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4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效应分析
1
作者 张琪琪 刘方方 +4 位作者 万映秀 曹文昕 李炎 李耀 张平治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7-576,共10页
为创制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2022年在小麦扬花期利用喷洒孢子液的方法对81份抗赤霉病高代品系和4份对照品种在濉溪柳湖试验基地开展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与4个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 为创制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2022年在小麦扬花期利用喷洒孢子液的方法对81份抗赤霉病高代品系和4份对照品种在濉溪柳湖试验基地开展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与4个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6个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供试81份材料的赤霉病抗性整体较好,平均病小穗率为27.95%,其中13份自育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扬麦20;携带单个或多个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品系共有60份,Fhb1、Fhb2、Fhb4、Fhb5检出频率分别为64.20%、12.35%、20.99%、34.57%;携带单个抗病基因Fhb1、Fhb4、Fhb5的小麦品系分别为18份、3份、2份;有45.68%品系同时携带2~3个赤霉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不含抗性基因的品系;聚合多个抗赤霉病基因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品种 抗性基因
下载PDF
湖北省66份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检测
2
作者 徐晴 郑丹 +5 位作者 许甫超 秦丹丹 董建辉 葛双桃 朱展望 董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2-441,共10页
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穗部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抗赤霉病品种选育是减轻其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59个小麦品种和选育的7份优异品系为材料,采用喷雾接种对其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抗性基... 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穗部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抗赤霉病品种选育是减轻其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59个小麦品种和选育的7份优异品系为材料,采用喷雾接种对其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抗性基因Fhb1功能性分子标记和主效抗性基因(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连锁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其遗传分布和利用状况;同时分析湖北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株高和小穗密度等性状年代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6份供试材料赤霉病抗性水平达到中抗,占比24.2%,以810619品系抗性最好,病情指数略低于苏麦3号;42份材料达到中感,占63.6%。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仅鄂T45048携带Fhb1;鄂麦11、鄂麦18和810619等29份材料(43.9%)可能携带Fhb5和QFhs.crc-2DL单个或2个抗性基因,说明这2个抗性基因在湖北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中得到了较多应用。赤霉病抗性与株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近15年湖北小麦品种株高持续降低,但其与赤霉病抗性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明确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和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鉴定 分子检测 株高
下载PDF
我国小麦赤霉病流行与化学防控现状及控病降毒关键技术理论创新与应用
3
作者 段亚冰 周明国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概述了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现状,深入剖析了该病流行危害的原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控历程,综述了化学防控及其抗药性发生的现状,并总结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此外,对小麦赤霉病控病降毒关键技术... 概述了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现状,深入剖析了该病流行危害的原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控历程,综述了化学防控及其抗药性发生的现状,并总结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此外,对小麦赤霉病控病降毒关键技术理论创新与应用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展望了小麦赤霉病精准防控的科学用药技术方案,并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阐释。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精准选药、科学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化学防控 抗药性 DON毒素 抗病降毒
下载PDF
基于MHSA-YOLOv7的小麦赤霉病感染率检测
4
作者 张正华 吴宇 金志琦 《无线电工程》 2024年第1期71-77,共7页
在抗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感染率是衡量籽粒抗性表型鉴定的重要衡量指标,针对目前小麦赤霉病感染率检测存在检测时间长、硬件成本高以及检测方式破坏植株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麦穗籽粒此类小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MHSA-YOLOv... 在抗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感染率是衡量籽粒抗性表型鉴定的重要衡量指标,针对目前小麦赤霉病感染率检测存在检测时间长、硬件成本高以及检测方式破坏植株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麦穗籽粒此类小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MHSA-YOLOv7。通过在原YOLOv7主干网络中融合多头自注意力(Muti-Head Self-Attention,MHSA)机制来提高模型对深层语义特征的提取能力,并使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实现模块间的跨层连接,使该模型能够提取和传递更丰富的特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MHSA-YOLOv7在小麦单穗赤霉病数据集上达到了90.75%的检测精度,相较于原YOLOv7模型,改进后的算法对于麦穗籽粒此类小目标物体具有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检测精度、召回率、F1值、mAP@0.5以及mAP@0.5∶0.95分别提高了0.33%、1.83%、0.011、1.19%以及0.38%,有效满足了小麦赤霉病感染率的精确检测,为实现小麦植株病害走势的长期观测以及小麦籽粒抗性的准确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头自注意力 YOLOv7 目标检测 小麦赤霉病
下载PDF
2022年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种群分离鉴定
5
作者 闫书味 白尼玛 +5 位作者 潘鑫 刘超洁 代君丽 李洪连 高飞 张晓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4,共8页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安阳、漯河、周口、南阳等8个不同生态区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和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分离纯化,分别得到257和88株分离物。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231株,占比89.88%;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3株,占比8.95%。赤霉病样品的分离物中,禾谷镰孢菌76株,占比86.36%;假禾谷镰孢菌10株,占比11.36%。2022年河南省所有采样地区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仍为禾谷镰孢菌,但赤霉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占比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安阳、平顶山和漯河市的赤霉病样品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达到了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赤霉病 假禾谷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
下载PDF
抗(感)赤霉病谷子品种内生菌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毛亚楠 田菲菲 +3 位作者 刘婷婷 韩欣芃 郝志敏 李志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3,共9页
旨为揭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多样性特征,初步明确内生菌群落结构与宿主品种、器官类型及病害抗感特性的相关性。选取抗赤霉病的冀谷22、红谷、陇谷11号和感赤霉病的小青谷、石榴子、嫩选16号共6个谷子品种,取其根、茎、叶... 旨为揭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多样性特征,初步明确内生菌群落结构与宿主品种、器官类型及病害抗感特性的相关性。选取抗赤霉病的冀谷22、红谷、陇谷11号和感赤霉病的小青谷、石榴子、嫩选16号共6个谷子品种,取其根、茎、叶片、叶鞘、成熟谷穗,提取DNA,针对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内生菌物种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供试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粘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低。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成熟谷穗群落丰富度较高,叶片、根、成熟谷穗多样性较高;而感病品种则是根和茎群落丰富度较高,茎和叶鞘多样性相对较高;PCoA分析则表明,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影响更大。物种组成分析表明,谷子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受到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器官所含内生菌种类相差较大。感病品种小青谷、石榴子和嫩选16与抗病品种冀谷22、红谷和陇谷11的内生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大,抗病品种在叶鞘时期都具有NB1-j菌门,成熟谷穗都具有酸杆菌门。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器官对谷子内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谷子赤霉病 内生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生防菌XH⁃1的鉴定及防治效果
7
作者 王婷婷 魏淑红 +2 位作者 宋波 董润鑫 许有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7-343,共7页
【目的】挖掘新的有效赤霉病生防菌并测试其防治效果,为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进行菌株分离,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平板对峙、CMC产孢、Y... 【目的】挖掘新的有效赤霉病生防菌并测试其防治效果,为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进行菌株分离,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平板对峙、CMC产孢、YEPD诱导孢子萌发、戳伤接种以及单花接种等探究该菌株对禾谷镰刀菌菌落生长、产孢、孢子萌发、侵染力等过程的影响。【结果】从健康小麦周围土壤中分离出1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抑菌活性的生防细菌,将其命名为XH⁃1;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落形态与芽孢杆菌相似,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平板对峙试验发现XH⁃1能抑制禾谷镰刀菌菌落生长,抑制率为45.6%;在XH⁃1的影响下,禾谷镰刀菌产孢量趋近于0;孢子萌发测试发现XH⁃1不仅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还会使孢子畸形膨大;叶片戳伤接种及麦穗单花接种结果均显示XH⁃1可减弱禾谷镰刀菌对小麦的侵染能力。【结论】枯草芽孢杆菌XH⁃1对禾谷镰刀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为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生物防治 分离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及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8
作者 郭旭昊 李梦雨 +2 位作者 姜佳 钱乐 刘圣明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在新乡、焦作和南阳三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单剂中125 g/L氟环唑SC 720 g/hm2和25%氰烯菌酯SC 2 4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78.84%~83.97%;复配剂中17%唑醚·氟环...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在新乡、焦作和南阳三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单剂中125 g/L氟环唑SC 720 g/hm2和25%氰烯菌酯SC 2 4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78.84%~83.97%;复配剂中17%唑醚·氟环唑SE 882 g/hm2和75%戊唑·嘧菌酯WG199.5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指防效为80.41%~92.31%,复配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单剂。该研究结果为更加高效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降低抗性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杀菌剂 田间防效 复配剂
下载PDF
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复配增效研究
9
作者 刘云霞 张凯皓 +1 位作者 马建斌 时春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为探索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两种原药进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质量比为1.5∶1时,增效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叶菌唑悬浮剂70 g... 为探索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两种原药进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质量比为1.5∶1时,增效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叶菌唑悬浮剂70 g/667m^(2)+18%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7 g/667m^(2)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为83.57%,其次为8%叶菌唑悬浮剂55 g/667m^(2)+18%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6.3g/667m^(2),防效达到78.01%。复配处理中高剂量的防效均显著高于两种单剂的推荐剂量,且试验期间没有对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建议在生产中使用该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杀菌剂 室内毒力 田间药效
下载PDF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10
作者 周海亮 张华崇 +3 位作者 戴宝生 黄江 杨琼 马学林 《湖北植保》 2024年第1期40-42,共3页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 小麦赤霉病 防效
下载PDF
无为市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药剂防效比较试验
11
作者 范祎杰 《南方农业》 2024年第5期104-107,共4页
为筛选出适用于安徽省无为市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药剂及适宜剂量,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均能达到90%以上,其中: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 为筛选出适用于安徽省无为市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药剂及适宜剂量,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均能达到90%以上,其中: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低、中、高剂量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61.25 g·hm^(-2)处理;低剂量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7.5 g·hm^(-2)处理相当,中、高剂量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高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7.5 g·hm^(-2)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绿色防控 药剂 施用剂量 安徽省无为市
下载PDF
安徽宿州市植保无人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李苏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7期33-34,共2页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为比较植保无人机与传统施药机械的应用效果,开展了几种植保器械喷施效果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病指防效为87.9%,与防效最高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相比,植保无人机处理小麦产...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为比较植保无人机与传统施药机械的应用效果,开展了几种植保器械喷施效果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病指防效为87.9%,与防效最高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相比,植保无人机处理小麦产量增幅较增幅最大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降低1.91个百分点,但机械效率是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的19倍,成本降低了90.24%。综合考虑病指防效、产量、效率、作业成本等指标,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小麦赤霉病 防效 产量 机械效率 作业成本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尹爱平 张建军 顾正亚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51-53,59,共4页
为了筛选出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组合,于2023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复配药剂40%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325 g/L丙硫菌唑·肟菌酯悬浮剂、40%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悬浮剂、40%丙硫菌唑·氟嘧菌酯悬浮剂、40... 为了筛选出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组合,于2023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复配药剂40%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325 g/L丙硫菌唑·肟菌酯悬浮剂、40%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悬浮剂、40%丙硫菌唑·氟嘧菌酯悬浮剂、40%氟吡菌酰胺·戊唑醇悬浮剂与单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单剂,40%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等上述5个复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对小麦的产量结构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且前4个复配药剂的效果相对更好,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优选药剂,适宜广泛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产量
下载PDF
杀菌剂添加助剂杰效丰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试验研究
14
作者 孙丽华 《河南农业》 2024年第3期54-55,共2页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烂麦头、红麦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本试验旨在验证单独使用杀菌剂与添加耐雨水冲刷助剂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异,探究在多...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烂麦头、红麦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本试验旨在验证单独使用杀菌剂与添加耐雨水冲刷助剂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异,探究在多雨、潮湿环境下使用杀菌剂添加耐雨水冲刷助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为拓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窗口期、探索农药减量使用和提高农药利用率提供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农药利用率 杀菌剂 农药减量使用 穗期 穗腐 潮湿环境 镰刀菌
下载PDF
物联网技术在小麦赤霉病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15
作者 郭强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5期23-24,共2页
物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小麦赤霉病监测预报方式,显著提升了病害的检测预报水平。该文结合近些年预报工作推进情况,总结物联网技术在小麦赤霉病监测预报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物联网技术在小麦生产中体现出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以期对该... 物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小麦赤霉病监测预报方式,显著提升了病害的检测预报水平。该文结合近些年预报工作推进情况,总结物联网技术在小麦赤霉病监测预报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物联网技术在小麦生产中体现出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以期对该项技术在农业病虫害检测预报领域推广使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物联网 检测预报 效益分析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飞防效果试验
16
作者 李启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82-85,共4页
为筛选适合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剂,本试验选择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T_(1))、43%戊唑醇悬浮剂(T_(2))、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T_(3))、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T_(4))、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T_(5))和25%氰烯菌酯悬浮... 为筛选适合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剂,本试验选择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T_(1))、43%戊唑醇悬浮剂(T_(2))、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T_(3))、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T_(4))、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T_(5))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T_(6))6种药剂,以不喷药作为空白对照(CK),分别以说明书最适浓度开展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性均无影响,均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减轻小麦赤霉病对产量的影响,其中,43%戊唑醇悬浮剂处理(T_(2))的小麦病穗防效、病指防效最高,分别为90.04%、94.94%;产量比空白对照增产63.15%,综合表现最佳,可以在江淮地区的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病穗防效 病指防效 飞防 产量 综合表现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成因及防治分析
17
作者 赵双玲 《河南农业》 2024年第1期49-49,共1页
小麦是河南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566.7万hm~2,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的1/4,对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赤霉病是河南省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在河南省呈现中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在豫南... 小麦是河南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566.7万hm~2,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的1/4,对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赤霉病是河南省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在河南省呈现中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在豫南麦区小麦赤霉病危害最为严重,表现为显症时间晚、病穗率低、病田率高、穗枯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小麦病害 病穗率 病田率 偏重发生 播种面积 安全供给 豫南麦区
下载PDF
基于监测预警的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效果评价
18
作者 倪运东 刘美艳 +6 位作者 王军娟 顾冬玫 徐璟仪 李小华 于湧鑫 李赟 黄卫利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50-53,共4页
2022—2023年,在淮安市洪泽区进行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试验示范,并以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结果为指导开展田间药剂复配试验,以期确定最佳的喷施次数、药剂组合和药剂用量,指导大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 2022—2023年,在淮安市洪泽区进行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试验示范,并以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结果为指导开展田间药剂复配试验,以期确定最佳的喷施次数、药剂组合和药剂用量,指导大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麦甜)900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麦甜伴侣)600 mL/hm^(2)+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50 mL/hm^(2)+益施多金750 mL/hm^(2)二次施药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优药剂组合与用量,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达到8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发病率 复配农药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
19
作者 梅最英 《种子科技》 2024年第5期118-120,157,共4页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病害,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不仅存在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的问题,还会产生抗药性。为了寻找更加环保和有效的防治方法,绿色防治技术成为了相关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基于此,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小麦赤霉病绿...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病害,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不仅存在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的问题,还会产生抗药性。为了寻找更加环保和有效的防治方法,绿色防治技术成为了相关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基于此,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探讨不同方法在控制小麦赤霉病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各种绿色防治技术,希望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绿色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植物提取物 生物有机肥
下载PDF
黄泛区农场黄淮南片抗赤霉病及多抗组小麦大区试验
20
作者 孙艳华 朱高纪 +3 位作者 理东生 陈亚光 张雨萌 程芮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本试验以2022-2023年小麦黄淮南片抗赤霉病及多抗组大区的19个小麦品种为参试材料,通过对各参试材料的生育期、茎蘖动态差异、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抗病性、抗逆性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旨在为黄淮南片抗赤霉病及多抗冬水组生产试验提供... 本试验以2022-2023年小麦黄淮南片抗赤霉病及多抗组大区的19个小麦品种为参试材料,通过对各参试材料的生育期、茎蘖动态差异、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抗病性、抗逆性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旨在为黄淮南片抗赤霉病及多抗冬水组生产试验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天麦175、新麦81、西农98、兆丰31、安麦25、安农217等品种增产显著,建议进入生产试验;安麦24、尚农12、洛麦64、安科2102、漯麦61等品种建议继续参加区试,留待进一步观察;兆丰106、泛麦30、徐麦20147、安麦218、西农871、涡麦909、宛麦270、咸麦088等品种综合性状不理想,比对照周麦36增产,但增产不明显,比对照百农207减产,且倒伏及穗发芽发生重,建议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区农场 小麦 黄淮南片 赤霉病 多抗组大区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