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棉花-马铃薯轮作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1
作者 戴恺 郭莉莉 +8 位作者 何叔军 丁世勇 王家珍 袁国飞 李彩红 刘冰蕾 赵瑞元 李飞 梅正鼎 《中国棉花》 2024年第2期38-41,共4页
棉花-马铃薯轮作模式对提高棉田综合效益、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湖南冬作马铃薯种植习惯,结合湖南棉花轻简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提出了棉花-马铃薯轮作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符合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农业发展方向... 棉花-马铃薯轮作模式对提高棉田综合效益、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湖南冬作马铃薯种植习惯,结合湖南棉花轻简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提出了棉花-马铃薯轮作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符合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农业发展方向,对棉花-马铃薯轮作标准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马铃薯 轮作 轻简栽培 技术规程
下载PDF
西兰花复种绿肥-当归高效轮作种植技术规程
2
作者 龚成文 米永伟 +3 位作者 邵武平 谢志军 石小强 范爱平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87-290,共4页
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高原夏菜和当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西兰花栽培技术、绿肥复种技术、轮作当归栽培技术等方面制订了西兰花复种绿肥-当... 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高原夏菜和当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西兰花栽培技术、绿肥复种技术、轮作当归栽培技术等方面制订了西兰花复种绿肥-当归高效轮作种植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轮作 西兰花 复种绿肥 种植规程
下载PDF
“稻+蒜”轮作栽培模式效益分析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
作者 王芳 王旭 +3 位作者 白文奎 徐雄 林春亮 李洪强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稻+蒜”轮作是一种有效利用光热、土地资源的高效栽培模式。对2021—2022年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稻+蒜”轮作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和比较,“稻+蒜”轮作模式年总产值达26.25万~28.24万元/hm2,既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保障粮食安全,又... “稻+蒜”轮作是一种有效利用光热、土地资源的高效栽培模式。对2021—2022年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稻+蒜”轮作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和比较,“稻+蒜”轮作模式年总产值达26.25万~28.24万元/hm2,既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保障粮食安全,又促进了水稻和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结了“稻+蒜”轮作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为“稻+蒜”轮作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光热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蒜”轮作 水稻 大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水旱轮作
下载PDF
日光温室大球盖菇—草菇轮作模式
4
作者 贺国强 魏金康 胡晓艳 《蔬菜》 2024年第2期60-63,共4页
为解决日光温室夏季闲置问题,实现周年化利用,从茬口安排、主辅料准备及处理,建畦、铺料、接种、覆盖,养菌管理,出菇管理和采收保鲜等方面介绍了日光温室大球盖菇—草菇轮作模式,1年内可生产1季大球盖菇、2季草菇,解决了夏季高温期日光... 为解决日光温室夏季闲置问题,实现周年化利用,从茬口安排、主辅料准备及处理,建畦、铺料、接种、覆盖,养菌管理,出菇管理和采收保鲜等方面介绍了日光温室大球盖菇—草菇轮作模式,1年内可生产1季大球盖菇、2季草菇,解决了夏季高温期日光温室闲置的问题,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利用效率,产投比1.5:1,667m^(2)纯效益约3万元,已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菇 大球盖菇 轮作 日光温室
下载PDF
基于中医农业基础的番茄——哈密瓜轮作技术
5
作者 张勇 马建祥 +2 位作者 郑辉 翁爱群 任苗 《西北园艺》 2024年第1期57-59,共3页
运用中医农业理念,系统介绍了日光温室越冬番茄—夏茬哈密瓜轮作中的茬口安排、品种选择、育苗、整地施肥、定植、定植后管理以及病虫防治等操作规范,为绿色高效瓜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中医农业 番茄 哈密瓜 轮作
下载PDF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
6
作者 盖志佳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3期18-20,共3页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复合型旱作农业持续绿色高效技术。文中叙述了“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简介、技术应用前准备、耕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复合型旱作农业持续绿色高效技术。文中叙述了“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简介、技术应用前准备、耕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和要求。“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较连作大豆、玉米、高粱增产效果明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肥药减施与农业种植结构有序调整,为黑龙江省旱作农业合理轮作与黑土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带状耕作 轮作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轮作模式对旱地胡麻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海娣 高玉红 +3 位作者 吴兵 剡斌 崔政军 王一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 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FWPW)6种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茬口、胡麻种植频率及连作年限对西北旱作区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速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旱作农业区胡麻种植制度和明确胡麻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处理下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光合势分别显著提高了8.11%~86.49%、3.54%~42.86%和10.38%~76.58%,小麦茬和马铃薯茬较胡麻茬显著提高,25%和50%频率较100%频率显著提高,且随连作年限缩短而增加,而净同化速率上升的趋势在现蕾期后逐渐显现。此外,轮作改善了胡麻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8.26%~106.00%和20.77%~51.84%(盛花期(F)WPF处理除外)。成熟期轮作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非籽粒产量与总生物产量较连作分别显著增加了29.89%~109.59%,44.60%~111.90%和38.98%~111.01%,四年连作分别较两年连作显著降低了23.01%,30.85%和28.05%,且随茬口的更换、胡麻种植频率的降低而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胡麻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现蕾期和盛花期胡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盛花期相关系数大于现蕾期。综上表明,轮作有利于为胡麻创造良好的个体和群体光合作用能力,维持生育中后期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胡麻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为最佳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轮作 茬口 频率 光合生理参数 产量
下载PDF
川西平原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
8
作者 曹涛 王淘 +8 位作者 周高子 周童露 姬程阳 金春连 刘琦 周伟 邓飞 任万军 陈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3-1283,共11页
为明确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川西平原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从而为旱作季杂草的高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蒜-水稻(GR)、小麦-水稻(WR)、蚕豆-水稻(BR)、油菜-水稻(RR)和马铃薯-水稻(PR)五种水旱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在2022年旱季... 为明确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川西平原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从而为旱作季杂草的高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蒜-水稻(GR)、小麦-水稻(WR)、蚕豆-水稻(BR)、油菜-水稻(RR)和马铃薯-水稻(PR)五种水旱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在2022年旱季采用生态学方法探究了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旱作季农田杂草种类、密度、株高、生物量等杂草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五种轮作模式下杂草田间密度表现为WR>BR>RR>GR>PR,生物量表现为WR>BR>GR>RR>PR,物种多样性表现为GR>BR>RR>PR>WR,物种均匀度表现为GR>PR>BR>RR>WR,群落优势度表现为WR>PR>RR>BR>GR,表明G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高,W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低且优势物种发生危害的程度最高,RR的杂草种类数少且不易发生危害;(2)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杂草群落相似性较高,相似性指数在0.69—0.84之间,WR杂草生活型以一年生单子叶杂草为主,其余四种模式以一年生双子叶杂草为主;(3)WR优势杂草种类最少,为禾本科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其重要值为59.53%;BR优势杂草种类最多,为棒头草、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和通泉草(Mazus japonicus(Thunb.)O.Kuntze);GR优势杂草为苣荬菜(Sonchus wightianus DC)和猪殃殃(Galium spurium L);RR和PR优势杂草均为三种,都包括为棒头草和蔊菜。因此,以确保旱作季杂草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应制定不同的杂草防控措施。GR和PR应重点控制以猪殃殃为代表的双子叶杂草,WR应着重控制以棒头草等为代表的单子叶杂草,BR和RR应注重繁殖力强的单双子叶杂草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杂草群落 水旱轮作 物种多样性 优势杂草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烟稻轮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房体磊 李小龙 +7 位作者 刘高峰 谢海斌 仇波 刘智奇 焦加国 张仕祥 于建光 黄德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2-49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秸秆(烟秆和稻秸)还田方式下烟稻轮作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设置对照(CK)、改良剂(BP)、烟秆/稻秸直接还田(S0)、烟秆/稻秸-牛粪堆腐物还田(S1)、烟秆/稻秸-菜籽饼堆腐物还田(S2)以及还田物与改良... 为探究不同秸秆(烟秆和稻秸)还田方式下烟稻轮作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设置对照(CK)、改良剂(BP)、烟秆/稻秸直接还田(S0)、烟秆/稻秸-牛粪堆腐物还田(S1)、烟秆/稻秸-菜籽饼堆腐物还田(S2)以及还田物与改良剂配施(S0BP、S1BP、S2BP)处理进行烟草-水稻轮作盆栽试验,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还田配施改良剂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秸秆还田配施改良剂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丰度,S1BP处理的细菌群落丰度最高;各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土壤中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6.42%~26.01%)、绿弯菌门(Chloroflexi,15.62%~20.46%)、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8.71%~15.8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7.08%~11.47%)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7.29%~11.74%)。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改良剂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进一步的冗余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表明,土壤pH、最小持水量、孔隙度、速效钾含量、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硝化螺旋杆菌门(Nitrospir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装甲菌门(Armatimonadota)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烟草和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及其与改良剂配施还田均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有利于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烟稻轮作 土壤细菌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玉米根际多功能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提升效果
10
作者 常泸尹 王中华 +6 位作者 李凤敏 高梓源 张辉红 王祎 李芳 韩燕来 姜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42,共12页
【目的】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生产区主要实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砂质潮土是广泛分布于黄淮海地区的土壤,属性和衍生障碍较多,包括结构性较差、蓄水保肥能力较弱等。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综合实现作物产量提升和品... 【目的】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生产区主要实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砂质潮土是广泛分布于黄淮海地区的土壤,属性和衍生障碍较多,包括结构性较差、蓄水保肥能力较弱等。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综合实现作物产量提升和品质优化,筛选了一株多功能促生菌,并在该轮作体系验证其广谱促生效应。【方法】从玉米根际砂质潮土中筛选多功能促生菌,测定其产吲哚乙酸(IAA)、溶有机磷、解钾能力。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其种属进行鉴定。摇瓶条件下探究其产IAA的最适条件,通过玉米盆栽验证其促生能力,通过冬小麦-夏玉米大田试验验证其在轮作体系中的广谱性增产效果。【结果】(1)试验筛选得到一株命名为YM3的多功能根际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产IAA能力达到59.21 mg/L、解有机磷能力达到0.72 mg/L、解钾能力达到18.56 mg/L。当装液量为25 mL/250 mL,pH 6-8范围内,分别以麦芽糖、蛋白胨为碳、氮源时,YM3产IAA能力最佳。(2)玉米盆栽试验结果可见,与接种灭活菌相比,接种YM3菌水剂的土壤IAA、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5.00%、48.66%、20.00%。玉米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分枝数分别显著增加67.95%、59.21%、51.13%、71.34%、92.06%。玉米植株的鲜重、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分别显著提高了39.86%、23.51%、18.27%、17.68%、52.26%和36.53%。(3)小麦玉米轮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接种YM3菌剂的小麦大田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了9.08%、13.78%、16.66%,增产率达到42.18%。玉米大田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9.18%和15.95%,增产率达到13.22%。【结论】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YM3菌株兼具产IAA、溶有机磷、解钾功能,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中适应性强,广谱性强,能够提升砂质潮土土壤肥力,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促生菌 IAA 溶磷解钾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下载PDF
4种轮作模式下长期连作烟田土壤微生态的响应特征
11
作者 周旭东 韩天华 +6 位作者 申云鑫 施竹凤 贺彪 杨明英 裴卫华 何永宏 杨佩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4-187,共14页
为探究烤烟与不同作物轮作对长期连作植烟土壤质量调控的效果,以连作10年以上的植烟田块为对照(CK),设置大麦-烤烟(YCDM)、大蒜-烤烟(YCDS)、油菜-烤烟(YCYC)和蚕豆-烤烟(YCCD)共4种不同作物与烤烟轮作,分析不同轮作处理下土壤的理化性... 为探究烤烟与不同作物轮作对长期连作植烟土壤质量调控的效果,以连作10年以上的植烟田块为对照(CK),设置大麦-烤烟(YCDM)、大蒜-烤烟(YCDS)、油菜-烤烟(YCYC)和蚕豆-烤烟(YCCD)共4种不同作物与烤烟轮作,分析不同轮作处理下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解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轮作处理的土壤容重较CK降低26.58%~30.29%,总孔隙度增加21.13%~48.26%;其中烤烟-蚕豆(YCCD)轮作模式下土壤的pH、水解氮(available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含量较CK显著提高11.84%、30.57%、6.42%和41.51%。轮作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蔗糖酶(invertase,INV)、脲酶(urease,URE)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的活性较CK分别提高16.81%~42.35%、38.09%~51.48%、7.69%~64.29%和5.82%~76.33%,蚕豆-烤烟(YCCD)轮作模式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轮作处理下细菌的OTUs数量显著高于CK。α多样性显示,不同轮作处理间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显著;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差异显著,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轮作处理之间土壤真菌群落差异较小,细菌群落差异较大。其中,蚕豆-烤烟(YCCD)轮作处理的细菌、真菌群落与CK差异较大。在门水平,烤烟-蚕豆(YCCD)轮作使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减少。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URE、AN、AK和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烤烟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可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消减烤烟连作障碍,最终达到烤烟稳产、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轮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冉 李精华 +5 位作者 林生威 解添杰 范平珊 王庆 李婷玉 王帅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为了研究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方法,以在海南岛东方市实施的稻-稻-稻(RRR)连作和稻-豆-稻(RSR)轮作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稻连作和稻豆轮作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碳组分... 为了研究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方法,以在海南岛东方市实施的稻-稻-稻(RRR)连作和稻-豆-稻(RSR)轮作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稻连作和稻豆轮作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RSR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效磷、速效钾、水稻产量,均高于RRR处理,说明稻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并降低了pH值;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RSR处理的土壤细菌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值比RRR处理提高了40.2%、40.3%、5.7%;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还表明,RSR处理的土壤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比RRR处理提高了20.1%和16.5%。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说明,稻豆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pH、热水可提取碳(HWE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呈极显著(P<0.01)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稻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了有机质分解、提高了磷和速效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特征研究
13
作者 邹家荣 贾忠华 +3 位作者 朱卫彬 刘文龙 丁世洪 罗纨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农田排水是区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明确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特征对于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研究中,一般采用农田测筒观测地表径流与深层渗漏量来估算农... 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农田排水是区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明确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特征对于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研究中,一般采用农田测筒观测地表径流与深层渗漏量来估算农田氮素流失量,这与农田土壤水分与氮素主要通过侧向径流进入农田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本文基于4年的大田监测数据,运用田间水文水质模型DRAINMOD-NⅡ,模拟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稻麦轮作周年内,由排水造成的氮素流失量多年平均值为28.4 kg/hm^(2),占施肥量的6.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稻季,平均为25.6 kg/hm^(2),麦季氮素流失量仅为2.8 kg/hm^(2)。与现有文献报道值相比,本文模拟得出的排水总量高35.4%,氮素流失总量则低44.6%;差异主要来自麦作期,文献报道平均值(31.8 kg/hm^(2))是本文的11倍,估算方法不同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大的主要原因。结合降雨规律分析发现,农田排水量和氮素流失量与降雨变化关系显著(决定系数R^(2)>0.56),三者相对增量的变化规律几乎一致;在降雨频率为20%~80%的年份内,氮素流失量相对稳定,维持在均值的0.8~1.2倍之间;只有在重现期大于5年的干旱或湿润年份,氮素流失量才会出现较大变化。因此,通过排灌控制措施稳定农田水文过程是有效控制农田排水氮素流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农田排水 氮素流失 DRAINMOD-NⅡ模型 降雨
下载PDF
麦季施磷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14
作者 陈丽 寇心悦 +3 位作者 党亚爱 牛一楠 包书尚 沈玉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为提高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利用率和节本增效,以及筛选合理的磷肥施用方式,于2018-2021年进行连续3年的仅小麦季一次施磷的田间定位试验,通过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5个施磷(P2O5)水平,分析了麦季施磷... 为提高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利用率和节本增效,以及筛选合理的磷肥施用方式,于2018-2021年进行连续3年的仅小麦季一次施磷的田间定位试验,通过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5个施磷(P2O5)水平,分析了麦季施磷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生物量、植株磷积累转运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小麦和小麦-玉米周年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9.38%~40.95%和15.72%~24.57%,成熟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8.56%~34.19%和12.84%~23.29%,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提高31.65%~63.33%和27.79%~52.47%,成熟期磷积累量分别提高37.08%~54.67%和39.54%~44.38%,磷素转运量分别提高90.82%~165.63%和44.06%~58.27%。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实现小麦季和小麦-玉米周年最高产量的施磷量分别为207和201 kg·hm^(-2);若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肥料利用率,以95%的小麦最高产量为实际目标,小麦季施磷量仅为130 kg·hm^(-2),两个最高产量的施磷量分别降低37.20%和35.32%,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27和2.87个百分点,小麦成熟期和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7.96和12.31 mg·kg^(-1)。因此,陕西省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麦季一次施用磷肥可实现小麦和小麦玉米周年高产稳产,本试验条件下130 kg·hm^(-2)为满足较高的轮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适宜麦季施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养分 土壤有效磷
下载PDF
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5
作者 艾萨迪拉·玉苏甫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 +3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阿米娜·阿吾提 魏志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为探索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新疆伽师县选择试验区对比分析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研究区分别从连作和轮作土壤表层(0~... 为探索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新疆伽师县选择试验区对比分析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研究区分别从连作和轮作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采集土样,通过室内测定化学性质指标,结合统计分析、t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比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总盐分、pH值、盐基离子质量分数及分布特征,探究土壤化学性质特征与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布特征有差异,在轮作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排序为中层>表层>底层,连作土壤分别为表层>中层>底层;2)2种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都随年限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中,连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低,变化幅度小,而轮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变化幅度较大;3)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在表层和中层存在减少趋势,连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整体上存在增加趋势。综上,轮作模式对土壤表层和中层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具有一定的增加作用,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减少趋势。2种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离子差异较小,但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大于连作土壤,研究结果对该地区耕地土壤改良提高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伽师瓜 土壤化学性质 轮作种植
下载PDF
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比较研究
16
作者 陆峰 何结望 +6 位作者 肖志鹏 唐剑宁 马明云 夏凡 龙飞 肖孟宇 钱传林 《农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紫色水稻土(PPS),分形维数(D)则较小,因此烟稻轮作的红壤性水稻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好于PPS;RPS总有机碳(TO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显著高于PPS,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明显;RPS和PPS的MWD及GMD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D则与前者呈显著负相关;>0.25 mm团聚体含量虽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RPS有机碳对>0.25 mm团聚体影响大于PPS,且2种土壤的POC对>0.25 mm团聚体的影响均大于EOC。在培育烟稻轮作的RPS和PPS团聚体和改善其结构中,需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轮作 水稻土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广藿香-薄荷轮作和广藿香连作对其品质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文洁 李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5,共10页
【目的】比较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与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轮作及广藿香连作对广藿香品质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为缓解广藿香连作障碍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藿香扦插苗和薄荷苗为试... 【目的】比较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与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轮作及广藿香连作对广藿香品质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为缓解广藿香连作障碍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藿香扦插苗和薄荷苗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共设3个处理:广藿香连作组(连续2年种植广藿香)、薄荷-广藿香轮作组(第1年种植薄荷,采收后第2年种植广藿香)、对照组(第1年不种植作物,采收后第2年在同一块地种植广藿香),在广藿香不同生长时期测定其主要农艺性状、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百秋李醇含量、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结果】广藿香植株生长180 d时,轮作组广藿香主要农艺性状(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及百秋李醇含量均显著高于连作组(P<0.05)。轮作组的广藿香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连作组分别升高54.23%(P<0.05)、115.71%(P<0.05)。轮作组的广藿香根际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速效钾)均显著高于连作组;轮作组的土壤细菌数和放线菌数较连作组分别增加98.95%(P<0.05)、71.61%(P<0.05),而轮作组的土壤真菌数量较连作组降低48.86%(P<0.05);轮作组的土壤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较连作组分别增加827.66%(P<0.05)、655.00%(P<0.05),轮作组的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较连作组分别降低44.49%(P<0.05)、28.99%(P<0.05)。【结论】广藿香与薄荷轮作的广藿香农艺性状、百秋李醇含量及土壤微生态指标总体优于广藿香连作的相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薄荷 轮作 连作 连作障碍
下载PDF
江苏宿迁地区茄子—芹菜轮作种植模式与经济效益分析
18
作者 王俐翔 李敏 +9 位作者 陈晨 曾晓萍 陈月珍 谭国飞 刘佩卓 李亚鹏 吴小雪 张二金 束胜 熊爱生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茄子与芹菜轮作是江苏宿迁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种植模式,具有上市早、土壤可持续利用、节约水肥、经济效益好等特点,采用“塑料大棚外膜+二膜+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提升单体钢架大棚保温性能,有效增加棚内温度,可促进冬... 茄子与芹菜轮作是江苏宿迁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种植模式,具有上市早、土壤可持续利用、节约水肥、经济效益好等特点,采用“塑料大棚外膜+二膜+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提升单体钢架大棚保温性能,有效增加棚内温度,可促进冬春季设施茄子提前上市、增加效益;夏季灌水高温闷棚,杀死土传病菌、降低土壤盐分,有效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问题;夏秋季节芹菜接茬冬春季节茄子,利用茄子栽培底肥和冲施肥,节省肥量;每667 m^(2)产量茄子达7 500 kg,芹菜5 000 kg,效益达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宿迁地区 茄子 芹菜 高效种植 轮作
下载PDF
轮作滇重楼与滇黄精对三七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的调节效应
19
作者 彭佳 官会林 +5 位作者 王豪吉 魏富刚 杨绍周 李相川 王勇 徐武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轮作是应对药用植物三七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而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的调节效应还鲜见报道.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轮作滇重楼和滇黄精两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了定量分析,对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并与新地和连... 轮作是应对药用植物三七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而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的调节效应还鲜见报道.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轮作滇重楼和滇黄精两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了定量分析,对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并与新地和连作地三七根际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七连作导致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癣囊腔菌属(Plectosphaerella)等潜在病原菌群相对丰度大幅升高,可能是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与连作三七相比较,轮作滇重楼和滇黄精根际真菌多样性显著升高,癣囊腔菌属相对丰度分别降低27.76%和33.33%,而潜在有益菌群木霉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分别升高433.06%和2 353.32%;此外,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轮作滇黄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较非连作三七更为相似,且与连作三七根际土壤相比,磷酸酶与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轮作滇重楼与滇黄精生长状况良好,受三七种植的影响较小.因此,轮作滇重楼与滇黄精对三七连作土壤真菌群落均具有良好的调节效应,有望成为应对三七连作障碍、缩短轮作年限的有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连作障碍 轮作 真菌群落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蚯蚓活动对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20
作者 霍蓉蓉 马莉 熊丽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_(1)(秸秆还田3000 kg·hm^(-2))、S_(2)(秸秆还田6000 kg·hm^(-2))、E(接种蚯蚓)、...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_(1)(秸秆还田3000 kg·hm^(-2))、S_(2)(秸秆还田6000 kg·hm^(-2))、E(接种蚯蚓)、S_(1)E(秸秆还田3000 kg·hm^(-2)+接种蚯蚓)、S_(2)E(秸秆还田6000 kg·hm^(-2)+接种蚯蚓)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较CK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0.21%~27.47%、0.43%~32.85%、1.00%~15.53%、3.25%~36.52%、2.97%~51.24%。CK、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51%、17.14%、17.66%、16.33%、17.94%、18.91%;S_(2)E处理土壤蓄水保水效果最佳,S_(2)、S_(1)处理次之,E处理效果最差。由小麦扬花期、收获期到玉米抽雄期、收获期,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含水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最大均值在玉米收获期(20.60%),最小均值在玉米抽雄期(8.63%)。相比于CK处理,其余处理均扩大了高含水区范围,且接种蚯蚓处理下土壤高含水区范围大于未接种蚯蚓处理。对小麦-玉米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与>0.25 mm的大团聚体、SOC含量、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0.053~0.25 mm、<0.053 mm的土壤团聚体、pH值、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可见,秸秆还田与蚯蚓活动有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扩大深层高含水区,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进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移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 蚯蚓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