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三阴经循经灸法治疗踝部骨折术后血瘀气滞型患者夜间肿痛临床观察
1
作者 蒋拥军 邵开超 +3 位作者 艾怡然 汪伟 何梦凡 吴艳华 《光明中医》 2024年第3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足三阴经循经灸法治疗踝部骨折术后血瘀气滞型患者夜间肿痛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5月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康复科住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术后血瘀气滞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目的探讨足三阴经循经灸法治疗踝部骨折术后血瘀气滞型患者夜间肿痛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5月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康复科住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术后血瘀气滞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骨折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足三阴经循经灸法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关节肿胀评价量表、PSQI、SAS、SDS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AS、关节肿胀评价量表、PSQI、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关节肿胀评价量表、PSQI、SAS、SD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阴经循经灸法可缓解踝部骨折术后血瘀气滞型患者肿痛,尤其是缓解了夜间疼痛不适的症状,改善了睡眠,提高了康复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部骨折 血瘀气滞证 足三阴经 循经灸法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晓玲 谢胜 侯秋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9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埋线治疗组5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埋线治疗组5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结果在治疗结束时,各组肝功能、血脂及胰岛素指数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后2组穴位皮温均有显著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温度改善比对照组明显。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提高足三阴经穴位皮温,调节经脉经气运行以达到治疗NAFLD患者的作用,为NAFLD的经络病机认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穴位埋线 足三阴经 穴位皮温
下载PDF
用^(32)P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对足三阴经循行路线在三阴交穴相交几率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迪湘 阎平 +2 位作者 郑鸣 张鹏飞 马顺元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3-555,共3页
目的和方法:用^(32)P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人体足三阴经循行路线在三阴交穴相交与否的几率。结果:在100例阳性病人中,出现点状影像者7例,一条影像者44例,二条影像者36例,三条影像者13例,在三阴交穴三经不相交... 目的和方法:用^(32)P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人体足三阴经循行路线在三阴交穴相交与否的几率。结果:在100例阳性病人中,出现点状影像者7例,一条影像者44例,二条影像者36例,三条影像者13例,在三阴交穴三经不相交者11例,三经相交者2例。结论:研究表明人体十二经脉循行路线的多样性,它同样符合生物多样性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阴经 交穴 相交几率 磷32 放射自显影
下载PDF
用^(32)P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对足三阴经循行路线示踪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迪湘 阎平 +2 位作者 郑鸣 张鹏飞 马顺元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和方法:应用^(32)P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对足三阴经进行30例循行路线的示踪研究。结果:阳性25例,阳性率达83.3%。其中有15例与脾经、21例与肾经、19例与肝经的走向大致相符,并有15例出现串经,尤其是在... 目的和方法:应用^(32)P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对足三阴经进行30例循行路线的示踪研究。结果:阳性25例,阳性率达83.3%。其中有15例与脾经、21例与肾经、19例与肝经的走向大致相符,并有15例出现串经,尤其是在三阴交穴可见两经相交者4例,三经相交者2例。此外还进行了6例0~48小时与48~96小时放射自显影像对比,结果两者影像完全一样,唯有前者的影像黑度较后者为深。结论:^(32)P放出的β射线在机体软组织中的有效射程仅4mm,整体放射自显影像说明^(32)P只能在机体皮肤或皮下 2~3 mm深度中运行,提示足三阴经循经感传线可能在机体皮肤或皮下 2~3 mm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足三阴经 磷32 放射自显影 循经感传 示踪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足三阴经经络阳性反应诊察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孟旭 王冠群 +2 位作者 张旭东 米淑琦 赵吉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在足三阴经的阳性反应及压痛情况,探究该病与足三阴经的关系,为临床针刺治疗该病选取足三阴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患者30例,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配合现代人体压痛力学定...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在足三阴经的阳性反应及压痛情况,探究该病与足三阴经的关系,为临床针刺治疗该病选取足三阴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患者30例,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配合现代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测定患者经期与非经期双侧足三阴经小腿段阳性反应点、压痛点的反应区域、压痛点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压痛阈值,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期和非经期阳性反应率比较,脾经(70.0%、61.7%)、肝经(65.0%、53.3%)均高于肾经(13.3%、11.7%)。经期和非经期压痛率比较,脾经、肝经均为100.0%,均高于肾经(80.0%、76.7%)。脾经经期与非经期压痛点集中在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区域,肝经集中在膝关、蠡沟区域;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蠡沟VAS评分经期均高于非经期(P<0.05),压痛阈值经期均低于非经期(P<0.05)。肾经经期与非经期压痛点集中在筑宾、交信区域。结论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在足三阴经腧穴有相应表现,与脾经、肝经关系密切。患者经期腧穴压痛敏感度高于非经期,提示针刺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膝关、蠡沟、筑宾、交信附近阳性反应点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 经络腧穴诊察 足三阴经
下载PDF
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晓玲 谢胜 侯秋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31期3909-3911,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4组: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A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30例(B组),单用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C...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4组: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A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30例(B组),单用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C组),单用穴位埋线治疗组30例(D组),4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4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血脂(TC、TG)、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组ALT和AST均明显降低,肝功能和血脂均明显改善,且穴位埋线治疗后足三阴经穴位皮温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提高足三阴经穴位皮温,调节经脉经气运行以达到治疗NASH患者的作用,为NASH经络病机认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穴位埋线 强肝消脂饮 足三阴经 穴位皮温
下载PDF
从三阴交不同定位探讨足三阴经的交会 被引量:4
7
作者 乔云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87,共2页
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理应循行至此相交。但教学中发现存在分歧。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三阴交的不同定位可能是造成足三阴经在三阴交穴相交与否的主要原因。结合腧穴主治及经脉特点,内踝高点上... 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理应循行至此相交。但教学中发现存在分歧。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三阴交的不同定位可能是造成足三阴经在三阴交穴相交与否的主要原因。结合腧穴主治及经脉特点,内踝高点上八寸处可能是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因此足三阴经循行路线在三阴交穴并非绝对相交,明确这一内容对于正确理解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及经络腧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 足三阴经 交会处
下载PDF
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叶兵 吕小芳 《甘肃中医》 2008年第4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伴有下肢肌肉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针灸治疗和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另进行逆推足三阴经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 目的:探讨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伴有下肢肌肉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针灸治疗和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另进行逆推足三阴经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逆推足三阴经有助于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痉挛 中风 足三阴经
下载PDF
质疑足三阴经在胸腹部的循行分布
9
作者 路玫 曹大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8-368,共1页
关键词 足三阴经 胸腹部 体表循行线 循行分布 经络学说 通路
下载PDF
足三阴经胸腹段外行线溯源
10
作者 胡玲 张载义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4期36-37,共2页
《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已基本完善。目前《经络学》等教科书在陈述十二经循行时,仍以《灵枢·经脉》为依据。然而《灵枢》中并无足三阴胸腹段外行线记述。那么,该段外行线究竟从何而来?教材中未作交待。为此,本文试就足三阴胸腹段... 《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已基本完善。目前《经络学》等教科书在陈述十二经循行时,仍以《灵枢·经脉》为依据。然而《灵枢》中并无足三阴胸腹段外行线记述。那么,该段外行线究竟从何而来?教材中未作交待。为此,本文试就足三阴胸腹段来源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内经》时代足三阴经胸腹段外行线尚未建立 1.《灵枢·经脉》无该段外行线描述 《灵枢·经脉》是《内经》中论述十二经循行的专篇,一直为后世所遵循,但该篇中并无足三阴胸腹段外行线记载。试看原文:“脾足太阴之脉……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肾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阴经 穴位
下载PDF
不同时辰电针内关与足三阴经五输穴对正常人收缩时间间期STI的影响
11
作者 李磊 陈汉平 顾杰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6-37,共2页
许多实验表明,针刺对冠心病人的心血管功能具有积极影响,但不同穴位效应不同,其中内关穴具有显著的特异性。
关键词 电针疗法 内关 足三阴经五输穴 收缩时间间期
下载PDF
从肌筋膜链角度初释足三阴经筋解剖结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聪 冯思凝 +6 位作者 王燕平 王荣国 刘佳利 王锡友 马淑然 孙晓光 薛卫国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第9期89-93,共5页
目的:从肌筋膜链角度,探讨足三阴经筋的解剖基础,为临床经筋疗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分析足三阴经筋的分布、病候,并与肌筋膜链前深线解剖、功能对比,阐释足三阴经筋的解剖结构。结果:足三阴经筋的线性分布呈现混合分布趋势。在足踝小腿... 目的:从肌筋膜链角度,探讨足三阴经筋的解剖基础,为临床经筋疗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分析足三阴经筋的分布、病候,并与肌筋膜链前深线解剖、功能对比,阐释足三阴经筋的解剖结构。结果:足三阴经筋的线性分布呈现混合分布趋势。在足踝小腿部,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太阴经筋,趾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少阴经筋。在阴股部,股内侧肌及股内收肌群的股骨止点可被视为足太阴经筋,股内收肌群结合体可被视为足厥阴经筋,大收肌后部及半腱肌半膜肌可被视为足少阴经筋。在躯干部,足太阴经筋与腰大肌筋膜密切相关,足少阴经筋与脊柱椎体前筋膜更为切合。从功能上,足厥阴经筋突出了股内收肌群与耻骨的解剖关系,足少阴、足太阴经筋突出了下肢内侧与腰腹的关系。结论:足三阴经筋分布与下肢内侧及腹腔后壁肌筋膜密切相关,由于经筋的功能性,需要进一步从解剖、功能、生物力学和病候等方面对足三阴经筋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阴经 肌筋膜链 解剖
下载PDF
循经推拿足三阴经调治失眠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海英 韦小霞 雷龙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观察推拿足三阴经在下肢循行部位的推拿方法对失眠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失眠型亚健康状态门诊就诊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足三阴经组)和对照组(常规推拿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推拿足三阴经在下肢循行部位的推... 目的:观察推拿足三阴经在下肢循行部位的推拿方法对失眠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失眠型亚健康状态门诊就诊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足三阴经组)和对照组(常规推拿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推拿足三阴经在下肢循行部位的推拿方法,对照组采用现行高校教材所采用的常规推拿方法。两组均以为6 d为1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休息1 d,共调治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计分。结果:观察组48例、对照组49例进入结果分析。观察组48例中,痊愈16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4例;对照组49例中,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对失眠型亚健康状态PSQI均有改善作用(P〈0.05),但观察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总分等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足三阴经在下肢循行部位的推拿方法治疗失眠型亚健康状态较常规推拿方法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选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 失眠 推拿 足三阴经
原文传递
足三阴经胸腹部外行线探讨
14
作者 周兴明 《光明中医》 2014年第4期670-671,共2页
本文旨在探讨足三阴经胸腹外部循行线,通过对《灵枢》等古代文献进行研究,讨论设定外行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初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设立胸腹部外行线,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使得经络和体表腧穴之间完美相连,经络循行理论... 本文旨在探讨足三阴经胸腹外部循行线,通过对《灵枢》等古代文献进行研究,讨论设定外行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初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设立胸腹部外行线,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使得经络和体表腧穴之间完美相连,经络循行理论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阴经 经脉循行 胸腹外线行
下载PDF
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对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齐敏 文洪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8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内翻 针灸 足三阴经
下载PDF
汪受传教授从足三阴经辨证论治小儿水疝临证经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樊惠子 刘莉 汪受传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994-997,共4页
[目的]总结汪受传教授从足三阴经辨证论治小儿水疝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侍诊,收集整理和记录分析汪教授治疗水疝的医案,分析汪教授治疗水疝的辨治思路,阐述汪教授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详细论证其辨证分型,并举验案加以分析。[结... [目的]总结汪受传教授从足三阴经辨证论治小儿水疝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侍诊,收集整理和记录分析汪教授治疗水疝的医案,分析汪教授治疗水疝的辨治思路,阐述汪教授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详细论证其辨证分型,并举验案加以分析。[结果]汪教授认为小儿水疝病因不离寒湿水气,辨证论治不离足三阴经,尤重足厥阴肝经,并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有关,治疗以疏肝、实脾、温肾为主。案一辨证为湿聚足太阴脾经,治以健脾化湿利水;案二辨证为寒凝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治以疏肝温肾利水,治后均获良效。[结论]汪教授治疗小儿水疝从足三阴经辨证入手,治以疏肝健脾、温阳利水,临床收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疝 睾丸鞘膜积液 足三阴经 经络辨证 寒湿水气 肝经 汪受传 名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4547张古今女科针灸处方足三阴经穴辨证论治运用规律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春玲 王艳杰 刘立安 《中医文献杂志》 1998年第2期6-8,共3页
以验案、病例处方等为主体的中医古今女科针灸治疗文献是针灸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丰富的内容记载可以看出,女科针灸临床同针灸其他各科一样,有其独特的经穴辨证理论作指导。
关键词 女科针灸 文献研究 足三阴经 经穴辨证
下载PDF
足三阴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刀松解腰大肌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叶 王鹏飞 王海东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第5期96-98,共3页
王海东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在临床上擅用小针刀缓解患者病痛,尤擅将中医经筋理论与解剖相结合,将小针刀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发挥手术刀的作用。其在足三阴经筋理论指导下采用针刀松解腰大肌,在治疗腹痛、腰背痛、下肢麻痹、屈... 王海东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在临床上擅用小针刀缓解患者病痛,尤擅将中医经筋理论与解剖相结合,将小针刀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发挥手术刀的作用。其在足三阴经筋理论指导下采用针刀松解腰大肌,在治疗腹痛、腰背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妇科、男科等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将其对足三阴经筋与腰大肌之间的关系及足三阴经筋指导下针刀松解腰大肌的临床操作方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大肌 足三阴经 王海东
原文传递
基于足底压力分析足三阴经筋深部刺激对中风后患肢屈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颜雅莹 周文强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观察足三阴经筋深部刺激对中风后患肢屈膝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DMS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足三阴经筋深部刺激对中风后患肢屈膝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DMS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足三阴经筋深部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足底压力分析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的患肢屈膝功能的变化。结果:DMS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静态足底压力百分比、动态双足足跟部冲量及动态足轴角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DMS组的患侧静态足底压力百分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DMS组的患侧、健侧足跟部冲击力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第2周、第4周后两组患者动态患侧足轴角的疗效相当(P>0.05)。结论:足三阴经筋深部刺激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患者患肢的屈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阴经 深部刺激 中风 下肢屈膝功能 底压力分析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足三阴经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兆俭 林樯 +2 位作者 周倩 陈志瑞 徐伟伟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3年第4期408-408,共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祖国医学的“腰痛”、“痹证”范畴。其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主要责之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及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病变。临床许多医师受“以痛为腧”的影响,只取阳经显性痛点治疗,易忽略阴经隐性痛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祖国医学的“腰痛”、“痹证”范畴。其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主要责之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及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病变。临床许多医师受“以痛为腧”的影响,只取阳经显性痛点治疗,易忽略阴经隐性痛点,使得阴阳失调变重,治疗困难。笔者根据中医阴阳平衡原理及现代医学主动肌与拮抗肌关系,通过对300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足三阴经隐性压痛点的观察及150例治愈患者足拇趾等长收缩时背伸力与屈曲力的变化,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足三阴经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足三阴经 太阳膀胱经脉 “以痛为腧” 临床表现 病变部位 太阳经 中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