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纯电动汽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1
作者 陈季云 《时代汽车》 2025年第8期91-93,共3页
动力性是汽车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国产某纯电动汽车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运行分析,获得最高车速、加速性能和爬坡性能等动力性仿真曲线,结合驱动电机的工作特性分析仿真曲线的变化特点,并经过仿真数据与... 动力性是汽车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国产某纯电动汽车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运行分析,获得最高车速、加速性能和爬坡性能等动力性仿真曲线,结合驱动电机的工作特性分析仿真曲线的变化特点,并经过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所建模型符合实际,此法在汽车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LAB/SIMULINK 纯电动汽车 动力学 仿真分析
下载PDF
柔性肋网捕获大型空间非合作目标的碰撞动力学建模
2
作者 杨新越 姚金铭 +2 位作者 张慧博 唐超 张志贤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柔性肋网是大型空间碎片捕获的重要手段。文章针对柔性肋网捕获的动力学分析问题,利用等效布袋理论描述了绳网单元,然后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方法构建了柔性肋网动力学模型,最后建立了空间肋网捕获碰撞地面试验平台,对空间柔性肋网合围捕获... 柔性肋网是大型空间碎片捕获的重要手段。文章针对柔性肋网捕获的动力学分析问题,利用等效布袋理论描述了绳网单元,然后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方法构建了柔性肋网动力学模型,最后建立了空间肋网捕获碰撞地面试验平台,对空间柔性肋网合围捕获方式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中模型的碰撞力误差最大在30.06%,平均误差20.18%,表明文章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精确模拟绳网碰撞动力学特性。考虑目标的自旋特性,开展了柔性肋网与带自旋目标的动力学分析,其结果证明,柔性肋网能够将捕获全流程航天器的位姿抖动量级下降到0.01 m及0.1°,对于目标的捕获安全性提升有一定作用,且肋网会产生一定的消旋效果,能够保证后续碎片销毁任务的顺利展开。文章最后给出了后续绳网配置的相关建议,能够为柔性肋网捕获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柔性肋网 大型空间碎片 动力学 围捕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机电一体化背景下协作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
3
作者 傅航熙 陈建洪 +1 位作者 沈一凛 林志荣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8期38-41,共4页
基于旋量理论,建立机器人刚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和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借助CAD辨识法获得六个连杆及关节的质量、质心位置、惯性张量,运用Solidworks、MATLAB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检验了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ANSYS软件分析机器人的模... 基于旋量理论,建立机器人刚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和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借助CAD辨识法获得六个连杆及关节的质量、质心位置、惯性张量,运用Solidworks、MATLAB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检验了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ANSYS软件分析机器人的模态,计算出前两个低阶固有频率,为抑制振动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机器人 动力学 分析
下载PDF
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锐 于会龙 +1 位作者 董昊天 席军强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4-1401,共18页
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是车辆结构优化设计与控制算法开发、测试与标定的基础。基于商业软件所搭建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及梯度信息对用户未知,极大地限制了结构参数与控制参数的优化效率。此外,现有商业软件求解效率低、实时性差,影响了控制... 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是车辆结构优化设计与控制算法开发、测试与标定的基础。基于商业软件所搭建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及梯度信息对用户未知,极大地限制了结构参数与控制参数的优化效率。此外,现有商业软件求解效率低、实时性差,影响了控制算法开发进度。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推导建立可同时满足纵横垂耦合运动仿真需求的履带车辆精细化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建立考虑空间三维耦合运动的车体动力学模型以及精细到履带板的履带链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履带板与各部件相互作用力,将车体模型、履带链模型以及地面相关联,最终构建190自由度的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在加速、刹车与转向等工况下与ATV(ADAMS Tracked Vehicle Toolkit)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自主开发的仿真模型纵横垂向运动仿真结果与商业软件高度一致,验证了新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车辆 多体动力学 精细化 履带链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高速短距离阻拦装置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5
作者 彭湃 黄海莹 +3 位作者 王军评 毛勇建 牛宝良 李翀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4-190,共7页
针对撞击安全性试验中橇车的高速短距离阻拦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非密封型阻尼缓冲水缸与高强度柔性阻拦索的新型高速阻拦装置。从该装置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出发,考虑阻拦索的弹性变形与活塞的惯性效应,建立阻拦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获得橇车加... 针对撞击安全性试验中橇车的高速短距离阻拦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非密封型阻尼缓冲水缸与高强度柔性阻拦索的新型高速阻拦装置。从该装置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出发,考虑阻拦索的弹性变形与活塞的惯性效应,建立阻拦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获得橇车加速度、水缸压力、阻拦行程等关键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阻拦装置的动力学特征。基于该动力学模型,分析阻拦索刚度、阻尼孔分布形式、阻尼孔面积、活塞质量等参数对阻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宜选用轻质高强的柔性绳索作为阻拦绳;选用大斜率双曲线型的节流孔分布方式,水缸的阻尼效果较好;节流孔面积、活塞面积在设计时应进行综合评估;在保证活塞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活塞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短距离拦阻装置 动力学 仿真分析
下载PDF
贴敷约束阻尼层的螺栓连接板半解析动力学建模及减振分析
6
作者 张荣飞 孙伟 +1 位作者 骆海涛 张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5-327,337,共14页
在太空环境中太阳翼帆板的振动难以抑制,因此太阳翼帆板的减振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模拟太阳翼帆板的展开状态,研究了通过贴敷约束阻尼层对其进行振动抑制的方法。创建了贴敷“H型”约束阻尼层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 在太空环境中太阳翼帆板的振动难以抑制,因此太阳翼帆板的减振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模拟太阳翼帆板的展开状态,研究了通过贴敷约束阻尼层对其进行振动抑制的方法。创建了贴敷“H型”约束阻尼层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的半解析动力学模型,包含:利用层间剪切变形原理,推导了约束阻尼层结构的应力应变关系,用复模量表征黏弹性层的阻尼特性;考虑螺栓的影响区域,提出用复面弹簧单元和修正质量模拟双搭接螺栓结合部的刚度、阻尼和质量特性;引入正交多项式作为位移容许函数,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和Hamilton原理建立了局部贴敷“H型”约束阻尼层的螺栓连接薄板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组建的试验系统证明了所创建的复合结构半解析模型在求解固有特性及振动响应参数方面的合理性,同时试验及半解析模型计算结果均证明约束阻尼层对双搭接螺栓连接板具有减振效果。最后,基于所创建的半解析模型分析了贴敷面积及约束阻尼层厚度对双搭接螺栓连接板减振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阻尼层(CLD) 双搭接 螺栓连接板 半解析动力学 减振分析
下载PDF
高速电梯系统横向动力学建模与振动特性分析
7
作者 宋丹龙 张鹏 +2 位作者 白洋洋 尹明虎 刘凯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30,共8页
为了研究高速电梯的横向振动特性,建立了电梯轿厢系统的6自由度横向动力学模型,通过导轨安装和变形误差分析,建立了正弦激励、三角激励、阶跃激励和脉冲激励等4种导轨激励模型;通过状态空间方法求解了轿厢系统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了导... 为了研究高速电梯的横向振动特性,建立了电梯轿厢系统的6自由度横向动力学模型,通过导轨安装和变形误差分析,建立了正弦激励、三角激励、阶跃激励和脉冲激励等4种导轨激励模型;通过状态空间方法求解了轿厢系统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了导轨激励分布和模型、运行速度、导靴弹簧刚度及轿厢系统参数等因素对电梯横向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空载电梯在导轨阶跃激励下轿厢振动加速度响应最大,且振动加速度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因此减小导靴刚度和导轨直安装误差、合理布置上下导靴间距、增大系统质量有利于减小电梯的横向振动加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梯 横向振动 动力学 响应分析
原文传递
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建模与导向机构仿真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叶学艳 赵春发 翟婉明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0,共5页
在分析低速磁浮车辆结构及其运动学关系基础上,利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含主动悬浮控制的76个自由度的磁浮车辆虚拟样机模型,开展了基于整车动力学的低速磁浮车辆导向机构仿真分析,研究了T形臂、横向滑台及两者之间的运动学规律。仿真结... 在分析低速磁浮车辆结构及其运动学关系基础上,利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含主动悬浮控制的76个自由度的磁浮车辆虚拟样机模型,开展了基于整车动力学的低速磁浮车辆导向机构仿真分析,研究了T形臂、横向滑台及两者之间的运动学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300 m半径曲线和三转向架结构条件下,为了保证磁浮车辆顺利通过曲线,磁浮车辆导向机构前T形臂长度应大于后T形臂长度,两者比值的优化区域在1.50和2.00之间;车辆头尾T形臂相对于车体的转角幅值大小基本相同,方向相反,对应滑台的横向位移曲线形状与幅值基本相同;同一转向架前后滑台的最大横移量之比等于前后T形臂长度之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磁浮车辆 导向机构 动力学 仿真
下载PDF
滚动轴承滚道故障演化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分析
9
作者 任悦 臧朝平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6期119-122,127,共5页
对滚动轴承滚道故障演化过程的振动特性及应力特性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径向载荷、转速、摩擦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通过ANSYS/LS-DYNA建立滚动轴承的二维全柔性显式有限元模型,进行外、内滚道故障演化情况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计算... 对滚动轴承滚道故障演化过程的振动特性及应力特性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径向载荷、转速、摩擦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通过ANSYS/LS-DYNA建立滚动轴承的二维全柔性显式有限元模型,进行外、内滚道故障演化情况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出的故障特征频率与理论解误差小于1%;随滚道故障演化,轴承的振动响应及应力水平均升高;在相同故障尺寸下,内滚道故障对振动响应及应力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局部故障 动力学 LS-DYNA 响应分析
下载PDF
六轴装配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ADAMS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帅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4年第2期47-49,52,共4页
以六轴装配机器人为例,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该装配机器人虚拟样机,然后采用拉格朗日法推导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并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求解关节力矩的理论值,之后利用ADAMS仿真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机器人各关节速... 以六轴装配机器人为例,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该装配机器人虚拟样机,然后采用拉格朗日法推导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并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求解关节力矩的理论值,之后利用ADAMS仿真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机器人各关节速度、角速度等曲线都比较平滑、无突变,各关节力矩变化平稳,说明机器人结构合理,运行平稳,为之后机器人选择驱动电机、进行运动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实际样机开发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轴装配机器人 动力学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含非线性刚度节点的可展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
11
作者 董广盛 张静 +2 位作者 吴娟 寇子明 史创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5-745,共11页
针对可展桁架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在精度分析中难以体现节点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刚度连接的简单建模方法,以四单元结构测试件(STA)空间伸展臂为例,研究了不同非线性刚度特性对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首先,使... 针对可展桁架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在精度分析中难以体现节点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刚度连接的简单建模方法,以四单元结构测试件(STA)空间伸展臂为例,研究了不同非线性刚度特性对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首先,使用增量割线刚度法线性化简化了非线性刚度特性曲线;然后,将多个模拟节点不同自由度上的非线性刚度特性Combin39弹簧单元组成了一个新的单元,并将简化后的非线性刚度特性输入到对应的弹簧单元中;最后,把组建的新单元添加到梁单元的末端,完成了对含非线性刚度节点梁单元的建模,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使用该方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引起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对STA伸展臂固有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建模方法得到的动力学分析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回滞特性分析中,激振力的增加使结构的固有频率从2.341 Hz降低到2.232 Hz;而在三次弹簧特性研究中,激振力增加使结构固有频率从2.416 Hz增加到2.464 Hz。因此,不同刚度特性下的激振力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趋势可能不同;各种刚度特性下,不同阶段刚度的增加均会引起整体刚度的增加,最终导致结构响应频率增加。该节点建模方法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刚度特性曲线,并且在面对不同形式的连接时表现出较高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刚度特性 空间伸展臂 半刚性连接 节点方法 四单元结构测试件 动力学分析 固有频率
下载PDF
动力学视角下复杂生物神经网络的特性及建模分析
12
作者 咸晶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62,共1页
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能够帮助人体处理、解决复杂的外部信息。近年来,从动力学角度对神经网络的建模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前沿性课题。由罗晓曙、韦笃取、蒋品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杂神经网络的建模与动力学行为研究》,系统... 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能够帮助人体处理、解决复杂的外部信息。近年来,从动力学角度对神经网络的建模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前沿性课题。由罗晓曙、韦笃取、蒋品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杂神经网络的建模与动力学行为研究》,系统介绍了复杂生物神经网络的建模,并对复杂生物神经网络的兴奋特性、随机共振、相干共振及最优同步和混沌涌现特性进行研究,其数值模拟成果可为国内外研究该领域提供有效参考。全书分为8个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神经网络 随机共振 相干共振 动力学 分析 外部信息 前沿性课题
原文传递
车辆在非光滑路面的接触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宁宁 赵剑 +2 位作者 公爵 李琳辉 彭海军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2-1774,共13页
车辆接触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整车力学性能,对整车稳定性和座舱舒适性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文章基于非光滑多体系统理论,对车辆系统展开接触动力学研究.考虑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轮胎是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轮胎动力学模型对... 车辆接触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整车力学性能,对整车稳定性和座舱舒适性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文章基于非光滑多体系统理论,对车辆系统展开接触动力学研究.考虑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轮胎是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轮胎动力学模型对整车动力学分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借助于张拉整体结构的思想,建立轮胎的等效模型.然后,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方法,将约束方程引入到拉格朗日函数中,并基于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得到整车系统的一般动力学方程.由于接触碰撞的存在,会导致车辆的状态变量呈现出非连续性.利用牛顿碰撞定律,建立了碰撞响应的非光滑数学列式,并利用光滑化的Fischer-Burmeister函数将非光滑数学列式进行等效替换,以提高计算效率.其次,将摩擦响应的求解转化为优化问题进行描述,以避免求解摩擦方向时出现奇异.另外,将车辆系统的一般动力学模型分解为光滑部分与非光滑部分进行求解,并利用广义α离散策略给出了详细的求解流程.最后,对整车系统展开了多工况的接触碰撞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接触响应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 轮胎 碰撞 摩擦 非光滑接触
下载PDF
磁悬浮车辆结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12
14
作者 缪炳荣 肖守讷 +2 位作者 罗世辉 金鼎昌 雷成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为了准确获得磁悬浮车辆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结合上海磁悬浮示范线车辆,对磁悬浮车辆结构建模和仿真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整体结构受力载荷工况,给出夹层和车体结构的受力公式。采用参数化和子结构建模技术,利用多体系统软件SIMPACK建... 为了准确获得磁悬浮车辆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结合上海磁悬浮示范线车辆,对磁悬浮车辆结构建模和仿真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整体结构受力载荷工况,给出夹层和车体结构的受力公式。采用参数化和子结构建模技术,利用多体系统软件SIMPACK建立磁悬浮车辆首车动力学模型。为简化整个磁悬浮车辆系统多体模型和提高计算效率,将车辆受到的作用力和部分刚体简化为力元或力矩。仿真结果表明,多体动力学建模可以作为磁悬浮车辆结构设计方案优劣的有效评估工具,有益于磁悬浮结构国产化设计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车辆 多体动力学 仿真
下载PDF
轨道车辆牵引电机轴承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15
作者 方聪聪 关煜彬 +1 位作者 周伟 高广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49-3060,共12页
轨道车辆牵引电机轴承是重要的旋转支承部件,其高速运转过程中内部元件间产生复杂的接触、碰撞与冲击,是滚道表面疲劳损伤、保持架破损与电机振动噪声的重要来源,深入理解牵引电机轴承运转过程中内部元件的动力学特性,对于提高该关键部... 轨道车辆牵引电机轴承是重要的旋转支承部件,其高速运转过程中内部元件间产生复杂的接触、碰撞与冲击,是滚道表面疲劳损伤、保持架破损与电机振动噪声的重要来源,深入理解牵引电机轴承运转过程中内部元件的动力学特性,对于提高该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运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牵引电机圆柱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Lagrange多体动力学方法与耦合能量耗散的Hertz接触理论,考虑轴承各部件瞬态动态效应,建立轨道车辆牵引电机轴承的动力学模型。随后,通过与Harris经典理论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轨道车辆某型牵引电机轴承处于不同转速、载荷与径向游隙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转速和径向载荷较小的情况下,在承载区滚子的接触载荷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波动,随着转速加快和径向载荷增大,在承载区滚子的接触载荷分布波动趋于平缓。低转速和较大径向游隙的情况下,内圈质心轨迹朝向无序状态发展且有明显波动,当高转速和较小径向游隙时,内圈质心轨迹稳定且规律性提高,随着转速增大,内圈质心位移运动范围扩大。径向游隙增大的情况下,导致承载区滚子受力逐渐增大,滚子与内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显著增加,从而内圈质心竖直方向加速度变大,运动范围变大且无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体动力学 动力学特性 轨道车辆 牵引电机轴承
下载PDF
越野地形下智能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轨迹跟踪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凯 王威 +2 位作者 龚建伟 陈慧岩 陈舒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33-937,共5页
提出一种越野地形下智能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针对越野地形建立了考虑路面倾角的智能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推导了基于零力矩点的车辆侧倾安全约束.然后考虑上述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安全约束条件,设计了基于模型预测的智能车辆... 提出一种越野地形下智能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针对越野地形建立了考虑路面倾角的智能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推导了基于零力矩点的车辆侧倾安全约束.然后考虑上述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安全约束条件,设计了基于模型预测的智能车辆轨迹跟踪控制器.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适应复杂的越野地形,并能够在实现无碰撞轨迹的同时防止车辆发生侧翻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辆 越野地形 动力学 型预测控制
下载PDF
高速磁浮车辆弹性悬浮架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春发 翟婉明 叶学艳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5718-5721,共4页
利用Solidworks、ANSYS以及SIMPACK软件,建立了包含车辆、控制系统和弹性悬浮架的高速磁浮车辆刚弹性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车辆以250km/h速度通过半径2260m平面曲线时弹性悬浮架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在线路扭转最为剧烈的缓和曲线中点... 利用Solidworks、ANSYS以及SIMPACK软件,建立了包含车辆、控制系统和弹性悬浮架的高速磁浮车辆刚弹性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车辆以250km/h速度通过半径2260m平面曲线时弹性悬浮架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在线路扭转最为剧烈的缓和曲线中点,悬浮架弹性变形最大,其弹性扭转角最大约0.125°,悬浮臂最大垂向变形为0.44mm;悬浮架弹性变形主要在缓和曲线上得到反映,在圆曲线段上近似为一较小值,扭转变形方向在前、后缓和曲线上刚好相反。弹性悬浮架的动态响应规律与曲线通过理论是吻合的,表明磁浮车辆刚弹性动力学仿真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车辆 悬浮架 动力学 曲线通过 仿真
原文传递
70%低地板轻轨车建模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明 戴焕云 丁磊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2期49-52,共4页
建立了70%低地板轻轨车的动力学计算模型,对建模过程中非动力转向架、独立车轮、车体间的铰接结构等关键部件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分析了该计算模型的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性及运行平稳性等动力学性能... 建立了70%低地板轻轨车的动力学计算模型,对建模过程中非动力转向架、独立车轮、车体间的铰接结构等关键部件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分析了该计算模型的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性及运行平稳性等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车具有良好的蛇行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性及运行平稳性,能够满足运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轻轨车辆 低地板 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粘滑驱动的球基微操作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伟 汪盛 +1 位作者 李满天 孙立宁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8-143,共6页
球基微操作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微纳米精密作业的微机器人系统,由基座、微操作球和顶端嵌有红宝石球的3根四分压电陶瓷管组成。基于此,通过驱动压电陶瓷管弯曲或摆动,依靠红宝石球与微操作球间惯性摩擦形成的相对位移实现微操作球3自由... 球基微操作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微纳米精密作业的微机器人系统,由基座、微操作球和顶端嵌有红宝石球的3根四分压电陶瓷管组成。基于此,通过驱动压电陶瓷管弯曲或摆动,依靠红宝石球与微操作球间惯性摩擦形成的相对位移实现微操作球3自由度的运动。这种摩擦运动中存在粘滑现象,粘滑驱动带来的非线性导致球基微操作器动力学性能复杂。在简化球面高副连接的条件下,建立具有粘滑特性的微操作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动态摩擦模型,运用数值方法分析多个参数对微操作器运动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手段完成模型验证。进行微操作器运动测试试验,进一步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操作器 动力学 粘滑驱动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系统辨识的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慧丽 杨海忠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5-1282,共8页
针对车辆动力学理论建模过程中由于简化假设导致模型精度不高,进而影响车辆稳定性控制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辨识的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该方法综合了道路几何线形特征与实际系统中的未建模动态,在对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针对车辆动力学理论建模过程中由于简化假设导致模型精度不高,进而影响车辆稳定性控制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辨识的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该方法综合了道路几何线形特征与实际系统中的未建模动态,在对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车载系统测量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及最大信息准则确定候选模型结构,通过对理论模型的辨识修正,减小了建模误差。最后借助车载实验平台,针对车辆蛇形、转弯等不同工况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与理论建模方法相比,所建立的辨识模型更接近现实系统,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较好,进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所建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力学 型辨识 最大信息准则 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