年盛行风以W-NW为主,次盛行风为S-SW,偏东风的次数较少;春季盛行风向是SSW-WSW方向;夏季盛行风向为NE,次盛行风为SSW-WSW;秋季风向频率最高为SSW,次主导风为WNW-NNW;冬季风向所占比例最高为W-WNW。昼夜盛行风差异较大,夜间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白天盛行风以西南风为主。赛什腾山平均风速逐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0月份开始风速逐步增大,至5月达最大,以后风速逐步减小。季节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冷湖地区与赛什腾山风速月际、季节和日变化不相同,可能是赛什腾山和冷湖站地形、海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什腾山 风向 风速 大风
下载PDF
赛什腾山和冷湖镇日照时数对比分析
14
作者 吉秀娟 赵小红 +1 位作者 李海英 樊万珍 《青海科技》 2023年第1期149-152,共4页
利用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气象观测站日照资料,对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两站日照时数的季节、月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地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具体季节表现有所不同,其中赛什腾山春秋日照时数多、冬夏日... 利用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气象观测站日照资料,对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两站日照时数的季节、月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地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具体季节表现有所不同,其中赛什腾山春秋日照时数多、冬夏日照时数少,日照百分率夏季最小、秋季最大;分月来看两地日照时数的月变化均表现出波折起伏的变化状况,出现了两个峰值,赛什腾山第一个峰值出现在5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0月;从影响气象因素来看,赛什腾山日照时数与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呈负相关。分析结果对认识该地区气候背景和太阳能资源状况、开展赛什腾山天文台天文观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湖镇 赛什腾山 日照时数 变化规律
下载PDF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墨子巡天望远镜)
15
作者 孔旭 杨戟 +10 位作者 郑宪忠 王坚 范璐璐 娄铮 朱青峰 王挺贵 吴雪峰 薛永泉 张程 赵海斌 蔡萍 《青海科技》 2024年第1期10-24,共15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即墨子巡天望远镜,WFST)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一流”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双方于2018年3月1日召开望远镜项目预研启动会,2019年7月正式开展望远镜建设,2023年8月望远镜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即墨子巡天望远镜,WFST)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一流”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双方于2018年3月1日召开望远镜项目预研启动会,2019年7月正式开展望远镜建设,2023年8月望远镜建成并开展调试观测,2023年9月17日望远镜首光仪式暨科学战略研讨会召开,并成功发布仙女座星系图片,标志着望远镜设备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已经可以开展天文观测研究。墨子巡天望远镜口径2.5米,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系统设计和主镜主动光学矫正技术,可实现3度视场范围内均匀高像质和极低像场畸变成像,配备7.65亿像素大靶面主焦相机,具备大视场、高像质、宽波段的特点。墨子巡天望远镜安置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的天文台址,是冷湖天文观测基地首个投入运行并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大型设备。墨子巡天望远镜通过获取天体高精度位置和多波段亮度观测数据,监测移动天体和光变天体,高效搜寻和监测天文动态事件,可以在高能时域天文、太阳系天体普查、银河系结构和近场宇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始创新成果。同时,墨子巡天望远镜将面向国家航天强国战略,开展太阳系近地天体等搜寻与监测研究,服务航天安全和深空探测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望远镜 图像巡天 时域天文 近地天体 冷湖 赛什腾山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构造—沉积格局——来自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稀土元素的证据
16
作者 施辉 王波 +2 位作者 胡俊杰 吴志雄 马立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8-422,共15页
【目的】柴北缘构造带石炭系沉积地层记录了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转换历史,但石炭系变质程度高,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沉积格局的认知。泥质岩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稳定,是重建构造背景、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电感耦... 【目的】柴北缘构造带石炭系沉积地层记录了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转换历史,但石炭系变质程度高,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沉积格局的认知。泥质岩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稳定,是重建构造背景、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小赛什腾山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C1h)泥质岩的稀土元素地化特征。【结果】早石炭世小赛什腾山地区是受南昆仑洋壳向北俯冲弧陆体系影响的弧后盆地,处在柴达木地块及北缘俯冲碰撞带所组成局部高地和宗务隆大陆裂谷之间,呈“南高北低,由陆向海”的整体古地貌格局;东南方向的碰撞带是重要物源区,早期供给花岗岩—碱性玄武岩—沉积岩的风化碎屑,随区域构造活动变弱顶部碳酸盐岩段泥质岩夹层的碎屑可能来源于先存沉积物的再搬运。沉积古水体表现为由浅变深复变浅的趋势,碎屑岩段泥页岩形成于相对缺氧环境,而碳酸盐岩段泥岩夹层则为氧化环境,发育“台地边缘浅滩—台地前斜坡—陆棚边缘—台地前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的相序。【结论】以上研究结果及认识为理解区域性古地理格局和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时空演化及能源矿产效应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物源 沉积环境 早石炭世 赛什腾山
下载PDF
青海冷湖小赛什腾铜矿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权志高 傅成铭 +1 位作者 宋哲 何佳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65-266,共2页
1矿区地质特征青海冷湖小赛什腾铜矿位于阿尔金山南缘断裂以南,柴达木盆地北缘阿木尼克山-小赛什腾山残山断褶带南缘西端(图1)。矿区范围内仅出露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第二岩组(O3tn2)和第四系风积、冲洪积层。滩间山群第二岩组(O3tn2)岩性... 1矿区地质特征青海冷湖小赛什腾铜矿位于阿尔金山南缘断裂以南,柴达木盆地北缘阿木尼克山-小赛什腾山残山断褶带南缘西端(图1)。矿区范围内仅出露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第二岩组(O3tn2)和第四系风积、冲洪积层。滩间山群第二岩组(O3tn2)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紫红色安山岩,灰绿色安山质凝灰岩夹乳白色硅化大理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 矿区 滩间 加里东晚期 铜矿床 闪长岩体 阿尔金 赛什腾山 冷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下石炭统物源和构造背景:来自碎屑岩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俊杰 施辉 +3 位作者 马立成 马寅生 王嘉琦 钟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6-1067,共12页
为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沉积物来源和构造背景,本次研究采集小赛什腾山怀头他拉组沉积岩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测试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富Th、U、Hf,贫Co、Sc、Ni、V元素;... 为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沉积物来源和构造背景,本次研究采集小赛什腾山怀头他拉组沉积岩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测试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富Th、U、Hf,贫Co、Sc、Ni、V元素;砂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有中等负Eu异常;Cr/Zr、Sm/Nd、Th/Sc及Th/U等微量元素比值和判别图版显示研究区怀头他拉组为上地壳长英质物源区。沉积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比值显示,研究区样品与大陆弧环境砂岩具有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相关构造环境投图同样表明怀头他拉组沉积环境以大陆弧为主,兼有主动大陆边缘特征。怀头他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划分出3个年龄区间,480~402 Ma,1493~900 Ma和1908~1803 Ma。年龄谱呈早古生代单峰值特征,峰值年龄为414 Ma,反映物源区与柴北缘加里东期构造带内早古生代晚期的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区域上古地理、古水流证据,综合分析认为小赛什腾山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物源主要来自于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什腾山 怀头他拉组 地球化学特征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背景
下载PDF
青海胜利沟地区滩间山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
19
作者 王伟 刘文毅 何美香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39-44,共6页
胜利沟地区位于赛什腾山构造-岩浆岩带南西侧,区内主要出露有上奥陶统滩间山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火山岩为超基性-基性-中性系列,主要为准铝-低铝质岩类。碱度指数ALK(Na2O+K2O)为2.70%-10.73%。岩石分异指数(DI)普... 胜利沟地区位于赛什腾山构造-岩浆岩带南西侧,区内主要出露有上奥陶统滩间山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火山岩为超基性-基性-中性系列,主要为准铝-低铝质岩类。碱度指数ALK(Na2O+K2O)为2.70%-10.73%。岩石分异指数(DI)普遍较低,稀土总量变化大,ΣREE为25.35×10^-6~446.11×10^-6,δEu为0.72-1.08,呈弱负铕异常至正异常,显示出火山弧玄武岩或过渡型洋脊玄武岩的特点。火山岩总体上显示偏钠质特点。在区域上偏钠质火山熔岩及其对应的火山碎屑岩为金矿最好的赋矿层位,显示了本区火山岩地层巨大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铝-低铝质岩 弧玄武岩 洋脊玄武岩 成矿潜力 赛什腾山 青海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20
作者 徐盛林 邵兆刚 +7 位作者 李冰 陈宣华 王振东 徐大兴 马英 丁伟翠 周鹏超 王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7-1920,共14页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泉子—花海子地区,布设了一条长约255 km的(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并获得二维反演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尺度各重点电性层的构造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发育上、下2个变形强度不同的电性层,上部变形较弱的电性层含一套低于2Ω·m的超低阻层,与盆地深层优质卤水层对应,指示了良好的深层卤水找矿前景;下部电性层变形较强烈,底部可见一套生长电性层,推测盆地深部存在的主柴达木拆离断层在新生代控制了盆地的新生界沉积与构造变形。研究区深部电性结构差异明显,深部约50 km处有一条高低起伏的电性莫霍面,柴达木和苏干湖盆地深部以中低阻体为主,赛什腾山地区为有根的高阻体,油泉子—碱山地区中—下地壳为一套低阻体,昆特依地区深部可能存在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赛什腾山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深层卤水找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