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的X射线偏振成像
1
作者 罗天贤 周平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中的高能粒子可以通过同步辐射产生X射线。对该辐射的偏振测量有助于揭示粒子加速区磁场的性质,进而研究粒子加速的机制。首颗X射线偏振成像卫星于2021年底发射升空,已揭示了数个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 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中的高能粒子可以通过同步辐射产生X射线。对该辐射的偏振测量有助于揭示粒子加速区磁场的性质,进而研究粒子加速的机制。首颗X射线偏振成像卫星于2021年底发射升空,已揭示了数个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的X射线偏振图像。观测显示,仙后A和第谷超新星遗迹的偏振度较低,平均值分别约为2.5%和9%;而蟹状星云和船帆脉冲星风云的偏振度较高,平均值分别约为20%和45%。结果表明脉冲星风云的磁场较为有序,而两个年轻超新星遗迹的粒子加速区磁场是高度湍动的,且激波附近的磁场结构呈现径向分布。未来,随着对IXPE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以及与我国建设中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探测器(eXTP)等更多望远镜投入使用,以上两类天体的磁场构型和粒子加速模型将得到进一步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脉冲星风云 偏振 X射线天文学 粒子加速
下载PDF
当前超新星遗迹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田文武 杨雪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7-111,共15页
对银河系内历史性超新星"回光"(light echoes)的观测是研究年轻超新星遗迹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回光"进行观测,可以确认其前身星的物理特性,揭示恒星晚期演化过程和其星周介质的三维空间分布。历史性超新星直接"... 对银河系内历史性超新星"回光"(light echoes)的观测是研究年轻超新星遗迹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回光"进行观测,可以确认其前身星的物理特性,揭示恒星晚期演化过程和其星周介质的三维空间分布。历史性超新星直接"回光"极其暗弱,对其探测最近几年才因新技术的应用而得以实现。综述了河内超新星遗迹包括仅有的已探测到回光现象的两颗年轻超新星遗迹——第谷(SN1572)和仙后座A(CasA)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有利于更好地理解Ⅰ型和Ⅱ型超新星的性质,区别两类超新星的爆发机制,加深对超新星的核合成、重元素合成、星系形成和演化、暗能量等的了解。讨论了利用回光观测可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X射线 光学和红外辐射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宗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5年第4期65-75,共11页
本文讨论了银河系超新星遗迹的距离问题,它是超新星遗迹的基本参量但很不确定.目前对超新星遗迹统计出的亮度与线直径的关系Σ-D关系在第三部分中作了比较,附录中给出155颗超新星遗迹的星表,特别列出了作为求Σ-D关系用的定标距离d(kpc).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爆发 统计研究 基本参量 非热辐射 蟹状星云 视向速度 射电源 星表 银经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 被引量:1
4
作者 汪珍如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8-240,共3页
展示了近年来国际上由多波段观测发现的不寻常(异常)形态的超新星遗迹.其中有些是独一无二的,如CTB109的半圆形和SS433周围的一连串红外结节;有些是带有一定代表性的,如中心增亮但无点源,以及射电形态上的双瓣和对向... 展示了近年来国际上由多波段观测发现的不寻常(异常)形态的超新星遗迹.其中有些是独一无二的,如CTB109的半圆形和SS433周围的一连串红外结节;有些是带有一定代表性的,如中心增亮但无点源,以及射电形态上的双瓣和对向等.介绍了作者主持并参与的在超新星异常形态方面较为系统的理论工作.指出其根本成因是由星际介质、星周介质和前身星的多样性引起的.此外,还介绍了Chandra卫星(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在超新星遗迹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展示了若干著名遗迹的X射线图像,并作了简单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异常形态 星队介质 星周介质 前身星
下载PDF
一类壳型超新星遗迹非热辐射含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魏丙涛 方军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46,共18页
一般认为超新星遗迹是银河系内高能宇宙线粒子的主要源,粒子(轻子和强子)在超新星遗迹中通过扩散激波加速机制被加速到极相对论性能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测特别是X射线和γ射线波段的观测支持了这一观点。阐述了超新星遗迹多波段非... 一般认为超新星遗迹是银河系内高能宇宙线粒子的主要源,粒子(轻子和强子)在超新星遗迹中通过扩散激波加速机制被加速到极相对论性能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测特别是X射线和γ射线波段的观测支持了这一观点。阐述了超新星遗迹多波段非热辐射的含时模型的研究情况,并将模型应用于4颗超新星遗迹G347.3-0.5,G266.2-1.2,G8.7-0.1和G23.3-0.3,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4颗SNRs的多波段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加速 超新星遗迹 高能宇宙射线 非热辐射
下载PDF
脉冲星与超新星遗迹成协的候选体
6
作者 田文武 LEAHYDenis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8-317,共10页
从所有已被提出和发现的230多颗超新星遗迹和1300多颗脉冲星中,总结出一个共50对脉冲星与超新星遗迹成协候选体的样本。其中至少20对因为环绕脉冲星的脉冲星风云已被探测到,其成协性应该是真实的。结合近来的观测结果,对导致这种成协对... 从所有已被提出和发现的230多颗超新星遗迹和1300多颗脉冲星中,总结出一个共50对脉冲星与超新星遗迹成协候选体的样本。其中至少20对因为环绕脉冲星的脉冲星风云已被探测到,其成协性应该是真实的。结合近来的观测结果,对导致这种成协对缺失现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讨论,尤其深入地讨论了这个样本中有代表性的3个很可能成协的脉冲星与超新星遗迹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成协 综述 脉冲星 超新星遗迹 统计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与银河系旋臂结构
7
作者 宋国玄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从分子云演化的过程来讨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超新星遗迹数目.对银河系分子云的观测已经得到了许多可靠的数据.如果这一研究结果在分子云方面能使理论值和观测值相匹配,那么由此导得的超新星事件结果也有一定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 从分子云演化的过程来讨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超新星遗迹数目.对银河系分子云的观测已经得到了许多可靠的数据.如果这一研究结果在分子云方面能使理论值和观测值相匹配,那么由此导得的超新星事件结果也有一定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内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超新星遗迹约为(775±12)τ5.旋臂结构并不会提高超新星的诞生率,它仅使超新星遗迹的分布有所变化,即在旋臂区域增加,而在臂间区域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河系 旋臂 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
下载PDF
伴有OH 1720 MHz脉泽发射的混合形态超新星遗迹的X射线特征研究
8
作者 俞志尧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50,共6页
在银河系中,超新星遗迹的射电巡视揭示了19个伴有OH1720MHz脉泽发射的超新星遗迹.在从超新星遗迹膨胀到分子云的激波波面的后面产生了这一类不寻常的脉泽源.这个模型的重要点是从超新星遗迹来的X射线促使产生OH分子.研究伴有OH 1720 MH... 在银河系中,超新星遗迹的射电巡视揭示了19个伴有OH1720MHz脉泽发射的超新星遗迹.在从超新星遗迹膨胀到分子云的激波波面的后面产生了这一类不寻常的脉泽源.这个模型的重要点是从超新星遗迹来的X射线促使产生OH分子.研究伴有OH 1720 MHz脉泽发射的混合形态超新星遗迹的X射线特征是很重要的.研究了这19 个伴有OH 1720 MHz脉泽发射的混合形态超新星遗迹的X射线特征.得到了这些源的X 射线物理参数之间的一些相关关系和反相关关系. X射线电离率ζ与θ、D、r、r2 等物理量均不相关,而与Lx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外超新星遗迹的X射线光度与相伴的OH 1720 MHz脉泽的最弱的束流量密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这些都说明从超新星遗迹来的X射线发射足够在激波波阵面后面分解水分子并产生OH 1720 MHz 脉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H1720MHz脉泽发射 混合形态超新星遗迹 X射线特征 银河系
下载PDF
一类壳型超新星遗迹非热辐射稳态模型概述
9
作者 魏丙涛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5-59,共5页
超新星遗迹(SNRs)是宇宙中高能粒子产生地和高能辐射源之一,而对此类天体的粒子加速机制和多波段非热辐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壳型超新星遗迹的观测特征,动力学演化,概述了一类稳态的非线性扩散激波加速机制,并数值计算了... 超新星遗迹(SNRs)是宇宙中高能粒子产生地和高能辐射源之一,而对此类天体的粒子加速机制和多波段非热辐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壳型超新星遗迹的观测特征,动力学演化,概述了一类稳态的非线性扩散激波加速机制,并数值计算了壳型遗迹SN1006的多波段非热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型超新星遗迹 非线性扩散激波加速机制 非热辐射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
10
作者 卢方军 《科学》 2001年第3期24-29,共6页
许多恒星在演化历程的最后阶段以剧烈的超新星爆发结束自己的一生。一次超新星爆发释放的能量约为10^(44)焦,相当于太阳在一百亿年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和爆炸抛射物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温度为几百万开到几千万开的... 许多恒星在演化历程的最后阶段以剧烈的超新星爆发结束自己的一生。一次超新星爆发释放的能量约为10^(44)焦,相当于太阳在一百亿年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和爆炸抛射物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温度为几百万开到几千万开的高温气体,以及速度近乎光速的高能粒子。有些超新星爆发还会留下一个致密天体——中子星或黑洞。这些高温气体、高能粒子,或其中包含的致密天体统称为超新星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壳层型 填充型 蟹状星云 天鹅座环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与绿色延展天体的相互关系
11
作者 张孟飞 李庆康 +1 位作者 陈阳 何香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超新星遗迹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物,包含爆发喷射物以及周围与其相互作用的物质;绿色延展天体是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候选体.这两类天体都与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死亡有密切关系.本文尝试探究超新星遗迹与绿色延展天体的相互关系,以期对超新... 超新星遗迹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物,包含爆发喷射物以及周围与其相互作用的物质;绿色延展天体是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候选体.这两类天体都与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死亡有密切关系.本文尝试探究超新星遗迹与绿色延展天体的相互关系,以期对超新星是否促进大质量恒星形成这一问题有进一步了解.本研究通过计算得到14组超新星遗迹和绿色延展天体的相对距离,发现最小的也在百秒差距量级.通过分析274个超新星遗迹与298个绿色延展天体的空间分布,发现相对于其他区域,超新星遗迹附近的绿色延展天体明显多一些,但可能是因为超新星遗迹附近分子云密度大造成.斯必泽红外空间望远镜的巡天范围在银纬b=±1°内,在此范围以外的超新星遗迹附近的绿色延展天体是使用美国宇航局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巡天数据搜寻的,找到了4个绿色延展天体.得到的初步结论是超新星遗迹并不能直接促使绿色延展天体形成,但它们之间或许有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绿色延展天体 大质量恒星
下载PDF
利用红团簇星测定超新星遗迹距离
12
作者 雷贤欢 朱辉 +2 位作者 单素素 张海燕 田文武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5-220,共16页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s, SNRs)是星际介质的重要来源,是理解超新星爆发机制、银河系宇宙线的加速和星际介质中化学元素丰度的重要载体。对SNRs距离的准确测量能对遗迹的其他物理参数进行更好的约束。在目前已经证认的SNRs和新...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s, SNRs)是星际介质的重要来源,是理解超新星爆发机制、银河系宇宙线的加速和星际介质中化学元素丰度的重要载体。对SNRs距离的准确测量能对遗迹的其他物理参数进行更好的约束。在目前已经证认的SNRs和新发现的SNRs候选体中,有约1/3的SNRs及候选体有比较可靠的距离测量信息。通常测量SNRs距离的主要方法有3种:运动学方法、Σ-D关系法、消光-距离法。近几年,基于消光-距离的测距原理,利用红团簇星作探针来测量SNRs距离的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红团簇星是一类正处于He核燃烧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它们的绝对光度和本征颜色弥散小,很容易被识别出,故常被用来作为标准烛光进而测量天体的距离。介绍了目前SNRs测距的进展,总结了利用红团簇星测量SNRs距离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消光-距离 红团簇星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SN 1572周边的分子气体分布
13
作者 蔡志勇 杨戟 逯登荣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69,共9页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简写为SNR)在早期阶段的结构和演化是与周围星际介质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些星际介质也就成为研究SNR演化的探针.观测了SN1572方向周围的^(12)CO(J=1-0)谱线,拟调查SN 1572周围CO气体的分布,为研究SN 1572与...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简写为SNR)在早期阶段的结构和演化是与周围星际介质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些星际介质也就成为研究SNR演化的探针.观测了SN1572方向周围的^(12)CO(J=1-0)谱线,拟调查SN 1572周围CO气体的分布,为研究SN 1572与周围分子气体的关系以及该超新星遗迹的演化提供观测依据.观测结果表明,在视向速度V_(LSR)=-69~-58km s^(-1)范围内的CO分子气体与SN 1572成协,此速度成分来自一个大尺度分子云.分子气体沿着SNR的射电壳边缘连续地但非均匀地分布,形成一个包围着SNR的半封闭的分子壳层.整个东半边有着增强的发射,尤其是东北边缘处的CO发射最强.峰值发射位置的谱线呈致宽(>5km s^(-1))的速度特征,结合光学、红外、X-射线等其它波段在对应位置上的已有观测,都表明了快速的激波和抛出物质正膨胀进入东北边缘的分子气体中,与稠密的气体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对SN 1572今后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超新星遗迹 星际介质 分子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X射线研究(英文)
14
作者 陈阳 汪珍如 +1 位作者 孙明 白蕾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1-315,共5页
在此介绍我们基于ASCA 和ROSAT 等X 射线天文卫星,对3C397 、G327 .11 .1 、G21 .50 .9 和RXJ1713 .73946 等超新星遗迹的物理特性进行的分析,简要地讨论了3C397 的非平衡... 在此介绍我们基于ASCA 和ROSAT 等X 射线天文卫星,对3C397 、G327 .11 .1 、G21 .50 .9 和RXJ1713 .73946 等超新星遗迹的物理特性进行的分析,简要地讨论了3C397 的非平衡电离双热分量和双极泡结构以及G327 .11 .1 和G21 .50 .9 中隐匿脉冲星的性质,并提出RXJ1713 .73946 和AD393 客星之间可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脉冲星 X射线天文卫星 ASCA ROSAT
下载PDF
中德6cm银道面偏振巡天第2天区以及大尺度超新星遗迹的研究
15
作者 肖莉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7-538,共2页
射电偏振观测是研究星际介质性质的有力工具.一方面偏振巡天可以直接指示大尺度磁场的取向,有助于我们理解银河系的大尺度磁场结构和超新星遗迹的演化及其与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其他波段偏振数据可以分析星际介质以... 射电偏振观测是研究星际介质性质的有力工具.一方面偏振巡天可以直接指示大尺度磁场的取向,有助于我们理解银河系的大尺度磁场结构和超新星遗迹的演化及其与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其他波段偏振数据可以分析星际介质以及偏振源超新星遗迹里面的法拉第旋转,从而得到里面热电子密度、填充因子、规则磁场强度和扰动磁场的性质.之前的偏振巡天主要是在低频波段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大尺度 偏振 巡天 银道面 天区 星际介质 介质性质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起源的研究
16
作者 张潇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0,共3页
得益于空间和地面伽玛射线望远镜的发展,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超新星遗迹在GeV-TeV伽玛能段被发现,使得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研究成为热门领域之一.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的辐射特征是研究激波加速粒子等物理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回... 得益于空间和地面伽玛射线望远镜的发展,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超新星遗迹在GeV-TeV伽玛能段被发现,使得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研究成为热门领域之一.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的辐射特征是研究激波加速粒子等物理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回答1个基本问题: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的辐射机制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射线望远镜 超新星遗迹 起源 物理问题 加速粒子 辐射特征 辐射机制
下载PDF
宇宙线的超新星遗迹起源
17
作者 张轶然 刘四明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83,共22页
宇宙线的起源是高能天体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超新星爆发被认为是能谱膝区以下宇宙线的主要来源.多波段观测表明,超新星遗迹有能力加速带电粒子至亚PeV(1015eV)能量.扩散激波加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天体高能粒子加速机制之一,而... 宇宙线的起源是高能天体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超新星爆发被认为是能谱膝区以下宇宙线的主要来源.多波段观测表明,超新星遗迹有能力加速带电粒子至亚PeV(1015eV)能量.扩散激波加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天体高能粒子加速机制之一,而超新星遗迹的大尺度激波正好为这一机制提供平台.近年来,一系列较高精度的地面和空间实验极大地推动了对宇宙线以及超新星遗迹的研究.新的观测事实挑战着传统的扩散激波加速模型以及其在银河系宇宙线超新星遗迹起源学说上的应用,深化了人们对宇宙高能现象的认识.结合超新星遗迹辐射能谱的时间演化特性,构建的时间依赖的超新星遗迹粒子加速模型,不仅能够解释200 GV附近宇宙线的能谱反常,还自然地形成能谱膝区,甚至可以将超新星遗迹粒子加速对宇宙线能谱的贡献延伸至踝区.该模型预期超新星遗迹中粒子的输运行为表现为湍流扩散,这需要未来的观测以及与粒子输运相关的等离子体数值模拟工作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线 星际介质:超新星遗迹 粒子加速 激波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的统计特性分析
18
作者 王文涛 韩莉萍 +4 位作者 李莹莹 张杰 李文鹏 蒋云波 唐云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9期8-9,共2页
超新星遗迹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银河宇宙线的重要发源地,基于目前的理论和大量空间望远镜的观测,论文对已知超新星遗迹的观测和理论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超新星遗迹的分布,同时也统计了超新星遗迹的高... 超新星遗迹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银河宇宙线的重要发源地,基于目前的理论和大量空间望远镜的观测,论文对已知超新星遗迹的观测和理论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超新星遗迹的分布,同时也统计了超新星遗迹的高能观测信息,旨在为将来超新星遗迹的辐射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遗迹 统计 分类
下载PDF
超新星遗迹G1.9+0.3射电流量密度的时间演化
19
作者 陈欣 孙晓辉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共5页
对年轻超新星遗迹的射电观测有助于理解超新星遗迹的早期演化.选取银河系最年轻的超新星遗迹G1.9+0.3进行了研究.收集了已有的射电流量密度测量,转化到同一频率,从而获得了G1.9+0.3的流量密度在过去近50 yr的演化.发现流量密度在2008年... 对年轻超新星遗迹的射电观测有助于理解超新星遗迹的早期演化.选取银河系最年轻的超新星遗迹G1.9+0.3进行了研究.收集了已有的射电流量密度测量,转化到同一频率,从而获得了G1.9+0.3的流量密度在过去近50 yr的演化.发现流量密度在2008年之前几乎一直在增加,随后开始减小,流量密度达到峰值的年龄约为150-155 yr.流量密度的增加可能由磁场放大或者粒子加速效率提高产生的高能电子增多导致.根据流量密度到达峰值的年龄,结合前人的数值模拟,讨论了超新星抛射物的质量和超新星爆发释放的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超新星遗迹 射电连续谱:星际介质 辐射机制:非热 激波 粒子加速
下载PDF
发现4100多年前的超新星遗迹——尧帝景星(PKS 1209-52)
20
作者 武家璧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52,共15页
《竹书纪年》记载尧"元年丙子帝即位","四十二年景星见于翼".《论衡》记载"尧时景星见于轸".这可能是出现在翼宿和轸宿之间的超新星.由已知的干支纪年推算尧帝四十二年是公元前2164年.把足够宽的范围(180... 《竹书纪年》记载尧"元年丙子帝即位","四十二年景星见于翼".《论衡》记载"尧时景星见于轸".这可能是出现在翼宿和轸宿之间的超新星.由已知的干支纪年推算尧帝四十二年是公元前2164年.把足够宽的范围(180°±23°)作"翼、轸"之间的过渡区域,在格林(Green)超新星遗迹表中搜索到20颗超新星,只有高银纬遗迹PKS 1209-52(G296.5+10.0)符合尧帝景星"状如半月"的亮度和年龄限制,它是尧帝景星(SN-B.C.2164)的唯一候选体.依据超新星的表面亮度∑与线直径D之间的∑∝D-β演化关系和绝热膨胀理论,算得其绝热相年龄(t=4165 yr)与尧帝时代符合.又据景星亮如"半月"的限制,得到距离d=1-1.2 kpc;按谢多夫(Sedov)关系D=0.94t^(2/5)计算超新星遗迹的年龄,得到尧帝景星的年龄为距今(4450±900)yr,也与尧帝时代符合.这是天文学史上记录的最早超新星之一,把中国文献记载并经科学证实的历史提前到4100多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史 恒星:超新星 恒星:距离 恒星:演化 星际介质:超新星遗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