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姜旭光 苏争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4期612-617,共6页
目的探讨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西安爱尔古城眼科医院接受检查并确诊的RVO患者78例(7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58.7±9... 目的探讨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西安爱尔古城眼科医院接受检查并确诊的RVO患者78例(7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58.7±9.4)岁。所有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接受超广角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以FFA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金标准,计算超广角OCTA对视网膜无灌注区的诊断价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检者患侧与健侧超广角OCTA检查的视盘区血流密度特征参数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FFA与超广角OCTA检查无灌注区面积的差异。结果超广角OCTA检查视网膜层、浅层血管复合体、深层血管复合体无灌注区面积与FFA检出的无灌注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患侧视盘区整个图像血管、视盘周血管、整个图像毛细血管、视盘周毛细血管、下方鼻侧、下方颞侧、颞下、颞上、上方颞侧、下方颞侧血流密度均低于健侧[(50.61±4.82)%比(55.17±5.20)%、(51.40±4.77)%比(57.37±5.00)%、(45.68±5.20)%比(48.93±4.88)%、(45.48±5.50)%比(50.30±6.23)%、(43.83±5.50)%比(48.29±7.23)%、(50.90±7.27)%比(57.34±7.86)%、(48.65±6.61)%比(53.43±6.93)%、(49.50±6.14)%比(54.63±7.22)%、(49.33±7.10)%比(55.38±7.50)%、(45.52±6.14)%比(49.58±6.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侧视盘区整个图像血管、视盘周血管、整个图像毛细血管、视盘周毛细血管、下方鼻侧、下方颞侧、颞下、颞上、上方颞侧、下方颞侧血流密度均低于健侧[(52.33±5.14)%比(55.43±4.88)%、(52.30±5.15)%比(57.43±4.86)%、(46.77±4.98)%比(49.54±5.50)%、(46.13±6.62)%比(50.63±5.87)%、(44.18±5.87)%比(48.43±6.61)%、(51.39±6.98)%比(57.92±6.94)%、(49.66±6.21)%比(53.56±6.60)%、(49.50±6.33)%比(54.81±6.87)%、(49.89±7.09)%比(56.12±7.28)%、(45.83±5.81)%比(50.75±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广角OCTA检查诊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无灌注区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35/35)、81.4%(35/43),特异度分别为86.0%(37/43)、100.0%(35/35)。结论超广角OCTA可检查RVO患眼视盘区血流密度特征,对RVO无灌注的诊断价值较高,且与FFA相比具有无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视盘 血流密度 诊断
下载PDF
Daytona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与FFA在老年白内障病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一致性分析
2
作者 刘戈 刘洋 罗杰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148-1152,共5页
目的探讨Daytona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筛查老年白内障病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在大... 目的探讨Daytona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筛查老年白内障病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白内障病人172例(323眼),所有病人均接受Daytona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以及FFA检查,分别记录2种检查方法诊断DR以及DR分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Spearman偏回归分析对2种检查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种检查方法的可阅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8%比94.1%,P=0.869)。Daytona超广角系统检查时间较FFA检查时间明显缩短(Z=16.85,P<0.001)。排除未得到眼底图像25眼,最终153例298眼纳入一致性研究。Daytona超广角系统与FFA检测DR分期完全一致278只眼(93.29%),Kappa值为0.925,95%CI:0.892~0.958。以FFA为金标准,Daytona超广角系统检测增生型D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100.00%,Kappa值为0.926;检测非增生型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47%、90.91%,Kappa值为0.900。Daytona超广角系统与FFA检测DR分期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21)。结论Daytona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白内障病人DR筛查效果及分期与FFA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ytona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 糖尿病
下载PDF
超广域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毛明珠 黎梦宇 +4 位作者 韦丁杨 陈丽 刘逸 李杰 钟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UWF SS-OCTA、UWF SLO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用于检测DR病变,包括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s)、视网膜静脉串珠(VB)、视网膜新生血管(NVE)、视盘新生血管(NVD)及玻璃体积血(VH)。联合三类影像检查(以下简称三联影像)结果作为标准对照,对比不同影像两两联合对DR病变的检出率及对DR严重度分级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101例175眼。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的检出率分别为91%、83%、77%、69%、27%、10%及12%,Kappa依次为0.812、1.000、1.000、1.000、0.986、0.970及1.000。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DR的严重度分级具有优异一致性(Kappa=0.943)。结论 UWF SS-OCTA联合UWF SLO能准确识别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对DR筛查及分级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临床上对DR的大规模筛查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鸽 姜媛 +2 位作者 孙红芬 薛晓辉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7-679,共3页
目的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 目的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统FFA,晚期均行欧堡超广角FFA。分析比较2种检查的视网膜可视范围、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视网膜所需激光面积。结果与传统FFA图像比较,超广角FFA检查图像所显示的视网膜可视面积以及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所需激光面积分别是前者的2.03倍、1.57倍、1.96倍(均为P<0.01)。未行激光治疗的27眼中22眼有无灌注区,其中同时合并黄斑水肿者15眼,这15眼中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者14眼;已行激光治疗的14眼中9眼存在黄斑水肿的表现,9眼中7眼合并无灌注区,其中6眼的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结论超广角FFA使可观测病变检查范围扩大到远周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传统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静脉阻塞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曾令娟 秦维灿 唐德友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6期508-51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UWFA)在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102例(184只眼)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5.63±2.39)岁,平... 目的探讨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UWFA)在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102例(184只眼)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5.63±2.39)岁,平均病程(5.13±1.39)年。所有患者均进行UWFA和标准7视野(7SF)检查,分为UWFA组和7SF组;分别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观察范围、视网膜病变检出及分期情况、5种DR眼底病变检出情况、黄斑水肿的检查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UWFA与7SF及二者联合检测DR的效能。结果UWFA在视网膜NP区面积、视网膜可视区面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区面积、视网膜新生血管(NV)区面积方面均高于7SF,而取图平均时间则显著低于7SF(P<0.05);UWFA对DR病情程度检出准确率为95.11%(175/184),高于7SF的88.59%(163/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WFA对五种DR眼底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微血管瘤、无灌注区、黄斑水肿、黄斑区拱环结构改变)检出率均高于7SF(均P<0.05);UWFA对局灶性黄斑水肿、弥漫性黄斑水肿、黄斑缺血的检出率均高于7SF(均P<0.05);UWFA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7SF,具有更优的诊断效能,且二者联合检测(串联)的ROC曲线下面积、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均优于单独检测。结论利用UWFA实现了基于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的DR分级,且UWFA的准确度以及精度均高于7SF,在临床试验中能够较为可靠地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黄斑水肿
下载PDF
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葡萄膜炎患者的诊治价值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23期168-169,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葡萄膜炎患者的诊治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5年我院确诊的78例葡萄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以及B型超声等常规检查,此外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 目的研究分析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葡萄膜炎患者的诊治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5年我院确诊的78例葡萄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以及B型超声等常规检查,此外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进行诊治,并将诊治结果密封作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组(A组)。与此同时对患者加用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进行诊治,将诊治结果作为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组(B组)。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葡萄膜炎的诊出率、灵敏度以及葡萄膜炎的类型。结果 A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下,诊断出的葡萄膜炎患者共70例,其灵敏度为89.74%;B组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下,诊断出的葡萄膜炎患者共77例,其灵敏度为98.72%;B组方法下对葡萄膜炎的种类未知和问诊断率为5.13%,显著低于A组的2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葡萄膜炎的诊出率和灵敏度较高,对葡萄膜炎类型的确定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葡萄膜炎 诊治价值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7
作者 陈艳玲 周颖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6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次诊断为湿性AMD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初始3个月每月玻璃体...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次诊断为湿性AMD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初始3个月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即3+PRN方案治疗,给药3次后复查,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A检查。分析FFA、OCTA结果图像,比较两项检查在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2项眼底病变指标的检出率和检出一致性。结果:两种方法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与OCT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96、0.909,P<0.001)。结论:应用OCTA检查与FFA检查湿性AMD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的一致性较高,可用于替代FF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素血管造影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周边血管改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林妮 于荣国 +5 位作者 杨锦 胡立影 宫雪 陈璐 李志清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5-628,共4页
目的应用超广角荧光素血管造影(UWFF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和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HRVO)患者患侧眼及对侧眼的周边血管病变特点,进而分析影响BRVO和HRVO患者视网膜血管渗漏的全身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应用超广角荧光素血管造影(UWFF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和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HRVO)患者患侧眼及对侧眼的周边血管病变特点,进而分析影响BRVO和HRVO患者视网膜血管渗漏的全身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纳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且诊断为BRVO者146例153眼和HRVO者40例40眼。所有患眼均行双眼UWFFA检查,采用Vantage Review软件阅片并按照造影晚期视网膜血管渗漏是否累及病变血管所在象限的其他部位(包括患眼和对侧眼)定义为RVO1组和RVO2组,视网膜血管渗漏仅在病变象限者为RVO1组,血管渗漏除病变血管外还累及患眼其他象限或对侧眼者为RVO2组。记录患者的相关全身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病史信息,分析以上病史分别对不同病史定义下的RVO1组和RVO2组血管渗漏影响的差异,评估影响视网膜血管渗漏程度的全身病因素。结果本组179例患者中,除RVO血管渗漏外,UWFFA晚期出现其他血管荧光素渗漏者共25眼,占14.0%,其中发生在患眼者19眼,占10.6%,发生于对侧眼者6眼,占3.4%。本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77例,有高血脂病史者28例,糖尿病患者21例。77例高血压患者中RVO1组68例,RVO2组9例,占11.69%,102例无高血压患者中RVO1组86例,RVO2组16例,占15.69%,有无高血压病史患者间RVO1和RVO2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8,P=0.585);28例高血脂患者中RVO1组24例,RVO2组4例,占14.29%,151例无高血脂患者中RVO1组130例,RVO2组21例,占13.91%,有无高血脂病史患者间RVO1和RVO2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21例糖尿病患者中RVO1组17例,RVO2组4例,占19.05%,158例无糖尿病患者中RVO1组137例,RVO2组21例,占13.29%,有无糖尿病患者间RVO1和RVO2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704)。结论BRVO和HRVO非病灶所在区域亦可见造影晚期的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不是导致这种表现的因素,UWFFA可发现更周边、更广泛的视网膜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荧光血管造影 广角成像 荧光素渗漏 视网膜周边血管 高血压 高胆固醇血症 糖尿病
下载PDF
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志坤 张娟 +1 位作者 黎铧 李娟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91-219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 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眼底彩照、眼底55°自发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评估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优势。结果: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76眼(100%)均发生了后极部的高自发荧光,而传统55°自发荧光检查仅有42眼(55%)可见明显的后极部高自发荧光。76眼中66眼(87%)可见不同数量的斑点,从后极部向周边视网膜分布,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较眼底彩照能显示更为清晰和更多数量的视网膜斑点,更为完整地显示斑点的分布数量和面积。76眼(100%)均可见黄斑中心处RPE萎缩所呈现的卵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域,随病变进展,萎缩区扩大、低荧光区域相应扩大,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能完整显示萎缩范围和面积,但无法从萎缩深度上进行显示。48眼(63%)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中可见强背景自发荧光从黄斑处向视盘鼻侧和颞下方扩展,在视盘下方形成一明显的近似垂直的分界线。结论:Stargardt病中的自发荧光变化不仅局限于后极,而且可能在周围延伸得更多,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是评估Stargardt病患者的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荧光 眼底黄色斑点 STARGARDT病 广角成像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0
作者 杜葵芳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3-598,共6页
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UWFA)是近些年眼底成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同时结合了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和荧光造影的血管显影特点,为临床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关于UWFA的研究涉及各类眼底疾病。不仅帮助人们更完... 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UWFA)是近些年眼底成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同时结合了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和荧光造影的血管显影特点,为临床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关于UWFA的研究涉及各类眼底疾病。不仅帮助人们更完整地认识了眼底病变的特征,同时还对疾病的治疗规范、监测及预后评估产生了影响,具有很大的临床及科研价值。本文对近年UWFA技术的更新和新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 荧光血管造影 周边视网膜 眼底成像
下载PDF
OCT血管成像术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倩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1106,共5页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多个层面的新生血管形态,其临床价值有待评估。目的评估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5年1-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经FFA确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患者40例42眼,患眼屈光度为(-10.5±3.74)D。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FFA、SD-OCT及OCTA,OCTA的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6mm×6mm范围。经患者的知情同意,35例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1周及每个月复查OCT及OCTA,注射后1个月复查FFA,共随访1~6个月,评估OCTA在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42眼FFA均显示造影晚期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均可见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异常脉络膜血管网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清晰的团状异常血管信号,其中31例31眼可在视网膜外层观察到异常的团状血管形态,清晰度均优于FFA。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35例35眼注射后1周OCTA显示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NV面积缩小,于注射后1个月时病情稳定。7例7眼复发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CNV高信号影面积较前缩小。结论OCTA能够在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血管层面清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CNV形态。OCTA在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即可观察到CNV的明显变化,在CNV的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 黄斑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脉络膜新生血管 前瞻性研究 O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大鼠超广角眼底自体荧光成像
12
作者 张紫阳 米允帅 +4 位作者 季林 肖昀 夏蔚 刘玉龙 张运海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5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眼底病严重威胁人类视力健康,研究大鼠眼底超广角自体荧光成像有助于揭示人类眼底病的发病机制与过程。基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设计并搭建了用于大鼠的超广角眼底自体荧光成像系统,使用488 nm波长激光激发大鼠眼底产生自体荧光,利... 眼底病严重威胁人类视力健康,研究大鼠眼底超广角自体荧光成像有助于揭示人类眼底病的发病机制与过程。基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设计并搭建了用于大鼠的超广角眼底自体荧光成像系统,使用488 nm波长激光激发大鼠眼底产生自体荧光,利用优化通光范围的滤光片获取自体荧光信号,使用经过设计的接目物镜与扫描透镜实现瞳孔处90°的扫描视场角(相当于眼底132.3°视场角),采用多幅图像叠加的方法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在搭建的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上,对Sprague Dawley大鼠进行自体荧光成像实验,将三幅眼底原始图像进行叠加平均,得到信噪比为8以上的大鼠超广角眼底自体荧光图像,能满足大鼠自体荧光图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成像 眼底自体荧光 共聚焦成像 广角眼底成像
原文传递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超广角荧光造影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美 叶晓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4期29-31,共3页
目的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疾病阶段的欧堡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照相机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改变,探讨临床应用的优越性、简便性。方法首次确诊的FEVR及已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后的11例患者(22眼)的报告进行回顾... 目的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疾病阶段的欧堡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照相机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改变,探讨临床应用的优越性、简便性。方法首次确诊的FEVR及已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后的11例患者(22眼)的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广角FFA检查在疾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均能捕获到特征性改变。结论在FEVR的诊断及疾病跟踪中,欧堡超广角激光眼底照相FFA的使用具有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欧堡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照相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下载PDF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锐 孙燕 +2 位作者 马彦刚 杨宏 吴保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7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究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接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患者76例(76只眼),分别采用O ... 目的:探究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接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患者76例(76只眼),分别采用O CT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两种方式进行检查,依照检查方式分为OCTA组和FFA组。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检出率,观察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结果:F F A检查显示在动脉早期或动脉前期即显现荧光素。在造影早期有36例表现为黄斑部荧光素渗漏,不规则形和小片状共21眼呈现边界清晰高荧光素,可见新生血管轮廓15眼呈现明显荧光素渗漏;荧光素遮蔽22眼呈现高荧光素周围均见不规则形状,荧光素渗漏13眼呈现早期荧光素遮蔽中晚期可见点片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深,可见低荧光素晕9眼;在造影过程中黄斑区未见显著荧光素异常18眼。OCTA图像呈现出视网膜组织轻度水肿,膜毛细血管光带完整CNV内部边界较清晰,脉络膜视网膜无明显渗出或出血。CNV呈现3种主要形态。其中半球形CNV呈向上的半球形凸面光带,纺锤形CNV表现为两边窄,中间宽的高反射光带,半月形CNV呈向上的弯月形凸面光带。76例患者中16眼呈半球形,40眼呈纺锤形,14眼呈半月形,6眼无明显改变。O CTA的检出率为92.7%(70/76),高于F F A的检出率80.26%(61/76)(χ^(2)=4.475,P<0.05)。结论:O CTA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相较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效果更佳,能够更加高效的发现病变部位和新生血管,OCT血管成像术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血管成像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杜冰 古洵清 +3 位作者 黄丽娜 张国明 赵铁英 曾键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9例16眼VKH患者早期行OCT检查,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全部病例均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后复查OCT 1~2次.结果9例16眼VKH患... 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9例16眼VKH患者早期行OCT检查,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全部病例均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后复查OCT 1~2次.结果9例16眼VKH患者早期OCT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隆起呈泡状或多囊状,其脱离高度176~1 209μm,平均高度(864.0±234.4)μm.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浆液性渗出迅速吸收,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高度下降至141~220 μm,平均(170.6±31.0)μm,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结论在VKH早期,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显著增厚、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在VKH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规范操作专家共识(2024)
16
作者 邵毅 马健 +65 位作者 汪朝阳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规范操作专家共识(2024)》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 国际智能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娄岩 谭钢 迟玮 廖萱 田磊 魏雁涛 陶勇 李世迎 计丹 刘光辉 秦牧 张慧 余洪华 吴振凯 杨卫华 邹文进 沈吟 柯碧莲 石磊 张艳艳 杨文利 彭娟 胡守龙 华夏 杨瑞波 胡亮 蒋贻平 刘红玲 康刚劲 邵婷婷 李正日 张冰 陆成伟 谢华桃 董贺 刘洋 余瑶 王勇 蔡建奇 王烽 宋秀胜 刘昳 牛勇毅 文丹 李中文 陈艳蕾 戴西件 黄永志 李海波 李琦 计岩 刘春玲 周学智 许琦彬 苏兆安 李斌 林志荣 葛倩敏 石文卿 罗丽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851-1862,共12页
本专家共识旨在深入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的规范操作流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检查能有效帮助医生明确手术适应证、评估患者病情,为设计手术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力支持。为了制定本专家共识,在国家眼部疾病临床... 本专家共识旨在深入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的规范操作流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检查能有效帮助医生明确手术适应证、评估患者病情,为设计手术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力支持。为了制定本专家共识,在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孙晓东等权威专家帮助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国际智能医学会眼科专委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组织专家组结合近年国际和国内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对术前影像和视功能的检查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估,专家们经过多轮探讨和参考最新的临床资料,形成了这份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检查提供支持,以实现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和保障患者权益的目标。本专家共识主要介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术前检查,包括超广角眼底成像术、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眼科B型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眼眶核磁共振成像,以及眼科电生理检查如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眼科检查的工作原理、检查方法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手 前检查 广角眼底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电图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麦桂英 卢晶 +6 位作者 李梅 刘入源 王肖 曹迪 闫宏 罗燕 吕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究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UW-FA)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UWFA与5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分别适用的眼底体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 目的探究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UW-FA)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UWFA与5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分别适用的眼底体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海德堡UWFA及55°FFA的患者124例248只眼,对比分析UWFA和55°FFA所能显示的视网膜范围及对不同眼底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超广角镜头一次可观察到150°眼底,单张UWFA图片的成像面积是单张55°FFA图片的3.2倍,配合患者的眼球转动,超广角镜头能更好地显示远周部视网膜,特别是能显示55°镜头难以拍摄到的鼻侧及下方远周部视网膜,五方位UWFA图片即可显示完整眼底。超广角镜头更适合拍摄累及周边视网膜的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周边变性、血管渗漏、无灌注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但其对后极部病灶细节的展现存在一定的不足。结论与传统55°FFA相比,UWFA能更好地显示远周部视网膜,简便高效地诊断及监测累及远周部视网膜眼底病变;55°FFA能更好地显示后极部病灶。在进行FFA检查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特征,个性化灵活选择镜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周边部视网膜
原文传递
半导体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宇雷 曲毅 +1 位作者 周芳 冯进波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评价532nm半导体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半导体激光(功率150 mW,光斑直径75μm,曝光时间0.1 s)对10只BN大鼠建立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7... 目的:评价532nm半导体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半导体激光(功率150 mW,光斑直径75μm,曝光时间0.1 s)对10只BN大鼠建立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7、14、21和28 d随机选取5只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FFA早期(<2 min)和晚期(>10 min)荧光渗漏斑数/平均渗漏面积(mm2)的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凝后FFA检查经组间两两比较,142、1和28 d的早期荧光渗漏斑数/渗漏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1和28 d与7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21和28 d早期和晚期荧光渗漏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斑视网膜的平均厚度与平均荧光渗漏面积有相关性(r=0.73,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诱导BN大鼠的CNV模型是可行的。FFA联合OCT可有效检测CNV的形成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大鼠 近交BN
下载PDF
OCTA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血流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20
19
作者 连晓东 罗瑶琴 +2 位作者 叶瑞珍 王灿林 徐建锋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利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黄斑部的血流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0月5日至11月28日解放军第180医院35例(58只眼)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间接检眼镜检查、... 目的利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黄斑部的血流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0月5日至11月28日解放军第180医院35例(58只眼)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及0CTA确诊为DR。其中,男性19例(32只眼),女性16例(26只眼);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8.45±7.02)岁,病程3周至6个月。分别收集经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前、术后30min及1d后的黄斑部血流密度(VD)、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结果35例DR患者经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30min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轻度减退者50只眼,重度减退者8只眼,光凝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OCTA显示黄斑部血流密度轻度下降者52只眼,有6只眼出现明显下降,光凝前后黄斑部血流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光凝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所测得的BCVA、CMT及VD数值与术前对比无显著差异,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30min的BCVA与VD的变化具有相关性(r=0.845,P<0.01)。结论利用OCTA可用于观察视网膜细微的血流密度变化,安全无创,可靠性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中的一些损伤因素造成暂时性的视力下降,可以通过黄斑部血流密度的观察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干光层析成像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橡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激光光凝
下载PDF
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秀丽 吴培培 +1 位作者 徐海峰 李君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青岛眼科医院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18例(18只眼)患者的眼科及头颅神经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以上。结果18例患... 目的分析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青岛眼科医院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18例(18只眼)患者的眼科及头颅神经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以上。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4例(22.22%),女性14例(77.78%),年龄11~36岁(中位数15岁)。均为近视、小视盘,18只眼视盘表面及其鼻侧视网膜下出血,11只眼伴玻璃体出血。所有患眼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扫描见视盘鼻侧神经上皮层浅脱离,神经纤维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之间见中高反射光团;B型超声检查示视盘前强回声光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早期视盘表面遮蔽荧光,晚期呈高荧光。5例患者视野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发病时患眼矫正远视力0.8~1.0,最后随访时视盘出血均完全吸收,病情无复发。结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可并发多种类型视盘出血,OCT、眼部B型超声等检查有特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玻璃疣 临床特征 相干光层析成像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眼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