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NA35靶向液态氟碳纳米粒的超声分子成像检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冯钰瑾 杨晓云 +3 位作者 赵昆 刘芬 宗美男 王一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制备一种由胶原结合蛋白35(CNA35)介导的靶向液态氟碳纳米粒(PFP-NPs),探讨其在超声分子成像检测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备经荧光标记的非靶向PFP-NPs和CNA35靶向PFP-NPs,经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人肾小管... 目的制备一种由胶原结合蛋白35(CNA35)介导的靶向液态氟碳纳米粒(PFP-NPs),探讨其在超声分子成像检测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备经荧光标记的非靶向PFP-NPs和CNA35靶向PFP-NPs,经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间质转化,发生胶原沉积,然后分别将非靶向PFP-NPs和CNA35靶向PFP-NPs与细胞共同孵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上PFP-NPs荧光信号。建立DN大鼠模型,分为非靶向组和靶向组,每组各10只,分别静脉注射非靶向PFP-NPs与CNA35靶向PFP-NPs,应用超声分子成像检测两组DN大鼠静脉注射PFP-NPs后10 min、30 min肾脏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然后处死DN大鼠并取肾脏组织,检测肾脏组织PFP-NPs荧光信号强度及Ⅰ型胶原荧光信号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组织Ⅰ型胶原染色面积占比,分析肾脏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与Ⅰ型胶原染色面积占比的相关性。结果CNA35靶向PFP-NPs孵育的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上的荧光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PFP-NPs孵育的细胞(388.21±15.28 vs.25.79±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组DN大鼠肾脏组织PFP-NPs荧光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946.02±83.55 vs.73.69±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组Ⅰ型胶原荧光信号强度与非靶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9.07±96.67 vs.943.39±106.18),且CNA35靶向PFP-NPs荧光信号与Ⅰ型胶原荧光信号区域重合。体内超声分子成像显示,靶向组DN大鼠静脉注射PFPNPs后10 min、30 min肾脏组织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均高于非靶向组(8.37±1.27 vs.1.92±0.25、9.73±1.25 vs.2.08±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N大鼠肾脏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与Ⅰ型胶原染色面积占比呈正相关(r=0.838,P<0.001)。结论成功制备了CNA35靶向PFP-NPs,其能够靶向结合大鼠肾脏胶原高表达部位,实现了对DN大鼠肾脏纤维化的靶向超声分子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CNA35 液态氟碳纳米粒 靶向 肾纤维化 糖尿病肾病 大鼠
下载PDF
平台化靶向微泡在超声分子成像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2
作者 王亮凯 张波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4期177-180,184,共5页
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UMI)是一种特异性的超声成像技术,可同时完成解剖和分子成像,在分子水平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微泡(microbubbles, MBs)是最为常见的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 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UMI)是一种特异性的超声成像技术,可同时完成解剖和分子成像,在分子水平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微泡(microbubbles, MBs)是最为常见的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UCAs),在其表面连接特异性抗体或配体构建靶向微泡(targeted microbubbles, tMBs)可实现UMI。平台化靶向微泡(multitargeted microbubbles, MT_MBs)是一种专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商业化MBs,可在短时间内实现tMBs的构建,并规范化tMBs的制备过程和成像步骤。但是,目前人们对于MT_MBs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将对MT_MBs的成分、结构、特点、优势、UMI相关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靶向微泡 平台化靶向微泡
下载PDF
靶向微泡在超声分子成像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徐雪莹 王岳恒 万明习(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微泡(MB)是一种用于增强组织间对比度的超声造影剂,当特定的生物标志物附着在MB上时,就成了具有靶向成像及靶向治疗的功能化靶向微泡(tMB)。文章将逐一阐述tMB的分类与制备、在超声分子成像领域及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对未来tM... 微泡(MB)是一种用于增强组织间对比度的超声造影剂,当特定的生物标志物附着在MB上时,就成了具有靶向成像及靶向治疗的功能化靶向微泡(tMB)。文章将逐一阐述tMB的分类与制备、在超声分子成像领域及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对未来tMB发展方向进行展望。tMB在超声分子成像和治疗中有不同用途和潜力。tMB还需进一步阐明tMB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及肿瘤细胞-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发挥tMB治疗的目的。tMB上配体的多样性使其进入临床的途径变得复杂,为了促进tMB的广泛使用,还需要就生产规范和临床使用标准达成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靶向微泡 超声分子成像 治疗
原文传递
超声分子成像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5
4
作者 余进洪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9-711,共3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疾病分子机制的逐步阐明,医学影像学已深入到细胞及分子水平。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是医学分子影像学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分子影像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对其成像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造影剂 超声分子成像 分子影像学
下载PDF
VEGFR在肿瘤超声分子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马瑶 赵云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998-1001,共4页
超声分子成像以其无创性、无辐射性、可重复性、实时动态显像的优势成为分子影像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成像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靶点和配体。肿瘤发生发展中血管的形成是其显著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重... 超声分子成像以其无创性、无辐射性、可重复性、实时动态显像的优势成为分子影像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成像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靶点和配体。肿瘤发生发展中血管的形成是其显著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重要特异性分子,可作为肿瘤超声分子成像的靶点。现已有许多学者在以VEGFR为靶点的超声分子成像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以VEGFR为靶点的肿瘤超声分子成像的机制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肿瘤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综述 超声分子成像 微泡
下载PDF
超声分子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5-1126,共2页
分子影像学是随纳米医学、高分子材料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发展而生的新兴学科,运用影像学技术对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亚细胞水平结构进行活体显像,从而定量或定性评价生物学行为的科学。本研究团队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 分子影像学是随纳米医学、高分子材料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发展而生的新兴学科,运用影像学技术对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亚细胞水平结构进行活体显像,从而定量或定性评价生物学行为的科学。本研究团队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超声分子影像学"概念。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系经静脉注射超声分子探针,分子探针经血液循环特异性聚集于靶组织或靶器官内,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实现特异性显像,可于细胞或分子水平反映靶组织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亚细胞水平 分子影像学 分子成像技术 分子水平 生物工程学 影像学技术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超声分子成像 被引量:1
7
作者 谢佳佳 杨莉 +6 位作者 吴爵非 胡广全 蔡晶晶 纪丽景 宾建国 刘莹 宾建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VCAM-1单抗的靶向微泡(MB_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_C),并于8 min后行对比超声检查,测量双侧下肢的显影强度(VI);最后进行双下肢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超声图像显示:缺血下肢MB_V组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高达(18.4±2.9)U;而在缺血下肢MB_C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VI值为(6.9±1.2)U,两微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微泡在非缺血下肢的VI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无论MB_V还是MBC微泡,其在缺血下肢的VI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下肢相应的VI值。免疫组化显示:缺血下肢血管有大量的VCAM-1表达,而非缺血下肢未见VCAM-1表达。结论应用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可有效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超声分子成像 造影剂 靶向微泡
下载PDF
用于超声分子成像的聚乳酸-乙醇酸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炜阳 黄晓玲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40-42,共3页
超声分子成像是基于靶向超声造影剂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影像技术,通过超声造影的方式反映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在分子水平上显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出现了多种用于超声分子成像的聚乳酸-乙醇酸造影剂。本文就这些新兴造影剂... 超声分子成像是基于靶向超声造影剂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影像技术,通过超声造影的方式反映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在分子水平上显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出现了多种用于超声分子成像的聚乳酸-乙醇酸造影剂。本文就这些新兴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和靶向设计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靶向 聚乳酸-乙醇酸
下载PDF
肿瘤分子地址、分子靶确认与超声分子成像
9
作者 许川山 王志刚 +3 位作者 冉海涛 曾霞波 杨春江 伍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02-1304,共3页
肿瘤分子靶确认是借助于分子影像技术对肿瘤特异性分子地址进行分子成像,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超声分子成像为肿瘤分子靶确认这一崭新的肿瘤诊治理念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机遇,在肿瘤“分子靶确认... 肿瘤分子靶确认是借助于分子影像技术对肿瘤特异性分子地址进行分子成像,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超声分子成像为肿瘤分子靶确认这一崭新的肿瘤诊治理念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机遇,在肿瘤“分子靶确认”领域展示明确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分子地址 分子靶确认 超声分子成像
下载PDF
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建平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分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学方面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科学。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是将超声分子探针(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经静脉注入体... 分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学方面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科学。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是将超声分子探针(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经静脉注入体内,经过血液循环特异性地聚集于靶组织并特异性显像,以反映病变组织分子水平的变化。分子探针是一种能和靶组织特异性结合物质与能产生影像学信号的物质相结合而构成的复合物。借助分子探针一即连接有特异性配体或抗体的微球造影剂,通过高分辨率成像系统检测扩增放大的信号改变,以间接反映靶向组织分子或基因的信息。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分子成像成为当前医学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分子探针的设计成为该研究的重点,而超声分子成像设备、超声微泡触发装置、超声分子成像监控和超声分子探针的有机结合,有望使超声分子显像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定量控释和疗效评价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 超声分子成像
下载PDF
超声分子成像在肿瘤新生血管评价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梦杰 周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112,共3页
实体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对肿瘤血管的成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而血管生成与肿瘤组织内表达的分子物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2、整合素αvβ3、共刺激分子B7-H3等)密切相关,这些分子可成为靶向超声造影... 实体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对肿瘤血管的成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而血管生成与肿瘤组织内表达的分子物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2、整合素αvβ3、共刺激分子B7-H3等)密切相关,这些分子可成为靶向超声造影剂的靶点,为肿瘤新生血管的显影提供条件。分子成像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使人们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了进一步认识,此为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 靶向造影剂 超声分子成像
下载PDF
超声分子成像在乳腺病灶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苗 高小瞻 +1 位作者 马飞 王露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0期1623-1626,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分子成像在乳腺病灶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前往本院诊治的120例乳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对比超声分子成像、乳腺钼靶检查、超声检查鉴别诊断结果差异。结果120例乳腺... 目的研究超声分子成像在乳腺病灶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前往本院诊治的120例乳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对比超声分子成像、乳腺钼靶检查、超声检查鉴别诊断结果差异。结果120例乳腺疾病患者病理结果中良性80例、恶性40例,符合率相比较,超声分子成像(95.83%)>乳腺钼靶(85.00%)>超声检查(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分子成像提示:乳腺恶性病灶在造影剂注入后呈高增强,而乳腺良性病灶在造影剂注入后无增强;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较,超声分子成像(96.25%、95.00%、95.83%)>乳腺钼靶(86.25%、82.50%、85.00%)>超声检查(77.50%、65.00%、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病灶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超声分子成像取得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乳腺钼靶检查以及超声检查,值得在今后诊断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灶 良恶性质 鉴别诊断 超声分子成像
下载PDF
小鼠HCCLM3肝癌模型中超声分子成像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早期评价
13
作者 汤阳 孔文韬 +3 位作者 张小龙 李翠仙 张炜彬 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19年第2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的超声造影在裸小鼠HCCLM3肝癌移植瘤模型中早期评价贝伐单抗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携V... 目的:探讨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的超声造影在裸小鼠HCCLM3肝癌移植瘤模型中早期评价贝伐单抗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携VEGFR2单克隆抗体的靶向超声微泡,建立裸小鼠HCCLM3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6,贝伐单抗10 mg/kg每周2次,治疗1周)和对照组(n=6,等体积0.9%NaCl溶液给药)。治疗前(第0天)、治疗第2天、治疗第7天行超声造影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比较相关定量参数的组间差异及组内各参数的变化,同时采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2组间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治疗第7天,治疗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较治疗前缩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第7天治疗组流入相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wash-in curve,WiAUC)低于对照组[(36.4±11.6) dB·s vs (61.9±12.4) dB·s,P=0.01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治疗组MVD值低于对照组(8.3±2.1 vs 18.4±7.6,P=0.039)。结论:靶向VEGFR2的超声造影可用于早期无创监测裸小鼠HCCLM3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抗血管生成治疗反应,TTP、MTT、AUC及WiAUC等定量参数是有效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HCCLM3 贝伐单抗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基于肿瘤治疗及超声分子成像一体化的靶向诊疗体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邢玲溪 杜联芳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第3期281-283,共3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靶向纳米或微米载体在荷载药物、改善影像学诊断的质量、增加影像学诊断方式上的独特优势,靶向诊疗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如果靶向纳米载体同时具有治疗和显像两种功能,则可实现肿瘤靶向性的诊疗一体化,这无...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靶向纳米或微米载体在荷载药物、改善影像学诊断的质量、增加影像学诊断方式上的独特优势,靶向诊疗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如果靶向纳米载体同时具有治疗和显像两种功能,则可实现肿瘤靶向性的诊疗一体化,这无疑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其基本结构为有机、无机以及杂化的纳米材料,内部包载化疗药、si RNA、水解酶等,或者修饰金、铂等重金属,表面枝接靶向识别肿瘤细胞或肿瘤新生血管的特异性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给药 影像学诊断 超声分子成像 纳米材料 微泡 纳米载体 杂化 超声造影 超声对比剂 PLGA
下载PDF
超声分子成像在炎症、血栓和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
15
作者 陈洪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8-29,共2页
超声分子成像是目前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敏感性高、定量评价早、无创伤、无放射性、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超声分子成像在炎症、血栓和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并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对超声分子成像炎症、血栓和肿瘤诊... 超声分子成像是目前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敏感性高、定量评价早、无创伤、无放射性、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超声分子成像在炎症、血栓和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并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对超声分子成像炎症、血栓和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炎症 血栓 肿瘤
下载PDF
靶向微泡造影剂超声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宇 申锷 胡兵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88-91,共4页
分子影像学是指在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中引入成像造影剂在分子或细胞水平观察、分析和测量生物体内某一生物学过程或疾病某一阶段特定分子标志物(如肿瘤特异性抗原、血管生成因子和凋亡标志物)的影像学方法,包括分子磁共振成像(molecul... 分子影像学是指在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中引入成像造影剂在分子或细胞水平观察、分析和测量生物体内某一生物学过程或疾病某一阶段特定分子标志物(如肿瘤特异性抗原、血管生成因子和凋亡标志物)的影像学方法,包括分子磁共振成像(mole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ming,mMRI)、生物发光显微镜(optical bioluminesc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靶向微泡造影剂 肿瘤特异性抗原 影像学方法 血管生成因子 成像造影剂 分子影像学 分子标志物
原文传递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血管超声分子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云华 杜联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8-630,共3页
超声靶向微泡的研制有力地推动了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所谓超声分子成像,是指超声微泡通过理化作用修饰后可以特异性作用于病变组织的分子标志物,利用微泡的声学特性突出显示病变部位,间接反映了病变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1-2].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单克隆抗体 肿瘤血管 应用 分子成像技术 超声微泡 病变组织 分子标志物
原文传递
超声探针是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关键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海荣 严飞 邓志婷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超声分子成像是近年来提出的新一代医学超声成像方法,在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早期检测和疗效评价方面有重大应用前景。超声分子成像研究的重点和先决条件是超声分子探针的研制。所谓超声分子成像探针,一般为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或... 超声分子成像是近年来提出的新一代医学超声成像方法,在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早期检测和疗效评价方面有重大应用前景。超声分子成像研究的重点和先决条件是超声分子探针的研制。所谓超声分子成像探针,一般为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或具有声信号源作用的微米或纳米颗粒。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是将目的分子的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超声造影剂表面以构筑靶向超声造影剂,使超声造影剂结合到靶组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观察靶组织的解剖和功能,以反映靶组织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与核医学、CT、MR、光学成像等分子影像技术相比,超声分子成像的优势为:(1)无创、无毒、无放射性污染;(2)图像分辨率好,纵侧向探测深度较大;(3)能实时、动态、重复地对靶组织进行观察;(4)可设计多功能、多模式、单靶点、多靶点的超声分子探针;(5)敏感粒子声学定量(sensitive particle acoustic quantification,SPAQ)技术能够实现对肿瘤受体表达水平的在体、动态、实时测量;(6)超声分子探针不仅可作为诊断工具,还可作为基因或药物治疗的载体;(7)灵敏度高。随着超声探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可以探测到单个超声微泡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成像技术 医学超声 分子探针 靶向超声造影剂 超声分子成像 靶向超声微泡 分子影像技术 细胞水平
原文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的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清 武彧 +2 位作者 张培歌 王萌鹤 张平雨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53-1255,共3页
超声分子成像是通过将目的分子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声学造影剂表面,使其能特异性地结合到靶区,进行分子或细胞水平的特异性超声成像。本文就超声分子成像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栓形成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靶向造影剂 超声分子成像
原文传递
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
20
作者 谢佳佳 杨慧 +5 位作者 吴碧君 杨瑶琳 李瑜辉 唐其东 吴平生 宾建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2-897,共6页
目的应用携αv-整合素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 目的应用携αv-整合素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经肌肉注射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triple mutant HIF-1α,Ad—TM)。术前、术后0、7、14、21、28d分别对小鼠双侧后肢骨骼肌(每组6只)行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情况。超声分子成像于术后7d进行,每组小鼠随机先后(间隔30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αv-整合素单抗的靶向微泡(MBa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iso),并于8min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双侧后肢的显影强度(VI)。超声分子成像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后肢骨骼肌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术前双侧后肢血流量基本相等,术后0d两组的血流量均下降至15%左右(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Ad—LacZ组;术后28d,Ad—TM组中缺血后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的(65.6±8.0)%,较Ad—LacZ组的(30.7±4.5)%显著增加(P〈0.01)。对于非缺血后肢,MBav和MBiso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均未见明显的超声显影,其VI值分别为(5.2±1.5)U、(5.8±2.2)U(P〉0.05);对于缺血后肢,MBiso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可见轻度的超声显影,Ad—TM组和Ad—LacZ组的VI值分别为(7.9±1.6)U、(8.1±2.0)U(P〉0.05);而MBav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而且Ad—TM组的显影强度较Ad—LacZ组明显增强(P〈0.01)。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非缺血后肢未见αv-整合素表达,缺血后肢可见αv-整合素表达,而且Ad—TM组的表达明显多于Ad—LacZ组。结论三突变型HIF-1α基因可有效促进老年小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探针 超声分子成像 下肢缺血 血管新生 αv-整合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