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源植物中转座因子标签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瞿绍洪 景健康 胡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1-45,共5页
异源植物中转座因子标签研究的进展瞿绍洪1,2)景健康1)胡含1)(1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ProgresofTransposonTagginginHeter... 异源植物中转座因子标签研究的进展瞿绍洪1,2)景健康1)胡含1)(1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ProgresofTransposonTagginginHeterologousPlantsQu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遗传学 异源植物 转座因子标签
下载PDF
玉米Ac双因子转座标签系统的构建及其转化烟草后代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景六 章文伟 +4 位作者 张栋 张大兵 张磊 安林升 洪孟民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用使质粒pKU3所携带的玉米Ac因子的5'末端和中间编码转座酶的基因片段分别发生缺失的方法构建成质粒pKU3(△B)和pKU3(△H)。质粒所携带缺失的Ac因子单独存在时都无自主转座能力,但当Ac(△H)和Ac(△B)共存于一个细胞时,由... 用使质粒pKU3所携带的玉米Ac因子的5'末端和中间编码转座酶的基因片段分别发生缺失的方法构建成质粒pKU3(△B)和pKU3(△H)。质粒所携带缺失的Ac因子单独存在时都无自主转座能力,但当Ac(△H)和Ac(△B)共存于一个细胞时,由于Ac(△B)产生转座酶的互补作用促使Ac(△H)恢复转座能力,而当Ac(△B)和Ac(△H)因子被分离后即获得Ac(△H)因子的稳定插入突变株,它可克服因突变不稳定而给用转座因子标签法分离基因所造成的困难。将双因子系统导入烟草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从而选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显示Ac(△H)因子已经从原质粒上的NPTⅡ前导顺序中切离。Sortharnblot和PCR分析表明:Ac(△H)和Ac(△B)因子已经整合在转化烟草的基因组并能遗传至F1和F2代植株中;有些植株后代中已检测不到Ac(△B)因子的存在,说明它们的Ac(△B)因子已与Ac(△H)因子相分离;各转化植株中Ac(△H)因子在基因组中的插入拷贝数从一个到几个不等;初步显示Ac(△H)因子多数插入或转座在基因组的结构基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转座因子标签 Ac双因子 转座系统 烟草
下载PDF
玉米转座因子Ac在单倍体烟草中转座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瞿绍洪 张文俊 +3 位作者 景建康 李银心 朱至清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0-154,共5页
把玉米转座因子Ac插入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和链霉素抗性基因(SPT)之间,构建带嵌合基因Ac∷SPT的双元载体pSAC11。从普通烟草的花粉植株取单倍体组织,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分别转化嵌合基因Ac∷SPT和Ac∷... 把玉米转座因子Ac插入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和链霉素抗性基因(SPT)之间,构建带嵌合基因Ac∷SPT的双元载体pSAC11。从普通烟草的花粉植株取单倍体组织,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分别转化嵌合基因Ac∷SPT和Ac∷GUS(来自双元载体pSLJ721),得到单倍体转基因植株。对转化Ac∷SPT的单倍体叶组织进行链霉素抗性分析,同时对转化Ac∷GUS的单倍体作GUS活性鉴定,分别检测到Ac从Ac∷SPT和Ac∷GUS处切离。Southern杂交表明,Ac切离后在单倍体基因组的不同位点整合。上述烟草单倍体的转化体系的建立以及对Ac因子转座的分析,将有助于在单倍体细胞中进行转座因子标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转座因子 转化 单倍体烟草 转座因子标签
下载PDF
插入玉米Ds转座因子的水稻转化群体及其分子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江 李琳 +3 位作者 宛新杉 安林升 张景六 洪孟民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2000年第6期501-506,共6页
转座子标签法是一种利用转座因子插入高等植物基因组中造成基因突变 ,然后通过分离转座因子插入的旁邻顺序 ,进而克隆出突变基因的策略。这种策略在高等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是十分有用的。为此目的 ,将玉米的Ds因子及bar基因连接... 转座子标签法是一种利用转座因子插入高等植物基因组中造成基因突变 ,然后通过分离转座因子插入的旁邻顺序 ,进而克隆出突变基因的策略。这种策略在高等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是十分有用的。为此目的 ,将玉米的Ds因子及bar基因连接至载体pCAMBIA130 0的T DNA区域中 ,构建成重组Ti质粒pDsBar130 0。pDsBar130 0中T DNA区域中的潮霉素抗性基因可在转化过程中用作水稻转化植株的选择标记。插入在Ds因子中的bar基因可追踪转化后代的Ds因子。pDsBar130 0通过根瘤农杆菌介导引入水稻品种中花 11号的幼胚组织。从各转化愈伤组织中获得了 140 0株独立的Ds水稻转化植株。通过PPT抗性检测和PCR分析证明了水稻转化植株中Ds因子的整合。Southernblot分析了转化植株基因组中Ds因子的插入拷贝数 ,其中单拷贝插入比率约占 70 %。这些插有Ds因子的水稻转化植株 ,当引入自主型的Ac因子反式活化Ds因子后 ,可使Ds因子跳跃到不同位点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s因子 农杆菌 转座因子标签 突变体
下载PDF
插入含Ds因子的T-DNA产生的水稻脆秆突变株的遗传和分子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梅芳 张景六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在构建由农杆菌介导的玉米Ds转座因子插入的水稻转化群体中 ,得到一个茎秆等组织发生脆性突变的株系。理化指标定量测定表明 ,脆性株系的载荷强度和纤维素含量都比正常植株低很多 ,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减少。对这个突变株的分子检测结果表... 在构建由农杆菌介导的玉米Ds转座因子插入的水稻转化群体中 ,得到一个茎秆等组织发生脆性突变的株系。理化指标定量测定表明 ,脆性株系的载荷强度和纤维素含量都比正常植株低很多 ,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减少。对这个突变株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Ds因子在脆性株系中为单位点插入。检测了自交 3代(T1、T2 、T3 )植株中T DNA(Ds)插入与脆性表型的共分离关系。初步结果表明这个突变是T DNA(Ds)的插入造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因子 T-DNA 水稻 脆秆突变株 遗传 分子分析 转座因子标签 共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