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国时期广州港口海外贸易输入品结构考述——以白银、香料及米粮为中心
1
作者 张晓刚 刘钦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1-160,共10页
明清"锁国体制"下,广州港口海外贸易仍持续进行。两朝政府虽厉行"海禁",明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但朝贡诸国仍允许依规定"贡道"来贡贸易,且伴随新航路开辟,明清间与西方国家之"互市"... 明清"锁国体制"下,广州港口海外贸易仍持续进行。两朝政府虽厉行"海禁",明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但朝贡诸国仍允许依规定"贡道"来贡贸易,且伴随新航路开辟,明清间与西方国家之"互市"、"往市"贸易更趋繁盛。在此背景下,广州港口对外通商交流迅速发展并呈现新特征。就输入品结构看,白银、香料、米粮成为其主要商品构成,即因社会经济发展,"钞法不通",以致白银需求量激增,而当时国内银产额及银课收入极为有限,故谋求海外白银大量输入,而西班牙所占菲律宾之美洲白银及十八世纪英、法商贸国输入白银成为其主要流入途径;另在东南亚诸国来贡贸易与葡、西等早期西方商贸国来华通商的背景下,大量香料输入中国,朝廷除一部分用于内需外,亦将其作为百官赏赐与俸禄折支;而米粮输入,则呈现地域性色彩,即因闽、粤两省"民食不足"、"米价腾贵"、"生齿日曾",且往日邻省接济或于台湾调米已无可能,遂谋求海外"洋米"输入,而政府为平抑米价,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更将其"定例"化。此外,若就商品结构看,无论是作为主要输入品的白银、香料、米粮,还是输出品的生丝、瓷器及茶叶,在商品流通与交易条件下,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国曾广泛参与亚洲乃至全球贸易的发展,然而步入近代以来其却未形成现代化起步的经济基础,并开始长期落后于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海外贸易 输入品结构 锁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