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构建野核桃核心种质 被引量:8
1
作者 袁海涛 董玉芝 王肇延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972-974,共3页
根据4 457个野核桃样本的SSR分子标记数据,采用最小距离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在占总体样本比例30%~1%范围内,抽选出24个核心样本集。通过比较24个核心样本集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选取431份样本作为核心... 根据4 457个野核桃样本的SSR分子标记数据,采用最小距离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在占总体样本比例30%~1%范围内,抽选出24个核心样本集。通过比较24个核心样本集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选取431份样本作为核心种质,并对核心种质的代表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较好地代表初始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核桃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最小距离逐步取样
下载PDF
小麦核心种质取样方法及取样比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建成 张文兰 +4 位作者 陈利容 颜廷进 段乃彬 李群 李汝玉 《山东农业科学》 2007年第6期35-38,共4页
以257份山东省小麦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在小麦核心种质构建过程中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构建的小麦核心种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标准欧氏距离和马氏距离都能够构建出有代表性的小麦... 以257份山东省小麦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在小麦核心种质构建过程中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构建的小麦核心种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标准欧氏距离和马氏距离都能够构建出有代表性的小麦核心种质,但标准欧氏距离的有效性好于马氏距离。在小麦核心种质评价方面,极差符合率是较为有效的代表性评价参数。通过极差符合率的变化趋势和主成分分析,确定20%为合理的取样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心种质 最小距离逐步取样 取样比例
下载PDF
小兴安岭马鹿粪便的分解速率
3
作者 邵雪峰 平晓莹 +4 位作者 李月圆 陈龙 聂志文 胡远满 李月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粪便分解速率是粪便堆在自然条件下消失所用的时间,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鹿科动物种群数量,是种群数量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高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解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目标种相对隐蔽、种群密度... 粪便分解速率是粪便堆在自然条件下消失所用的时间,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鹿科动物种群数量,是种群数量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高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解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目标种相对隐蔽、种群密度低、粪便分散导致的原地回访观测耗时耗力难以完成的问题,本研究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小兴安岭范围内,选择铁力林业局建设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1月收集38堆马鹿(Cervus elaphus)的新鲜粪便,将这些粪便堆集中移至方便回访的一处马鹿代表性生境——阳坡针阔混交林,记录每堆粪便的原始粪粒数,之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回访并记录每堆粪便剩余的粪粒数和各粪便堆是否分解完全,共回访8次。利用R 4.1.2中的逻辑斯蒂回归得出回归方程的截距b0和斜率b1,再利用MATLAB R2020b计算粪便分解速率。结果表明,马鹿粪便的平均分解速率为(646±53)d。本研究将粪便人工移动集中放置于一处进行观测实验,为研究低种群密度的动物粪便分解速率提供了可行途径,丰富了我国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研究,从而减小了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种群数量的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粪便分解速率 小兴安岭 种群数量 距离取样法
下载PDF
菜用豌豆核心种质构建的关键策略 被引量:8
4
作者 徐盛春 郑华章 +4 位作者 冯志娟 刘娜 张古文 胡齐赞 龚亚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1-406,共6页
利用已搜集的180份菜用豌豆材料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研究。分别对所有种质材料进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荚长、荚宽、荚厚、百荚鲜质量、百粒鲜质量及产量等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搜集的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上述数据,采用... 利用已搜集的180份菜用豌豆材料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研究。分别对所有种质材料进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荚长、荚宽、荚厚、百荚鲜质量、百粒鲜质量及产量等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搜集的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上述数据,采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minimum distance stepwise sampling,LDSS)法,分别选择4种遗传距离、8种取样比例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研究,并采用极差符合率(coincidence rate of range,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ariable rate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VR)2个参数对构建策略进行评价;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构建的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LDSS法构建菜用豌豆核心种质的最佳遗传距离为欧式距离,最佳取样比例为25%。该构建策略将为菜用豌豆核心种质构建与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豌豆 核心种质构建 最小距离逐步取样 欧式距离
下载PDF
菜用大豆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盛春 王建成 +2 位作者 胡齐赞 张古文 龚亚明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6-41,共6页
核心种质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新领域,构建核心种质是研究和利用植物遗传资源的便捷途径。本研究采用基于田间实际数据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两个菜用大豆种质资源群体,应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研究菜用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策略,采用极差符合... 核心种质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新领域,构建核心种质是研究和利用植物遗传资源的便捷途径。本研究采用基于田间实际数据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两个菜用大豆种质资源群体,应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研究菜用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策略,采用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两个参数对构建策略进行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确认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研究表明,采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构建菜用大豆核心种质的最佳遗传距离为欧式距离,最佳取样比例为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种质 计算机模拟 最小距离逐步取样 极差符合率 欧式距离
下载PDF
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估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月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00-1717,共18页
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估算是动物生态学中重要的基本问题,受到研究者、管理者和公众的共同关注。国际上从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该问题,已出现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相应案例,且还在快速发展,但世界各地仍有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尚未知晓。在我国,... 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估算是动物生态学中重要的基本问题,受到研究者、管理者和公众的共同关注。国际上从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该问题,已出现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相应案例,且还在快速发展,但世界各地仍有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尚未知晓。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查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取得了重要进展,也还有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归纳国际上种群数量估算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国内研究的现状、优势和趋势,供研究者参考。本文首先选择估算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原理、数据来源和模型这3个要素归纳出简明的研究框架,将现有的多种方法置于其中予以阐述。在该框架下,根据估算原理分为4大类方法,为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基于遇见率法和遥感影像直接计数法。针对每一大类方法,论述其基本原理模型和模型假设,说明能实现该原理的相应数据来源(视觉观测、红外相机拍摄、DNA微卫星识别、卫星定位跟踪、声音监测或遥感影像)的特点及如何实现该原理,评价其适用性及优缺点,并选择其中具有可比性的方法予以比较评价。其次,参照该研究框架,总结我国的研究现状,分析未来发展的优势和趋势:我国的红外相机数据积累充分,可以发展以此为数据源的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和基于遇见率法;发展以粪便样品为数据来源的距离取样法和粪便DNA标志重捕法;相比地面调查数据,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更容易,尽量以此估算符合适用条件的大中型兽类的种群数量。最后,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估算方法的选择流程,供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大中型兽类 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 基于遇见率 遥感影像直接计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