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身份关系协议的物权变动对民法典物权编的参照适用
1
作者 王雷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身份法回归民法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身份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身份关系协议存在参照适用合同法的空间,身份关系协议还可能变通适用物权变动公示规则、强制执行顺位规则等。《民法典》合同编、物权... 身份法回归民法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身份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身份关系协议存在参照适用合同法的空间,身份关系协议还可能变通适用物权变动公示规则、强制执行顺位规则等。《民法典》合同编、物权编等财产法规则也从来都不是简单适用于身份关系领域,而是要充分尊重婚姻家庭关系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财产法规则能够兜住身份关系协议及相应物权变动法律适用的“底”,成为身份法领域的开放法源。婚姻财产关系离不开《民法典》物权编,但也不是直接适用或者补充适用物权编。应该区分身份关系协议所引发物权变动的内部效力与外部效力,物权变动公示原则在身份关系协议的内部法律效力判断上应秉持适当的谦抑性,宜适用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因夫妻身份关系协议,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该协议生效时在身份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物权变动效力,未经法定公示方法,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基于夫妻身份关系协议的物权变动对民法典物权编物权变动公示制度是“参照适用”而非“直接适用”或者“补充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关系协议 物权变动 内外有别 参照适用 身份共同体 民法典
下载PDF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共同体身份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18
2
作者 苗兴伟 李珂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88-99,160,共13页
共同体指的是具有某种共同的状况或者类似的经历而拥有相同视角、观点或者态度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共同体身份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个体与共同体的归属关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共同体身份的建构... 共同体指的是具有某种共同的状况或者类似的经历而拥有相同视角、观点或者态度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共同体身份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个体与共同体的归属关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共同体身份的建构为动员全社会开展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为语料,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和评价系统的介入系统研究共同体身份的话语建构,以期探讨疫情防控过程中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制和共同体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新闻语篇通过主体间性语法资源和介入话语策略不仅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情感共鸣,而且坚定了人们共战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并以此建构了共同体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身份 话语建构 主体间性 介入系统 新冠肺炎疫情
下载PDF
新闻漫画中“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多模态隐喻和共同体身份意义共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雪 郭松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8-31,共4页
多模态隐喻研究作为话语分析的新课题,其研究对象也从单一的文字隐喻拓展为多模态隐喻。本文从认知学角度出发,以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为研究基础,对184幅"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新闻漫画进行了多模态隐喻分析。通过阐... 多模态隐喻研究作为话语分析的新课题,其研究对象也从单一的文字隐喻拓展为多模态隐喻。本文从认知学角度出发,以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为研究基础,对184幅"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新闻漫画进行了多模态隐喻分析。通过阐释战争类架构、围棋类架构、科教类架构,以及春耕整地类架构等意义建构过程,探讨新闻漫画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对抗疫和身份建构进行多维度阐述,揭示了多模态符号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取向,体现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秉持的坚定信念,从而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情感共鸣,并以此构建了共同体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概念隐喻 架构 新闻漫画 共同体身份 新冠肺炎疫情
下载PDF
构建社区共同体: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世强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52,M0004,共12页
从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发挥党组织对社区自治的引领作用是正确处理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使党的执政能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社区党组织应当以社区共同体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构建身份共同体、利益共同... 从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发挥党组织对社区自治的引领作用是正确处理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使党的执政能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社区党组织应当以社区共同体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构建身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实现强化党的民生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内部关系协调、形成社区公共价值观的目标,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公共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社区党组织应从以凸显居民参与自治的主体身份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整合社区自组织的利益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社区自治、以培养社区的契约文化促成普遍共识和塑造居民行为等方面来构建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共同体 党建引领 社区自治 身份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29
5
作者 郝亚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33,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民族”与“共同体”两个词语复合构成,因此其理论话语构建应当从前者的自身特点与后者的固有属性两个层面结合推进。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阐释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进程之中,但真正从共同体的视域展开系统探...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民族”与“共同体”两个词语复合构成,因此其理论话语构建应当从前者的自身特点与后者的固有属性两个层面结合推进。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阐释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进程之中,但真正从共同体的视域展开系统探究的文献仍然较为缺乏。共同体是一个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都有着深刻理论内涵的概念术语,全面挖掘其内在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规则、情感、认同、秩序、安全、归属等要素,可以极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历史共同体、社会共同体;而从共同体的固有属性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一个价值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身份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过程中,既需要强调对联结纽带的巩固,也需要强调对基本需求的满足。归属与自由两种价值的张力、集体与个体关系的平衡、规模与嵌套带来的复杂性等共同体中固有的问题无疑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出挑战,但也能带来一些全新的启示。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路,可以有效解决中华民族与共同体两者之间的理论衔接问题,并为相关领域实践工作提供新的启示和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价值共同体 情感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身份共同体
原文传递
家庭文明建设在民法典中的体现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99,共9页
家庭文明建设从政策话语、道德话语进入到民法典立法用语体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成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需要澄清家庭文明的具体内涵、具体法理,并使家庭文明与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的基本原则(基本价值取向)融洽无间。... 家庭文明建设从政策话语、道德话语进入到民法典立法用语体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成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需要澄清家庭文明的具体内涵、具体法理,并使家庭文明与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的基本原则(基本价值取向)融洽无间。家庭文明的新时代内涵包括平等、敬爱、忠实、团结等,并通过婚姻家庭法律规则加以具体化。家庭文明建设并不反对自由,而是为了在身份共同体中克服个体主义的缺陷,从而更充分实现每个家庭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将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增列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基本价值取向,民法典展现了看待“家”、“协调人与家之间关系”的基本立场,展现中国人对夫妻关系乃至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态度:婚姻家庭是一个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爱的温馨港湾,是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亲情和财产的共同体,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间侧重整体协同,这是平等和睦、休戚与共、志同道合、忠实互让、敬老爱幼、团结协作的具有人身信赖关系的紧密结合型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文明建设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 身份共同体 家庭共同利益
下载PDF
对他者的责任——丽贝卡·索尼尔特《灾难乌托邦》中的灾难共同体叙事
7
作者 刘洋洋 《南国博览》 2019年第8期38-39,共2页
灾难毁人也聚人。当代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的非虚构作品《灾难乌托邦》以旧金山地震、哈利法克斯爆炸、卡特里娜飓风、9·11等灾难当事人的记录为蓝本,图绘了灾难共同体的环境、身份和心理机制;通过分析灾难中呈现的公众... 灾难毁人也聚人。当代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的非虚构作品《灾难乌托邦》以旧金山地震、哈利法克斯爆炸、卡特里娜飓风、9·11等灾难当事人的记录为蓝本,图绘了灾难共同体的环境、身份和心理机制;通过分析灾难中呈现的公众互助景观,驳斥勒庞"乌合之众"观念,颠覆了对灾难共同体的偏见,指出灾难共同体所体现的共通情感是促进个体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作为特定事件的灾难既造成破坏,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秉性与团结。而公众在灾难中思考自我,找寻共同体身份,表现出冷静、利他、共情、慷慨、互助等品质,灾难成为狂欢意义上的乌托邦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共同体 共同体身份 丽贝卡·索尔尼特
原文传递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举证责任配置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雷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2,共10页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应该本着夫妻身份共同体特点,坚持兼顾主观意思(共同意思论)和客观用途(用途论)的多元化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充分涵盖因民事法律行为和非因民事法律行为所形成的夫妻共同债务,以实现夫妻一方财产权利、夫...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应该本着夫妻身份共同体特点,坚持兼顾主观意思(共同意思论)和客观用途(用途论)的多元化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充分涵盖因民事法律行为和非因民事法律行为所形成的夫妻共同债务,以实现夫妻一方财产权利、夫妻另一方财产权利与债权人债权之间的利益平衡。作为民法价值判断问题,在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立法条文安排上,应该注意区分基于日常家事代理形成的夫妻共同债务与非基于日常家事代理形成的夫妻共同债务,在非基于日常家事代理产生的夫妻共同债务问题上注意区分“共债共签”的原则与“共同用途论”“单方用途论”的例外'法律适用过程中,结合要件事实论的民事司法技术,当事人围绕夫妻共同债务存在请求、抗辩、再抗辩的动态展开过程,对应的举证责任也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共同债务 举证责任 要件事实论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 夫妻身份共同体
原文传递
以色列多元社会的由来、特征及困境 被引量:5
9
作者 艾仁贵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50,共11页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以色列存在社会构成上的多样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深入发展,当代以色列社会的多元特征日趋显著,围绕民族、宗教、族群、意识形态之间的社会裂缝不断加深。多元文化主义对以色列内部的权力...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以色列存在社会构成上的多样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深入发展,当代以色列社会的多元特征日趋显著,围绕民族、宗教、族群、意识形态之间的社会裂缝不断加深。多元文化主义对以色列内部的权力分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由此而催生。如何在多元社会中保持一体,同时维护群体正义、保障社会公平,建构包容不同民族、宗教、族群、意识形态的公民共同体,成为当今及未来以色列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也和巴以双边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多元文化主义 社会裂缝 权力分层 公民身份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