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瞬变运动条件对竖直管内搅混流向环状流转变边界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马文慧 曹夏昕 谢添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8-704,共7页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处于海洋瞬变运动环境,两相流动常处于瞬变运动状态,两相流型可能与陆基条件时不同,进而影响流动传热特性,准确判别瞬变运动条件下两相流型对两相阻力和传热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摇摆和升潜两种典型海洋运动条...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处于海洋瞬变运动环境,两相流动常处于瞬变运动状态,两相流型可能与陆基条件时不同,进而影响流动传热特性,准确判别瞬变运动条件下两相流型对两相阻力和传热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摇摆和升潜两种典型海洋运动条件,引入运动产生的瞬变外力场,构建了瞬变运动条件下搅混流-环状流转变准则,该准则也可适用于竖直向上和倾斜流动。通过静止和瞬变运动条件下实验数据对转变准则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通过对转变准则进行分析,绘制了搅混流-环状流转变曲线,获得了运动参数对流型转变边界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运动 升潜条件 搅混流 环状流 转变准则
下载PDF
矩形通道内泡状流-弹状流转变判定准则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洋 阎昌琪 +2 位作者 孙立成 闫超星 幸奠川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2,共5页
以空气和去离子水为工质,对竖直矩形通道内两相流流型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矩形通道的横截面为1.41mm×40mm和10mm×40mm,实验压力为常压,气、液相表观速度分别为0.015--0.59m/s和0.025-3.74m/s。利用获得的实验数据及... 以空气和去离子水为工质,对竖直矩形通道内两相流流型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矩形通道的横截面为1.41mm×40mm和10mm×40mm,实验压力为常压,气、液相表观速度分别为0.015--0.59m/s和0.025-3.74m/s。利用获得的实验数据及文献数据,对4种典型泡状流.弹状流转变判定准则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准则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从实验数据及文献数据可以看出,泡状流.弹状流转变临界空泡份额为通道窄边与宽边比(宽高比s/w)的函数。为此,以当量直径10mm为界,分别提出临界空泡份额计算关系式,从而得到修正转变判定准则。与本文及文献中实验数据的比较,修正准则较4种典型准则精度和适用性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两相流 流型转变判定准则 宽高比
下载PDF
较高黏度垂直气液两相环状流转变界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颜冬芝 雷宇 +2 位作者 廖锐全 伍振华 刘自龙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99,共7页
针对稠油注气开采过程中井筒多相流流动参数难确定的问题,研究了稠油举升过程中井筒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型态。通过开展较高黏度流体垂直管气液两相流试验,借助高速摄像机观察不同油品黏度(60、100和290 cp)、不同液相表观流速(0.2、0.5... 针对稠油注气开采过程中井筒多相流流动参数难确定的问题,研究了稠油举升过程中井筒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型态。通过开展较高黏度流体垂直管气液两相流试验,借助高速摄像机观察不同油品黏度(60、100和290 cp)、不同液相表观流速(0.2、0.5和0.8 m/s)条件下管道中的环状流转换现象,以气液两相流理论与流体动力学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考虑液相黏度的井筒气液两相环状流形成的判别方法,即在气液两相间滑脱速度与液体黏滞力和重力引起的速度损失相等时,环状流开始形成,以此建立了环状流转变界限模型。在试验工况下,新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环状流的形成,但随着液相流速的增加,环状流逐渐接近判别界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较高黏度气液两相流流动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气举 气液两相管流 黏度 新液膜速度 环状流 转变准则
下载PDF
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流态可视化研究
4
作者 姜林林 蒋金周 张海滨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本文对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管径下流动沸腾换热主要流态形式及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流态图对比分析流态转变规律。实验工况:热流密度1~70 kW/m^(2),质量流率50~1020 kg/(m^(2)·s),饱和温度-10... 本文对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管径下流动沸腾换热主要流态形式及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流态图对比分析流态转变规律。实验工况:热流密度1~70 kW/m^(2),质量流率50~1020 kg/(m^(2)·s),饱和温度-10~25℃,管径1~3 mm,干度0~1。实验中共观察到8种R290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流态,其中间歇流和波状流为3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弹状流和环状为1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实测流态图中3 mm管的泡状流、混状流,2 mm管的泡状流,1 mm管的弹状流与D&W流态转变准则较为吻合,而2 mm管和1 mm管的离散流区域匹配性较差;管径的变化对流态有重要影响,随着管径的减小,气泡形状、流态形式、流态分布及流态转变曲线均发生变化,管径微尺度效应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微细圆管 流动沸腾 R290 流态 D&W流态转变准则
下载PDF
激波反射现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旸 姜宗林 胡宗民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61,共21页
本文依据激波反射研究领域最近十几年的研究热点问题,回顾了激波反射现象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弱激波的反射结构、运动激波反射的各种反射结构及转变准则、定常激波反射波形结构的分析以及激波反射... 本文依据激波反射研究领域最近十几年的研究热点问题,回顾了激波反射现象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弱激波的反射结构、运动激波反射的各种反射结构及转变准则、定常激波反射波形结构的分析以及激波反射的迟滞现象等.考虑到三维激波反射重要的工程应用需求,本文还介绍了三维激波反射的研究进展与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作者从激波动力学的视点出发,探讨了激波反射方面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反射 马赫反射 转变准则 迟滞现象
下载PDF
竖直和倾斜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型转变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添舟 陈炳德 +1 位作者 徐建军 鲍伟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共4页
以去离子水和空气为两相介质,研究了竖直和倾斜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型,发现通道内存在弥散泡状流、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5种流型。通过对流型间转变特性的机理分析,构建了竖直和倾斜条件下各流型的转变准则,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 以去离子水和空气为两相介质,研究了竖直和倾斜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型,发现通道内存在弥散泡状流、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5种流型。通过对流型间转变特性的机理分析,构建了竖直和倾斜条件下各流型的转变准则,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倾斜管 流型 转变准则
原文传递
振动激发对激波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彭俊 张子健 +2 位作者 周凯 胡宗民 姜宗林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8-48,共11页
定常激波反射分为规则反射和马赫反射,在不同条件下2种反射结构之间会相互转变。高超声速流动中的激波反射问题常面临高温气体效应,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最先出现的是空气分子振动激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定量计算,研究了振动激发对激波反射... 定常激波反射分为规则反射和马赫反射,在不同条件下2种反射结构之间会相互转变。高超声速流动中的激波反射问题常面临高温气体效应,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最先出现的是空气分子振动激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定量计算,研究了振动激发对激波反射及其转变规律的影响。首先给出考虑振动激发的空气热力学模型,并分析其与量热完全气体的差异以及对激波关系的影响;接着分析在规则反射和马赫反射中,振动激发对激波反射流场的影响规律;最后讨论振动激发对激波反射转变2个准则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激发使激波极线的整体轮廓变大,且这种差异在经过一次激波反射之后被明显放大,会对激波反射的流场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激波反射的转变,振动激发使转变的2个准则点都变大,且对规则反射向马赫反射转变的脱体准则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反射 振动激发 马赫反射 转变准则 高超声速流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