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1
作者 徐永伟 樊利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3)。对照组实施牵伸训练干预,观察组实施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足底压力、步态特征、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脚趾区、第一、第二跖骨区、足后跟区足底压力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第三至第五跖骨区、足底中部区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步速、步频、步幅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步行周期参数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值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可改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纠正步态特征,增强肌群活动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足下垂刺激器 牵伸训练 底压力 步态特征
下载PDF
中风后足下垂的中医特色针刺疗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慧 魏佳影 +2 位作者 李娜 刘卓灿 张振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357-360,365,共5页
足下垂是中风病常见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以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伴足内翻、跖屈为主要特征,日久会延缓下肢康复进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针对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少,且疗效欠佳。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特色针刺疗法具有效果明显、安... 足下垂是中风病常见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以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伴足内翻、跖屈为主要特征,日久会延缓下肢康复进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针对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少,且疗效欠佳。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特色针刺疗法具有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接受度广泛等优势。近年来各种针法正在探索对中风后足下垂的特异性优势,本文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研究归纳为针法的应用、针具的选用和行针手法的运用3个方面,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足下垂 针刺 中医疗法 综述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李晓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107-109,113,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94例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研...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94例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步行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步幅、步宽)水平和康复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0%(36/47),高于对照组的51.06%(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步频、步速、步幅、步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满意度为87.23%(41/47),高于对照组的68.09%(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步行功能评分、步态参数水平和康复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训练 卒中 偏瘫 足下垂 步行功能 满意度
下载PDF
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足下垂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桂玲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0期34-37,共4页
足下垂是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导致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跟腱挛缩、关节畸形等,直接影响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预... 足下垂是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导致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跟腱挛缩、关节畸形等,直接影响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足下垂的发生。本文对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偏瘫下肢发生足下垂的病理机制、康复评定方法、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有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 足下垂 康复护理 综述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影响
5
作者 李金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89-0093,共5页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跌倒效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组(B1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和综合...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跌倒效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组(B1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和综合康复护理组(B2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手微振动护理)。结果 干预后三组患者的跌倒效能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运动功能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步态参数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常规康复护理、常规康复护理联合情志护理,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跌倒效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综合康复护理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 脑卒中足下垂 跌倒效能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楔形足跟垫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陆焱 王丽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25-0028,共4页
分析对于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的患者来说,采用楔形足跟垫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筛选3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重度烧伤足下垂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的站位平衡能力、康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分析对于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的患者来说,采用楔形足跟垫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筛选3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重度烧伤足下垂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的站位平衡能力、康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情绪评价结果,明确楔形足跟垫的应用价值。结果 治疗后12个月,站立平衡能力评价、康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情绪评价均好于治疗后3个月,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楔形足跟垫的应用疗效显著,远期效果良好,可以为患者治疗后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跟垫 特重度烧伤 足下垂畸形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的定制化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洪旭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25-0027,共3页
分析在脑卒中患者出现足下垂合并内翻问题时使用3D打印定制化踝足矫形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收住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定制化踝足矫形器改善病人步行功能障碍的效果。结果 经过... 分析在脑卒中患者出现足下垂合并内翻问题时使用3D打印定制化踝足矫形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收住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定制化踝足矫形器改善病人步行功能障碍的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步速差值、患侧摆动差值、患侧支撑差值、患侧着地仰角差值、患侧着地内翻角差值、患侧最大摆宽差值大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对矫形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有差异,(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产生足下垂、内翻等步行功能障碍问题,使用定制化踝足矫形器,能够及时改善病人下肢的FMA评分,有助于增加脑卒中患者对矫形效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3D打印的定制化踝矫形器 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路 杜志伟 +3 位作者 陈艳 于瑞 曾一鸣 余绵绚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9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普通踝关节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 目的:观察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普通踝关节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lower extremity,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MA-LE评分、TUGT时间、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虚拟现实 足下垂 步行功能
下载PDF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41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春莉 韩冰 +2 位作者 孙文 张郁 李江涛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3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刺激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加用r TMS疗法(1次/...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3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刺激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加用r TMS疗法(1次/d,5次/周),针刺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1次/d,6次/周),联合组加用针刺联合r TMS疗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参数、表面肌电图指标[胫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积分肌电值(i EMG)]、步行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等指标改变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满意度。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针刺组的70.73%(P<0.05)和刺激组的75.61%(P<0.05),针刺组和刺激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3组患者胫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i EMG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明显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3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10m MWS、FAC评分、BBS评分、踝关节A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对各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刺激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对康复效果总满意度明显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针刺组和刺激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r TMS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较单用针刺或单用r TMS疗法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步态、提升神经-肌肉兴奋程度、提高步行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及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且患者对康复效果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足下垂 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 针刺疗法 步行功能 表面肌电图 BERG平衡量表
下载PDF
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卢燕 童心 +3 位作者 杨春花 李琳 叶培结 徐磊 《中国康复》 2023年第2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足下垂
下载PDF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电针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马骏 姚佳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0076-0078,共3页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7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35例,前者给予其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步态参数、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平衡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前,步态参数各评估项目测定数值对比,统计值为P>0.05;治疗后,步态参数相关指标参数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存在明显优势P<0.05。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录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测定数值偏高P<0.05。组间患者治疗前平衡能力评分对比所得结果为P>0.05;相应康复治疗计划落实后,观察组平衡能力评分明显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肢体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足下垂 下肢功能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FAC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春节 刘继红 +2 位作者 张玲俐 唐爱群 童燕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FAC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分别为(1.24±0.06)步/s、(0.45±0.04)m、(0.37±0.05)s、(0.66±0.05)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1.15±0.06)步/s、(0.39±0.05)m、(0.31±0.06)s、(0.55±0.0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FAC评分为(4.31±0.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5±0.55)分],CSI评分为(6.55±1.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肌张力,有利于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型足下垂 功能性电刺激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肌电调制结合迭代学习控制的足下垂FES系统
13
作者 王兆轩 李玉榕 陈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20,共9页
足下垂是指由于神经控制功能障碍导致踝关节无法产生背屈以致足尖上抬不完全或不能的现象。功能性电刺激(FES)作为纠正足下垂步态的治疗方法,通过低频脉冲刺激胫骨前肌引起肌肉收缩,使踝关节产生背屈动作,达到矫正足下垂的目的。本文提... 足下垂是指由于神经控制功能障碍导致踝关节无法产生背屈以致足尖上抬不完全或不能的现象。功能性电刺激(FES)作为纠正足下垂步态的治疗方法,通过低频脉冲刺激胫骨前肌引起肌肉收缩,使踝关节产生背屈动作,达到矫正足下垂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基于肌电(EMG)调制和迭代学习控制(ILC)的FES输出强度调制方法,利用小腿角速度信号通过动态BP神经网络预测健康步态胫骨前肌肌电信号,以脚尖俯仰角作为反馈信号通过ILC输出参考肌电信号,与神经网络预测的肌电信号加权平均得到修正后的肌电信号,最后利用肌肉激活特性调制FES输出。实验表明开环肌电调制模式下的脚尖俯仰角仅有17°左右,而在闭环调制模式下,脚尖俯仰角最大角度达到了21°左右。本文设计的FES控制系统可以帮助足下垂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迭代学习控制 肌电信号
原文传递
基于电生理技术探讨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甘文俊 袁小敏 +2 位作者 何其达 林爽 文舒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213-21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电生理技术以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3例,观察组脱落1... 目的观察基于电生理技术以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3例,观察组脱落1例,剩余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毫火针针刺治疗,数据观察:两组患者足下垂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胫前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MEG)和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协同收缩率(CR)、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评分变化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变化、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变化、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踝背伸时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时出现1例轻度皮肤红肿,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P>0.05。结论基于电生理技术可较好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肢体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毫火针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电生理技术 毫火针 下肢功能重建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ROM、MAS、MWS、BB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柯秀君 张捷洪 +1 位作者 潘巍一 葛俊胜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7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和常规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穴位疗法,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 EMG)及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并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RangeofMotion,ROM)、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aximum Walking Speed,MW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胫前肌和腓肠肌i EMG值和C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 EMG较治疗前升高,腓肠肌i EMG及CR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ROM、MAS 0~Ⅱ级患者所占比例、MWS及BB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OM、MWS及BBS均提高,MAS 0~Ⅱ级患者所占比例增加,观察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穴位结合物理疗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足背屈关节活动度,改善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在防治脑卒中后足下垂方面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物理疗法 足下垂 脑卒中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BTX-A联合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患者步态功能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孙峰 丁永民 谢晶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8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与足内翻步态功能的疗效。方法经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北明州医院及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9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BTX-A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2例。...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与足内翻步态功能的疗效。方法经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北明州医院及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9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BTX-A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2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前提下,三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8周和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10 m步行测定(10 m-WT)、步行能力分级(FAC)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开展相关测评。结果治疗2、8、12周后,三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各观察指标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另两组同时段比较,各观察指标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BTX-A联合针刺能更有效地缓解因脑卒中诱发足下垂及足内翻相关痉挛肌群,能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针刺 足下垂 内翻 步态功能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17
作者 高娟 张则甫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3年第1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参照...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参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水平、下肢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髋关节伸展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水平、体感诱发电位(SEP)指标[P15波潜伏期、P38波潜伏期、N20波潜伏期]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8.04%,50/51)高于参照组(84.31%,4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舌质暗红、偏身麻木、手足肿胀及脉弦滑积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MESSS及NIHSS评分较低,SS-QOL及FM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踝关节背曲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及髋关节伸展肌力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P15、P38及N20波潜伏期水平均明显降低,研究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增强肌张力,降低SEP指标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 肌张力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估针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罗梦 杨肖杰 +4 位作者 许秀洪 钟广恩 赖涵 王文豪 周国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4期624-627,共4页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估不同针刺方法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按中央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选取足下垂相关肌肉腧...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估不同针刺方法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按中央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选取足下垂相关肌肉腧穴的针刺治疗方法,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8%,高于对照组的74.07%(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足下垂相关肌肉局部取穴的针刺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积分肌电图 针刺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孟春想 范穗强 +1 位作者 张博锋 曹凤霞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5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广东燕岭医院就诊的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广东燕岭医院就诊的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配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Fugl-Meyer评估量表评分、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SS评分、Fugl-Meyer评分、踝关节背屈活动度、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电针 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单(多)个椎体位移致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冯伟 冯子鹤 +4 位作者 王飞 杨文东 刘洪波 安建鹏 王雅蓉 《空军航空医学》 2023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初步研究单(多)个椎体位移致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分析并总结该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纠正椎体位移临床治愈该疾病要点。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正骨科收治... 目的初步研究单(多)个椎体位移致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分析并总结该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纠正椎体位移临床治愈该疾病要点。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正骨科收治的10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及疾病结局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纠正单(多)个椎体位移治疗10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例临床治愈,2例临床改善。(2)所有患者腰椎核磁均呈现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其中6例髓核游离部分在远期随访复查核磁中表现为髓核吸收。(3)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VAS评分、ODI评分及肌力变化)与影像学髓核变化不同步且不平行。结论单(多)个椎体位移是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纠正椎体位移是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位移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足下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