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疡科心得集》“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浅析
1
作者 吴晓静 石荣 吴许雄 《中医药通报》 2023年第3期44-45,共2页
“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出自清代“心得派”代表医家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文中从肛肠病的辨证论治、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及所主病症等方面入手,对高氏诊疗肛肠病的思路加以探讨,以期对肛肠病在针灸治疗方面的循经选穴提供参考。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肛肠病 高秉钧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神志病的理论依据
2
作者 黄观明 张小明 毛强健 《江西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61-63,共3页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为我们认识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分析足太阳膀胱经与神志病的联系、临床应用意义,探讨从膀胱经调心神、调脑神、调督脉理论在治疗神志病中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神志病 心神 脑神 督脉
下载PDF
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纤维肌痛综合征理论探析
3
作者 姜传捷 赵镇涛 +1 位作者 殷之珺 安军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8期55-58,共4页
纤维肌痛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以慢性躯体疼痛为主诉的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本文从病位辨经、病候辨经及病因病机辨经三个角度分析论述本病当属足太阳膀胱经病。从足太阳经论治本病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慢性疼痛,还有助于改善睡... 纤维肌痛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以慢性躯体疼痛为主诉的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本文从病位辨经、病候辨经及病因病机辨经三个角度分析论述本病当属足太阳膀胱经病。从足太阳经论治本病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慢性疼痛,还有助于改善睡眠障碍、疲劳及抑郁状态等伴随症状。同时,本病的归经提示行内科中药治疗时可适当应用足太阳经引经药。因此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纤维肌痛综合征对应用中医内、外治法治疗本病具有一定指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纤维肌痛综合征 经络辨证 引经药
下载PDF
按摩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秀芬 俞杰 +3 位作者 权伍成 李石良 乔晋琳 曾贵刚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z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温热、按摩、挤压足太阳膀胱经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受试者222例,其中治疗组113例,男20例,女93例;年龄41~68岁,平均53.6岁;病程6d^30年;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 目的:探讨温热、按摩、挤压足太阳膀胱经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受试者222例,其中治疗组113例,男20例,女93例;年龄41~68岁,平均53.6岁;病程6d^30年;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对照组109例,男21例,女88例;年龄37~69岁,平均54.4岁;病程4d^31年;以场效应治疗仪配合无针针灸按摩仪进行治疗。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积分法比较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的差异。结果:222例经过3个月治疗随访,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缓解颈项痛、上肢痛、头痛、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度均有显著疗效。治疗组在改善颈部活动度、缓解枕下及椎周软组织压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热理疗床通过连续按摩、挤压足太阳膀胱经中的相应腧穴,具有温经通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物理医学 理疗床 足太阳膀胱经
下载PDF
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相关关系理论探讨 被引量:28
5
作者 周红海 余进爵 +2 位作者 陆延 苏少亭 梁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1623-1625,共3页
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脊柱病的主要经脉,但其中关系有待辨析。文章从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气的流注、病机关系及经脉穴位主治病症联系入手分析,认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联系紧密。但有关现代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脊柱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摩在ICU重症肺炎辅助振动排痰仪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蒋争艳 蒋菲菲 +2 位作者 杨小凤 张玲 蒋茜群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第24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摩在ICU重症肺炎辅助振动排痰仪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改进振动排痰仪排痰效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4月30日收入ICU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 目的:探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摩在ICU重症肺炎辅助振动排痰仪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改进振动排痰仪排痰效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4月30日收入ICU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摩;比较两组干预7 d后的24 h排痰量、血气分析指标、生命体征变化,并统计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排痰量最高峰均出现在第4天,观察组第2~4天24 h排痰量高于对照组(P<0.01),第5~7天24 h排痰量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7 d两组pH值、PaO2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7 d两组PaCO2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排痰操作期间,观察组生命体征变化水平比对照组稳定(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摩在ICU重症肺炎辅助振动排痰仪治疗患者中,能够促进患者排痰,改善血气分析指标,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缩短ICU住院时间,但对于病死率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振动排痰仪 重症肺炎 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按摩
下载PDF
针灸足太阳膀胱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志苇 武志鹏 潘文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5期122-,共1页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经 太阳 针灸 脊柱炎 脊椎炎 强直性
下载PDF
足太阳膀胱经阻滞机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阮传亮 张永树 +3 位作者 黄聪阳 苏稼夫 庄垂加 武志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59-561,共3页
目的 :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 ,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对 5 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 ,以压迫 3穴旁开 1cm处作为对照组 ,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 目的 :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 ,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对 5 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 ,以压迫 3穴旁开 1cm处作为对照组 ,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 结果 :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 ,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 ,均P <0 0 1。结论 :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 ,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阻滞 循经感传 经络实质 椎动脉血流
下载PDF
颈肩局部刮痧联合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拔罐治疗颈型颈椎病40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成惠娣 罗佳 刘菲菲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1年第3期422-424,共3页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临床上极常见,又称局部型颈椎病。表现头部紧痛,肩酸胀痛,颈部不适,肌肉痉挛,僵硬疼痛,并有相应的压痛点,影像学检查无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不稳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临床上极常见,又称局部型颈椎病。表现头部紧痛,肩酸胀痛,颈部不适,肌肉痉挛,僵硬疼痛,并有相应的压痛点,影像学检查无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不稳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多因感受风寒、地处潮湿、睡姿不当、长期伏案工作、无节制看手机或过度疲劳等造成颈椎间盘、棘突关节及颈部肌肉韧带劳损所致。本病原本好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颈型颈椎病属颈椎病的早期,初级阶段,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临床普遍认为中医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以及中药外敷等中医外治法,安全而有效,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本文观察了颈肩部刮痧加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拔罐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颈型颈椎病 中医外治法 椎间隙狭窄 颈部肌肉 中药外敷 刮痧 压痛点
下载PDF
论足太阳膀胱经在经脉学说中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15
10
作者 严健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学说 历史地位 内属脏腑 植物神经
下载PDF
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冉宁晶 方妤 陈卫银 《中医药通报》 2016年第4期24-25,共2页
本文从中医角度讨论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剂。认为其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跷脉和肝经,与颅内静脉和脑脊液循环路径相符,由于气血亏虚,膀胱经气化失责,风、热、湿邪中于头面部经络,造成经气不利、津液代谢失常... 本文从中医角度讨论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剂。认为其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跷脉和肝经,与颅内静脉和脑脊液循环路径相符,由于气血亏虚,膀胱经气化失责,风、热、湿邪中于头面部经络,造成经气不利、津液代谢失常所致。在治疗上可采用治疗太阳病的经典方剂葛根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 足太阳膀胱经 葛根汤
下载PDF
循足太阳膀胱经公布的Aβ类纤维的跨节段信息传递
12
作者 孙启新 赵晏 +2 位作者 张世红 史文春 王会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在经典神经生理学中外周传入神经仅是背根节神经元的一部分,即单纯的传入神经。它们接受其理化环境的改变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入大脑。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这不是其唯一功能。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轴突反射及其他机制,传入神经也... 在经典神经生理学中外周传入神经仅是背根节神经元的一部分,即单纯的传入神经。它们接受其理化环境的改变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入大脑。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这不是其唯一功能。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轴突反射及其他机制,传入神经也具有传出和局部效应器功能。通过这些机制,一些血管活性肽类递质和调质从传入神经的外周末梢释放,引起其感受野的神经源性炎症。亦可通过该机制,使逆向激活的信号向相邻脊髓节段的末梢传递,并使该末梢兴奋而最终爆发动作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节段信息传递 足太阳膀胱经 脊髓节段 电刺激 轴突反射 神经源性 血管活性肽 动作电位 实验条件 外周神经
下载PDF
五脏神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紧密联系探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睿 张章 +1 位作者 刘立安 汤立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7-9,共3页
五脏神,即魂、神、意、魄、志,是精神的一部分,分别寄存于五脏之中。情志过极会造成五脏神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躯体疾病。五脏神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紧密,足太阳膀胱经结于命门以载神,调节卫气以御神,温通阳气以养神,联系大脑以调神,交... 五脏神,即魂、神、意、魄、志,是精神的一部分,分别寄存于五脏之中。情志过极会造成五脏神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躯体疾病。五脏神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紧密,足太阳膀胱经结于命门以载神,调节卫气以御神,温通阳气以养神,联系大脑以调神,交通心肾以摄神。膀胱经的腧穴可有效调控五脏神的功能,为情志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神 足太阳膀胱经 情志病
下载PDF
1例足太阳膀胱经经络感传现象纪实与探讨
14
作者 任花 《江西中医药》 2014年第11期36-36,共1页
观察1例经气在足太阳膀胱经运行案例,如实记录与探讨与此相关问题,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感传 经气运行
下载PDF
推拿手法疏理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郁证体会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8-79,共2页
郁证属中医“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等范畴。该类患者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通常被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等并予相关处理,但疗效欠佳。而中... 郁证属中医“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等范畴。该类患者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通常被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等并予相关处理,但疗效欠佳。而中医一般根据症状按“郁证”予以治疗,以疏肝理脾、健脾和胃、化痰涤饮、理气解郁、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补心安神等法,给予汤剂或中成药,但疗效却不能持久,或不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手法 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 郁证
下载PDF
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抓痧法治疗失眠症2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振友 张欣 《环球中医药》 CAS 2009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失眠,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得眠”、“目不暝”、“不寐”等,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安,时醒时寐,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难眠。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失眠,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得眠”、“目不暝”、“不寐”等,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安,时醒时寐,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难眠。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推拿疗法是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于临床治疗的中医症外治手段之一,临床经验证明该治疗方法对改善失眠症状具有较好的安全疗效。我们在临床上采取足太阳膀胱经抓痧法治疗失眠症2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 抓痧法 失眠
下载PDF
独取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颈性失眠 被引量:8
17
作者 史华敬 向开维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颈性失眠 针灸 足太阳膀胱经
下载PDF
“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劲松 谷超 白克运 《中医药通报》 2020年第5期39-40,共2页
高秉钧在其著作《疡科心得集》中首次提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从会阳穴所处的位置、足太阳膀胱经是湿热所聚之腑的特性、肛痈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应用。通过对该理论进行探析可知,《黄帝内经》... 高秉钧在其著作《疡科心得集》中首次提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从会阳穴所处的位置、足太阳膀胱经是湿热所聚之腑的特性、肛痈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应用。通过对该理论进行探析可知,《黄帝内经》是"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的源头,历代医家在肛门疾病的针灸治疗、中药方剂组方思路等方面对该理论均有应用,该理论是对前人学术思想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 足太阳膀胱经 高秉钧
下载PDF
浅谈足太阳膀胱经与治未病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琼娇 李洪波 《大众科技》 2021年第8期81-83,139,共4页
随着人们自我健康管理理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关注预防医学,关注自身健康发展。中医文化渊源流长,其"治未病"的思想更是贯穿始终。基于足太阳膀胱经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浅谈该条经络和治未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应用,通过调节经... 随着人们自我健康管理理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关注预防医学,关注自身健康发展。中医文化渊源流长,其"治未病"的思想更是贯穿始终。基于足太阳膀胱经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浅谈该条经络和治未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应用,通过调节经络达到运行气血,使人体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达到"上工治未病"的标准,为治未病从足太阳膀胱经出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治未病 中医
下载PDF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温桂香 王慧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6期62-63,共2页
目的观察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用热毒宁静滴及柴胡退热颗粒冲服,连续治疗3天;治疗组在使用相同药物的同时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入院当天... 目的观察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用热毒宁静滴及柴胡退热颗粒冲服,连续治疗3天;治疗组在使用相同药物的同时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入院当天走罐一次,隔天再走罐一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78.57%,治疗组96.55%,P=0.04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P=0.002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能有效治疗外感高热,并能有效缓解周身不适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走罐 外感高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