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动模式下单人竖向足底力实测研究
1
作者 董华 崔航 +2 位作者 张义 孔凡 何卫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262,共10页
针对行人常见的运动模式,通过可穿戴式测力鞋垫开展单人步行、跑步、跳跃、左右摇摆、屈伸律动和上/下楼梯工况下的测力实验,获得不同运动模式下行人的竖向足底力。基于大量样本的数据统计分析,获得不同运动模式下的人致荷载模型。实验... 针对行人常见的运动模式,通过可穿戴式测力鞋垫开展单人步行、跑步、跳跃、左右摇摆、屈伸律动和上/下楼梯工况下的测力实验,获得不同运动模式下行人的竖向足底力。基于大量样本的数据统计分析,获得不同运动模式下的人致荷载模型。实验结果可丰富现有的人致荷载数据库,为构建特定工况下的人致荷载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人致荷载 足底力 跳跃 屈伸律动 上/下楼梯
下载PDF
一种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足底力检测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晓超 张立勋 赵凌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7-451,共5页
对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来说,足底力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力学参数,因为它不仅反映动态步行的稳定性,而且也是患者病态步态的反映,基于足底力反馈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步行稳定控制和柔顺控制等都需要对足底力进行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双变形梁的... 对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来说,足底力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力学参数,因为它不仅反映动态步行的稳定性,而且也是患者病态步态的反映,基于足底力反馈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步行稳定控制和柔顺控制等都需要对足底力进行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双变形梁的力/力矩传感器来检测足底力的方法,给出了传感器的结构,阐述了检测原理,建立了基于传感器信息计算足底力的数学模型.该方法可实现对足底力信息中重要的足底压力及压力中心点COP的检测,具有维间耦合小,结构简单,不易损坏,成本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力 双变形梁 /矩传感器 计算模型
下载PDF
足底力分布测量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素才 武壮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5-870,共6页
足底地面反作用力的分布测量对某些疾病的预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现有的足底地面反作用力分布测量设备存在寿命短、精准性低的问题,在分析足部生物骨骼数据和足底受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足底分区测量方法,把足底划分为... 足底地面反作用力的分布测量对某些疾病的预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现有的足底地面反作用力分布测量设备存在寿命短、精准性低的问题,在分析足部生物骨骼数据和足底受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足底分区测量方法,把足底划分为第一跖骨头和趾骨、第二跖骨头~第五跖骨头和趾骨、足跟3个测量区域,研制了一种适应38~43码人群足底力分布的测量系统,系统包括6个传感器组成的足底力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足底力信息显示模块。自然站立姿态实验精准测得不同人群足底3个主要受力部位地面反作用力的分布信息,说明了该系统对不同人群足底3个区域的划分正确,能满足38~43码人群足底力测量需要,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力 测量区域 自然站立
下载PDF
四足机器人动步态下实时足底力优化方法的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腾 李贻斌 荣学文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7-316,共10页
为实现四足机器人在动步态下的稳定行走及最优足底力分配,提出了融合全尺寸虚拟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四足机器人控制框架.在支撑相中,将躯干质心虚拟力与足底力分配问题转化成二次型优化问题,通过Gurobi库求最优值,实现实时的最优足底力分... 为实现四足机器人在动步态下的稳定行走及最优足底力分配,提出了融合全尺寸虚拟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四足机器人控制框架.在支撑相中,将躯干质心虚拟力与足底力分配问题转化成二次型优化问题,通过Gurobi库求最优值,实现实时的最优足底力分配.在摆动相中,融合动力学前馈和虚拟模型控制方法实现了平滑的轨迹追踪.通过Webots动力学仿真,将该方法与基本的位置阻抗控制方法在四足机器人平台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减小大约30%的足地交互冲击力,同时有效提高了机器人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动步态 足底力分配 二次型优化 虚拟模型控制
原文传递
人体足底受力测试及其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春林 崔来友 +2 位作者 谈诚 王光泉 孔凌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67-570,共4页
研究人体在不同条件下左右脚的受力和所受压力的平衡情况.采用Kistler测力鞋垫,选择部分军人和学生进行轻载和负重条件下的行军、跑步、跳跃等项目的测试;利用pedar-mobile分析系统,对采集的足底力学数据进行分析;对人体足底的受力向脚... 研究人体在不同条件下左右脚的受力和所受压力的平衡情况.采用Kistler测力鞋垫,选择部分军人和学生进行轻载和负重条件下的行军、跑步、跳跃等项目的测试;利用pedar-mobile分析系统,对采集的足底力学数据进行分析;对人体足底的受力向脚踝简化并进行分析计算.在行军、跑步时人体双脚的受力和所受压力基本平衡,而在跳跃时非常不平衡,但经过训练后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该研究对于科学培训空降兵、运动员的落地位姿及人体足部着地造成的损伤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脚踝 测试
下载PDF
模拟不同重力环境下步态运动的足底受力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谈诚 夏永明 +10 位作者 曹毅 赵琦 王慧娟 李志利 张剑锋 王林杰 陈晓萍 万玉民 王政 严曲 王春慧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重力环境下人体行走和跑步时的足底受力特性。方法 7名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在垂直体位的减重跑台上分别在正常重力(1G),模拟火星重力(1/3 G)和模拟月球重力(1/6 G)环境下进行3、7和10 km/h的行走和跑步活动。使用F-scan鞋垫... 目的探索不同重力环境下人体行走和跑步时的足底受力特性。方法 7名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在垂直体位的减重跑台上分别在正常重力(1G),模拟火星重力(1/3 G)和模拟月球重力(1/6 G)环境下进行3、7和10 km/h的行走和跑步活动。使用F-scan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运动过程中的步态时相参数、力学参数及步态平衡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相同速度下,步态周期中的支撑相时间随重力下降有明显减少(P<0.01),摆动相时间则有显著增加(P<0.01)。随着速度增加,支撑相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摆动相基本不受影响(P>0.05)。最大足底受力、平均足底受力和受力积分随着重力下降有明显减少。正常重力环境下,步行速度增加可引起最大足底受力、平均受力明显增加以及受力积分显著减少(P<0.05);但在低重力环境下,足底受力变化并不显著(P>0.05)。左右垂直冲量比在不同重力环境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时相对称性则并无明显差异。结论低重力环境下,足底受力和支撑相时间等维持骨骼和肌肉结构功能的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重力环境,提示在将来设计太空飞行中防护措施和锻炼处方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以维持航天员正常的骨骼和肌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重 垂直冲量比 时相对称性 步态
原文传递
短跑中足底与起跑器间三维作用力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司文 严壮志 刘书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8-582,588,共6页
起跑技术是短跑中最重要的环节。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的最佳起跑动作,可以使运动员在起跑时能够迅速、及时地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尽量大的起跑初速度。针对蹲踞式起跑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比较分析,将新型三维测力传感器安装在起跑器斜面... 起跑技术是短跑中最重要的环节。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的最佳起跑动作,可以使运动员在起跑时能够迅速、及时地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尽量大的起跑初速度。针对蹲踞式起跑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比较分析,将新型三维测力传感器安装在起跑器斜面,采集起跑器在不同角度和位置时的最大蹬力和达到最大蹬力的时间。分析发现,运动员在获得较大的向前动量时,起跑完成动作时间和保持平衡的力也相应增加。因此,选择起跑位置要综合考虑时间和力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分追求最大受力反而不利于跑出最佳成绩。结合起跑训练,对提高运动员起跑速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跑 三维测传感器 起跑器
下载PDF
不同重力环境下足底受力的步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夏永明 赵自强 +8 位作者 谈诚 张剑锋 曹毅 杨鸿慧 陈文娟 王慧娟 刘书娟 李志利 王林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明确模拟零重力环境下人体行走和跑步时的足底受力特征。方法:8名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在零重力跑台和正常重力跑台上进行3km/h、7km/h和10km/h的行走和跑步活动。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运动过程中的足底受力情况进行采集分... 目的:明确模拟零重力环境下人体行走和跑步时的足底受力特征。方法:8名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在零重力跑台和正常重力跑台上进行3km/h、7km/h和10km/h的行走和跑步活动。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运动过程中的足底受力情况进行采集分析。结果:模拟零重力环境下步行的步态周期时间与正常重力环境并无显著差别。随着速度的增加,步态周期时间有明显的下降,不同速度之间差异明显(P<0.05)。但与地面正常重力环境比较,模拟零重力环境下的支撑相明显缩短(P<0.01)。足底压力结果显示,随着速度的增加,足底最大受力和垂直冲量均有显著的升高,不同速度之间相差明显(P<0.01),模拟零重力环境下明显小于正常重力环境(P<0.05)。时相对称性和垂直冲量比等平衡性指标显示模拟失重环境下人体的运动平衡功能明显低于正常重力环境(P<0.05),但不同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模拟零重力环境足底生物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可能是太空失重环境下体育训练后骨丢失和肌萎缩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垂直冲量 时相对称性指数
下载PDF
足部运动受力分布与鞋楦优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施凯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0,184,共4页
利用力学模型构建出足底在平跟和提踵状态下受力情况,并分析了足底曲面的横向和纵向曲线的变化趋势,为鞋楦的优化研究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压力平台和鞋垫压力系统对双脚脚底压力的分布、运动过程中脚底压力、冲量、脚底受力时间的变化... 利用力学模型构建出足底在平跟和提踵状态下受力情况,并分析了足底曲面的横向和纵向曲线的变化趋势,为鞋楦的优化研究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压力平台和鞋垫压力系统对双脚脚底压力的分布、运动过程中脚底压力、冲量、脚底受力时间的变化进行验证,获得鞋楦生产的基本参数。最后,在企业中进行鞋楦试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受 分布 鞋楦优化
下载PDF
关节镜下微创有限清理术治疗KOA 患者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何骁 邓莉莉 +1 位作者 罗炜 田云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有限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08例KOA患者分为两组,各54例。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微创有限清理术,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广泛清理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指标...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有限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08例KOA患者分为两组,各54例。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微创有限清理术,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广泛清理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指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指标、动态足底受力时间指标、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治疗KOA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关节镜 微创有限清理术 膝关节功能 炎症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运动模式下健康男性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皓 张延海 +4 位作者 聂智超 郭潘靖 王多多 庄逸 吕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压力的受力特征,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F-scan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10例健康男性裸足状态下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双脚跳跃、单脚跳跃)的足底受力数据,本研究均使... 目的探索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压力的受力特征,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F-scan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10例健康男性裸足状态下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双脚跳跃、单脚跳跃)的足底受力数据,本研究均使用受试者的右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ython和Excel 2010版数据分析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分析足底受到的垂直压力、足底压强峰值、足底压力分布区域以及压力中心轨迹等。结果对比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时,运动速率越快则压力中心轨迹变化越快,正常行走和慢走所受垂直力为体重的1.6倍,而奔跑则达到了体重的6倍;双脚跳跃时压力中心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时的足底压强峰值最大。所有运动受力区域几乎都集中在足跟与前脚掌,脚趾中仅拇趾有明显受力。结论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受力的各项指标均有各自的特征。奔跑运动时,足底所受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差异最为显著,足内侧至足外侧的COP轨迹变化较为平稳;单脚跳跃和双脚跳跃时,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波形均有一定的起伏,呈现出“M”型双峰,双脚跳跃时,足跟侧至足趾侧的COP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足底压强峰值的平均值最大,这些特征可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模式 速率 方式 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自激励人体模型的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谢伟平 冯金鹏 何卫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8-33,共6页
基于自激励人体模型,建立了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下行人过桥运动方程,提出了考虑步频主谐和亚谐分量的单人步行力模型,并通过单人过桥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人-桥竖向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体步频亚谐... 基于自激励人体模型,建立了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下行人过桥运动方程,提出了考虑步频主谐和亚谐分量的单人步行力模型,并通过单人过桥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人-桥竖向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体步频亚谐可能与结构的基频相近,从而引起较大的结构响应;结构固有频率和人/结构质量比对人-结构相互作用影响较大,当结构频率与步频及其主谐波分量频率接近时,耦合效应最显著,其对人体足底力影响最大。随着人/结构质量比的增加,人-结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致振动 竖向人体动学模型 人-结构相互作用 足底力
下载PDF
基于足底压力的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研究
13
作者 肖斌 《运动精品》 2018年第12期53-54,共2页
在对羽毛球运动进行全面研究的过程中,足底压力特征能为后续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以保证相应处理工序的合理性。文章结合足底压力的实验研究对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进行阐释,为有效改善运动损伤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羽毛球运动 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虚拟现实的下肢主动康复训练系统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文肖 郭冰菁 +2 位作者 韩建海 李向攀 毛永飞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64,70,共5页
针对传统下肢康复训练中病人参与度低、主动运动意图逐渐丧失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下肢主动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采用惯性检测单元(IMU)获取并解算下肢关节活动度,作为虚拟场景中的运动控制信号,并建立无线蓝牙通信机制,把患... 针对传统下肢康复训练中病人参与度低、主动运动意图逐渐丧失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下肢主动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采用惯性检测单元(IMU)获取并解算下肢关节活动度,作为虚拟场景中的运动控制信号,并建立无线蓝牙通信机制,把患者下肢运动与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游戏结合在一起。基于鞋内置多点足底力传感器(FSR)获取患肢足底力参数,识别步态相周期,作为康复评估的数据基础。实验验证了康复数据获取的准确性、交互通信的实时性与康复场景运行的流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主动康复 下肢康复训练 传感系统 活动度 足底力
下载PDF
穿戴式步态信息检测鞋垫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旭东 李伟达 +1 位作者 李娟 顾洪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114,共4页
为满足在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步态分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通道足底力采集的步态信息检测鞋垫。鞋垫使用16枚压阻式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足底解剖区的压力信号。通过解算原始压力数据可实现对步态相位和足底压力中心的判断,以及足底压强云... 为满足在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步态分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通道足底力采集的步态信息检测鞋垫。鞋垫使用16枚压阻式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足底解剖区的压力信号。通过解算原始压力数据可实现对步态相位和足底压力中心的判断,以及足底压强云图的绘制。设计的设备操作简单、便携性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力 步态相位 中心 压强云图 便携性
下载PDF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博 刘天孚 《微计算机信息》 2009年第8期261-263,共3页
本文结合实际需求,了解下肢康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恢复情况,对患者的足底力进行测量和分析,对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采用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芯片,设计具有高稳定性、高精度的硬件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 本文结合实际需求,了解下肢康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恢复情况,对患者的足底力进行测量和分析,对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采用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芯片,设计具有高稳定性、高精度的硬件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给PC机,进行数据分析。经实验证明,这些电路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好,其数据精度完全满足控制系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采集 足底力 传感器 控制系统
下载PDF
Surface effects on in-shoe plantar pressure and tibial impact during running 被引量:4
17
作者 Weijie Fu Ying Fang +3 位作者 David Ming Shuo Liu Lin Wang Sicong Ren Yu Liu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5年第4期384-390,共7页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unning on different surfac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hoe plantar pressure and tibial acceleration. Methods: Thirteen male recreational runners were required ...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unning on different surfac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hoe plantar pressure and tibial acceleration. Methods: Thirteen male recreational runners were required to run at 12 km/h velocity on concrete, synthetic track, natural grass, a normal treadmill, and a treadmill equipped with an ethylene vinyl acetate (EVA) cushioning underlay (treadmill_EVA), respectively. An in-shoe plantar pressure system and an accelerometer attached to the tibial tuberosity were used to record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ar pressure and tibial impact during runn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1 st and 2nd peak plantar pressures (time of occurrence), pressure-time integral, and peak pressure distribution for the concrete, synthetic, grass, and normal treadmill surfac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ak positive acceleration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five tested surface conditions. Compared to the concrete surface, however, running on treadmillEVA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1st peak plantar pressure and the pressure time integral for the impact phase (p 〈 0.05). These can be further ascribed to a reduced peak pressure observed at heel reg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may not be an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lower-limb impact in runners. It is, however, still noteworthy tha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dmill surfa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lantar pressure performance and translation of such results to overground ru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k plantar pressure Pressure distribution Running Surface Tibia acceleration
下载PDF
通利枢机针刺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18
作者 潘星星 金枝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33期163-167,共5页
目的探究通利枢机针刺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1月—2020年6月于我院针灸康复科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通利枢机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 目的探究通利枢机针刺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1月—2020年6月于我院针灸康复科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通利枢机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侧第Ⅰ趾、第Ⅱ~Ⅴ趾、跖骨头1、跖骨头2~3负重,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下肢、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跖骨头4~5、内侧足弓、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及外侧足负重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利枢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利枢机针刺法 脑卒中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