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研究对汉语部分动结式的补语指向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Huang et al.(2009)的轻动词理论对动结式的补语指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英汉语结果性结构的形式差异做出了解释。本文的研究表明,动结式补语V2所指向的论元必然是由词根...先前研究对汉语部分动结式的补语指向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Huang et al.(2009)的轻动词理论对动结式的补语指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英汉语结果性结构的形式差异做出了解释。本文的研究表明,动结式补语V2所指向的论元必然是由词根√V2携带的轻动词Lv1筛选出的事件客体,在句法中投射到内部论元位置,因此汉语的动结式与英语的结果性结构一样,都遵守"Simpson法则"。两种结构在形式上的某些差异归因于只有汉语词库中允许存在光杆性动词词根。展开更多
本文主张放弃从派生性视角对致使性交替现象进行研究,并基于Huang et al.(2009)的事件轻动词理论对现有非派生性研究进行修正。本文认为,致使与非宾格变体应共享同一词根形式,该词根因概念化不同类型的事件而选择不同类型的轻动词,最终...本文主张放弃从派生性视角对致使性交替现象进行研究,并基于Huang et al.(2009)的事件轻动词理论对现有非派生性研究进行修正。本文认为,致使与非宾格变体应共享同一词根形式,该词根因概念化不同类型的事件而选择不同类型的轻动词,最终形成具有不同论元实现方式的独立词项。致使性交替现象所体现出的跨语言差异根源在于词库中功能性语素的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先前研究对汉语部分动结式的补语指向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Huang et al.(2009)的轻动词理论对动结式的补语指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英汉语结果性结构的形式差异做出了解释。本文的研究表明,动结式补语V2所指向的论元必然是由词根√V2携带的轻动词Lv1筛选出的事件客体,在句法中投射到内部论元位置,因此汉语的动结式与英语的结果性结构一样,都遵守"Simpson法则"。两种结构在形式上的某些差异归因于只有汉语词库中允许存在光杆性动词词根。
文摘本文主张放弃从派生性视角对致使性交替现象进行研究,并基于Huang et al.(2009)的事件轻动词理论对现有非派生性研究进行修正。本文认为,致使与非宾格变体应共享同一词根形式,该词根因概念化不同类型的事件而选择不同类型的轻动词,最终形成具有不同论元实现方式的独立词项。致使性交替现象所体现出的跨语言差异根源在于词库中功能性语素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