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刘彦随 彭留英 王大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339,共7页
引进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优势度和类型复杂度评判指标,重点揭示20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程度、时空差异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东南沿海地区耕地减少122.2×104hm2,建设用地增加85.9×104hm2。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引进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优势度和类型复杂度评判指标,重点揭示20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程度、时空差异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东南沿海地区耕地减少122.2×104hm2,建设用地增加85.9×104hm2。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态势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变动的深刻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个体股份机制的创新为沿海土地利用类型快速转换提供了政策平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原动力,并通过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包括开发区)、中心村镇建设而作用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转换态势 驱动机制 东南沿海地区
下载PDF
苏中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丽娟 刘彦随 翟荣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6期135-138,共4页
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苏中地区作为乡镇企业带动型发展的典型地区,其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态势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该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总体态势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 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苏中地区作为乡镇企业带动型发展的典型地区,其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态势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该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总体态势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第二产业就业;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是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环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平台,工业化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城市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产业收入比较利益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是其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农村发展 转换态势 苏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碳收支格局及其转换态势的区域碳失衡风险分析
3
作者 吉佳宇 谢志祥 +3 位作者 赵荣钦 肖连刚 肖千虎 蔡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65-6377,共13页
碳收支核算与碳失衡风险识别有助于深入揭示人类活动对区域碳收支的影响机制与影响程度,对于开展区域差别化的碳治理、推动区域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基于碳收支的区域碳失衡风险评价研究框架.其次,以河南省为例对栅格和县域... 碳收支核算与碳失衡风险识别有助于深入揭示人类活动对区域碳收支的影响机制与影响程度,对于开展区域差别化的碳治理、推动区域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基于碳收支的区域碳失衡风险评价研究框架.其次,以河南省为例对栅格和县域尺度的碳收支进行了核算并探讨了其时空分布格局.最后利用区域碳失衡风险指数揭示了河南省碳失衡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河南省碳排放量由2.32亿t增长到5.86亿t,空间上呈现出由市区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碳吸收量由2001年的1.17亿t增长至2020年的1.53亿t,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②河南省碳源/汇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5.14,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源/汇值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碳收支转换态势区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出“失衡-中和-失衡”的变化态势;③河南省碳失衡风险逐步趋于稳定,2016~2020年期间碳失衡风险指数高于0.6的区县个数共计107个(占比68.2%),高碳失衡风险区由郑州都市圈沿主要交通线向外围扩张;④未来应结合不同区域的碳失衡风险等级,建立碳失衡风险约束下的国土空间优化及差异化治理策略,完善基于碳失衡风险评估的县域空间横向碳补偿机制,缓解区域碳失衡风险,推动区域协同减排/增汇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时空格局 转换态势 碳失衡风险 河南省
原文传递
弹性思维在珊瑚礁资源管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振冬 温泉 +3 位作者 樊景凤 梁斌 蔡悦荫 郭皓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第7期61-64,共4页
文章从生态弹性理论出发,分析了生态弹性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阐释了生态弹性对于维持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珊瑚礁生态系统在经历多重干扰后发生态势转换,说明生态弹性对于维持系统... 文章从生态弹性理论出发,分析了生态弹性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阐释了生态弹性对于维持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珊瑚礁生态系统在经历多重干扰后发生态势转换,说明生态弹性对于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而在诸多决定珊瑚礁生态系统弹性的因素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不断退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提出了一套针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弹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深入了解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弹性提供参考,建立以保障和提高珊瑚礁生态系统弹性为宗旨的管理方式,将为解决珊瑚礁资源退化问题提供更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弹性 珊瑚礁生态系统 态势转换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